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型肉毒毒素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叶云龙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07-610,共4页
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大多数泌尿外科情况似乎都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包括: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排尿功能障碍、盆底疼痛、膀胱过度活动症、尿频-尿急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对于泌尿外科领域中许多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是... 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大多数泌尿外科情况似乎都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包括: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排尿功能障碍、盆底疼痛、膀胱过度活动症、尿频-尿急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对于泌尿外科领域中许多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新型、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但是,仍需要进行深入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评价其临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泌尿外科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治疗与康复 被引量:37
2
作者 廖利民 韩春生 黄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4期219-222,共4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泌尿系 康复 治疗 并发症 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尿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及预防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娟 廖利民 +5 位作者 付光 梁文立 李东 高丽娟 刘丽岩 李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1期1026-1027,共2页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后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价值。方法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两组进行影像尿动力检查的患者,A组检查后无特殊处理,B组检查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检查前后分别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后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价值。方法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两组进行影像尿动力检查的患者,A组检查后无特殊处理,B组检查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检查前后分别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结果A组检查后感染发生率为8.81%,B组感染发生率为7.32%,两组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22)。结论影像尿动力检查是一项相对安全、可耐受的检查,对于无特殊情况的患者检查前后无须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影像尿动力 泌尿系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后伤员泌尿系问题的处理与康复 被引量:5
4
作者 廖利民 鞠彦合 吴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7期652-656,共5页
地震创伤可直接损伤泌尿系统或造成脊髓损伤而导致泌尿系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地震创伤后常见的早期及后期泌尿系主要问题如尿潴留、少尿或无尿、肾损伤、膀胱和尿道损伤、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等,分析其原因,介绍正确的处理原则,各种... 地震创伤可直接损伤泌尿系统或造成脊髓损伤而导致泌尿系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地震创伤后常见的早期及后期泌尿系主要问题如尿潴留、少尿或无尿、肾损伤、膀胱和尿道损伤、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等,分析其原因,介绍正确的处理原则,各种康复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以及长期随访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泌尿系统 脊髓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提高我国神经泌尿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水平 被引量:3
5
作者 廖利民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73-874,共2页
关键词 神经泌尿学 学科建设 基础 临床 诊疗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的泌尿生殖系功能障碍5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洋 廖利民 +2 位作者 鞠彦合 付光 吴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认识多系统萎缩患者的泌尿生殖系功能障碍特点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方法报告5例多系统萎缩病例。结果多系统萎缩在泌尿生殖功能障碍上表现为排尿困难、夜间尿频、尿急阳痿等。特征性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是残余尿大于100 ml,逼尿... 目的认识多系统萎缩患者的泌尿生殖系功能障碍特点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方法报告5例多系统萎缩病例。结果多系统萎缩在泌尿生殖功能障碍上表现为排尿困难、夜间尿频、尿急阳痿等。特征性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是残余尿大于100 ml,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测压早期出现膀胱颈开放,括约肌肌电图改变有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s)持续时间超过13 ms,多相波大于60%,影像学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桥小脑呈"十"字退变。结论本病是一种以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所致的临床病变,而其中一些萎缩部位在控制泌尿生殖系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泌尿生殖系改变与膀胱出口梗阻病变相似,如进行合理的辅助检查,可提高早期多系统萎缩诊断,避免误诊和不必要的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泌尿生殖系功能障碍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付光 吴娟 +3 位作者 李东 鞠彦合 靖华芳 廖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337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入院前膀胱管理方式:膀胱造瘘47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51例,叩击排尿29例,腹压排尿31例,应用外部集尿...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337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入院前膀胱管理方式:膀胱造瘘47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51例,叩击排尿29例,腹压排尿31例,应用外部集尿器35例,间歇导尿144例。对所有患者行泌尿系B超检查,同时行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培养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共有128例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其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间歇导尿12例。间歇导尿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最低,与其他方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8例患者中120例同时存在泌尿系感染,影像尿动力学均存在异常。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间歇导尿可明显降低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感染 影像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高危因素分析:128例报道
8
