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DNF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国恒 凌雁 +2 位作者 万有 王晓民 韩济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2-47,共6页
利用体内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能介导GDNF基因转移和表达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其中GDNFcDNA插入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并由CMV启动子控制在人293细胞内通过同源重组包装生成重组腺病毒后,用形... 利用体内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能介导GDNF基因转移和表达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其中GDNFcDNA插入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并由CMV启动子控制在人293细胞内通过同源重组包装生成重组腺病毒后,用形态学方法、病毒DNA酶切分析、PCR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正确.经测定病毒滴度达到1010pfu/ml.用免疫沉淀方法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293细胞及其培养基上清中均检测到大量GDNF蛋白.用重组腺病毒直接感染或者用其条件培养基处理,分别使胚胎大鼠中脑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增加88.2%和96.4%,明显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NF 重组腺病毒 基因治疗 帕金森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100Hz 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和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红香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工作在单发佐剂性关节炎慢性痛模型大鼠上比较观察了不同时间间隔和不同强度的多次100Hz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治疗效果,并对炎症和TENS过程中P物质(SP)和强啡肽(Dyn)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工作在单发佐剂性关节炎慢性痛模型大鼠上比较观察了不同时间间隔和不同强度的多次100Hz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治疗效果,并对炎症和TENS过程中P物质(SP)和强啡肽(Dyn)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用小量的油包水型完全弗氏佐剂(CFA)进行大鼠单侧踝关节腔内注射可造成单发性关节炎慢性痛模型。(2)刺激间隔时间和刺激强度均是影响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重要因素。治疗的适宜间隔时间:急性期(1~3周),每周2次最优;稳定期(4~9周),每周1次较好。刺激强度:弱刺激的疗效较好。(3)多次较弱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的过程中脊髓SPir基础释放量较致炎对照组减少,这可能是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的机制之一。(4)慢性单发性关节炎1周时,脊髓DynA(117)ir的基础释放量升高,3周后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关节炎1周和9周时,脊髓鞘内注射NorBNI均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炎症关节的痛敏加重,提示脊髓强啡肽κ受体系统在慢性炎症痛中发挥着对伤害性信息的紧张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经皮电神经刺激 强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静脉与皮下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心脏手术后镇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黄维勤 安建雄 +3 位作者 许建屏 罗非 陈雷 刘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 :对经静脉与皮下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 64例ASAⅠ~Ⅱ级心脏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 (PCSA)组 ,其中PCIA组 31例 ,PCSA组 33例。药物为每毫升含芬太... 目的 :对经静脉与皮下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 64例ASAⅠ~Ⅱ级心脏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 (PCSA)组 ,其中PCIA组 31例 ,PCSA组 33例。药物为每毫升含芬太尼 2 5μg和利多卡因 1 0mg的混合液。PCA设置 :负荷量 2ml;单次剂量 1ml;背景剂量 0 .1ml/h ;小时限量 8ml/h ;锁定时间 3min。入选本研究的适应证是拔除气管导管后 8h内安静或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在 3分以上 ,且无PCA禁忌证者。于负荷量注射完毕后记录镇痛起效时间 ,并于拔除气管导管后 2 4 ,48,72h记录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各项生命体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间芬太尼用量、镇痛满意度及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CSA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长于PCIA组 (P <0 .0 1 ) ,PCSA组PCA报警次数百分率显著低于PCIA组 (P <0 .0 1 )。结论 :芬太尼PCIA与PCSA的疗效和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但PCSA更方便简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自控镇痛 静脉镇痛 皮下镇痛 心脏外科手术 PCIA PC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维持性神经源性疼痛 被引量:8
4
作者 赵承水 罗非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32-239,共8页
