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驱动接力移除空间碎片的小卫星星座及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川 杨武霖 +2 位作者 余谦 李明 龚自正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3,共8页
在众多空间碎片移除技术中,天基激光烧蚀驱动是一种高效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移除技术,特别是针对移除海量的、尺寸在1~10 cm的危险碎片而言,更是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这一技术对高能激光器单脉冲能量、光束质量、发射镜口径等要求很高... 在众多空间碎片移除技术中,天基激光烧蚀驱动是一种高效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移除技术,特别是针对移除海量的、尺寸在1~10 cm的危险碎片而言,更是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这一技术对高能激光器单脉冲能量、光束质量、发射镜口径等要求很高,目前的硬件水平还达不到实用指标要求,制约了其天基应用。为了克服这些硬件技术障碍,本文另辟蹊径,利用小卫星概念,提出了由不同轨道高度小卫星平台组成小卫星星座,通过在每个小卫星平台上的激光驱动接力来逐步降低碎片轨道高度,最终达到移除空间碎片的小卫星接力移除星座的构想。基于现有的激光器性能参数,根据激光烧蚀驱动碎片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单个卫星平台的移除能力,结果显示,10 J单脉冲能量激光器和0.5 m直径发射镜,能够对20 km范围内、尺寸小于10 cm碎片进行有效驱动。进而,针对空间碎片密集度高而应用最广的800 km轨道高度区域,设计了由分布在不同轨道高度的30颗小卫星组成接力驱动移除星座系统方案,通过仿真模拟计算验证了星座系统的移除碎片的可行性。该研究利用目前热门的小卫星星座,降低了天基激光移除空间碎片技术对硬件的性能要求,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所提出的小卫星接力驱动星座系统方案也有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主动移除 天基激光 接力驱动 小卫星星座 移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热流分布测量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毛羽丰 李运泽 +2 位作者 王晶 姜利祥 魏传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25,共6页
针对各种复杂、极端热环境下的表面热流密度测量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表面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热流测量借助贴敷在被测物体表面的特制信标,从红外热图中计算获得各项测量参数。其结合了接触式测量与非接触式测量的优... 针对各种复杂、极端热环境下的表面热流密度测量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表面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热流测量借助贴敷在被测物体表面的特制信标,从红外热图中计算获得各项测量参数。其结合了接触式测量与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点,区别于传统单点测量可以一次性完成二维覆盖测量,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适用于更广泛的工程环境,具有很大的工程及生产实践意义。研究中先后从系统构建、原理分析及数值仿真的角度入手,得到测量的理论误差小于2%,证明了基于红外热图技术的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测量 红外热成像 虚拟样机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乘员舱空气龄分布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苏新明 王晶 +3 位作者 李西园 张春莹 裴一飞 郄殿福 《航天器工程》 2014年第2期80-86,共7页
引入空气龄指标作为载人航天器舱内空气质量新的评价标准。通过空气龄分布研究,能够找出舱内新鲜空气供给较差的位置。建立了载人航天器乘员舱仿真模型,利用FLUENT软件UDS方程求解了舱内空气龄分布。采用示踪气体下降法对仿真结果中空... 引入空气龄指标作为载人航天器舱内空气质量新的评价标准。通过空气龄分布研究,能够找出舱内新鲜空气供给较差的位置。建立了载人航天器乘员舱仿真模型,利用FLUENT软件UDS方程求解了舱内空气龄分布。采用示踪气体下降法对仿真结果中空气龄数值较高的位置进行了空气龄试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文章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未来我国空间站乘员舱通风系统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 空气龄 数值仿真 示踪气体下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桁架热致振动效应仿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苏新明 王晶 +1 位作者 张军徽 向志海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2,共7页
基于傅里叶(Fourier)温度单元及Boley理论,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某大型柔性空间结构(LFSS)的热致振动情况,发现改变悬吊杆长度、配重总质量以及背景温度均会影响结构振动幅值和准静态变形之比,但背景热流的影响更大,且其对降低结构的热特征... 基于傅里叶(Fourier)温度单元及Boley理论,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某大型柔性空间结构(LFSS)的热致振动情况,发现改变悬吊杆长度、配重总质量以及背景温度均会影响结构振动幅值和准静态变形之比,但背景热流的影响更大,且其对降低结构的热特征时间有明显作用。入射热流的改变对结构热致振动无明显作用,仅能够改变结构的振动幅值和准静态变形。以上研究结果可有助于改进航天器LFSS结构设计,避免出现在轨热致振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柔性空间结构 热特征时间 热致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改性微弧氧化热控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涛 姜利祥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共7页
