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心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平 陶平 夏家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研究以猪心为动物模型经冠状窦逆行灌注和右心房逆行灌注的形态基础。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树酯(ABS)铸型方法,观测100例猪心静脉、静脉瓣及静脉吻合。结果:冠状窦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 目的:研究以猪心为动物模型经冠状窦逆行灌注和右心房逆行灌注的形态基础。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树酯(ABS)铸型方法,观测100例猪心静脉、静脉瓣及静脉吻合。结果:冠状窦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体差异。多数(76%)心中静脉直接注入右心房。心表浅静脉有广泛的吻合,特别位于心尖、左缘和膈面。根据冠状窦的收受范围和心静脉的注入形式,将猪心静脉分为6种类型。结论:经右心房逆行灌注优于经冠状窦逆行灌注,能解决灌注液分布不均、右心保护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窦 心前静脉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现状与未来——首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论坛总结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树伟 张绍祥 +3 位作者 吴德昌 刘丰春 汪亚晴 赵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共3页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现状与未来——首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论坛总结刘树伟①张绍祥②吴德昌③刘丰春④汪亚晴⑤赵斌⑥本世纪70年代以来,超声、CT、MRI、SPECT、PET、介入放射学及立体定向技术(γ—刀、X—刀)已成为医...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现状与未来——首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论坛总结刘树伟①张绍祥②吴德昌③刘丰春④汪亚晴⑤赵斌⑥本世纪70年代以来,超声、CT、MRI、SPECT、PET、介入放射学及立体定向技术(γ—刀、X—刀)已成为医学影像学诊治的主流,是当代医学迈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血液供应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张晓东 陶平 +2 位作者 夏家骝 田珑 陈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为了研究脊椎动物心壁结构及血液供应方式的演变,探讨心肌血管重建术的机理。方法:采用墨汁灌注及组织切片染色法,对鱼、蛙、蛇、鼠心心肌的组织结构和心腔与心室壁的交通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除蛙心壁全层均为海绵状心肌结... 目的:为了研究脊椎动物心壁结构及血液供应方式的演变,探讨心肌血管重建术的机理。方法:采用墨汁灌注及组织切片染色法,对鱼、蛙、蛇、鼠心心肌的组织结构和心腔与心室壁的交通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除蛙心壁全层均为海绵状心肌结构外,心壁均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一般为致密心肌组织,由冠状动脉供血。内层为海绵状心肌结构,由心腔直接供血。随脊椎动物的进化,心壁由海绵状结构逐渐演化为较致密的心肌组织,冠状血管不断发育,其供血范围逐渐增加,而心腔与心壁交通血管逐渐减少。结论:当冠状动脉阻塞时,可以模仿低等脊椎动物心肌的供血方式,在心壁重建与心腔相通的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血液供应 比较解剖学 心室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小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3-267,共5页
对80例成人肝动脉的来源、数目、分支类型及主要分支的长度、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其中只有1支典型的肝固有动脉者占77.5%,有1支副肝动脉者占20%,有2支副肝动脉者占2.5%。副肝动脉分别来自胃左动脉(16%),腹... 对80例成人肝动脉的来源、数目、分支类型及主要分支的长度、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其中只有1支典型的肝固有动脉者占77.5%,有1支副肝动脉者占20%,有2支副肝动脉者占2.5%。副肝动脉分别来自胃左动脉(16%),腹腔于(5%)和肠系膜上动脉(4%)。肝右动脉长3.7±1.5cm,口径4.2±1.1mm。肝左动脉长2.4±1.4cm口径3.3±1.0mm。因而在行肝段移植术时,于肝右动脉根部截断血管较为有利。本文还对肝动脉在肝段移植中的其它临床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副肝动脉 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被引量:11
5
作者 沈丽 张琳 南燕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0-62,共3页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是由NMDAR1和NMDA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体。NMDA受体激活后可引起神经元细胞膜对Na+、K+和Ca2+通透性增强,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是由NMDAR1和NMDA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体。NMDA受体激活后可引起神经元细胞膜对Na+、K+和Ca2+通透性增强,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中枢神经发育的过程中,NMDA受体通过不同亚型的选择性表达,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NMDA受体介导的Ca2+内流,调节神经元内Ca2+依赖的第二信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 中枢神经系统 NMD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超负荷与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脏局部RAS系统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熊正英 田振军 夏家骝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1-65,共5页