一、前言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pain或neurogenic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痛觉过敏(hyperages... 一、前言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pain或neurogenic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痛觉过敏(hyperagesia)和痛觉超敏(alody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交感神经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降压素对大鼠胃应激性溃疡的作用及多巴胺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瑞卿 王述琦 +1 位作者 陶尚敏 陈家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和方法:用双侧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等方法,观察中枢内神经降压素(NT)在大鼠束缚加水浸诱发的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及其与多巴胺(DA)的关系。结果:(1)双侧中央杏仁核内注射微量NT或DA可显著减轻水浸加束缚应激所诱... 目的和方法:用双侧中央杏仁核微量注射等方法,观察中枢内神经降压素(NT)在大鼠束缚加水浸诱发的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及其与多巴胺(DA)的关系。结果:(1)双侧中央杏仁核内注射微量NT或DA可显著减轻水浸加束缚应激所诱发的胃粘膜损伤(P<001);(2)双侧中央杏仁核内注射微量抗NT血清,可诱发非应激大鼠出现胃溃疡;(3)双侧中央杏仁核注射NT前,双侧中央杏仁核注射微量6-羟多巴胺(6-OHDA)或腹腔注射氟哌啶醇(hal)均可逆转NT的胃粘膜保护作用。结论:中央杏仁核内NT对胃应激性溃疡的细胞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 神经降压肽 胃溃疡 应激性溃疡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吗啡耐受大鼠脑内孤啡肽含量和释放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袁立 田津斌 +1 位作者 张肇康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急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脑室灌流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及杏仁核中孤啡肽(OFQ)免疫活性(ir)的动态变化。结果:(1)每2小时皮下注射盐酸吗啡1次(7mg/kg),连续注射8次... 目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急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脑室灌流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及杏仁核中孤啡肽(OFQ)免疫活性(ir)的动态变化。结果:(1)每2小时皮下注射盐酸吗啡1次(7mg/kg),连续注射8次,造成急性吗啡耐受。此组大鼠脑室灌流液中OFQir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升高40%,差异显著(P<0.05)。(2)皮下注射吗啡1、6、8次的大鼠PAG中OFQir含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分别较生理盐水组升高9%(P>0.05)、35%(P<0.05)和60%(P<0.01)。(3)皮下注射1次吗啡的大鼠杏仁核中OFQir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降低11%,但无统计学意义;至第8次吗啡注射后较对照组升高41%(P<0.05)。结论:多次注射吗啡能引起大鼠脑内OFQ含量和释放增多,结合以往关于OFQ在脑内对抗吗啡镇痛的事实表明内源性OFQ可能参与急性吗啡耐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啡肽 急性 吗啡 耐受性 中脑导水管 周围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电刺激在正常和麻醉状态下肌松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本国 王朝霞 +4 位作者 罗非 康妹娟 毛少磊 蒋建渝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进行100Hz体表电刺激,观察是否有肌松作用。方法和结果:(1)抬腿读秒试验:健康自愿受试者20例,分别在0Hz、2Hz、100Hz和2/100HzHANS刺激前后进行45°... 目的: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进行100Hz体表电刺激,观察是否有肌松作用。方法和结果:(1)抬腿读秒试验:健康自愿受试者20例,分别在0Hz、2Hz、100Hz和2/100HzHANS刺激前后进行45°抬腿试验。发现2/100Hz和100HzHANS刺激30min后抬腿时间较刺激前减少20.7%和40.9%(P<0.05和P<0.01);(2)临床麻醉观察:选择需全麻的腹部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HANS组(静脉全麻+HANS)和对照组(单纯静脉全麻),每组30例。两组的首次全麻药和肌松药的用量及一般麻醉方法均一致,并全程进行肌松和生命体征监测,当肌松的TR值>0.25或麻醉机气道压力>2kPa时,追加首次肌松药和全麻药量的半量,使手术始终处于良好的肌松和平稳的麻醉状态。HANS组于全麻诱导前20min开始100HzHANS体表电刺激。结果表明,HANS组的肌松药用量较对照组减少35%(P<0.01),全麻药较对照组减少20%(P<0.05)。结论:健康受试者抬腿读秒试验和腹部手术临床麻醉的观察结果表明,HANS确有明显的肌松作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抬腿读秒试验 体表电刺激 麻醉 肌肉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体表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宁华 罗非 +1 位作者 殷秀珍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9-216,共8页