作者 付光 靖华芳 +5 位作者 吴娟 李东 鞠彦合 梁文立 熊宗胜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2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间歇导尿12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间歇导尿12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间断尿失禁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128例患者中120例存在泌尿系感染,11例血钙升高。影像尿动力学提示逼尿肌无反射39例,逼尿肌过度活动63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1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11例,尿道外括约肌过度活动27例,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1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数种上述病理生理状况。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脊髓损伤后下尿路感染、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等下尿路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尿管和膀胱造瘘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钙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结石 泌尿系感染 影像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国庆 廖利民 +2 位作者 苗笛 高丽娟 韩向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观察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抑制效应。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自主研发的膀胱盆底康复治疗仪行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23例,男19例,... 目的:观察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抑制效应。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自主研发的膀胱盆底康复治疗仪行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颈段脊髓损伤3例,胸段脊髓损伤15例,腰段脊髓损伤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分别记录患者3d排尿日记,并进行患者自我判别的膀胱状态评分(patient perception of bladder condition scale,PPBC-S)。排尿日记包括间歇导尿的次数、每次间歇导尿的尿量以及每天的漏尿量。在记录排尿日记的周期中,患者保持一致的饮水量以及每日间歇导尿的次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由258.7±14.7ml增加至282.5±15.2ml(P〈0.05),每天漏尿量由766.4±61.5ml降低到563.3±45.4ml(P〈0.05),PPBC-S评分由5.2±0.1分改善到4.6±0.1分(P〈0.05)。治疗4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为294.1±15.4ml,每日漏尿量为541.4±47.5ml,PPBC-S评分为4.4±0.1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2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记录排尿日记期间,间歇导尿次数分别为4.3±0.3、4.1±0.3和4.0±0.2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能够抑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胫神经电刺激 表面电极 膀胱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靖华芳 廖利民 +3 位作者 付光 吴娟 鞠彦合 陈国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记录,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上尿路功能损害组和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之间人口学资料(性别、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记录,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上尿路功能损害组和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之间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脊髓损伤资料(损伤原因、损伤节段、损伤程度)、一般泌尿系统情况(膀胱管理方式、尿常规、尿培养、症状性泌尿系感染、B超、血肌酐)、影像尿动力学资料(膀胱顺应性、膀胱稳定性、膀胱感觉、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相对安全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上尿路功能损害组与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脊髓损伤节段(χ2=8.840,P=0.031)、膀胱管理方式(χ2=11.362,P=0.045)、尿常规(χ2=17.983,P=0.000)、症状性泌尿系感染(χ2=64.472,P=0.000)、膀胱顺应性(χ2=6.531,P=0.011)、膀胱感觉(χ2=11.505,P=0.009)、最大膀胱测压容积(t=2.209,P=0.043)、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χ2=4.247,P=0.039)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管理方式(OR=1.114,P=0.006)、症状性泌尿系感染(OR=1.018,P=0.000)、膀胱顺应性(OR=1.588,P=0.040)、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OR=1.023,P=0.034)等指标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的关键因素。结论:症状性泌尿系感染、膀胱低顺应性、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及不合理的膀胱管理方式等是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泌尿道 排尿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廖利民 付光 +6 位作者 史文博 熊宗胜 鞠彦合 吴娟 李东 韩春生 梁文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对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13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在膀胱尿道镜下分点注射于外括约肌内;对DESD合并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的6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12ml生理盐水,分点注射于膀胱颈及外括约肌内。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结果:1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O降至21.6±4.1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cmH2O(P<0.01)。疗效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尿道括约肌内注射BTX-A可有效减少SCI后DSD患者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上尿路功能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12
作者 熊宗胜 高丽娟 赵超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4期223-225,共3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间歇导尿 康复 无菌性 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膀胱容量测定仪在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丽娟 陈国庆 +3 位作者 李秀华 罗丽丽 骆琳琳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8-1119,共2页
目的探讨国产膀胱容量测定仪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神经源性膀胱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分别采用国产(Padscan)、进口(Bladderscan)膀胱容量测定仪及导尿法进行膀胱容量的测定。结果共测量377次。三种... 目的探讨国产膀胱容量测定仪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神经源性膀胱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分别采用国产(Padscan)、进口(Bladderscan)膀胱容量测定仪及导尿法进行膀胱容量的测定。结果共测量377次。三种方法测得膀胱容量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25.32,P<0.001)。国产膀胱容量测定仪(Padscan)测得膀胱容量为(262.592±6.3012)ml,进口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n)测得膀胱容量(262.570±6.3006)ml,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导尿法测得膀胱容量为(245.549±6.0511)ml,显著低于另两种方法测得的膀胱容量(P<0.001),但平均差值仅为17 ml。结论国产膀胱容量测定仪(Padscan)测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积的准确性与进口仪器非常相近,与导尿法测量值的差异无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容量测定仪 膀胱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 被引量:8
