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镇痛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同文 王强 +3 位作者 王增春 白金柱 洪毅 张军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1例在多模式镇痛模式下接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患者,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监测指标、镇痛镇静评分、不良反应事件、术者及患者对手术过程满意度评价。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血...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1例在多模式镇痛模式下接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患者,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监测指标、镇痛镇静评分、不良反应事件、术者及患者对手术过程满意度评价。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功能无抑制,患者及术者对手术过程满意。结论多模式镇痛能够使患者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接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同时不影响术者与患者在术中进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脊柱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性眩晕手法治疗与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双园 吕振 张军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产生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既往研究~([1])发现脑力劳动人群眩晕的患病率为体力劳动人群的2倍多,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者占71%,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患病率...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产生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既往研究~([1])发现脑力劳动人群眩晕的患病率为体力劳动人群的2倍多,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者占71%,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位置改变引起的眩晕或起源于颈部的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功能锻炼 手法治疗 脑力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脊柱脊髓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熊巍 王增春 +1 位作者 张军卫 王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 目的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中18例出现SEP异常,17例出现MEP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SEP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麻醉方式有关(χ~2>6.219,P<0.05),而MEP异常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追加肌松剂有关(χ~2>4.125,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对S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对M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围术期低血压可能是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脊髓手术 全身麻醉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险峰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3例患者中发生低钠者202例,占全部病例的37.2%。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与患者脊髓损...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3例患者中发生低钠者202例,占全部病例的37.2%。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与患者脊髓损伤平面和程度有关。202例低钠者中13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与钠盐摄入量减少、过量水负荷、脊髓损伤后肾脏排水保钠能力下降等原因有关。ASIA运动评分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脊髓损伤 低钠血症 临床研究 发生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早期康复 被引量:22
5
作者 郭险峰 关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8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方法对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3例患者中242例(44.6%)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并发症为:低钠血症(202例,37.2%...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方法对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3例患者中242例(44.6%)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并发症为:低钠血症(202例,37.2%)、泌尿系感染(150例,27.6%)、肺部感染(54例,9.9%)。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和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积极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胸腰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05-706,共2页
胸腰椎损伤约占全部脊柱损伤的一半或以上,其中T1~T10约占20%~30%,胸腰段(T11~L2)约占60%~70%,下腰椎约占10%。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胸腰椎损伤中约有14%~55%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导致部分患者终生残疾... 胸腰椎损伤约占全部脊柱损伤的一半或以上,其中T1~T10约占20%~30%,胸腰段(T11~L2)约占60%~70%,下腰椎约占10%。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胸腰椎损伤中约有14%~55%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导致部分患者终生残疾。因此,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临床研究 马尾神经损伤 脊柱损伤 骨折类型 胸腰段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和ICD-11的中国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比较研究
7
作者 叶海燕 杨亚茹 +6 位作者 邱卓英 王忠彦 陈迪 宋桂芸 王方永 田益凡 刘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2-780,共9页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分析《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比5种标准中肢体残疾方面的定义、编码方式、分类体系、分级标准和评估方法。结果 依据ICF分类架构与分类方法,在身体功能和结构层面,肢体残疾主要涉及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b7),包括关节和骨骼功能(b710-b729)、肌肉功能(b730-b749)和运动功能(b750-b789);在活动与参与层面,主要涉及活动(d410-d499)与自理能力(d510-d599)。相关疾病多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01),神经系统疾病(08),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或结缔组织疾病(15),发育异常(20)和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2)等。对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的分析发现,仅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肢体残疾进行明确界定,但术语系统仍与ICF存在一定差距。在编码体系上,仅保险标准采用ICF编码,其余4种残疾标准采用自拟的编码方法。肢体残疾标准中细分项目并没有完全覆盖ICF中与肢体残疾相关的所有类目。在分级方式方面,残疾分类分级标准采用4级制,其余4种标准均分为10级。在评估方法方面,5种标准均侧重于对身体结构、功能的评估,并且注意到日常活动能力的评定,但没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的综合功能评估方法。结论 中国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肢体残疾标准,标准的定义和结构与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应该根据ICF和ICD-11与肢体残疾相关的内容,修订完善肢体残疾的相关内容,涉及定义、分类、分级、编码及评估等问题,并强调引入WHODAS 2.0作为综合功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残疾 分类 分级 评定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 被引量:3