航天器在轨工作时,由于处于独特的空间环境,将面对各种极端条件。因此为保障其安全稳定地运行和工作,在航天器结构材料表面构筑具有低吸收性能与高发射性能的热控涂层成为研究热点。微弧氧化(MAO)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热控涂层制备方法,具... 航天器在轨工作时,由于处于独特的空间环境,将面对各种极端条件。因此为保障其安全稳定地运行和工作,在航天器结构材料表面构筑具有低吸收性能与高发射性能的热控涂层成为研究热点。微弧氧化(MAO)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热控涂层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易、组成可调控性、涂层致密以及广泛适用性等优点,适用于制备长服役期高性能热控涂层。综述锌改性微弧氧化热控涂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材料热控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热控材料的分类,重点概述了改性剂锌源种类(如Zn2+或ZnO纳米粒子)对微弧氧化过程、反应机理、涂层结构和组成以及热控性能等的影响。最后,针对原位构筑MAO热控涂层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控涂层 微弧氧化 低太阳吸收 高红外发射 性能优化 Z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轨道卫星热控涂层太阳吸收比退化快速估算方法
6
作者 刘宇明 刘宠 +4 位作者 于强 李宇 王晶虎 刘业楠 丁义刚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94,共6页
根据中高轨道卫星热控涂层温度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待定系数方法的热控涂层在轨性能变化估算方法,此方法仅利用温度数据,不需要卫星光照角、材料热容量等其他参数,降低了以温度反演热控涂层在轨性能变化的参数要求和计算难... 根据中高轨道卫星热控涂层温度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待定系数方法的热控涂层在轨性能变化估算方法,此方法仅利用温度数据,不需要卫星光照角、材料热容量等其他参数,降低了以温度反演热控涂层在轨性能变化的参数要求和计算难度。利用该方法,在参考了现有的卫星光学太阳反射镜(Optical Solar Reflector,OSR)太阳吸收比退化的在轨数据和地面试验数据的前提下,同时为计算数据的稳定性,文章估算了某卫星在轨运行580天至1670天约3年的时间里,卫星上OSR的太阳吸收比在轨性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某卫星OSR在约3年的时间里,太阳吸收比仅增加了不到0.01,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轨道卫星 热控涂层 太阳吸收比 温度 在轨性能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角度偏转离子能量分析器性能仿真研究
7
作者 乔路 王国栋 +3 位作者 张棋 李涛 窦仁超 焦子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13-918,共6页
能量分析器是对荷能粒子进行分析的重要仪器,其在空间粒子探测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理论以及粒子碰撞理论,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一种小角度偏转离子能量分析器进行了仿真研究。模拟计... 能量分析器是对荷能粒子进行分析的重要仪器,其在空间粒子探测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理论以及粒子碰撞理论,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一种小角度偏转离子能量分析器进行了仿真研究。模拟计算了不同入射离子能量下的离子运动轨迹,分析了不同入射离子能量和微通道板电压对分析器带电粒子通过率和分辨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分析器工作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偏转电压与离子能量之间存在线性变化关系;微通道板电压为-300 V时,分析器的能量分辨率效果较好;温度的变化不改变分析器的能量分辨率,但对分析器的离子通过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能量 MCP电压 温度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离子源中膜孔静电透镜系统仿真研究
8
作者 张棋 王国栋 +4 位作者 王进伟 林云龙 伊明辉 李涛 唐振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39,共5页
离子源是各种类型质谱仪、离子加速器、离子注入机、离子束刻蚀机等电真空设备不可缺少的部件,静电透镜系统是离子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圆孔膜片透镜理论及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理论,利用多重物理场软件COMSOL对一种小型化离... 离子源是各种类型质谱仪、离子加速器、离子注入机、离子束刻蚀机等电真空设备不可缺少的部件,静电透镜系统是离子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圆孔膜片透镜理论及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理论,利用多重物理场软件COMSOL对一种小型化离子源的离子加速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离子加速区透镜片数为4片、23片时不同位置的圆孔膜片透镜电压对离子束能量及发散角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离子加速区膜孔透镜数量为4片时,更易于通过透镜电压调节离子束光斑尺寸,当膜孔透镜相对位置为12 mm、透镜电压为510 V时,离子束发散角最小值为3°,离子能量最高值为480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源 膜孔静电透镜 发散角 离子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寻乌地区及邻区浅层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孕震构造初探
9
作者 王向腾 谢超灵 +6 位作者 邓中豪 邓居智 章双龙 邹勇军 包丰 姚振岸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1-4665,共15页
寻乌地区位于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包括1806年M6地震以及1941年M~5.75地震和1987年M~5.5地震群,是邵武—河源断裂带地震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江西省防震减灾重点关注区域之一.获取该地区的浅层速度结构有助于... 寻乌地区位于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包括1806年M6地震以及1941年M~5.75地震和1987年M~5.5地震群,是邵武—河源断裂带地震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江西省防震减灾重点关注区域之一.获取该地区的浅层速度结构有助于提高地震定位以及震动图计算的精度.然而,该地区固定台网稀疏,加之研究区NW以及NE向断层交错发育,增加了地震构造环境研究的难度.本文基于寻乌地区布设的密集台阵,获得了持续一个多月的连续波形数据,计算了台站对噪声互相关,并提取了瑞利面波相速度(0.5~6 s)信息,进而采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寻乌以及邻区的地壳浅部6 km速度结构.相速度以及S波速度反演结果均很好地展示了断层的浅部空间特征、断陷盆地以及岩体的分布.约3 km深的浅层低速带揭示了会昌和寻乌等断陷盆地的分布,也与邵武—河源断裂带在周田附近"S"型急转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说明区域断裂带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区域典型地震集中在高低速结构过渡区,S波速度高低速变化显示了NW走向断层在深度上的空间展布情况,推测NW向断裂主导了研究区域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乌地区 噪声成像 密集台阵 浅层速度 邵武—河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带电效应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业楠 赵华 +3 位作者 易忠 张超 孟立飞 黄建国 《载人航天》 CSCD 2013年第5期6-12,共7页
