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念协和建院九十周年、免疫治疗一百周年 第5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反应疾病国际高峰论坛举行
1
作者 文利平 段艺琳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7,共1页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和美国哮喘变态反应及免疫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Asthma&Immunolo-gy,ACAAI)联合举办的"第5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ACAAI前任主席Bo...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和美国哮喘变态反应及免疫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Asthma&Immunolo-gy,ACAAI)联合举办的"第5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ACAAI前任主席Bob Q.Lanier,现任主席Dana V.Wallace及副主席Richard W.Weber在内的6位世界著名的变态反应学家,以及海内外变态反应及交叉学科的多位知名专家汇聚北京,就业内共同关心的舌下脱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协和医院 过敏性疾病 免疫治疗 高峰论坛 过敏性反应 国际 变态反应学 RICHA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1~4天花粉浓度预报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德山 海玉龙 +5 位作者 冯涛 吴振玲 何海娟 张姝丽 储伟 宛公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8-132,共5页
漂浮在大气低层的植物花粉颗粒,可引发花粉过敏人群的免疫变态反应,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城市绿化系数的增大,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使用北京市城区及周边郊县共计7个站点,1999—2005年度(3月1日至9月30日)逐日大气底层花粉实测浓... 漂浮在大气低层的植物花粉颗粒,可引发花粉过敏人群的免疫变态反应,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城市绿化系数的增大,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使用北京市城区及周边郊县共计7个站点,1999—2005年度(3月1日至9月30日)逐日大气底层花粉实测浓度和同步地面气象资料,应用正交筛选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站点1~4天花粉浓度的预报模式(均通过了F_a=0.01的F统计检验),经业务试验,效果较好,可为首都医院的变态反应门诊及花粉过敏患者提供花粉预测和预防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浓度 预报模式 花粉过敏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比较抗组胺药物的活性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瑞琦 张宏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应用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UDRC)比较抗组胺药物(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的抗组胺活性。方法90名健康志愿者及6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按随机、双盲的方法单次口服咪唑斯汀10mg,氯雷他定10mg或安慰剂1片。服药前及服药... 目的应用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UDRC)比较抗组胺药物(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的抗组胺活性。方法90名健康志愿者及6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按随机、双盲的方法单次口服咪唑斯汀10mg,氯雷他定10mg或安慰剂1片。服药前及服药后2、4和24h分别进行组胺皮肤滴定试验,记录风团及红晕反应面积,计算AUDRC。结果健康志愿者和过敏患者在服药前及服药后2、4和24h的风团及红晕反应差异均无显著性。服药前,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安慰剂3组的AUDRC2.7-54.3mmol/L差异无显著性。服药后,咪唑斯汀组和氯雷他定组的AUDRC2.7-54.3mmol/L均比服药前明显下降,且咪唑斯汀组的AUDRC2.7-54.3mmol/L下降幅度较大(P<0.01)。结论依据抗组胺药物对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抑制作用可建立药效动力学模型,AUDRC可作为比较抗组胺药物药效动力学活性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 抗组胺药 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崔相宜 支玉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4-931,共8页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预测的、以反复发作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年来,HAE相关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不断被更新与阐明,HAE致病变异除了涉及编码补体1酯酶抑制剂基因外,在凝血因子Ⅻ基因、...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预测的、以反复发作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年来,HAE相关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不断被更新与阐明,HAE致病变异除了涉及编码补体1酯酶抑制剂基因外,在凝血因子Ⅻ基因、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基因、血管生成素-1基因、激肽原基因、硫酸乙酰肝素3-O-磺基转移酶6基因、肌纤维蛋白基因中发现了新的致病性变异,而且发现不同的致病变异导致水肿的机制也不同。此外,仍有部分患者的致病基因不明。本文对HAE的分类、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进行更新与总结,旨在为HAE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发病机制 C1酯酶抑制物 SERPING1基因 缓激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浓度对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及抗过敏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祝戎飞 黄南 +3 位作者 张威 祁姗姗 刘光辉 王良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花粉浓度对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及抗过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0年3-4月采用RotorodModel 40容量法花粉采样器每日监测空气中悬铃木属花粉的浓度;3月份选择30例法国梧桐花粉过敏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每日口服氯雷他定片10... 