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1].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称之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disease),但考虑到上述经复苏ROSC后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而表现多种不同的症候群,此后的学者将其称之"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等.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