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5
1
作者 殷康 华伟 +5 位作者 丁立刚 李玉秋 金汉 顾敏 薛聪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9-893,共5页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的ARVC患者的既往住院和门诊记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ARVC患者,男性32例(82.1%),确诊时的平均年龄(42.1±14.8)岁,33例(84.6%)患者ICD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6(32.3~73.3)个月,随访期间3例(7.7%)死亡,其中1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28例(71.8%)患者共接受540次ICD恰当治疗,其中5例(12.8%)患者首次ICD恰当治疗发生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12例(30.8%)患者ICD植入后经历过电风暴,7例(17.9%)患者的电风暴出现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无广泛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V1~3)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更短(风险比=0.39,95%可信区间:0.16~0.96)。有ICD恰当治疗与无ICD恰当治疗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消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VT/VF,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除颤器 植入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的存活心肌及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易剑 侯翠红 +14 位作者 田丛娜 王伟学 魏红星 赵敏 郭风 褚克维 耿庆海 王琦 姜楠 张宗耀 张利霞 张健 田月琴 张晓丽 刘秀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控心肌断层软件获得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图像半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异常分,以及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室壁瘤部位MMS≥2.0,定义为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160例患者根据室壁瘤部位心肌存活情况分为无心肌存活组(n=97)和有心肌存活组(n=63),两组患者进一步根据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分为4个亚组:无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为组1(n=68)、无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为组2(n=29)、有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3(n=50)、有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4(n=13)。平均随访(50±7)个月,心原性死亡为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160例患者的平均LVEF为(34±11)%。共19例(11.9%)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组1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94.1%,但是与组2(89.7%)、组3(86.0%)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生存率(61.5%)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风险比(HR)=5.101,95%可信区间(CI):1.853~14.044,P=0.002]、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GPET)-ESV(HR=1.009,95%CI:1.002~1.015,P=0.013)、室壁瘤部位MMS与室性心律失常交互作用(HR=1.368,95%CI:1.113~1.681,P=0.003)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HR=0.199,95%CI:0.054~0.742,P=0.016)则降低心原性死亡风险。结论:室壁瘤患者如果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为高危患者,需要对这类患者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手术+纠正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改善其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存活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6 位作者 姚焰 翁智远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定量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异常的迷走神经张力。方法:选取2013-06至2014-08于我科就诊的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8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以30例门诊就诊的无心血管系统异...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定量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异常的迷走神经张力。方法:选取2013-06至2014-08于我科就诊的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8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以30例门诊就诊的无心血管系统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行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查。结果(:1)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患者全天心率减速力[(9.4±2.9) ms]和昼间心率减速力[(8.9±2.9) ms]高于对照组全天心率减速力[(7.5±2.5) ms]和昼间心率减速力[(7.5±2.5)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昼夜心率减速力比值〉1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2.1% vs 6.7%,P=0.019)(;3)血管迷走性晕厥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139.8±34.0) ms]、差值的标准差(SDSD)[(29.9±15.7) ms]、差值的均方根(rMSSD)[(40.9±18.8) ms]均高于对照组SDNN[(115.5±29.4) ms]、SDSD[(21.8±6.6) ms]、rMSSD[(28.9±8.4)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全天心率减速力同晕厥发作呈正相关(比值比=2.045,95%可信区间1.100-3.801,P=0.024)。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异常升高,心率减速力是晕厥发作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迷走神经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5 位作者 姚焰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57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难治性VVS患者,男性22例,平均年龄(43±14)岁,均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57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57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难治性VVS患者,男性22例,平均年龄(43±14)岁,均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57例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心房模型,于左心房的5个自主神经节(GP)解剖分布区域消融,行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术中出现血压下降、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迷走反应情况,消融终点为迷走反应消失。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晕厥、晕厥前兆的发生情况并复查动态心电图和直立倾斜试验。结果:52例(91.2%)患者在消融中诱发出迷走反应,并达到消融终点,5例患者未能诱发出明显的迷走反应。平均随访(36±22)个月,52例(91.2%)患者未发生晕厥,其中11例仍有心悸、黑朦及头晕等晕厥前兆发生,但术后每年晕厥前兆发作次数[(1.9±0.9)次/年]较术前[(6.2±5.5)次/年]明显减低(P=0.028),自觉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VVS复发。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VVS安全、有效,能有效预防VVS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心内膜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快静息心率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晓飞 孙凯 +3 位作者 陈敬洲 惠汝太 姚焰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5-668,共4页
