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缓和医疗会诊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宁晓红 李佳颐 +9 位作者 戴晓艳 刘茜 史迪 赵小萱 李杰 王磊 葛楠 曲璇 杜铁宽 朱华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3-767,共5页
目的对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起的缓和医疗会诊进行总结梳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提出的22次缓和医疗会诊资料。结果共18例患者接受缓和医疗会诊,其中,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8)岁(36~88岁);1... 目的对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起的缓和医疗会诊进行总结梳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提出的22次缓和医疗会诊资料。结果共18例患者接受缓和医疗会诊,其中,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8)岁(36~88岁);10例患者会诊1次,6例患者会诊2次,2例患者未完成会诊;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3例患者为非肿瘤性疾病。会诊原因中,61.1%(11/18)是关于沟通;61.1%(11/18)是减轻患者的痛苦症状。离世地点方面,8例在本院离世,6例在其他医疗机构离世。结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对缓和医疗会诊存在明确需求,会诊能给急诊医患双方带来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和医疗 会诊 急诊 综合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骨科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现状调查 被引量:9
2
作者 赵英娜 马玉芬 +2 位作者 王晓杰 陈亚萍 刘华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3-35,共3页
目的了解骨科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现状,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市6所三级综合医院的9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表进行调查。结果入院当天92.6%患者存在中度以上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仅14.9%采取了预防措... 目的了解骨科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现状,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市6所三级综合医院的9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表进行调查。结果入院当天92.6%患者存在中度以上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仅14.9%采取了预防措施,其中1例采取药物与物理联合预防;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存在极高危风险,均采取了预防措施,其中采取联合预防36.2%。结论骨科大手术患者普遍存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术前预防率低,物理预防及联合预防率低,应引起骨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改进防护时点及提高综合防护措施应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置换术 髋部骨折手术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人工血管移植物外露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昊 吴巍巍 +4 位作者 白明 曾嵘 宋小军 陈宇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肢体人工血管移植术后血管移植物外露的危险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7例肢体人工血管移植术后血管移植物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及保留... 目的探讨肢体人工血管移植术后血管移植物外露的危险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7例肢体人工血管移植术后血管移植物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及保留移植物的任意皮瓣或肌皮瓣转移覆盖术。结果 17例患者均行保留移植血管的(肌)皮瓣转移覆盖术,术后14例成功保全了人工血管,切口Ⅰ期愈合,动脉搏动良好,成功率82.4%;3例术后未顺利愈合,最终切除血管移植物。结论保留血管移植物的(肌)皮瓣转移覆盖术是肢体人工血管移植物外露的有效外科处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移植术 血管移植物外露 任意皮瓣 肌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科围术期临床用血管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志丽 刘昌伟 +5 位作者 宋小军 陈宇 倪冷 曾嵘 邵江 李拥军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 目的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等指标。结果 3989例手术患者中,406例(10.18%)围术期接受输血治疗,其中229例输注异体血,80例输注自体血,97例同时输注异体血与自体血。成分输血率为100%。43.60%的患者输注自体血,自体输血量占总用血量的20.60%。2011年至2014年用血数据显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量的增长及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与2011年相比,后3年手术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66%、9.28%、25.13%),总用血量与人均用血量也有所增加(与2011年相比,后3年的总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3.07%、12.91%、21.72%,人均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10.43%、18.56%、27.81%),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增长较明显(2014年较2011年,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分别增长96.77%与9.83%),但随着4年来回收自体血输入率的波动性增长(分别为4.32%、4.22%、4.65%、4.53%),异体红细胞的输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9.19%、7.52%、6.67%、6.31%)。结论更多采用成分输血及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围术期用血,可以在手术量逐年增长和手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异体红细胞的输入,并保证围术期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管理 血管外科 围术期 腔内介入 复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及术后闭塞的治疗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巍巍 刘昌伟 +3 位作者 刘暴 叶炜 陈宇 姜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7,共4页