8
作者 郭险峰 关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急救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外伤性脊柱脊髓损伤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强 李建军 +1 位作者 宫慧明 武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对老年脊髓损伤的发病率、病因、临床特征统计资料进行综述,并指出其定义、鉴别、特殊的处理方法和治疗策略。
关键词 老年人 脊髓损伤 发病率 病因 临床特征 统计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险峰 关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1年第2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 1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与结果 ,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积极防治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治疗的首要任务 ,应先进行保守治疗 。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颈椎损伤外科治疗后颈部运动功能的康复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1-641,共1页
颈椎是脊椎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阶段,因适应陆上生活需要而分化出现的。人类直立活动后要求颈椎有良好的活动性及稳定性,以完成支撑头颅、保护神经及颈部运动的功能。颈部三维运动是保障位于人体头部的重要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等... 颈椎是脊椎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阶段,因适应陆上生活需要而分化出现的。人类直立活动后要求颈椎有良好的活动性及稳定性,以完成支撑头颅、保护神经及颈部运动的功能。颈部三维运动是保障位于人体头部的重要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等)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对维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有重要影响,对合并颈髓损伤的四肢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损伤 全面康复 运动功能 外科治疗 后颈部 生活自理能力 颈部三维运动 爬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医生对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巍 苏跃 +1 位作者 张军卫 王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24,共6页
目的了解外科医生关于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知识水平。方法 2018年9月1至30日,问卷测试7个科室的71名外科医生关于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知识水平。结果总体合格率35%,产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处理措施知识点的... 目的了解外科医生关于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知识水平。方法 2018年9月1至30日,问卷测试7个科室的71名外科医生关于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知识水平。结果总体合格率35%,产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处理措施知识点的总体得分率<60%。不同科室之间在产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知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 2.270, P <0.05)。接触脊髓损伤患者机会不同的医生之间在处理措施知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4.043, P <0.05)。不同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知识自评结果的医生之间在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知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19, P <0.01)。不同教育背景、技术职称或工作年限的医生之间在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各知识点上无显著性差异(F <2.107, P> 0.05)。结论部分外科医生关于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加强学习和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险峰 关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 99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后发生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3类 :第一类胸腰脊髓损伤患者占多数 ,平均最低血钠 (12...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 99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后发生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3类 :第一类胸腰脊髓损伤患者占多数 ,平均最低血钠 (12 8 6± 6 6)mmol/L ,平均低钠持续时间 (8± 5 3)天 ,经积极补钠和 /或适当限水 ,患者的血钠水平多在两周内恢复并稳定在正常水平 ;第二类全部为颈脊髓损伤患者 ,平均最低血钠 (12 5 1± 6 0 )mmol/L ,持续时间平均 (2 6 7± 17 0 )天 ,尿钠 2 0 0mmol/2 4h ,补钠效果较差 ;第三类全部为颈脊髓损伤患者 ,平均最低血钠 (118 3± 9 4)mmol/L ,低钠血症持续时间平均 (36 8± 5 4)天 ,尿钠2 0 0— 40 0mmol/2 4h ,持续 4周以上尿量超过 40 0 0ml,补钠可使血钠进一步下降 ,限水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低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运动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封玉琨 刘介生 +1 位作者 吕振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当患者在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上测量的Cobb角>10°,并且出现轴向旋转时,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指病因不明的三维结构性脊柱弯曲,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 当患者在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上测量的Cobb角>10°,并且出现轴向旋转时,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指病因不明的三维结构性脊柱弯曲,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超过80%。AIS的患病率约为2%~2.5%。由于AIS在青春期时最容易出现加重,因此该时期对于AIS的预防和治疗更为关键。AIS患者往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式是非手术治疗。除了牵引、支具矫形等传统治疗方法,AIS在生长期的特殊运动疗法也是一个热点。笔者拟对近年来AIS患者运动疗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临床医师及治疗师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弯曲 站立位 临床医师 运动康复治疗 非手术治疗 治疗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 被引量:2
