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解锁冠心病诊疗的“影像密码”
1
作者 季福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手段实现了对冠状动脉管腔及斑块形态的精准评估,显著提升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安全性[1]。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手段实现了对冠状动脉管腔及斑块形态的精准评估,显著提升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安全性[1]。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技术的引入,腔内影像学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临床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年推出“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系列专题,陆续刊发临床研究与综述论文。本文借此契机,从临床应用、技术发展等方面,对腔内影像学进展予以评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腔内影像学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人工智能 多模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心轴探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振兴 尹奎英 +1 位作者 于雪 季福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发展,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控制。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患者在接受改善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发展,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控制。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患者在接受改善生活方式、药物、血运重建等规范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近年来,中枢神经和外周脏器之间的生理学交互引发人们的关注,围绕脑心轴的研究更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脑心轴的研究进展以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轴 自主神经系统 大脑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3
作者 果迪 孙超 +6 位作者 胡慧秀 赵雅洁 张祎 蔺亚婷 赵悦 冉梦迪 马永栓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1-806,共6页
目的 :评价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此类患者的精准化自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开发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 目的 :评价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此类患者的精准化自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开发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同期收治于2个心内科病房的患者按其所处不同病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9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102例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包括住院期间的数字健康管理、个性化健康教育知识推送、自我管理数据上传与监测预警、激励机制与依从性促进及随访安排,干预时长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相关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在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心力衰竭知识水平、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出院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为12.7%,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心力衰竭知识水平,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自我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耐力运动诱导心肌肌钙蛋白升高的影响因素、潜在机制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宋欣阳 汪芳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心肌肌钙蛋白(cTn)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首选生物标志物,高水平的cTn与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尽管规律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导致cTn水平急剧升高,甚至超过参考值上限。关于运动诱导的cTn升高归因于生理性还是病理... 心肌肌钙蛋白(cTn)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首选生物标志物,高水平的cTn与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尽管规律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导致cTn水平急剧升高,甚至超过参考值上限。关于运动诱导的cTn升高归因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这一话题一直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这种升高通常被视为一种良性现象。然而,近期研究表明,运动诱导的cTn升高可能是未来心血管事件的早期标志。为了更好地了解cTn在运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对马拉松等长距离耐力运动诱导cTn升高的影响因素、潜在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 运动 马拉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格犬行传导系统起搏不同位点急性期的心电、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特点
5
作者 胡奕然 金汉 +9 位作者 李慧 程思静 翁思贤 黄灏 杨举微 喻瑜 丁立刚 顾敏 牛红霞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对比比格犬行传导系统起搏不同位点急性期的心电、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特点。方法:选取8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首先在右心耳植入一根主动固定导线,之后将另外一根主动固定导线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尖、希氏束远端和左束... 目的:对比比格犬行传导系统起搏不同位点急性期的心电、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特点。方法:选取8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首先在右心耳植入一根主动固定导线,之后将另外一根主动固定导线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尖、希氏束远端和左束支间隔支。连接双腔起搏器后,分别采集自身窦性心律状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希氏束远端起搏(D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状态下的心电、急性期血液动力学参数,以及超声心动图血流速度向量模式下采集3个完整心动周期标准心尖三腔心彩色血流动态图像。经脱机分析获得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左心室腔内能量损耗等参数。比较不同位点起搏下上述参数的差异及主要参数的线性相关性。结果: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RVAP、DHBP、LBBP的QRS时限分别为(45.0±4.0)ms、(98.4±6.2)ms、(50.0±4.5)ms、(62.0±4.7)ms。LBBP的起搏QRS时限大于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和DHBP,但小于RVAP(P均<0.01)。与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AOO模式(心房起搏频率快于自身窦性心律10次/min)比,RVAP、DHBP和LBBP的急性期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改变分别为(-7.89±5.67)%、(0.74±2.05)%和(-0.14±3.59)%,DHBP和LBBP的LVdP/dtmax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但两者均明显优于RVAP的LVdP/dtmax改变(P均<0.01)。RVAP下左心室平均能量损耗在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均明显大于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DHBP和LBBP(P均<0.01)。而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DHBP和LBBP在以上5个时相的能量损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HBP及LBBP在各时相左心室总涡流数目、涡流面积及循环强度较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状态均无明显增高,且LBBP涡流面积及循环强度较DHBP均无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尽管比格犬行LBBP的起搏QRS时限明显延长,但其急性期左心室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方面与自身窦性心律下传和DHBP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且优于RVAP。本研究或许有助于揭示LBBP作为生理性起搏治疗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远端起搏 左束支起搏 比格犬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和年龄冠心病患者脂肪氧化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6
作者 李哲 夏辰兮 +1 位作者 汪芳 贾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4-509,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冠心病患者脂肪氧化能力的差异。方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和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科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的冠心病患者400例,平均年龄(61.7±9.6)岁...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冠心病患者脂肪氧化能力的差异。方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和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科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的冠心病患者400例,平均年龄(61.7±9.6)岁。根据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279例)和女性组(12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66例)和非老年组(<65岁,23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心肺运动试验数据。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最大脂肪氧化速率(MFO)及MFO时的摄氧量(VO_(2))、MFO时VO_(2)占最大VO_(2)的百分比(FATmax)、功率、氧脉搏和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VE/VCO_(2))的差异。结果男性组MFO高于女性组(Z=-3.282,P=0.001),FATmax低于女性组(Z=-6.208,P<0.001)。男性组MFO时的VO_(2)、功率和氧脉搏均高于女性组(Z=-3.750、-6.706和-7.998,均为P<0.001)。老年组MFO低于非老年组(Z=-4.284,P<0.001),FATmax高于非老年组(Z=-2.603,P=0.009)。老年组在MFO时的VO_(2)、功率、氧脉搏和VE/VCO_(2)均低于非老年组(Z=-2.683、-4.304、-4.523和-4.679,均为P<0.01)。亚组分析中,非老年男性组的MFO最大,FATmax最低;老年女性组的MFO最小,FATmax最高(均为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MFO和FATmax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和性别冠心病患者的脂肪氧化能力和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在运动康复优化方案中应考虑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肺运动试验 老年人 最大脂肪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果迪 孙超 +4 位作者 王蕾 胡慧秀 赵雅洁 张军 蔺亚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67-972,共6页
