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循环杂志》刊出论文的统计学方法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欢欢 周龙 +2 位作者 温潇潇 彭亚光 赵连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评价《中国循环杂志》刊出论文的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对《中国循环杂志》2010年、2011年和2015年发表的论著类文章中统计学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不同年份间进行比较。结果:共40... 目的:评价《中国循环杂志》刊出论文的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对《中国循环杂志》2010年、2011年和2015年发表的论著类文章中统计学方法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不同年份间进行比较。结果:共404篇文章纳入评价,其中366篇使用了统计检验方法,32篇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另有6篇论著为Meta分析。使用频率较高的统计检验方法依次为:t检验(57.4%)、卡方检验(56.7%)、方差分析(35.2%)和回归分析(23.0%)。方法学部分对统计学方法描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描述的方法与实际使用的方法不匹配、描述存在欠缺或错误。其中描述存在欠缺或错误的比例在2010年和2011年为36.6%(71/194),2015年为26.2%(5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统计检验方法使用错误主要为忽略研究设计错用统计方法、忽略统计方法使用条件等,统计方法使用错误的比例在2010年和2011年为19.1%(33/173),2015年为19.7%(38/193),两年份间无明显差异(P=0.88)。结论:2015年刊出的论文与2010年和2011年相比,统计学方法正确使用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 统计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两市新生儿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天明 王增武 +10 位作者 张林峰 王馨 陈祚 张甦 唐新华 祖秋菊 胡立群 李守军 逄坤静 朱曼璐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4-568,共5页
目的:了解华东两市新生儿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生儿ASD和VSD的预防、诊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09至2014-11期间两市各调查点连续出生的孕满28周的2 100例活产新生儿及其... 目的:了解华东两市新生儿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生儿ASD和VSD的预防、诊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09至2014-11期间两市各调查点连续出生的孕满28周的2 100例活产新生儿及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在新生儿出生后0~7天内进行问卷调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ASD和VSD患儿及其父母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筛查4 152例新生儿,其中男婴2 189例(52.72%),胎龄为(39.18±1.48)周,产妇年龄为(26.54±4.36)岁。新生儿ASD和VSD检出率分别为60.5‰和12.8‰,且不同性别新生儿ASD和VSD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家居装修是新生儿ASD的影响因素,而产妇孕早期服药是新生儿VSD的影响因素。结论:华东两市新生儿ASD和VSD检出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新生儿ASD和VSD的早期筛查,降低新生儿ASD和VSD的发生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新生儿 检出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岁及以上人群二尖瓣反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聂静雨 王增武 +9 位作者 张林峰 陈祚 王馨 郭敏 田野 邵澜 朱曼璐 朱振辉 王浩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35岁及以上人群二尖瓣反流(MR)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3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及体格检查收集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疾病史... 目的:了解我国35岁及以上人群二尖瓣反流(MR)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3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及体格检查收集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疾病史、身高、体重等信息,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空腹血糖和血脂的测定。结果:纳入分析对象共28 814人,MR总体检出率为18.4%,其中男性和女性MR检出率均为18.4%。中重度MR检出率:35~50岁年龄组为0.3%,51~64岁年龄组为0.9%,≥65岁年龄组为2.2%。随年龄升高,MR检出率有升高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城乡、地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卒中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是MR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人群MR检出率较高,年龄、收缩压、城乡、地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卒中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是MR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闭锁不全 检出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饮茶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沛 李莹 +5 位作者 陈纪春 郭敏 陈祚 李建新 赵连成 顾东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469,共5页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经常饮茶能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并有利于血脂水平。我国人群中关于饮茶和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估计饮茶和血脂、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经常饮茶能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并有利于血脂水平。我国人群中关于饮茶和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估计饮茶和血脂、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队列2007年~2008年复查资料,纳入研究对象7 227人(男3 304人、女3 923人),平均年龄(55.6±7.1)岁。采用问卷调查收集饮茶资料。按性别分层,是否经常饮茶分组。采用协方差分析,评价是否经常饮茶与血脂、脂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调查人群中经常饮茶人数为3 012人(41.7%)。男性中经常饮茶1 946人(58.9%);女性中经常饮茶1 066人(27.2%)。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腰围、每日红肉摄入量、工作体力劳动强度、运动强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病史后,男性中经常饮茶组与不经常饮茶组相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低(差值:-0.12 mmol/L,P=0.0001),甘油三酯(TG)较高(差值:0.11 mmol/L,P=0.0001);女性中经常饮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高(差值:0.06 mmol/L,P<0.0001)。结论:中老年男性经常饮茶与血清LDL-C水平较低和TG水平较高相关;中老年女性经常饮茶与HDL-C较高相关,上述关系独立于可能的影响因素。社区人群长期规律饮茶对血脂、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横断面研究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年人群体育锻炼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海燕 李莹 +6 位作者 麦劲壮 郭敏 高向民 赵连成 吴勇 刘小清 武阳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9-663,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中年人群体育锻炼(Exercise)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数据,选择北京、广州城乡人群3 482人,年龄35~59岁。分性别将体育锻炼情况分为3组,即无锻炼组、体育锻炼日均耗能(EEexer)... 目的:了解我国中年人群体育锻炼(Exercise)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数据,选择北京、广州城乡人群3 482人,年龄35~59岁。分性别将体育锻炼情况分为3组,即无锻炼组、体育锻炼日均耗能(EEexer)中位数以下组即锻炼较少组和中位数以上组即锻炼较多组。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平时体育锻炼的种类及持续时间,计算平时每日体育锻炼能量消耗(EEexer)。利用协方差分析评估体育锻炼能耗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在男、女性人群中,分别有47.1%(807/1712)和41.1%(727/1770)有体育锻炼。在控制年龄、城乡、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及除体育锻炼以外的体力活动水平(EEPA)后,女性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甘油三酯(TG)随活动分组增高呈降低趋势,其中LDL-C及non-HDL-C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62(MET·h)/d以上组LDL-C及non-HDL-C水平降低约0.14 mmol/L(P=0.0063)、0.14 mmol/L(P=0.0155);男性中在调整上述因素后,TC、LDL-C、non-HDL-C、TG随着分组水平增高而呈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男/女性中,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显示社区女性中年人群中体育锻炼能耗较高组LDL-C、non-HDL-C水平显著低于无体育锻炼组,该作用独立于工作中及其他体力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血脂 横断面研究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