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超 胡慧秀 +3 位作者 邓颖 刘洁 张小冬 孙倩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01-1605,共5页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2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2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随访患者至出院后31天。结果:52例(15.9%)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回归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房颤、ADL评分、住院天数、出院准备度得分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90,对应的灵敏度为94.2%,特异度为84.8%,截断值为0.14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帮助医务人员早期识别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老年人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非计划性再入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PECTS分区的烟雾病CT灌注与DSA侧支代偿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杜海斌 孙剑 +1 位作者 刘炜 张东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5-761,共7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CT灌注和DSA侧支代偿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大脑半球灌注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纳入115例成年烟雾病患者,共230个大脑半球,收集其DSA和CT灌注数据。ASPECTS分区用于划分大脑区域,对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CT灌注和DSA侧支代偿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大脑半球灌注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纳入115例成年烟雾病患者,共230个大脑半球,收集其DSA和CT灌注数据。ASPECTS分区用于划分大脑区域,对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这4项灌注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评分,并对DSA显示的脑血管侧支代偿进行评分。对4项CT灌注血流动力学指标和DSA侧支代偿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115例烟雾病患者中,MTT评分(r=0.41,P<0.01)与DSA侧支代偿评分呈正相关。DSA侧支代偿评分(β=0.31,P=0.02)、性别(β=1.20,P=0.01)、临床分型(β=2.94,P<0.01)和卒中史(β=-1.19,P=0.02)是脑灌注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患者的灌注优于男性患者(P=0.02),出血性患者的灌注优于缺血性患者(P=0.01),无卒中史的患者灌注优于有卒中史的患者(P=0.03)。结论DSA侧支代偿评分与MTT评分相关。DSA侧支代偿评分、性别、临床分型和卒中史是大脑半球灌注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旁路血管、新血管形成和术后预后时需要注意CT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 侧支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祁鹏 杨希孟 +6 位作者 王利军 陆军 王俊杰 胡深 陈鲲鹏 王海峰 王大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1-23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军 吴卓毅 +2 位作者 王俊杰 祁鹏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且术后经CTA或DSA随访的155例椎动脉近端狭窄致后循环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DSA观察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侧别、支架直径和... 目的探讨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且术后经CTA或DSA随访的155例椎动脉近端狭窄致后循环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DSA观察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侧别、支架直径和长度、支架类型(裸金属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椎动脉近端狭窄改善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5例患者共植入178枚球囊扩张式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为30.90%(55/1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底动脉狭窄(OR=4.468,95%CI:1.685~11.849;P=0.003)和支架直径2.5~3.5 mm(OR=5.126,95%CI:1.748~15.033;P=0.003)是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和植入支架直径偏小是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祁鹏 尹晓亮 +6 位作者 陆军 胡深 王俊杰 杨希孟 陈鲲鹏 王海峰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探讨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再通方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9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连续病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及随... 目的探讨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再通方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9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连续病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及随访信息,比较不同闭塞节段的疗效、安全性与预后差异。结果30例(76.92%)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C1段、C1~C2段或C1~C3段)、中节段闭塞(C1~C4段)、长节段闭塞(C1~C5或C1~C6段)和颅内短节段闭塞(C6段或C6~C7段)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1、8/10、9/14和4/4;7例(23.33%)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5例(50%)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26.67%)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中节段闭塞、长节段闭塞和颅内短节段闭塞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的比例分别为0/9、1/8、3/9和3/4,行单纯支架植入术的比例分别为9/9、4/8、1/9和1/4;围手术期并发症未显示出明显的闭塞节段相关性。1例(3.33%)死亡;29例随访16(4,27)个月,仅1例(3.45%)发生再通侧小卒中。21例获5.50(3.50,8.00)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动脉再狭窄2例、动脉再闭塞3例,均为中长节段闭塞再通患者。结论血管再通治疗对不同闭塞节段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相对安全、有效,围手术期风险较低,长节段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较低、更倾向单纯球囊扩张术、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血管成形术 手术中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药物涂层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初步应用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希孟 陆军 +4 位作者 祁鹏 王俊杰 胡深 陈鲲鹏 王大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索新型药物涂层球囊(DCB)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应用新型DCB(SeQuent Please Neo)治疗的24例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索新型药物涂层球囊(DCB)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应用新型DCB(SeQuent Please Neo)治疗的24例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53~76岁,平均(64±6)岁。sICAS在接受新型DCB治疗前均需普通球囊预扩张,若扩张后无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则接受新型DCB治疗。病变部位Mori狭窄分型为A、B、C型。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即责任血管区域的缺血性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死亡事件。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目标动脉狭窄率>50%定义为无症状性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定义为目标血管出现再狭窄,同时相关区域出现TIA或脑梗死等缺血症状。结果24例sICAS主要位于前循环(62.5%,15/24),以Mori B型为主(66.7%,16/24);狭窄长度3.7~13.5 mm,中位数7.5(6.8,10.3)mm。所有新型DCB成功到位并实施扩张,技术成功率100%。新型DCB治疗前狭窄率及治疗后残余狭窄率中位数分别为80%(70%,80%)、30%(5%,40%),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91,P<0.01)。术中动脉夹层发生率20.8%(5/24),补救性支架置入率16.7%(4/24),围手术期无缺血性、出血性及死亡事件。24例sICAS患者中,完成临床随访23例,随访1~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5,17)个月,未出现责任血管区域的脑缺血事件,1例椎动脉硬膜内段狭窄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经内科治疗后好转;完成影像学随访23例,随访1~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4,10)个月,无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4.3%(1/23),未发生症状性再狭窄。结论初步应用认为,新型DCB在sICAS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未来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球囊 颅内动脉硬化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CT血管内治疗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Nomogram模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玲 祁鹏 +7 位作者 徐蕾 逯瑶 曹若瑶 王妍焱 杨钰珩 沈正寅 杜旸 陈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0-44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CT及LASSO-Logistic回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预测价值,并构建Nomogram预测风险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北京医院急诊行一站式多模态CT血...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CT及LASSO-Logistic回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预测价值,并构建Nomogram预测风险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6月于北京医院急诊行一站式多模态CT血管造影-CT灌注扫描并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20例前循环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MMI分为MMI组24例及非MMI组96例。对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LASSO-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变量,探讨相关因素在MMI中的预测价值,并建立Nomogram图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验证其效能。结果与非MMI组比较,MMI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更高(Z=-4.071,P<0.001)、颈内动脉闭塞更多见(χ^(2)=5.335,P=0.021)、再通不良占比更高(P<0.001)、梗死核心体积更大(Z=-6.672,P<0.001)、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更低(Z=-3.693,P<0.001)、4D CTA侧支循环评分更低(Z=-6.085,P<0.001)、血栓负荷评分更低(Z=-2.853,P=0.004)。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MMI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OR=22.098,95%CI 3.100~157.503,P=0.002)、梗死核心体积(OR=1.022,95%CI 1.008~1.037,P=0.002)及4D CTA侧支循环评分(OR=0.288,95%CI 0.128~0.647,P=0.003);基于三者构建的Nomogra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 0.915~0.990,P<0.001)。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P=0.878)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符合度。结论未成功再通、较大梗死核心体积及低4D CTA侧支评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更易发生MMI,基于三者构建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判断其MMI风险,指导医师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多模态CT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