目的评估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通畅率,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3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7... 目的评估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通畅率,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3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7±17.6)个月(8~7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1年初级通畅率为70.0%,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0.0%;2年初级通畅率为56.7%,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0.0%。术后并发症包括人工血管初期闭塞13例(43.3%),静脉端吻合口狭窄1例(3.3%),人工血管感染2例(6.7%),肢体肿胀10例(33.3%)。共行修复手术24例次,包括单纯取栓术12例次,取栓加人工血管补片静脉端吻合口成型4例次,同时行动静脉端吻合口成型2例次,吻合口球囊扩张2例次,取栓失败后再次于对侧肢体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例次,人工血管取出3例次。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的尿毒症期患者重要的透析备选途经,针对不同病因治疗人工血管闭塞可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昌伟 刘暴 +7 位作者 叶炜 管珩 郑月宏 李拥军 曾嵘 倪冷 邵江 唐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胭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股胭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浆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梁越 聂皓 +4 位作者 任华亮 李方达 田翠 李汇华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5,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ngptl2、脂联素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Angptl2水平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13.55±9.17)μg/L比(9.04±4.79)μg/L,P=0.010]。糖尿病人群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18.67±9.84)μg/L较对照组(13.01±3.47)μg/L升高(P=0.021)。在重症下肢缺血组Angptl2水平较间歇性跛行组更高[(17.01±10.20)μg/L比(10.53±6.97)μg/L,P=0.003]。Angptl2>13.67μg/L诊断效果最好,敏感性为60.34%,特异性为81.25%。在病例组中,血浆Angptl2水平与踝-肱指数呈负相关(斯皮尔曼相关系数=-0.244,P=0.035)。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下肢缺血时,Angptl2水平的升高更为明显,可以作为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间歇性跛行 重症下肢缺血 诊断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ApoE^(-/-)小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方达 李汇华 +2 位作者 田翠 聂皓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7,共8页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TZ)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腹主动脉瘤(AAA)形成的炎性机制的影响。方法 8~10周龄雄性ApoE~(^(-/-))小鼠40只,喂养1周适应后随机分为Sham组、BTZ组、AngⅡ组和AngⅡ+...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TZ)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腹主动脉瘤(AAA)形成的炎性机制的影响。方法 8~10周龄雄性ApoE~(^(-/-))小鼠40只,喂养1周适应后随机分为Sham组、BTZ组、AngⅡ组和AngⅡ+BTZ组4组,每组10只。AngⅡ组采用皮下埋植AngⅡ缓释泵[1000 ng/(min·kg)]复制动物AAA模型,BTZ组和AngⅡ+BTZ组同时给予蛋白酶体抑制剂BTZ腹腔注射50μg/kg每周2次。28 d后取材测量统计腹主动脉最大直径及AAA发生率。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中炎症反应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目,q PCR检测组织中黏附因子(ICAM-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核转录活化因子信号通路(NF-κB)表达变化。结果 Sham组、BTZ组、AngⅡ组和AngⅡ+BTZ组小鼠的腹主动脉最大直径平均值分别为(1.00±0.01)、(0.99±0.01)、(1.50±0.13)和(1.20±0.04)mm(F=8.959,P=0.000),其中,AngⅡ组明显高于Sham组(P=0.000)和AngⅡ+BTZ组(P=0.015)。AngⅡ组、AngⅡ+BTZ组和Sham组的AAA发生率分别为60%、17%和0。HE染色结果显示,AngⅡ组血管壁厚度及炎症细胞浸润数目较Sham组和AngⅡ+BTZ组明显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ngⅡ组CD3+T淋巴细胞浸润数为107.9±15.9,明显高于Sham组的0(P=0.000)和AngⅡ+BTZ组的0.8±0.5(P=0.000)。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造模1周后,AngⅡ组组织中CD3+T淋巴细胞比例为(13.50±0.69)%,明显高于AngⅡ+BTZ组的(10.40±0.78)%(t=3.009,P=0.040);造模4周后,AngⅡ组的CD3+T淋巴细胞比例为(22.70±0.93)%,明显高于AngⅡ+BTZ组的(15.10±0.97)%(t=5.654,P=0.005)。q PCR检测结果显示,Sham组、BTZ组、AngⅡ组和AngⅡ+BTZ组ICAM-1的mRNA表达水平相比于Sham组升高比例分别为1.00±0.15、0.34±0.03、1.93±0.54和0.83±0.08(F=6.797,P=0.001),其中,AngⅡ组明显高于Sham组(P=0.011)和AngⅡ+BTZ组(P=0.009)。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ngⅡ组NF-κB核转录抑制因子磷酸化水平较Sham组和AngⅡ+BTZ组明显减少,并伴随p65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论 BTZ可能是通过抑制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下调ICAM-1表达,并进一步抑制CD3+T淋巴细胞聚集,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从而抑制AAA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蛋白酶体 硼替佐米 炎症 核转录活化因子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染毒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p-c-jun与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天佳 刘昌伟 +4 位作者 黄泽彬 倪冷 来志超 吴立飞 刘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对血管壁组织中的两种主要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溶剂萃取香烟烟雾,制备烟雾萃取剂。用此烟雾萃取剂依据不同浓度对以上两种细胞进行染毒处理,CCK-8试剂盒...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对血管壁组织中的两种主要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溶剂萃取香烟烟雾,制备烟雾萃取剂。用此烟雾萃取剂依据不同浓度对以上两种细胞进行染毒处理,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c-ju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变化,转染过表达c-jun质粒检测cyclinD1的变化。结果 CCK-8检测显示在烟雾染毒浓度(0.625%~10%)范围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活力增加,内皮细胞在染毒处理后随浓度增加其活力降低。染毒处理48 h后,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染毒处理组的c-jun表达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滑肌细胞染毒组的p-c-jun比PBS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染毒组的p-c-jun降低(P<0.05)。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在平滑肌细胞染毒处理后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染毒后则显著降低(P<0.05),并且过表达c-jun后cyclinD1的表达水平也相应增高。结论烟雾染毒具有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力和降低内皮细胞活力的作用,其与c-jun磷酸化和cyclinD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UN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心腔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国涛 苗齐 +7 位作者 刘兴荣 张超纪 郑月宏 邵江 成宁海 杜顺达 刘剑州 蒋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3,共6页