本文参照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选取穴位,对53 名肩周炎患者和27 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 进行体表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 TENS) 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 本文参照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选取穴位,对53 名肩周炎患者和27 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 进行体表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 TENS) 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肩周炎患者21 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4 例,采用常规理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 穴位TENS治疗对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即时和长期的止痛作用,其即时止痛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理疗;(2) 在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方面,TENS的疗效与常规理疗相近似。我们认为,鉴于HANS 治疗简便易行,建议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该法如与常规理疗配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椎间盘突出 腰椎 T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重组腺病毒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晓青 万有 +2 位作者 徐国恒 王韵 韩济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观察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培养运动神经... 目的:观察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培养运动神经元的谷氨酸损伤模型,评价GDNF重组腺病毒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指标是运动神经元计数。结果:(1)建立了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损伤模型:当培养液中加入0.5mmol·L-1的谷氨酸,作用24~48h后,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2)携带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可显著减轻谷氨酸导致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腺病毒介导的GDNF表达对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损伤 腺病毒 G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线法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与血管紧张素Ⅱ在拮抗大鼠吗啡镇痛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非 韩济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与血管紧张素Ⅱ(AⅡ)在拮抗吗啡镇痛时是否相互协同。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吗啡(5mg/kg)10min后,再向侧脑室单独注射CCK8或AⅡ,以及同时注射二者不同剂量和不同比例的混...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与血管紧张素Ⅱ(AⅡ)在拮抗吗啡镇痛时是否相互协同。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吗啡(5mg/kg)10min后,再向侧脑室单独注射CCK8或AⅡ,以及同时注射二者不同剂量和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观察其对吗啡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联合应用CCK8与AⅡ所产生的拮抗吗啡镇痛的作用明显大于单独使用CCK8或AⅡ。结论:CCK8和AⅡ以一定的比例联合应用,其拮抗吗啡镇痛的作用可以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缩胆囊素 药理学 AⅡ 药物协同作用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痛敏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_h通道特征的变化及其参与痛敏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学庆 邓伦斌 +3 位作者 曹晓杰 姚磊 于英心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 :超极化激活电流 (Ih)通道对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爆发起重要作用 ,本工作检验其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方法 :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发关节炎模型 ,用全细胞电流钳、电压钳技术研究炎症后大鼠背根神经节 (DRG)细胞Ih 通道的特性。结果 :炎症大... 目的 :超极化激活电流 (Ih)通道对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爆发起重要作用 ,本工作检验其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方法 :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发关节炎模型 ,用全细胞电流钳、电压钳技术研究炎症后大鼠背根神经节 (DRG)细胞Ih 通道的特性。结果 :炎症大鼠DRG细胞Ih 通道的翻转电位、最大电流密度没有改变 ,说明Ih 通道的结构及表达的数量没有变化。但Ih 通道的半激活电位向去极化移动 ,说明Ih 通道的活性增加 ;电流钳记录表明 ,炎症大鼠DRG神经元中 ,具有Ih 的中、小型细胞动作电位增宽 ,小型细胞动作电位频率增加。结论 :上述变化可以加速细纤维传入神经递质的释放 ,从而放大了伤害性感觉信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痛敏 背根神经节 Ih通道 关节炎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turin:与GDNF相关的新的神经营养因子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红 王晓民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1996年12月,P.T.Kotzbauer等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发现一种新的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NTN),并成功克隆了人及小鼠NTN基因。此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存活,其氨基... 1996年12月,P.T.Kotzbauer等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发现一种新的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NTN),并成功克隆了人及小鼠NTN基因。此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存活,其氨基酸序列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有42%的同源性,二者共同构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一个新的亚家族。NTN受体α则是通过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连结于细胞膜表面的胞外蛋白,与NTN有极高的亲和力,二者结合后激活细胞内原癌基因cret编码产物RET蛋白,使其酪氨酸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NEURTURIN G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阿片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4