目的:探究合并快静息心率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常见临床合并症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山东青岛港研究和2005年河南信阳研究纳入的静息心电图资料完整的18岁以上社区人群,包括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究合并快静息心率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常见临床合并症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山东青岛港研究和2005年河南信阳研究纳入的静息心电图资料完整的18岁以上社区人群,包括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静息心率(RHR)、体重指数(BMI)、腰臀比以及诊室血压。结果:纳入受试者18 183例,61.6%为男性,平均年龄(45.2±12.7)岁,高血压患者6 763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73.5±11.6)次/min vs(70.6±9.6)次/min,P<0.001],合并快静息心率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14.5%vs 6.4%,P<0.001)。在高血压患者中,与正常静息心率的患者相比,合并快静息心率的患者年龄更大[(51.8±11.2)岁vs(53.9±12.2)岁,P<0.001),体重指数更低([26.4±3.4)kg/m^2 vs(25.8±3.6)kg/m^2,P<0.001],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更高(59.0%vs 68.2%,P<0.001),空腹血糖[(5.6±1.5)mmol/L vs(6.0±2.4)mmol/L,P<0.001]、甘油三酯([1.7±1.3)mmol/L vs(2.0±1.8)mmol/L,P<0.00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3.1±0.8)mmol/L vs(3.2±0.9)mmol/L,P=0.001)],合并糖尿病(3.9%vs 6.6%,P=0.007)和脑卒中(8.3%vs 11.1%,P=0.005)的比例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现,快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OR=1.306,95%CI:1.021~1.671)。结论:高血压人群中快静息心率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合并快静息心率的高血压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低,多为3级高血压患者,且多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快静息心率增加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率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预后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绳文 刘志敏 +4 位作者 刘尚雨 丁立刚 陈柯萍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1-765,共5页
目的:创建并验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临床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连续纳入2010-01至2015-12于我院首次接受CRT的患者367例。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随机选取300例患者为建模组构建风险评分系... 目的:创建并验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临床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连续纳入2010-01至2015-12于我院首次接受CRT的患者367例。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随机选取300例患者为建模组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其余67例为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建立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对比HEAL评分与EARRN评分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法评价拟合优度;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评分患者的临床终点。结果:建模组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R=1.137,95%CI:1.072~1.205,P<0.001)、大内皮素-1(HR=1.934,95%CI:1.066~3.507,P=0.03)、左心房前后径(HR=1.045,95%CI:1.007~1.084,P=0.0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HR=2.583,95%CI:1.331~5.013,P=0.005)是CRT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β偏回归系数建立HEAL评分,根据分值划定患者危险分级:<4分为低危,4~10分为中危,>10分为高危。低、中、高危分级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0.629~0.809)和0.708(95%CI:0.539~0.878),该评分可良好地区分不同危险分级患者的临床预后(Log-rank检验,建模组P<0.001,验证组P=0.00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较好(P=0.952)。对367例患者分别采用HEAL评分与EARRN评分,发现HEAL评分(AUC:0.763,95%CI:0.692~0.833)较EARRN评分(AUC:0.602,95%CI:0.517~0.687)区分度更高。结论:HEAL评分能有效地预测CRT患者不良预后,区分度优于EARRN评分,对于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危险性评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消融压力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单亮 唐闽 +1 位作者 陈柯萍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1-684,共4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PVC)导管消融时的组织接触压力,并对RVOT常见解剖部位的消融压力进行分析。方法:46例RVOT-PVC患者用压力感知导管进行消融治疗,根据RVOT消融靶点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析这两组的有效消融压...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PVC)导管消融时的组织接触压力,并对RVOT常见解剖部位的消融压力进行分析。方法:46例RVOT-PVC患者用压力感知导管进行消融治疗,根据RVOT消融靶点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析这两组的有效消融压力和压力分布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43例RVOT-PVC患者(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别有20例和23例)未复发,共134个有效消融点,平均消融压力为(12.0±7.5)g,间隔组和游离壁组的有效消融点平均消融压力[(13.0±9.4)g vs(11.0±4.4)g]以及压力适中区(5~15 g)有效消融点比例(39%vs 74%)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间隔组和游离壁组的有效消融点消融压力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5%和40.9%(P<0.01)。随着消融压力增加,电压和阻抗也相应增加。结论:RVOT-PVC消融放电中的平均有效压力为(12.0±7.5)g。RVOT常见消融部位的压力大小和分布趋势显著不同,游离壁RVOT-PVC应采用适中且稳定的压力进行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接触压力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玉秋 陈柯萍 +8 位作者 宿燕岗 刘少稳 项美香 沈法荣 刘兴斌 汤宝鹏 刘启明 齐向前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2-756,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01至2013-10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远程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患者215例,平均年龄(62.3±14.3)岁,其中男性108例,女性...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01至2013-10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远程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患者215例,平均年龄(62.3±14.3)岁,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7例。共有54名临床医生填写了调查问卷。为便于分析,根据患者随访调查CIED的不同,将患者和临床医生各分为植入起搏器(PM)组110例和30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组54例和10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组51例和14名。患者需在入选后3个月时进行1次院内常规随访,记录临床医生随访患者使用时间。此外,患者还需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选后3、6个月时传输CIED信息完成Carelink远程随访。在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时收集医生数据查看时间,在6个月随访时针对Carelink远程随访系统的使用情况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名临床医生均认为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操作简单,容易使用。有147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院内常规随访,临床医生院内常规随访平均时间为(14.8±8.4)min;150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Carelink远程随访平均时间为(8.2±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使用容易,操作简单,满意程度高,可以节约随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方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