目的探讨花粉浓度对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及抗过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0年3-4月采用RotorodModel 40容量法花粉采样器每日监测空气中悬铃木属花粉的浓度;3月份选择30例法国梧桐花粉过敏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每日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连用28 d,每天记录过敏性鼻炎症状,在第7天和第14天和第28天各复诊1次;同时选择30例尘螨过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方法同前;另有5例法国梧桐花粉过敏患者未予治疗随访完整个花粉季节。结果法国梧桐花粉浓度在200粒/m3以下时,花粉浓度与法国梧桐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症状积分显著相关;法国梧桐花粉播散期法国梧桐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积分高于尘螨过敏性鼻炎患者,而在法国梧桐花粉播散期过后,法国梧桐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积分要低于尘螨过敏性鼻炎患者。结论花粉浓度对过敏性鼻炎抗过敏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在对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的效果进行评价时,应同时对相关过敏原如花粉等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浓度 过敏性鼻炎 法国梧桐 尘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Bcl-xL、Bax和CyclinD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鸿程 许学亮 +3 位作者 曹乃清 孔智斌 陈洁 简丽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1-342,共2页
目的分析STAT3、Bcl-xL、Bax和CyclinD1在非小细胞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以进一步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30例正常肺组织中STAT3、Bcl-xL、Bax和Cycli... 目的分析STAT3、Bcl-xL、Bax和CyclinD1在非小细胞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以进一步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30例正常肺组织中STAT3、Bcl-xL、Bax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1)STAT3、Bcl-xL和CyclinD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Bax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有一定表达,但与其在正常肺组织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AT3、Bcl-xL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类型有关,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3)Bax、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与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STAT3、Bcl-xL和CyclinD1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望寻找到新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STAT3 BCL-XL BAX CYCLIN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花生过敏原免疫原性及生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许舒婷 高美须 +7 位作者 支玉香 潘家荣 李淑荣 王志东 刘超超 赵杰 兰丽平 徐迎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06-1011,1030,共7页
研究了电子束辐照降低花生过敏原免疫原性的效果及辐照对花生生化性质的影响。选择2、4、6、8、10、15和20kGy剂量的电子束对花生过敏原液、脱脂花生粉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花生主要过敏原(Ara h 1,Ara h 2,Ara h 3)蛋白分子质量的变化通... 研究了电子束辐照降低花生过敏原免疫原性的效果及辐照对花生生化性质的影响。选择2、4、6、8、10、15和20kGy剂量的电子束对花生过敏原液、脱脂花生粉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花生主要过敏原(Ara h 1,Ara h 2,Ara h 3)蛋白分子质量的变化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免疫原性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和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辐照后花生过敏原溶液的浓度、浊度及疏水性的变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花生过敏原在溶液状态比固体状态对辐照更为敏感。当辐照剂量低于10kGy时处理的过敏原液的免疫原性稍有增强,剂量大于10kGy时免疫原性降低,剂量为20kGy时过敏原液的IC50值是未处理的11倍。辐照使过敏液的浓度和浊度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加,疏水性与对照组相比增强,但当剂量大于15kGy时降低。电子束辐照改变了过敏原的生化性质,降低了其免疫原性,比较而言,辐照对液体状态下过敏原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过敏原 电子束辐照 免疫原性 生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支玉香 张宏誉 +5 位作者 岳凤敏 李宏 孙劲旅 顾建青 王瑞琦 毕志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评估国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并与西替利嗪进行对照。结果:共观察患者136例,依巴斯汀组69例,西替利嗪组67例,依巴斯... 目的:评估国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并与西替利嗪进行对照。结果:共观察患者136例,依巴斯汀组69例,西替利嗪组67例,依巴斯汀组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1.3%和63.8%,而西替利嗪组分别为87.9%和65.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依巴斯汀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79±0.26,而西替利嗪组为0.76±0.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至中度困倦和口干。结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西替利嗪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特发性 慢性 依巴斯汀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蟹过敏原的分离、鉴定和快速纯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明琦 支玉香 +4 位作者 吕淑霞 李淑荣 董晓颖 潘家荣 高美须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9-842,共4页