在长期游泳的一般负荷、超负荷及手术造成压力超负荷的SD大鼠心肌肥大模型上,观察了大鼠血压、体重变化,心脏系数变化,心脏局部组织学变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运动性心脏肥大,还是病理性心脏肥大... 在长期游泳的一般负荷、超负荷及手术造成压力超负荷的SD大鼠心肌肥大模型上,观察了大鼠血压、体重变化,心脏系数变化,心脏局部组织学变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运动性心脏肥大,还是病理性心脏肥大,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II(AngII)含量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尤其运动性超负荷和压力超负荷变化值相接近,结合组织学观察,说明当运动发生超负荷持续训练时,心脏的结构将会由代偿性生理肥大向失代偿性病理肥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超负荷 压力超负荷 肾素-血管紧张素 心脏系数 心肌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神经元死亡现象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恩华 胜利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19-221,共3页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神经元死亡现象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于恩华,胜利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生过程中,一方面从单一的神经上皮细胞分化为形态各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另一方面,在细胞数量上,也经历了初期大量增生,继而大量死...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中的神经元死亡现象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于恩华,胜利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生过程中,一方面从单一的神经上皮细胞分化为形态各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另一方面,在细胞数量上,也经历了初期大量增生,继而大量死亡,直至稳定成熟的过程。在这一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神经系统 神经元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发育中的细胞粘连分子
8
作者 沈丽 南燕 张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7-400,共4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突触 细胞粘连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超负荷与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室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田振军 熊正英 +1 位作者 郭进 夏家骝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2-66,70,共6页
在长时间游泳一般运动负荷、运动超负荷及压力超负荷的SD大鼠心肌肥大模型上,观察了大鼠血流动力学、心肌力学及心肌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运动超负荷还是压力超负荷,心肌结构均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心肌收缩性能与舒张性能... 在长时间游泳一般运动负荷、运动超负荷及压力超负荷的SD大鼠心肌肥大模型上,观察了大鼠血流动力学、心肌力学及心肌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运动超负荷还是压力超负荷,心肌结构均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心肌收缩性能与舒张性能均呈下降趋势,心脏发生病理性变化。提示运动性心脏的生理病理与病理性心脏有着某种类似的变化机制。左室压力瞬时加速是评价心肌收缩性能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负荷 压力负荷 血流动力学 心肌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超负荷与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胶原含量变化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熊正英 田振军 +1 位作者 郭进 夏家骝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8-53,共6页
以 SD大鼠为对象,在一般运动负荷、运动超负荷及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大模型上,研究了心肌实质细胞和间质胶原成份的变化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适宜的运动负荷导致心肌实质细胞和间质胶原成份成比例增长,左心室舒张功能增... 以 SD大鼠为对象,在一般运动负荷、运动超负荷及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大模型上,研究了心肌实质细胞和间质胶原成份的变化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适宜的运动负荷导致心肌实质细胞和间质胶原成份成比例增长,左心室舒张功能增强,心脏发生生理性肥大;不适宜的运动超负荷和压力超负荷均导致心肌实质细胞和间质成份的破坏,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和替代性心肌纤维化,间质胶原成份增生,左心室舒张功能受到较严重损伤。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加速度是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一项较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超负荷 压力超负荷 心肌胶原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孔突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琳 南燕 沈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2-396,共5页
关键词 穿孔突触 突触可塑性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酶和一些神经递质(神经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孤束核的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丽 于恩华 +1 位作者 杨磊 许鹿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3-36,共4页
用NADPH-diaphorase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一氧化氮合酶、酪氨酸羟化酶、5-羟色胺、P物质和亮氨酸脑啡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正常对照大鼠孤束核的分布。结果显示,孤束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 用NADPH-diaphorase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一氧化氮合酶、酪氨酸羟化酶、5-羟色胺、P物质和亮氨酸脑啡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正常对照大鼠孤束核的分布。结果显示,孤束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在高血压组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孤束核P物质和亮氨酸脑啡肽免疫阳性物在高血压组多于对照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高血压组少于对照组;5-羟色胺免疫阳性物在两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提示一氧化氮在孤束核是一种降压性局部神经调质,与其在心血管系统的降压作用一致。中枢P物质含量的异常增加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孤束核脑啡肽含量的异常增加与高血压的形成有关,痛觉和高血压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的发生机制。酪氨酸羟化酶在高血压组降低提示孤束核内酪氨酸羟化酶对维持正常血压发挥重要作用.孤束核内5-羟色胺与血压调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孤束核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结构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学习记忆时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宿宝贵 许鹿希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105-111,共7页
