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小钧 柯元南 +1 位作者 吴宁 关东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 (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间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平均年龄 5 9岁 )的 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 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 (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间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平均年龄 5 9岁 )的 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 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 ,并与 5 8名正常对照 (平均年龄 5 0岁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 12导心电图值 ,QT最小值小于 12导心电图 ;(2 )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 (5 0 .6± 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 ,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 (83.3± 2 8.7)ms ,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 ;(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 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 12导心电图 (分别为 81% ,5 8% ) ;特异性分别为 91%和 90 %。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 ,BSPM方法较 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 ,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QT离散度 体表心电标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逆转去甲肾上腺素和内皮素的缩血管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严晓伟 Christoph Schalcher Wolfgang Kiowski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肾上腺髓质素 (ADM )为新型的血管扩张物质 ,有关ADM与其它血管收缩物质的相互作用尚无报道。方法本文以14例正常志愿者为对象 ,分两组经肱动脉分别注射ADM或/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n=7) ,及ADM或/和内皮素 (n=7) ,观察前臂血流量... 目的肾上腺髓质素 (ADM )为新型的血管扩张物质 ,有关ADM与其它血管收缩物质的相互作用尚无报道。方法本文以14例正常志愿者为对象 ,分两组经肱动脉分别注射ADM或/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n=7) ,及ADM或/和内皮素 (n=7) ,观察前臂血流量的变化 ,并将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进行比较。结果经肱动脉注射ADM ,可使前臂血流量较用药前增加3倍 ,血管扩张作用在停药后40min逐渐消失。经肱动脉注射NE或内皮素 ,分别使前臂血流量下降61 %和73 %。低浓度的ADM与NE或内皮素联合输注 ,即可完全逆转后两者的血管收缩作用。结论ADM为强烈的血管扩张剂 ,单次注射作用持续约4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内皮素 去甲肾上腺素 前臂体积描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血管内局部给药效能 被引量:6
3
作者 苗立夫 杨菁 +4 位作者 黄超联 宋存先 曾玉杰 陈连凤 朱文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7,共7页
目的制备包载雷帕霉素(RPM)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NPs),评估其通过DISPATCHTM球囊在血管内局部给药的应用条件及给药效能。方法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粒... 目的制备包载雷帕霉素(RPM)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NPs),评估其通过DISPATCHTM球囊在血管内局部给药的应用条件及给药效能。方法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分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双室扩散池行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计算释放量,绘制累积释放曲线。通过新西兰白兔腹主动脉及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模型评估DISPATCHTM球囊血管内应用RPM-PLGA-NPs的实验条件及给药后不同时段血管组织药物浓度。结果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46.8 nm的RPM-PLGA-NPs,包封率为77.53%,平均载药量为19.42%。体外释放近似于零级过程,至2周释放75%的药物。成功建立经DISPATCHTM球囊新西兰白兔腹主动脉、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模型,20.27 kPa灌注压力下经DISPATCHTM导管球囊灌注5 mg/ml RPM-PLGA-NPs 10 min,第7和14天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为(2.438±0.439)和(0.529±0.144)μg/mg干重。结论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方法稳定可靠,包封效率高,载药量控制稳定,粒径小、范围窄,体外释放药物恒定、效果满意。纳米载药系统结合DISPATCHTM球囊导管能显著延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为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纳米粒子 局部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周期时相、p27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苗立夫 黄超联 +7 位作者 陈连凤 朱文玲 杨菁 王以光 张华 刘佩毛 佘铭鹏 宋存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8,139,共8页
目的评估本实验室自制包载雷帕霉素(RPM)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NPs)对离体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细胞周期时相、p27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按不同浓度RPM-PLGA NPs设定药物作用组,并设立RPM组、PLG... 目的评估本实验室自制包载雷帕霉素(RPM)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NPs)对离体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细胞周期时相、p27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按不同浓度RPM-PLGA NPs设定药物作用组,并设立RPM组、PLGA组和M231培养基及平滑肌细胞生长添加剂(M231-SMGs)组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不同处理组HUASMC p27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的差异,流式细胞技术评价各处理组对HUASMC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RPM和RPM-PLGA NPs对HUASMC存活率的影响。