低轨航天器会因太阳帆板接地方式从空间等离子体中收集电荷并产生带电效应影响航天器正常的工作。通过评估空间站100 V太阳电池阵,进而在轨带电效应并对基于等离子体电流收集特性对仿真计算获得的悬浮电位值进行分析,可知其能引起包括... 低轨航天器会因太阳帆板接地方式从空间等离子体中收集电荷并产生带电效应影响航天器正常的工作。通过评估空间站100 V太阳电池阵,进而在轨带电效应并对基于等离子体电流收集特性对仿真计算获得的悬浮电位值进行分析,可知其能引起包括交会对接放电、舱外活动电击、太阳电池阵电弧短路以及表面材料退化等问题。为此提出空间站带电效应防护减缓的对策,认为主动发射电子进行悬浮电位的控制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需要电位控制装置具备至少1 A电子束流的发射能力,确保我国空间站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带电效应 等离子体 电位控制 高压太阳电池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对Kapton/Al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海富 柴丽华 +2 位作者 田修波 李胜刚 牟永强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9-783,共5页
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控涂层,用于维持航天器表面正常的工作温度。本文利用激光源原子氧设备对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进行了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试验,试验前后通过高精度微量天平、扫描电镜、紫外-可见-近红外... 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控涂层,用于维持航天器表面正常的工作温度。本文利用激光源原子氧设备对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进行了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试验,试验前后通过高精度微量天平、扫描电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测试分析手段观察了材料质量损失、表面形貌、光学性能随辐照时间的演化规律,分析了试验前后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表面成份的变化。结果表明: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质量损失随辐照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造成的质量损失明显高于单独原子氧作用产生的质量损失;试验后试样表面呈"地毯"状形貌,且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变大;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光谱反射系数随综合辐照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致使太阳吸收比的变化不断增大;试验后试样表面成份变化明显,说明原子氧和紫外环境与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表面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 原子氧 紫外 光谱反射系数 太阳吸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规则目标旋转状态对激光烧蚀驱动冲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川 龚自正 +1 位作者 杨武霖 李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20,共9页
激光烧蚀驱动技术是最有前途的空间碎片主动移除技术之一,但是在其移除过程中碎片的旋转状态会对激光驱动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是该技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激光脉冲连续驱动旋转平板目标的冲量规律,及脉冲频... 激光烧蚀驱动技术是最有前途的空间碎片主动移除技术之一,但是在其移除过程中碎片的旋转状态会对激光驱动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是该技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激光脉冲连续驱动旋转平板目标的冲量规律,及脉冲频率和目标旋转角速度对其的影响。并通过目标表面三角化三维重构计算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脉冲频率和目标旋转角速度下,圆柱体、长方体、圆锥等典型外形目标和不规则目标自身旋转对激光脉冲连续辐照驱动产生冲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目标自身旋转会使得脉冲激光连续作用的驱动效果随脉冲次数增多产生周期性变化,其大小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受自转速度、脉冲频率及自身外形特点的影响;通过激光辐照策略的合理选择,可最小化甚至消除旋转对激光脉冲连续作用产生冲量方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主动移除 激光烧蚀驱动 旋转目标 不规则目标 表面三角化重构 冲量产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下Kapton/Al结构变化
13
作者 姜海富 李胜刚 +4 位作者 周晶晶 牟永强 柴丽华 院小雪 臧卫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6-202,共7页
