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及冠心病患者的6年预后随访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董敏 徐蕾 +4 位作者 何清华 裴作为 曲祎玫 杨杰孚 汪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148-2156,共9页
背景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 背景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心房颤动 冠心病 老年人 死亡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进展
2
作者 蒋云 张劲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1,I0002,共7页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分为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IMNM、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 hydroxy-3-methylglutaryl-C...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分为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IMNM、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 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HMGCR)抗体阳性IMNM和血清阴性IMNM 3个亚型。一系列研究表明SRP抗体和HMGCR抗体本身具有致病性。IMNM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为主的无力,下肢重于上肢;常见咽喉肌和颈肌无力;血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IMNM经常累及心脏和/或肺;血清阴性和HMGCR抗体阳性IMNM患者的同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加。心肌炎或恶性肿瘤的发生增加了IMNM患者的死亡率。IMNM病理表现为特征性的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再生,少量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膜表达MHC-1,肌纤维膜颗粒状C5b-9补体沉积。高达1/2的患者对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不佳,针对B淋巴细胞的靶向治疗对难治性IMNM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肌病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 临床特点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他卡朋双多巴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与应用建议
3
作者 张典 秦斌 +1 位作者 李婷 时晶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0,共7页
恩他卡朋双多巴作为一种新型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能够通过提高脑内多巴胺浓度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恩他卡朋双多巴能够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延缓病情进展,因此可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首选治疗方案。... 恩他卡朋双多巴作为一种新型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能够通过提高脑内多巴胺浓度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恩他卡朋双多巴能够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延缓病情进展,因此可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首选治疗方案。对于中晚期患者,恩他卡朋双多巴能够显著延长“开期”时间、缩短“关期”时间,有效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恩他卡朋双多巴在改善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恩他卡朋双多巴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其不良反应较为轻微且可控。与传统的左旋多巴/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治疗方案相比,恩他卡朋双多巴具有较高的药效性价比,能够降低长期治疗中的医疗费用。因此,恩他卡朋双多巴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临床实践中应通过逐步滴定剂量来确保患者的耐受性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肾、心血管功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药物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迪 王笑男 +3 位作者 高平 张祎 李春媚 陈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3D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9月—2022年1月在北京医院接受治疗的AD患者29例、MCI患者19例和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头部3D APT... 目的探讨3D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9月—2022年1月在北京医院接受治疗的AD患者29例、MCI患者19例和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头部3D APT磁共振成像,计算双侧额叶灰质和海马的3.5 ppm处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比较不同脑区3组间MTR;(3.5 ppm)的差异,对有差异的脑区进行两两比较(Bonferroni校正)。分析双侧额叶灰质和海马的MTR;(3.5 ppm)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对组间有差异的APT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其对AD的诊断效能。结果左侧额叶灰质MTR;(3.5 ppm)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8,P=0.02),右侧额叶灰质和双侧海马3组间MTR;(3.5 p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0.49、0.50,P均>0.05),AD组患者左侧额叶灰质MTR;(3.5 ppm)高于MCI组(F=4.18,P=0.02)。右侧海马MTR;(3.5 ppm)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36,P=0.03)。左侧额叶灰质MTR;(3.5 ppm)对AD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70。结论APT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AD患者左侧额叶灰质MTR;(3.5 ppm)升高,右侧海马MTR;(3.5 ppm)与MMSE评分具有相关性,提示APT磁共振成像技术可能成为AD诊断和监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