目的探讨右侧心腔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1月至2015年1月收治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患者30例,对以下变量进行分析:年龄、应用体外循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肿瘤... 目的探讨右侧心腔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1月至2015年1月收治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患者30例,对以下变量进行分析:年龄、应用体外循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肿瘤起源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存在下肢水肿、是否进行异体输血、术后并发症、肿瘤残留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30例患者双下肢水肿者13例,27例应用体外循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6.9±53.7)min,2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平均停循环时间为(28.2±11.6)min。30例患者中9例肿瘤起源于生殖静脉,13例起源于髂静脉,8例既起源于生殖静脉、也起源于髂静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60.5±2012.3)ml,21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8.9±8.3)d,平均住院费用为(80 840.4±28 264.2)元。1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无1例死亡,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论明确诊断,提高对肿瘤延伸侵入腔静脉及右心房的警惕性,对于右侧心腔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采用合理的手术策略,能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确保患者安全的良好临床效果。切除附件对抑制肿瘤生长和避免复发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右侧心腔 外科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正力 缪鹏 +4 位作者 田然 宋希涛 李树国 刘昌伟 郁正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207条肢体)。术前按Rutherford分级分组,术后随访并计算其临床症状缓解率、一期通畅率、生存率和保肢率。结果共入选患者189例,207条患肢。患者平均年龄(71.33±6.90)岁。其中,糖尿病148例、吸烟60例、高血压病124例、高脂血症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58例、肾功能不全21例、脑血管病30例。患肢Rutherford分级Ⅱ~Ⅲ级45条、Ⅳ级71条、Ⅴ~Ⅵ级91条。平均随访时间(21.8±5.2)个月,总体病死率7.41%。RutherfordⅡ~Ⅲ级术后第1年、第2年保肢率分别为97.56%和93.81%,Ⅳ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为92.55%和87.86%,Ⅴ~Ⅵ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86.50%和77.58%。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85%、67.12%、50.54%,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5.14%、54.67%、37.68%。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合并膝下病变安全、有效,虽然中期随访通畅率较低,但保肢率较高,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外周血管疾病 RUTHERFO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型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康 齐婉婷 刘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1-695,共5页
肾动脉型大动脉炎造成的难治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是大动脉炎药物治疗的难点,临床面临难治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且肾动脉狭窄程度≥70%时,应积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开放手术或介入治疗,但目前对于术式的选择尚无明确指... 肾动脉型大动脉炎造成的难治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是大动脉炎药物治疗的难点,临床面临难治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且肾动脉狭窄程度≥70%时,应积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开放手术或介入治疗,但目前对于术式的选择尚无明确指南。本文总结了开放手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长期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旨在为肾动脉型大动脉炎的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开放手术 球囊扩张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相关生长因子在腹主动脉瘤血浆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皓 梁越 +4 位作者 任华亮 王曰伟 田翠 李汇华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素相关生长因子(A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5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GF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AGF、脂联素水平...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素相关生长因子(A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5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GF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AGF、脂联素水平。结果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AG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87.91±96.87)μg/L比(56.89±41.32)μg/L,P=0.040];脂联素水平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在3和5 cm之间的腹主动脉瘤和直径超过5 cm的腹主动脉瘤血浆AGF水平分别为(75.27±46.05)μg/L和(96.08±68.61)μg/L。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血浆AGF水平升高,且升高的程度可以反映腹主动脉瘤的大小,可以作为潜在的腹主动脉瘤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血管生成素相关生长因子 直径 诊断 破裂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大隐静脉血管平滑肌肉瘤一例及文献荟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翔 王亚红 +2 位作者 陈跃鑫 刘暴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442,共8页