14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4 位作者 李东 付光 熊宗胜 韩春生 吴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6-649,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特点,并按其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肾积水占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12%。5例因输尿管结石梗阻引起肾积水,影像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经碎石治疗后积水消失。164例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引起肾积水,其中57例有膀胱输尿管返流,107例无返流(52例为低顺应性膀胱,52例过早出现或持续逼尿肌收缩型明显协同失调,3例为输尿管壁段梗阻)。47例返流性肾积水者采用经膀胱引流处理(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或括约肌切断),75例非返流性积水采用经膀胱储尿(口服抗胆碱能制剂,膀胱壁注射肉毒毒素,膀胱扩大加输尿管抗返流再植术)配合间歇导尿,肾积水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0例有返流患者因个人意愿选择膀胱储尿配合间歇导尿,32例无返流患者因不接受间歇导尿选择膀胱引流处理,肾积水也均缓解或消失。结论: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不尽相同,依据引起肾积水的不同机制特点进行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肾积水 影像尿动力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容量测定仪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高丽娟 鞠彦合 +3 位作者 刘丽岩 董向竹 李秀华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19-620,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n)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因神经源性膀胱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分别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和导尿法进行了384次膀胱内尿量的测定,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膀胱容...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n)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因神经源性膀胱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分别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和导尿法进行了384次膀胱内尿量的测定,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得的膀胱容量为(405.7±119.3)ml,而导尿法测得的膀胱容量为(371.4±122.7)ml(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组数据高度相关(r=0.91,P<0.01)。75.5%的测量的差异值在±50ml之间。结论膀胱容量测定仪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导尿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间歇导尿 膀胱容量测定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及神经源性尿失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东 廖利民 +6 位作者 熊宗胜 付光 鞠彦合 吴娟 韩春生 史文博 黄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97-898,共2页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A型肉毒毒素经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除膀胱颈和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重复注射3次.治疗前后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毒副作用.结果重复注射3次平均起效时间10.5 d(5~21 d), 3次注射间隔时间分别平均为8.9个月和5.8个月.第1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0.1 /d降至3.3 /d,平均导尿量由98.5 ml/次增至404.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95.4 ml增至38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105.8 cmH2O降至31 cmH2O.第2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 /d降至3.7 /d,平均导尿量由108.3 ml/次增至387.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5.4 ml增至37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7.8 cmH2O降至33 cmH2O.第3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 /d降至3.9 /d, 平均导尿量由115.7 ml/次增至363.9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2 ml增至357.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8.1cmH2O降至36.9 cmH2O.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逼尿肌反射亢进 神经源性尿失禁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对排尿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娟 廖利民 +2 位作者 付光 梁文立 刘丽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明显小于非DHIC组(均P<0.01)。结论DHIC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BPH) 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付光 吴娟 +3 位作者 李东 梁文立 鞠彦合 廖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87-89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者先采用M受体阻滞剂或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待膀胱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低压储尿时再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等方法在无膀胱内高压的条件下实现膀胱的完全排空;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选择间歇导尿。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10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容量缩小的患者中7例采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3例M受体阻滞治疗无效改用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逼尿肌无反射患者首选间歇导尿。结论:腰椎手术后发生排尿障碍的患者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以尿动力学结果为基础决定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术后 神经原性膀胱 影像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娟 廖利民 +2 位作者 李丹 付光 李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7期685-687,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尿动力学特点,随访泌尿系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169例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和泌尿系管理方法,观察其泌尿系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29例(76.33%)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 目的分析研究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尿动力学特点,随访泌尿系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169例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和泌尿系管理方法,观察其泌尿系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29例(76.33%)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其中46例(27.22%)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12例(7.10%)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21例(12.43%)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顺应性下降,其中5例(2.96%)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2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无特殊并发症。结论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膀胱顺应性增加。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能有效保护上尿路功能,预防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影像尿动力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 被引量:7
20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88-889,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 下尿路功能障碍 综述 神经系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