目的: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方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以期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德尔菲法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方案,方案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 目的: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方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以期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德尔菲法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方案,方案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到行为产生4个维度。便利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入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22年6月—9月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以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的44例患者为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结合自我容量管理方案的方法。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容量相关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脑钠肽水平和体质量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对照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扩大,两组变化趋势不同(P=0.036);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方案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容量管理效果,可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容量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容量管理 自我管理 计划行为理论 方案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 被引量:8
8
作者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 汪芳 +5 位作者 钟优 顿耀山 魏文哲 王启荣 高海洋 张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7-955,共19页
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实用的运动建议和管理策略。本指南由心血管代谢病学与运动医学专家编写,涵盖了运动相关定义、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一般人群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建议以及运动时心血... 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实用的运动建议和管理策略。本指南由心血管代谢病学与运动医学专家编写,涵盖了运动相关定义、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一般人群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建议以及运动时心血管风险的筛查与评估、运动的禁忌证,强调了适量和规律运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以期为心血管运动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运动医学 普通人群 心血管疾病 运动推荐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3
9
作者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老年学组 +12 位作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 季福绥 于雪 祖凌云 贾娜 刘巍 孙艳霞 范鹰 李雪 孙雪林 徐伟仙 张丽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9-304,共16页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健康评估》显示,现今几乎所有疾病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全球年均重大手术超过3亿人次(约占全球人口的5%),其中85%为非心脏手术[1]。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1%,死亡率在0.8%~1....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健康评估》显示,现今几乎所有疾病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全球年均重大手术超过3亿人次(约占全球人口的5%),其中85%为非心脏手术[1]。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1%,死亡率在0.8%~1.5%,其中心脏并发症占比高达42%[2]。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预计到2030年,20%的手术患者将是年龄在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3]。老年患者因年龄增长不仅出现身体机能的衰退,其共病率也大大增加,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手术 围手术期 心血管风险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要点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雨桐 钟优 +1 位作者 张倩 汪芳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539,共5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与健康意识增强使科学运动在CVD防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此背景下,2024年第一届心血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与健康意识增强使科学运动在CVD防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此背景下,2024年第一届心血管运动医学会议的成功举办,以及国内首部《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的重磅发布,对提高公众心血管健康意识、促进科学运动理念和实践普及、改善CVD运动干预及治疗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成为新时代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运动医学 心脏康复 心血管疾病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家琦 聂绍平 +1 位作者 于雪 公威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4-578,共5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OSA在冠心病患者中受重视程度不足、检出率低,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将从OSA的流行病学、与冠心病的临床关联及其机制、筛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冠心病合并OSA患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OSA在冠心病患者中受重视程度不足、检出率低,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将从OSA的流行病学、与冠心病的临床关联及其机制、筛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冠心病合并OSA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流行病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脏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和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冰哲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PCE)是影响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应用风险预测模型对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PCE风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最新指南,就非心脏外科手术PCE风险预测... 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PCE)是影响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应用风险预测模型对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PCE风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最新指南,就非心脏外科手术PCE风险预测模型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综述,并对新型预测因子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心血管事件 风险预测模型 风险预测因子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慧平 赵迎 +3 位作者 艾虎 孙福成 李康 郑耐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507-2512,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427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404例)、MI后消化道出血组(15例)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8例),分析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427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404例)、MI后消化道出血组(15例)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8例),分析MI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MI、心衰和中风而住院的复合终点结果。结果 (1)MI后消化道出血组和消化道出血后MI组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比例高于MI对照组(13.3%、12.5%vs.5.2%),消化道出血后MI组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所占比例高于MI对照组(62.5%vs.43.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后消化道出血组的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MI对照组[(57.1±23.5)ml.min-1.1.73-2vs.(74.6±26.4)ml.min-1.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降低对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为0.975[95%CI(0.957,0.995),P<0.05]。(3)消化道出血后MI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比例以及MI后消化道出血组阿司匹林使用的比例均显著低于MI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后MI组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MI后消化道出血组[(7.2±1.3)g/dl vs.