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iaphorase)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空间辩别性学习记忆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的海马结构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阳性细胞的分布、形态和数量等形态学指标.结果:(1... 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iaphorase)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空间辩别性学习记忆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的海马结构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阳性细胞的分布、形态和数量等形态学指标.结果:(1)模型大鼠海马结构内NOS阳性神经元的酶反应产物比对照大鼠的明显减少;(2)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海马结构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未见组间差异,但均显示出明显的区间差异,即从CA4区向CA1区逐渐增多;(3)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海马结构内的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显示出明显的组间差异,即模型组比对照组的明显减少;(4)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海马结构内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主要有锥体形、颗粒形和纺锤形三种,但未见组间差异.据此,可认为大鼠海马结构内NOS阳性神经元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时发生了形态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结构 一氧化氮合酶 学习记忆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负荷对左心室收缩性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进 田振军 +1 位作者 熊正英 夏家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0-82,共3页
以大鼠游泳耐力训练为模型,研究了不同负荷下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性能指标dp/dtmax,d2p/dt2max和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一般训练d2p/dt2max明显升高,左心室肥大,心肌发生生理性代偿;过度训练dp/d... 以大鼠游泳耐力训练为模型,研究了不同负荷下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性能指标dp/dtmax,d2p/dt2max和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一般训练d2p/dt2max明显升高,左心室肥大,心肌发生生理性代偿;过度训练dp/dtmax,d2p/dt2明显降低,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性的病理变化;因此训练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心肌组织学 运动负荷 收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源性惊厥易感性大鼠上丘神经元构筑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殿帅 沈丽 +2 位作者 于恩华 杨建茹 许鹿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用石蜡切片Nissl染色方法,光镜下计数、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观察、测量惊厥鼠与正常鼠土丘神经元的一些指标.结果显示:(1)在吻例段和中段上丘第Ⅱ层和吻侧段上丘第Ⅲ层的神经元胞体平均直径惊厥鼠显著小于正常鼠,说明惊厥鼠上... 用石蜡切片Nissl染色方法,光镜下计数、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观察、测量惊厥鼠与正常鼠土丘神经元的一些指标.结果显示:(1)在吻例段和中段上丘第Ⅱ层和吻侧段上丘第Ⅲ层的神经元胞体平均直径惊厥鼠显著小于正常鼠,说明惊厥鼠上丘上述部位神经元较小;(2)在吻侧段上丘第Ⅵ层,中段上丘第Ⅰ、Ⅱ层和屋倒段上丘第Ⅴ层,神经元剖面椭圆率惊厥鼠显著地小于正常鼠,说明惊厥鼠土丘上述部位神经元胞体较细长;(3)除第Ⅲ层外,土丘各板层神经元剖面面数密度惊厥鼠都大于正常鼠.本研究结果表明,惊厥鼠的土丘有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这种变化与惊厥鼠惊厥易感性的形成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源性惊厥 上丘 细胞构筑 神经元 病理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运才 于恩华 许鹿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Wistar大鼠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和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P77PMC大鼠一次惊厥后,海马结构内有广泛的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沉积,其分...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Wistar大鼠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和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P77PMC大鼠一次惊厥后,海马结构内有广泛的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沉积,其分布呈板层样;(2)P77PMC大鼠点燃后,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征与一次惊厥后相比较,无明显变化,但是,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层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1)。结果表明,听源性惊厥点燃能够诱导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本文还对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增加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相关蛋白 海马结构 动物模型 惊厥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突触发育可塑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丽 买鸿宴 +2 位作者 南燕 张琳 王淑玲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提出其突触发育可塑性的形态学特征和参考突触数密度。