在激光源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中对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进行了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实验,研究了Kapton/Al薄膜质量及太阳吸收比的变化,重点关注了实验前后Kapton/Al薄膜表面结构及成份的改变。结果表明: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质... 在激光源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中对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进行了原子氧与紫外综合辐照实验,研究了Kapton/Al薄膜质量及太阳吸收比的变化,重点关注了实验前后Kapton/Al薄膜表面结构及成份的改变。结果表明:Kapton/Al薄膜二次表面镜的质量随辐照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太阳吸收比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随辐照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综合辐照后Kapton/Al薄膜表面主要官能团数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辐照过程中材料表面C-C键、C-N键的破坏及在原子氧和紫外环境中重新结合成新的化学结构是造成Kapton/Al薄膜性能退化的主要微观机制,气体小分子的挥发是造成Kapton/Al薄膜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紫外 辐照 Kapton/Al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原子氧试验中样品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姜海富 秦玮 +2 位作者 柴丽华 郭亮 周晶晶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74,共3页
在不同的样品温度下,利用微波源原子氧对ITO/Teflon/Ag和硫化硅橡胶进行了辐照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温度≯150℃时,原子氧作用造成ITO/Teflon/Ag的质量变化较小;样品温度≯100℃时,硅橡胶的质量损失随着样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ITO/... 在不同的样品温度下,利用微波源原子氧对ITO/Teflon/Ag和硫化硅橡胶进行了辐照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温度≯150℃时,原子氧作用造成ITO/Teflon/Ag的质量变化较小;样品温度≯100℃时,硅橡胶的质量损失随着样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ITO/Teflon/Ag的太阳吸收比影响不大,而随着温度的增加,硫化硅橡胶的太阳吸收比逐渐升高。不同样品温度原子氧试验后两种材料发射率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Teflon/Ag 硫化硅橡胶 质量损失 太阳吸收比 发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烷基胍TADC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15
作者 甘志勇 柴春鹏 +1 位作者 罗运军 李娜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2,31,共5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4种六烷基胍4,5-二氰基-1,2,3三唑([Cn-guan][TADC],n=3,4,5,6)含能离子液体,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用表面界面张力仪和TG、DSC分别研究了其密度和热性能。结果... 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4种六烷基胍4,5-二氰基-1,2,3三唑([Cn-guan][TADC],n=3,4,5,6)含能离子液体,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用表面界面张力仪和TG、DSC分别研究了其密度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六烷基胍TADC离子盐在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最大分解温度在370℃左右,表明[C3-6-guan][TADC]具有良好热稳定性,([Cn-guan][TADC],n=3,4,5)在DSC的二次升温过程中经历了玻璃态、过冷态、结晶固态和液态4种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含能离子液体 六烷基胍TADC 合成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研制中的噪声控制问题
16
作者 冯咬齐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A01期373-373,共1页
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空间站噪声控制问题的研究背景、噪声来源及特点、噪声控制要求以及噪声控制工作内容,对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噪声控制技术发展状态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报告针对我国空间站核心舱研制过程中的噪声控制问题,阐... 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空间站噪声控制问题的研究背景、噪声来源及特点、噪声控制要求以及噪声控制工作内容,对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噪声控制技术发展状态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报告针对我国空间站核心舱研制过程中的噪声控制问题,阐述了方案设计阶段系统噪声水平预测全频段仿真建模方法,对空间站在轨运行典型工况下的噪声水平开展了仿真分析与结果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降噪优化方案,并给出了空间站研制过程中舱内降噪设计的具体建议措施;针对重点噪声源单机设备的噪声控制,介绍了典型单机的降噪设计分析方法,开展了降噪分析与结果评估,给出了具体的噪声控制方案。最后,报告介绍了空间站研制集成阶段系统噪声水平初步测试结果,并对空间站噪声控制后续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空间站 噪声来源 控制问题 噪声控制技术 仿真建模方法 噪声水平 降噪设计 在轨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台网稀疏地区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测定——以2013年前郭M_(S)5.8和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向腾 李志伟 +4 位作者 邓居智 高金哲 李红星 姚振岸 李晶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1-863,共13页