13
作者 黄诚 王韵 +1 位作者 石玉顺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 :探讨小鼠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的阿片机制。方法 :采用交叉耐受和受体药理学方法 ,以甩尾潜伏期增加的百分数作为评判电针镇痛效果的指标。结果 :( 1 )吗啡镇痛与 2Hz电针镇痛之间存在交叉耐受。 ( 2 ) 2 /1 0 0Hz电针镇痛分别与 2H... 目的 :探讨小鼠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的阿片机制。方法 :采用交叉耐受和受体药理学方法 ,以甩尾潜伏期增加的百分数作为评判电针镇痛效果的指标。结果 :( 1 )吗啡镇痛与 2Hz电针镇痛之间存在交叉耐受。 ( 2 ) 2 /1 0 0Hz电针镇痛分别与 2Hz、1 0 0Hz电针镇痛存在交叉耐受 ;而 2Hz电针镇痛与 1 0 0Hz电针镇痛不存在交叉耐受。 ( 3)CCK受体拮抗剂L36 5 ,2 6 0可显著加强 1 0 0Hz电针镇痛效应 ,对 2Hz电针镇痛无明显影响。 ( 4)L36 5 ,2 6 0 ( 0 .5mg/kg)可翻转小鼠 1 0 0Hz急性 ( 6h)电针耐受和慢性 ( 6d)电针耐受。结论 :( 1 )中枢阿片受体参与了小鼠电针镇痛 ,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分别由不同类型的阿片受体介导 ;( 2 )内源性CCK对小鼠 1 0 0Hz电针镇痛起对抗作用并参与电针耐受。由此可见 ,小鼠与大鼠电针镇痛机制基本相似。这一认识为应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电针镇痛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镇痛 阿片受体 八肽胆囊收缩素 耐受性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指标的改进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红香 熊亮 +1 位作者 罗非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目的:屈关节疼痛试验是测定关节痛的重要方法,通常以动物的嘶叫反应为指标,但结果不够稳定和全面。本工作将缩腿反应也作为踝关节屈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的指标,在单发佐剂性关节炎慢性痛动物模型上观察了该种评分的稳定性以及对镇痛药... 目的:屈关节疼痛试验是测定关节痛的重要方法,通常以动物的嘶叫反应为指标,但结果不够稳定和全面。本工作将缩腿反应也作为踝关节屈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的指标,在单发佐剂性关节炎慢性痛动物模型上观察了该种评分的稳定性以及对镇痛药的敏感性;对嘶叫、缩腿和总评分的均值和离散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屈关节疼痛试验的缩腿评分在动物进入特制筒固定后30min开始测定,正常踝关节偶有缩腿反应,评分接近于0;炎侧踝关节评分较健侧和正常大鼠踝关节显著升高,显示出关节痛的存在;在观察的4h内评分保持稳定;吗啡和消炎痛引起的评分变化具有良好的剂量依赖性。(2)嘶叫评分较低,个体差异较大;缩腿和总评分的变异系数较小。结论:缩腿反应可作为衡量关节痛的客观指标;但嘶叫和缩腿综合的总评分更为全面,可弥补两种评分各自的不足,建议用嘶叫和缩腿两者的总评分作为屈关节疼痛试验的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关节 疼痛试验评分 佐剂性关节炎 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Hz电针促进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脊髓强啡肽的释放 被引量:21
15
作者 崔彩莲 吴鎏桢 +1 位作者 田津斌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研究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100Hz电针是否仍有镇痛作用,该作用是否仍由脊髓强啡肽通过κ受体介导。方法:测定辐射热甩尾阈(TFL)作为痛阈。结果:(1)给大鼠皮下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大鼠对吗啡的依赖。这时给以1... 目的:研究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100Hz电针是否仍有镇痛作用,该作用是否仍由脊髓强啡肽通过κ受体介导。方法:测定辐射热甩尾阈(TFL)作为痛阈。结果:(1)给大鼠皮下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大鼠对吗啡的依赖。这时给以100Hz电针,TFL仍有显著升高,此作用可被大剂量纳洛酮翻转(20mgkg有效,1mgkg无效),提示由κ阿片受体介导;(2)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脊髓灌流液中强啡肽放免活性(Dyn-ir)明显降低,100Hz电针使之显著回升。结论:在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状态下,100Hz电针仍能促进Dyn的释放发挥镇痛作用。本结果为临床使用100Hz电针治疗吗啡戒断综合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吗啡戒断 电针 强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染mRNA差异显示方法的建立和吗啡诱导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国恒 凌雁 +4 位作者 梁德勇 崔巍 王晓民 万有 韩济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建立非同位素银染mRNA差异显示方法,分离吗啡相关基因。方法:以吗啡处理的SHSY5Y细胞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用5’dT12MG锚定引物和两条随机引物组合进行DDRTPCR扩增。经测序凝胶电泳分离后,用... 目的:建立非同位素银染mRNA差异显示方法,分离吗啡相关基因。方法:以吗啡处理的SHSY5Y细胞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用5’dT12MG锚定引物和两条随机引物组合进行DDRTPCR扩增。经测序凝胶电泳分离后,用银染方法显示差异DNA条带,在直视下从凝胶中回收差异条带并进行再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入pGEMT载体。