结果10μg/L及以上浓度的RPM和50μg/L及以上浓度的RPM-PLGA NPs可明显抑制HUA-smc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时间曲线显示,100μg/L RPM和500μg/L RPM-PLGA NPs作用于HUASMC 24 h后细胞计数值明显低于M231-SMGs对照组;单纯PLGA NPs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与PLGA组和M231-SMGs培养基对照组相比,RPM组和RPM-PLGA NPs组G_0/G_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S期及G_2/M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均<0.01),但两组间细胞周期时相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00μg/LRPM和500μg/L RPM-PLGA NPs组的HUASMC p27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PLGA组和M231-SMGs培养基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RPM-PLGA NPs抑制体外培养的HUASMC生长效果与RPM相似,并可显著抑制体外培养HUASMC p27蛋白表达,阻抑其细胞周期进程于G_1/S期而抑制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纳米粒子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p27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5能抑制冠状动脉扩张患者混合血清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锐锋 吴炜 +2 位作者 陈连凤 朱雪清 张抒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0-527,共8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扩张(CAE)患者混合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蛋白酶系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CAE混合血清诱导的特征性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CAE患者、30例冠心病(CHD)患者和31例冠状动脉正常人(CON)的...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扩张(CAE)患者混合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蛋白酶系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CAE混合血清诱导的特征性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CAE患者、30例冠心病(CHD)患者和31例冠状动脉正常人(CON)的血清样本,各组内等体积混匀。用25%预混血清培养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弹性蛋白酶2(elastase 2)、胶原蛋白合成系统及弹性蛋白(elastin)的表达水平,筛选CAE组特征性变化的指标,并在各组混合血清中加入GDF15及GDF15抗体,观察GDF15对CAE特征性指标表达的影响。结果 CAE组的MMP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和CHD组(P=0.000),分泌型MMP1蛋白表达水平和MMPs总活性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HD组(P均<0.01)。GDF15+CAE血清组的MMP1 mRNA和上清分泌蛋白水平及血清MMPs总活性明显低于CAE血清组(P均<0.01);GDF15抗体+CAE血清组的MMP1 mRNA水平和血清MMPs总活性明显高于GDF15+CAE血清组(P均<0.01),但两组间的MMP1分泌型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控包括MMP1在内的MMPs/TIMPs系统来参与CAE病理过程,内源性GDF15可能通过抑制MMP1的表达来抗衡蛋白酶的过度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5 冠状动脉扩张 细胞外基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雷帕霉素的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bcl-2、p27^(kip1)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6
作者 苗立夫 崔永亮 +6 位作者 尹燕平 陈莲凤 张华 刘佩毛 朱文玲 宋存先 杨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3-640,共8页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PM)及其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形成的载药纳米粒子(RPM-PLGA-NPs)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离体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s)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HUASMCs细胞并分别予不...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PM)及其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形成的载药纳米粒子(RPM-PLGA-NPs)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离体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s)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HUASMCs细胞并分别予不同浓度的RPM、RPM-PLGA-NPs作用12和24 h,设立生理盐水及空白PLGANPs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7kip1与bcl-2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流式细胞仪、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末端原位标记法检测各组HUASMCs凋亡及细胞凋亡率,噻唑蓝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RPM和RPM-PLGA-NPs对HUASMCs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RPM及RPM-PLGA-NPs组抑制HUASMCs增殖并呈剂量依赖关系,HUASMCs DNA电泳呈梯度条带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RPM 100 ng/ml和RPM-PLGA-NPs 500 ng/ml组的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45.45±2.36)%和(35.04±5.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0.95)%(P<0.01)。末端原位标记法检测高剂量干预组的24 h凋亡指数显著高于12 h组(P<0.05,P<0.01)。RPM 100 ng/ml组和RPM-PLGA-NPs 500 ng/ml组的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分别为(0.178±0.077)%和(0.192±0.0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01±0.035)%(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RPM及RPM-PLGA-NPs组凋亡指数值与p27kip1的PEI无相关性。RPM-PLGA-NPs 50 ng/ml及RPM 10 ng/ml组bcl-2的PEI分别为(6.44±1.31)%和(5.49±1.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4±0.47)%和(2.06±0.53)%(P<0.05)。结论 RPM及RPM-PLGA-NPs上调离体培养的HUASMCs的p27kip1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并无下调抗细胞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作用。相当载药量的RPM-PLGA-NPs较RPM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更明显,但与p27kip1表达水平无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纳米粒子 细胞凋亡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