沉积盆地中的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不仅是地震成灾研究的重要参数,还是深地下工程开采诱发地震成因研究的关键信息.然而在台网稀疏、沉积层结构复杂的盆地地区,仅利用直达波到时,常常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地震起始深度.基于参考事件的... 沉积盆地中的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不仅是地震成灾研究的重要参数,还是深地下工程开采诱发地震成因研究的关键信息.然而在台网稀疏、沉积层结构复杂的盆地地区,仅利用直达波到时,常常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地震起始深度.基于参考事件的Pn/Pg相对定位方法加入Pn震相,可以有效提高震源深度的测定精度.本文针对松辽盆地中2013年前郭M_(S)5.8地震序列以及Oklahoma州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序列,利用Pn/Pg方法测定了两个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的起始破裂深度.结果显示:在2013年前郭地震序列中,两个较大地震起始深度和质心深度均在3~5 km左右,震源机制中含有较大的非双力偶源成分.而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主震起始深度约7 km,质心深度约8 km,5个较大的前震则深度分布在5~9 km.根据上述测定结果,推测2013年11月前郭M_(S)5.8地震序列可能与震源附近的注水活动有关,而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则可能由较远处注水活动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源地震 台网稀疏 起始深度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负载Md,N共掺杂TiO2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涛 邱一武 +1 位作者 秦伟 吴晓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6,共8页
为提高传统TiO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n,N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改善了传统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的问题;进一步采用沸石作为载体对改性后的TiO2样品进行负载,解决了传统光催化剂存在的难分离回收问题,以达到光... 为提高传统TiO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n,N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改善了传统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的问题;进一步采用沸石作为载体对改性后的TiO2样品进行负载,解决了传统光催化剂存在的难分离回收问题,以达到光催化剂可重复使用的目的.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Mn,N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结构、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和光催化降解性能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沸石负载Mn,N共掺杂TiO2的样品较未改性的TiO2样品具有更高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在可见光照射下,在最优掺杂条件下获得的TiO2光催化剂在60 min内对孔雀石绿的降解率可达到97%,这主要归因于猛离子掺杂能够对TiO2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产生抑制作用,促进光生电荷分离,与此同时氮元素掺杂可有效拓宽TiO2半导体光催化剂光响应范围.此外,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孔雀石绿的降解率没有较大程度的减弱,依然能够维持在88%以上,表明沸石负载Mn,N共掺杂TiO2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光催化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光催化 沸石 掺杂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推进羽流粒子束溅射的蒙特卡罗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商圣飞 姜利祥 +1 位作者 李涛 向树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9-407,共9页
为了研究电推进羽流对推力器及航天器造成的溅射腐蚀作用,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羽流等离子体对材料的溅射进行模拟,研究了溅射的级联碰撞机理,并开展了Xe离子正入射、斜入射Cu材料的溅射率、溅射产物的能量分布以及空间角分布的研究。结... 为了研究电推进羽流对推力器及航天器造成的溅射腐蚀作用,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羽流等离子体对材料的溅射进行模拟,研究了溅射的级联碰撞机理,并开展了Xe离子正入射、斜入射Cu材料的溅射率、溅射产物的能量分布以及空间角分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蒙特卡罗方法对溅射率和能量分布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30%,但是斜入射溅射率和方向分布吻合较差,最大误差>50%。认为影响溅射的主要因素为晶体的结构、二体碰撞的基本假设以及入射粒子的注入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器 电推进 羽流 溅射 碰撞 蒙特卡罗模拟 粒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黑/黑色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涛 李慧敏 +1 位作者 卢松涛 吴晓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45,共7页
通过水热和化学还原法合成黑色TiO2(b-TiO2),利用聚多巴胺(PDA)的黏合作用将炭黑(CB)成功负载于b-TiO2,制备CB/b-TiO2复合材料。采用XRD,XPS,SEM和TEM等测试手段来表征和分析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研究CB与b-TiO2质... 通过水热和化学还原法合成黑色TiO2(b-TiO2),利用聚多巴胺(PDA)的黏合作用将炭黑(CB)成功负载于b-TiO2,制备CB/b-TiO2复合材料。采用XRD,XPS,SEM和TEM等测试手段来表征和分析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研究CB与b-TiO2质量比对CB/b-TiO2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催化剂用量对降解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催化剂用量。结果表明,当CB与b-TiO2的质量比为1∶2时,所制备的CB/b-TiO2展现出优异的光吸收和光催化的性能;当CB/b-TiO2的使用量为0.5 g/L时,3 min内可将目标污染物孔雀石绿溶液MG(10 mg/L)降解99.5%;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仍能保持89.2%的高降解率,具有良好的再生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二氧化钛 炭黑 光催化 孔雀石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