结果:建立了非同位素的银染mRNA差异显示方法,分离和克隆了一些吗啡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显示 吗啡诱导基因 银染色法 基因扩增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00 Hz 跨皮电刺激(多导HANS仪)对海洛因成瘾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吴鎏桢 崔彩莲 韩济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观察多导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acupointnervestimulator,HANS)对海洛因成瘾戒断症状、海洛因注射疤痕综合征及脱毒后复吸率的影响。方法:28例自愿戒毒者随机分为丁丙诺啡(bupre... 目的:观察多导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acupointnervestimulator,HANS)对海洛因成瘾戒断症状、海洛因注射疤痕综合征及脱毒后复吸率的影响。方法:28例自愿戒毒者随机分为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BPN)组或HANS(选用4对穴位,每天刺激2~4次)加低剂量BPN组(简称HANS组)。两组所用的BPN剂量均以患者不出现戒断症状为标准,连续治疗14d。结果:(1)14d后,2组患者尿样吗啡分析、纳络酮催瘾试验均呈阴性。(2)在14d脱毒期内,BPN组每人对BPN的平均总需要量为(12.90±1.34)mg,而HANS组为(1.01±0.11)mg,比BPN组的平均总需求量降低了92.18%(P<0.001)。(3)BPN组患者的注射疤痕综合征(静脉壁纤维性增厚、静脉干疤痕、静脉塌陷等)总评分治疗后降低了22.0%,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HANS组注射疤痕综合征总评分治疗后降低62.8%,与该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7±11vs73±7,P<0.05)。(4)在脱毒期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了跟踪追访。第1、第2和第3个月,BPN组的复吸率分别为92%、100%和100%;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 经皮 神经电刺激 丁丙诺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啡肽基因敲除小鼠2Hz电针镇痛效果显著降低 被引量:8
18
作者 万有 JS.Mogil +1 位作者 黄诚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1-167,共7页
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释放中枢内不同的阿片肽,即2 Hz 低频电针主要释放β内啡肽,而100 Hz 高频电针主要释放强啡肽。本实验试图在缺乏β内啡肽( P O M C 基因敲除) 的小鼠上进一步验证这... 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释放中枢内不同的阿片肽,即2 Hz 低频电针主要释放β内啡肽,而100 Hz 高频电针主要释放强啡肽。本实验试图在缺乏β内啡肽( P O M C 基因敲除) 的小鼠上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实验在缺乏β内啡肽的小鼠和相应的野生型小鼠上进行,以热辐射甩尾潜伏期测定痛阈,选定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 A N S) 的恒流、方波输出进行电针刺激。实验发现:(1) 与相应野生型小鼠相比,缺乏β内啡肽的小鼠2 Hz 低强度电针(0 .3 ~0 .4 ~0 .5 m A) 镇痛作用明显减弱;(2) 100 Hz 低强度电针(0 .8 ~1 .0 ~1 .2 m A) 镇痛,两种小鼠无显著差别;(3) 2 Hz 高强度电针(0 .8 ~1 .0 ~1 .2 m A) 不论在野生型小鼠还是缺乏β内啡肽小鼠均有镇痛作用。上述实验结果表明,2 Hz 低强度电针镇痛主要由β内啡肽介导,进一步验证了不同频率电针具有不同神经化学机理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基因敲除 电针疗法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性及其与基础痛阈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苏星 罗非 +2 位作者 沈上 于英心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2-95,共4页
电针镇痛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以 1 0 0Hz电针30分钟内辐射热甩尾潜伏期 (TFL)升高百分数之平均值为指标 ,将 1 6 8例大鼠分为优针效和劣针效两个群体 ,其针效至少在两天之内保持相对稳定。电针镇痛效果与基... 电针镇痛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以 1 0 0Hz电针30分钟内辐射热甩尾潜伏期 (TFL)升高百分数之平均值为指标 ,将 1 6 8例大鼠分为优针效和劣针效两个群体 ,其针效至少在两天之内保持相对稳定。电针镇痛效果与基础痛阈呈显著正相关。即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于劣针效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镇痛 个体差异性 基础痛阈 甩尾阈值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重组腺病毒增加MN9D细胞多巴胺合成与释放 被引量:3
20
作者 凌雁 徐国恒 +2 位作者 万有 王晓民 韩济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28-131,共4页
有表达GDNF的重组腺病毒直接感染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源的MN9D细胞并经神经毒素MPP+处理.感染36h分别收获细胞及其培养基,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多巴胺含量.结果显示,经GDNF重组腺病毒感染的MN9D细胞... 有表达GDNF的重组腺病毒直接感染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源的MN9D细胞并经神经毒素MPP+处理.感染36h分别收获细胞及其培养基,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多巴胺含量.结果显示,经GDNF重组腺病毒感染的MN9D细胞内及其培养基中的多巴胺水平分别增加50.7%和53.5%.给予神经毒素MPP+损伤后,细胞内多巴胺含量降低53.5%,但同时给予GDNF腺病毒则可抑制这种降低,并使多巴胺水平增加141.3%.以上结果提示GDNF腺病毒可提高细胞内的多巴胺水平并促进其释放,同时还具有对抗神经毒素MPP+损伤作用,表明GDNF重组腺病毒用于帕金森氏病基因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NF 重组腺病毒 多巴胺 帕金森氏病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