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冠心病患者是否针对心肌灌注显像(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均接受了血管重建术(RVS),比较其预后的不同,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得到完全血管化治疗的预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影像技术...目的:冠心病患者是否针对心肌灌注显像(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均接受了血管重建术(RVS),比较其预后的不同,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得到完全血管化治疗的预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影像技术对指导RVS治疗方案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10至2010-12期间在阜外医院行MPI提示有心肌缺血,并在3个月内在我院接受RV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共202例患者入选,根据CAG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血管化组(CAG_(CR)组,n=99)和不完全血管化组(CAG_(IR)组,n=103)。根据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均接受RVS,分为心肌缺血完全纠正组(MPI_(CR)组,n=112)和心肌缺血不完全纠正组(MPI_(IR)组,n=90)。死亡为第一随访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再次RVS)为第二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为(46±21)个月。结果:CAG_(CR)组的死亡率低于CAG_(IR)组[4.0%(4/99) vs 11.7%(12/103),P=0.025],CAG_(CR)组与CAG_(IR)组的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15/99) vs 18.5%(19/103),P=0.28]。MPICR组的死亡率[3.6%(4/112) vs 13.3%(12/90),P=0.005]和MACE发生率[12.6%(14/112) vs 22.6%(20/90),P=0.004]均明显低于MPI_(IR)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PI指导下的心肌缺血纠正不完全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危险比(HR)=4.02,95%可信区间(CI):1.13~12.55,P=0.017]和预测MACE的唯一独立危险因子(HR=2.67,95%CI:1.31~5.40,P=0.006)。结论:对有心肌缺血接受RVS的冠心病患者,应该重视针对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罪犯血管"早期进行完全血管化治疗,达到完全纠正和改善心肌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模型,为进一步探索肺动脉高压机制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只分离肺动脉后将血管置于培养液中,并接入体外循环系统;以新鲜肝素...目的:建立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模型,为进一步探索肺动脉高压机制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只分离肺动脉后将血管置于培养液中,并接入体外循环系统;以新鲜肝素化兔血灌流培养48 h,灌注压力维持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期间通过调节膜肺给氧量控制血氧饱和度,建立3个模型组(n=5):高饱和度组(90%~100%)、中饱和度组(65%~75%)、低饱和度组(40%~50%)。转流结束后获取离体血管和正常对照组兔肺血管行病理形态分析、肺动脉组织IPP6.0定量分析以及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分析比较。结果:3个模型组转机时间均达到48 h,压力稳定控制在40 mm Hg,血氧饱和度由高到低分别为(97.94±1.01)%、(72.14±12.85)%、(43.83±8.71)%(P<0.05)。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兔肺动脉相比,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管壁均明显增厚;随着血氧饱和度降低,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弹力纤维逐渐增多、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血管模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冠心病患者是否针对心肌灌注显像(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均接受了血管重建术(RVS),比较其预后的不同,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得到完全血管化治疗的预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影像技术对指导RVS治疗方案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10至2010-12期间在阜外医院行MPI提示有心肌缺血,并在3个月内在我院接受RV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共202例患者入选,根据CAG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血管化组(CAG_(CR)组,n=99)和不完全血管化组(CAG_(IR)组,n=103)。根据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均接受RVS,分为心肌缺血完全纠正组(MPI_(CR)组,n=112)和心肌缺血不完全纠正组(MPI_(IR)组,n=90)。死亡为第一随访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再次RVS)为第二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为(46±21)个月。结果:CAG_(CR)组的死亡率低于CAG_(IR)组[4.0%(4/99) vs 11.7%(12/103),P=0.025],CAG_(CR)组与CAG_(IR)组的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15/99) vs 18.5%(19/103),P=0.28]。MPICR组的死亡率[3.6%(4/112) vs 13.3%(12/90),P=0.005]和MACE发生率[12.6%(14/112) vs 22.6%(20/90),P=0.004]均明显低于MPI_(IR)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PI指导下的心肌缺血纠正不完全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危险比(HR)=4.02,95%可信区间(CI):1.13~12.55,P=0.017]和预测MACE的唯一独立危险因子(HR=2.67,95%CI:1.31~5.40,P=0.006)。结论:对有心肌缺血接受RVS的冠心病患者,应该重视针对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罪犯血管"早期进行完全血管化治疗,达到完全纠正和改善心肌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文摘目的:建立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模型,为进一步探索肺动脉高压机制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只分离肺动脉后将血管置于培养液中,并接入体外循环系统;以新鲜肝素化兔血灌流培养48 h,灌注压力维持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期间通过调节膜肺给氧量控制血氧饱和度,建立3个模型组(n=5):高饱和度组(90%~100%)、中饱和度组(65%~75%)、低饱和度组(40%~50%)。转流结束后获取离体血管和正常对照组兔肺血管行病理形态分析、肺动脉组织IPP6.0定量分析以及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分析比较。结果:3个模型组转机时间均达到48 h,压力稳定控制在40 mm Hg,血氧饱和度由高到低分别为(97.94±1.01)%、(72.14±12.85)%、(43.83±8.71)%(P<0.05)。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兔肺动脉相比,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管壁均明显增厚;随着血氧饱和度降低,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弹力纤维逐渐增多、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血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