方法:采用连续超薄切片,观察突触发育的形态特征,结合体视学disector法测量突触总体及穿孔突触数密度。结果:突触生后...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提出其突触发育可塑性的形态学特征和参考突触数密度。方法:采用连续超薄切片,观察突触发育的形态特征,结合体视学disector法测量突触总体及穿孔突触数密度。结果:突触生后发育过程中,形态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穿孔突触的突触接触区曲面凸向突触前区域,20日龄曲度大于30日龄。可见突触小泡偏侧分布现象。20日龄突触后致密物质比30日龄组厚,均可见Tterminals和Cterminals两种类型突触下致密小体分布。海马CA1区生后20至30日龄突触数密度增加。结论:穿孔突触接触面曲度较大,并凸向突触前区域,突触后致密物质较厚,可见突触下致密小体,均可作突触发育和可塑性突触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 海马 发育 超微结构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老年人侧脑室容量CT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母其文 谢敬霞 马维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老年人侧脑室容量及年龄、性别对其影响。方法:用CT部分容积分析(PVA)法定量研究634例61~90岁间老年人侧脑室的容量,经统计学处理确定侧脑室容量61~70岁、71~80岁、81~90岁之间及男...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老年人侧脑室容量及年龄、性别对其影响。方法:用CT部分容积分析(PVA)法定量研究634例61~90岁间老年人侧脑室的容量,经统计学处理确定侧脑室容量61~70岁、71~80岁、81~90岁之间及男女性别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并确定其均值及95%之正常值范围。结果:统计学处理表明侧脑室容量61~70岁、71~80岁、81~90岁之间P值小于0.01,男女性别之间P值大于0.05,其均值及95%之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1~70岁之间,为16.77ml及12.84~21.89ml;71~80岁之间;为18.43ml及15.11~22.47ml;81~90岁之间,为21.42ml及15.96~28.76ml。结论:正常老年人侧脑室容量61~70岁、71~80岁、81~90岁年龄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女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三个年龄组侧脑室容量均值及95%正常值范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侧脑室 容量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第三脑室视前区NADPH-d阳性和NMDAR_1免疫阳性脑脊液接触神经元的形态(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琳 杨诺 +3 位作者 杨磊 南燕 于恩华 沈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2-336,共5页
为探讨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在脑脊液与下丘脑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脑脊液中谷氨酸对其影响的机制,本研究应用NADPH- d 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方法以及组化双重反应方法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和NM DAR1 在大鼠... 为探讨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在脑脊液与下丘脑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脑脊液中谷氨酸对其影响的机制,本研究应用NADPH- d 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方法以及组化双重反应方法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和NM DAR1 在大鼠第三脑室视前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表达。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合酶和NM DAR1 均在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表达,并且发现共存现象,在雌、雄大鼠间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尽管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本研究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作为脑-脑脊液环路的一部分、介导下丘脑对脑脊液中化学变化的感受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并提示谷氨酸-NM DAR-Ca2+ -NO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脑脊液 接触神经元 第三脑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及大鼠基底神经节的三维重构及形态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立南 徐群渊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构技术建立了人及大鼠基底神经节的三维数字化模型 ,并对两者的形态及核团构成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在微型计算机上 ,提取人脑及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中含有基底神经节的连续层面 ,利用通用的三维建模及动画软件 3 DStu...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构技术建立了人及大鼠基底神经节的三维数字化模型 ,并对两者的形态及核团构成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在微型计算机上 ,提取人脑及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中含有基底神经节的连续层面 ,利用通用的三维建模及动画软件 3 DStudio MAX,以三维放样的方法 ,在我国首次建立人及大鼠基底神经节的核团及纤维传导通路的三维数字模型 ,对人及大鼠的基底神经节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并利用重构的三维模型建立虚拟现实文件 ,在神经解剖学研究中引入浏览器虚拟现实技术 ,实现了任意拆分、组装及旋转上述核团的功能。本研究显示 ,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毗邻关系上 ,人与大鼠的基底神经节的差异不大 ;由于人的直立而导致脑干吻尾轴旋转了一定角度 ,其内部核团的相互毗邻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异于大鼠基底神经节内部核团的毗邻关系 ;基底神经节各个核团间的投射纤维以尽可能短的路径到达靶核团的相应区域 ,构成了拓扑投射关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构 基底神经节 解剖学 虚拟现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