(11.3±2.5)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75.0%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后消化道出血组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比例低于MI对照组(53.3%vs.7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后MI组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MI对照组(12.5%vs.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I后消化道出血组的1年心血管死亡和因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MI、心衰和中风而住院的复合终点明显高于MI对照组(40.0%vs.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降低是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重要的预测因素。MI患者伴发消化道出血常使抗血小板、抗凝和冠脉再通治疗困难,且多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冷玉杰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等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识别高危斑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随着各种新兴加速技术的不断发展,CMRA技术克服了采集时间长、图像质量欠佳等缺陷,逐渐应用于临...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等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识别高危斑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随着各种新兴加速技术的不断发展,CMRA技术克服了采集时间长、图像质量欠佳等缺陷,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CMRA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迎 孙福成 +2 位作者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7-379,382,共4页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1-V3导联ST段抬高2mm,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2mm。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3例,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1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0%-99%;4例为正常冠脉患者,2例为轻中度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痉挛,1例为已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冠脉痉挛患者。7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正常冠脉或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坚持服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变异型 冠脉血管痉挛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对行急诊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慧平 艾虎 +4 位作者 李辉 赵迎 唐国栋 郑耐心 孙福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熄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1至2011-06连续在我院确诊急性STEMI并行早期直接PCI治疗的185例患者,分为非... 目的:分析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熄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1至2011-06连续在我院确诊急性STEMI并行早期直接PCI治疗的185例患者,分为非梗死相关血管无CTO组(无CTO组)和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CTO组(CTO组),共150例患者完成了1年随访,主要终点为1年时因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MI)、心力衰竭而住院或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血管死亡。结果:(1)无CTO组160例(86.5%),CTO组25例(13.5%),CTO组患者糖尿病及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CTO组(40.0%vs20.0%,P=0.049;68.0%vs36.3%,P=0.003);CTO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无CTO组[(40.0±20.1)%vs(51.3±15.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CTO组患者6个月、1年的心血管死亡以及1年时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CTO组(26.3%vs6.1%,P=0.013;31.6%vs8.4%,P=0.010;52.6%vs16.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显示,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CTO[风险比(HR)=3.889,95%可信区间:1.239—4.206,P=0.0201、心原性休克(HR=3.229,95%可信区间:2.760~3.725,P=0.012)及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HR=2.008,95%可信区间:1.549~3.372,P=0.040)是行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1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非梗死相关血管存在CTO并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多预后不良,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CTO、心原性休克、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是这类患者1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闭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蔚 王浩春 +1 位作者 张雁芳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对缺氧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 ,观察二氮嗪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 (RCR)、膜流动性、磷脂酶A2 和磷脂含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对缺氧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 ,观察二氮嗪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 (RCR)、膜流动性、磷脂酶A2 和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 ISO皮下注射诱发大鼠心肌缺氧损伤后 ,与对照组比较线粒体RCR降低了 2 0 8% (P <0 0 1) ,膜流动性降低了 9 1% (P <0 0 5 ) ,磷脂酶A2 活性增加了14 4 5 % (P <0 0 1) ,磷脂含量下降了 37 5 % (P <0 0 5 ) ,二氮嗪预防性给药后可改善RCR、膜流动性和磷脂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氮嗪 线粒体 呼吸控制比 膜流动性 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柴坷 王华 杨杰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21-923,共3页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 EF)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力衰竭,其发生率与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 EF)相当,预后并不优于HFr EF。HFp EF有着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肌主动松弛功能障碍和心室僵硬度增加导致的左...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 EF)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力衰竭,其发生率与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 EF)相当,预后并不优于HFr EF。HFp EF有着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肌主动松弛功能障碍和心室僵硬度增加导致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仍被认为是HFp EF的核心,但其他器官系统也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HFp EF患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对疾病的分型治疗可能对改善预后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瑞生 季福绥 +2 位作者 何青 孙福成 许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相关炎性标记物的变化;并通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的影响。结果他汀治疗组PCI后血肌钙蛋白T(TnT)升高与肌酸激酶MB(CK-MB)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24.5%和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CI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相似;随访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并有潜在降低PCI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可能;他汀类药物对PCI前后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司他汀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巫华兰 孙福成 +2 位作者 何青 季福绥 许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糖代谢异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及住院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对184例糖代谢异常及147例糖代谢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计...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糖代谢异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及住院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对184例糖代谢异常及147例糖代谢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计算血管造影成功率、操作成功率以及临床成功率,分析糖代谢异常对住院期临床事件的影响。结果糖代谢异常组患者多支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更广泛、程度更重、病变更复杂,更易累及小血管(P〈0.05)。糖代谢异常组与糖代谢正常组之间的血管造影成功率、操作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1.8% vs93.9%,88.0%vs.91.8%及85.3%vs.90.5%,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不是PCI术住院期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99,95%IC:0.242~9.172,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比糖代谢正常患者更复杂、严重;糖代谢异常不是PCI术住院期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代谢异常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