15
作者 Marcel F. Dvorak Peter C.Wing +14 位作者 Michael G.Fehlings Alexander R. Vaccaro Eyal Itshayek Fin Biering-Sorensen Vanessa K.Noonan 王一吉(译) 周红俊(译) 李建军(译) 刘根林(译) 郑樱(译) 郝春霞(译) 张缨(译) 卫波(译) 康海琼(译) 逯晓蕾(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收集脊柱损伤的信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设立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是为了规范脊柱损伤相关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有助于规范和统一我国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 收集脊柱损伤的信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设立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是为了规范脊柱损伤相关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有助于规范和统一我国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信息的收集,为相关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介绍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的研发过程,数据元素的内容以及数据编码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 脊柱损伤 国际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玉丽 张军卫 +2 位作者 陈世铮 唐和虎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9-515,共7页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0.6岁。采用脊柱形态测量仪(Spinalmouse誖)分别测量两组坐位及立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角(sacral inclination,SacHipJ)、倾角(inclination,Incl)。采用Wilcoxon检验,分别对比各组坐位和立位的脊柱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两组立位脊柱参数、坐位脊柱参数及坐-立位脊柱参数变化量(difference value,D);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NLBP组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相关性;以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分为四个年龄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比NLBP组各年龄段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差异。结果:立位变为坐位时,两组的TK、LL、SacHipJ均变小(P<0.05),Incl均增大(P<0.05);立位时,两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坐位时,NLBP组LL较对照组大,Incl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D-TK、D-LL、D-Incl均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的VAS评分与立位及坐位LL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LL呈弱的负相关(rs=-0.293,P<0.05)。NLBP组坐位LL、立位LL及D-LL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不同于健康人群,表现为坐位时LL较健康受试者大,而从立位转变为坐位时,除骨盆后旋外,胸椎与腰椎曲度变小及躯干前移的变化量均较健康受试者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坐-立位 脊柱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玉丽 张军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8-1262,共5页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多种脊柱-骨盆力线参数,介绍计算机运动分析系统等新测量方法。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多数腰椎前凸角减少,骨盆后倾,躯干前倾;腰椎管狭窄及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则未发现存在明显变化趋势。脊柱-骨盆...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多种脊柱-骨盆力线参数,介绍计算机运动分析系统等新测量方法。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多数腰椎前凸角减少,骨盆后倾,躯干前倾;腰椎管狭窄及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则未发现存在明显变化趋势。脊柱-骨盆力线参数可作为治疗及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未来应进一步研究脊柱-骨盆力线的参数选择、无创高科技测量方法的开发、与疾患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患 脊柱-骨盆力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特征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泽正 王方永 +1 位作者 张文捷 尹浩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5-601,619,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和非OVCF患者腰椎MRI特征,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OVCF患者(70.67±11.99... 目的: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和非OVCF患者腰椎MRI特征,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OVCF患者(70.67±11.99岁;男11例,女35例)的临床资料,以46例年龄(70.76±5.40岁)、性别(男11例,女35例)匹配的不伴OVCF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腰椎MRI上测量椎旁肌FI、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OVCF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探索OVCF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OVCF组患者的VB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椎旁肌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旁肌CSA无显著差异。VBQ评分(OR=1.963,P<0.01)和L4代表的椎旁肌FI(OR=1.203,P<0.01)是OVCF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OVCF患者的腰椎MRI参数与非OVCF的骨质疏松患者相比,VBQ评分及椎旁肌FI均较大,VBQ评分、椎旁肌FI是OVCF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OVCF同时应重视对椎旁肌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椎旁肌肉 脂肪浸润率 椎体骨质量评分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00年修订) 被引量:189
19
作者 关骅 石晶 +2 位作者 郭险峰 王德成 姚爱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1年第2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疾病分类标准 神经学分类 康复 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想 洪毅 +4 位作者 张军卫 唐和虎 吕振 陈世铮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0-406,共7页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侧入路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 短节段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