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铁蟹过敏原组分,然后利用电泳洗脱的方法快速纯化主要过敏原。取磷酸盐缓冲液制备的铁蟹肉浸出液,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分子量,然后利用18例蟹过... 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铁蟹过敏原组分,然后利用电泳洗脱的方法快速纯化主要过敏原。取磷酸盐缓冲液制备的铁蟹肉浸出液,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分子量,然后利用18例蟹过敏患者的血清进行免疫印迹,鉴定出主要和次要过敏原,利用普通垂直电泳槽快速洗脱主要过敏原蛋白,并鉴定活性。结果显示,SDS-PAGE显示铁蟹肉可辨条带有16条,相对分子质量在16.5~168kD之间。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铁蟹肉浸出液共有10条过敏条带,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76kD的蛋白条带,阳性反应率为100%,纯化后获取了76kD的主要过敏原,经过免疫印迹鉴定其具有免疫活性。表明相对分子质量76kD的组分为铁蟹主要过敏组分,快速电洗脱可以纯化相对分子量为76kD的过敏原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蟹肉 过敏原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免疫印迹 蛋白质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尘螨过敏原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劲旅 张宏誉 +2 位作者 应万涛 王京兰 钱小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8-408,共1页
关键词 指纹图谱 户尘螨 过敏原 双向电泳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巴斯汀抗组胺活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瑞琦 张宏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研究单次口服依巴斯汀10mg的药效动力学特点。方法:6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双盲口服依巴斯汀10mg或安慰剂1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2、4、24h,对全部受试者行组胺皮肤点刺滴定试验。在揭盲后,对依巴斯汀组的受试者于服药后48h再做一次组... 目的:研究单次口服依巴斯汀10mg的药效动力学特点。方法:6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双盲口服依巴斯汀10mg或安慰剂1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2、4、24h,对全部受试者行组胺皮肤点刺滴定试验。在揭盲后,对依巴斯汀组的受试者于服药后48h再做一次组胺皮肤点刺滴定试验。以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UDRC)和痒觉积分为参数,评价依巴斯汀的抗组胺活性。结果:服药前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依巴斯汀组的风团和红晕AUDRC于服药后2h即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而痒觉积分于服药后4h才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1)。服用依巴斯汀后24h,AUDRC和痒觉积分均降至最低;48h上述两者均有所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服药前(P<0.01)。结论:依巴斯汀的抗组胺作用起效较慢,作用较强,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抗组胺活性 组胺点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血管水肿家系C1抑制物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支玉香 张宏誉 黄尚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4-666,共3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血管水肿(HAE)家系患者C1抑制物(C1INH)基因的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分析。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AE患者C1INH基因8个外显子及旁侧内含子序列,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C1INH基因序列相比较,确定突变...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血管水肿(HAE)家系患者C1抑制物(C1INH)基因的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分析。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AE患者C1INH基因8个外显子及旁侧内含子序列,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C1INH基因序列相比较,确定突变。为除外多态性可能,在30名正常人中对该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中的5例患者外显子8中均检测到1种新的突变类型(核苷酸序列17839delC),正常人中无此改变。结论在该家系中发现C1INH基因核苷酸序列17839delC突变,该突变可能是此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抑制物 遗传性血管水肿 基因突变 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阳 刘爽 支玉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6-690,共5页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以反复发作的皮下和/或黏膜下水肿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知的发病相关基因包括补体1酯酶抑制剂基因、FⅫ基因、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基因以及血管生成素1基因。本文从已知的基因突变切入,通过分析...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以反复发作的皮下和/或黏膜下水肿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知的发病相关基因包括补体1酯酶抑制剂基因、FⅫ基因、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基因以及血管生成素1基因。本文从已知的基因突变切入,通过分析该突变对于蛋白产物功能的影响,梳理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揭示HAE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求新的预防和治疗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发病机制 致病基因 缓激肽 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多中心随机平行组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宏 张宏誉 +6 位作者 岳凤敏 王良录 方权 王瑞琦 秦万章 李明 金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2期66-69,共4页