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GSV-LM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误诊。本文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例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的病例资料,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41例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资料共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GSV-LM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误诊。本文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例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的病例资料,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41例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资料共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1∶10,发病中位年龄59.5岁;以大腿最好发,无特征性临床表现,42.9%患者在初诊时发生误诊。手术完整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辅助放化疗指征、效果及方案尚不明确。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1%和77.5%。31.0%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 诊断 治疗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旭 李方达 +7 位作者 王威 吉磊 任金锐 陈跃鑫 叶炜 刘暴 刘昌伟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8例患者中,合...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8例患者中,合并结直肠癌21例,胃癌6例,肝癌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分期手术治疗,其中21例选择先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期行肿瘤手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动脉瘤破裂、肠缺血、肠瘘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存在Ⅱ型内漏,无腹主动脉瘤相关性死亡。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由于微创、不改变腹腔内解剖结构等特点,缩短了分期手术时间间隔,降低了消化系统肿瘤手术难度,是治疗方案中值得推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消化系统肿瘤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反应与外周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锋 刘昌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835-837,共3页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术后再狭窄 外周动脉 炎性反应 介入治疗 闭塞性疾病 动脉硬化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造影剂诱导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卫华 徐梅 +1 位作者 陈绍辉 李拥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8-369,共2页
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的导管操作和非离子碘造影剂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尽管操作技术和器材在不断进步,造影剂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在心脏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仍存在着诸如造影剂血管迷走反射和造影剂肾病等不良反应[1-2]。
关键词 造影剂 血管迷走反射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相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昀 沈敏 +2 位作者 庄俊玲 刘暴 曾学军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合并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ortic aneurysm-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AA-DI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74例主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主动...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合并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ortic aneurysm-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AA-DI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74例主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主动脉瘤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DIC分为AA-DIC组和non-DIC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174例主动脉瘤患者中,合并慢性DIC共37例(21.3%),其中典型DIC4例(2.3%),不典型DIC33例(19.0%)。AA-DIC组患者病程显著长于non-DIC组(P=0.041)。AA-DIC和non-DIC组患者动脉瘤分布部位和类型均以腹主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最为常见。AA-DIC组出现附壁血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on-DIC组(P均<0.01)。不典型DIC者同样存在不同程度凝血指标异常。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的AA-DIC患者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改善。结论主动脉瘤尤其是腹主动脉瘤无论其本身或围术期均可发生慢性DIC或出现DIC样表现。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发生慢性DIC。对于以慢性DIC表现就诊的患者,需考虑主动脉瘤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血管移植物治疗放射性股动脉缺损1例报告
19
作者 吴继东 王仕华 +2 位作者 靳裕峰 汪忠镐 张玉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1期921-922,共2页
关键词 股动脉缺损 治疗过程 血管移植物 放射性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腔内 皮下组织坏死 医源性损伤 股动脉损伤 假性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胸主动脉减速伤的血管腔内治疗
20
作者 刘暴 刘昌伟 宋晓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4,共3页
目的尝试应用腔内介入的微创方法治疗急性胸主动脉减速伤(TAT)。方法对1例车祸伤的患者采用CT血管重建(CTA)进行快速诊断及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术后胸痛、憋气等症状明显好转,血色素恢复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6... 目的尝试应用腔内介入的微创方法治疗急性胸主动脉减速伤(TAT)。方法对1例车祸伤的患者采用CT血管重建(CTA)进行快速诊断及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术后胸痛、憋气等症状明显好转,血色素恢复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证实患者一般状况良好,CTA示主动脉支架位置良好,锁骨下动脉通畅。结论胸部撞击伤后应当高度重视有无TAT的可能,重症患者或CTA提示主动脉内膜破损者应当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腔内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减速伤 诊断 腔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