为考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于2000年4月至10月,进行了本项多中心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对照组为氯雷他定),共有154例完成本试验,其中咪唑斯汀组74例,氯雷他定组74例,两组共脱落和退出9例。主要症状评分显示两组... 为考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于2000年4月至10月,进行了本项多中心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对照组为氯雷他定),共有154例完成本试验,其中咪唑斯汀组74例,氯雷他定组74例,两组共脱落和退出9例。主要症状评分显示两组用药后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组内t检验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治疗前治疗后)的组间t检验显示,在控制风团方面,咪唑斯汀组优于氯雷他定组,组间t检验P<0.05,但对瘙痒的控制,两组的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t检验P>0.05。基于症状积分下降指数的四级疗效评估显示咪唑斯汀组患者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是90.1%和52.1%而咪唑斯汀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5.1%和45.9%。咪唑斯汀组副反应分别为21.1%,而氯雷他定组的副反应为34%,两组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心电图显示:QTc无明显改变。结果显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效果,患者耐受性好。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存治疗慢性特发荨麻疹方面有相似的疗效,但在控制风团方面优于氯雷他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斯汀 治疗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临床试验 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致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蕾 孙劲旅 田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9-399,共1页
关键词 寻麻诊 休克 过敏性 花椒 过敏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新的基因突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蕊 张宏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4-,共1页
关键词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C1酯酶抑制物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慢性咳嗽和/或哮鸣疾病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昭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8-430,434,共4页
介绍慢性咳嗽和/或哮鸣疾病的鉴别诊断,该类疾病大体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前者较少见,主要为心肺先天异常所致;后者以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在内的支气管哮喘最常见。此外,也提到了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和心因性咳嗽反应的诊断。
关键词 慢性咳嗽 哮鸣 鉴别诊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效果和风险并存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良录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454-454,共1页
食物过敏免疫治疗是指通过逐渐增加食物变应原的摄入量,使患者对致敏食物达到耐受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适用于致敏食物为人体营养所必需,日常生活中难以严格回避、症状严重的食物过敏患者。 口服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与免疫细胞的缺失、失... 食物过敏免疫治疗是指通过逐渐增加食物变应原的摄入量,使患者对致敏食物达到耐受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适用于致敏食物为人体营养所必需,日常生活中难以严格回避、症状严重的食物过敏患者。 口服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与免疫细胞的缺失、失能及免疫细胞的调节细胞激活紧密相关,包括克隆清除、主动抑制和旁路抑制等多种免疫途径。食物过敏免疫治疗的转归有四种可能:永久耐受;暂时耐受,需规律进食维持免疫耐受;部分耐受,即发生食物过敏的阈值比治疗前有所升高;不能耐受,即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免疫治疗 特异性治疗 免疫细胞 人体营养 免疫途径 口服免疫 食物变应原 作用机制 阈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蚕蛹过敏原CPH30的表达、纯化、免疫学鉴定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维 梁志林 +1 位作者 王良录 刘志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克隆、表达纯化出家蚕Bombyx mori蚕蛹过敏原蛋白CPH30(cuticular protein hypothetical 30 precursor),并对其进行免疫学鉴定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方法】通过蛋白组学方法分析CPH30蛋白的潜在过敏原性,人工化学合成该蛋白基... 【目的】克隆、表达纯化出家蚕Bombyx mori蚕蛹过敏原蛋白CPH30(cuticular protein hypothetical 30 precursor),并对其进行免疫学鉴定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方法】通过蛋白组学方法分析CPH30蛋白的潜在过敏原性,人工化学合成该蛋白基因,将基因连接到p ET-28a载体上,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IPTG诱导基因表达。通过镍亲和层析获取高纯度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对蛋白进行免疫学鉴定。通过DNAStar软件分析其潜在的B细胞表位。【结果】成功构建出CPH30基因的表达载体;表达纯化出CPH30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分子量为25 k Da左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PH30蛋白与家蚕过敏患者血清具有Ig E结合性,证明CPH30具有免疫原性;利用DNAStar软件成功分析出氨基酸序列第57-69和150-158位为潜在的B细胞表位。【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出CPH30蛋白,并成功鉴定出其免疫原性,为家蚕蚕蛹过敏反应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疫苗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CPH30蛋白 过敏原 免疫学鉴定 B细胞表位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