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克隆抗体在旋毛虫感染免疫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华 程道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49-250,共2页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旋毛虫免疫学研究。国内外许多实验室已建立了抗旋毛虫生活史各个阶段不同成分的单克隆抗体(McAb)细胞株。这些McAb主要是用于分析旋毛虫抗原,筛选和提纯保护性抗原,研制旋毛虫疫苗和免疫诊断等方面...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旋毛虫免疫学研究。国内外许多实验室已建立了抗旋毛虫生活史各个阶段不同成分的单克隆抗体(McAb)细胞株。这些McAb主要是用于分析旋毛虫抗原,筛选和提纯保护性抗原,研制旋毛虫疫苗和免疫诊断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病 单克隆抗体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内期疟原虫生长规律的一个数学模型
2
作者 胡志光 方积乾 程道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由于引起疟疾临床症状的主要时期是红内期疟原虫,其发育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疟疾的治疗。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疟原虫进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的全过程。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红内期变化规律,不仅定量地描述了红内期各阶段的转化过程,而且为... 由于引起疟疾临床症状的主要时期是红内期疟原虫,其发育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疟疾的治疗。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疟原虫进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的全过程。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红内期变化规律,不仅定量地描述了红内期各阶段的转化过程,而且为进一步探索红内期发育过程与免疫、吞噬、营养等因素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内期 疟原虫 转移概率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魏秋芬 高兴政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 鉴别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具有阻断疟疾传播作用的免疫活性蛋白, 并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在中肠的分布进行定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 ( E I T B) 分析斯氏按蚊雌、雄蚊和中华按蚊雌蚊中肠的免... 目的 鉴别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具有阻断疟疾传播作用的免疫活性蛋白, 并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在中肠的分布进行定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 ( E I T B) 分析斯氏按蚊雌、雄蚊和中华按蚊雌蚊中肠的免疫活性抗原; 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 ( I F A) 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进行定位。结果 斯氏按蚊雌、雄蚊蚊中肠抗原及中华按蚊雌蚊中肠抗原与斯氏按蚊雌蚊中肠抗血清作用, 分别显示9 、9 和6 条蛋白带; 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壁外侧出现较强的亮绿色荧光, 肠壁细胞核仅出现样弱的亮绿色荧光。结论 上述三种抗原间既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蛋白带, 也有各自特异的蛋白带, 79 、76 、60 、46k Da 的蛋白带为斯氏按蚊雌蚊中肠特异性免疫活性蛋白带; 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主要分布在中肠肠壁外侧, 仅有少量分布在肠壁细胞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按蚊 中华按蚊中肠 免疫活性抗原 疟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载药脂质体治疗小鼠泡球蚴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述姮 安国顺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观察载阿苯达唑(ABZ)的抗泡球蚴抗体的免疫脂质体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方法:观察游离的、脂质体运载与免疫脂质体运载的ABZ(12.5、25和50mg/kg)对小鼠腹腔泡球蚴增殖的抑制。结果:免疫脂质体治疗抑制率高于脂质... 目的:观察载阿苯达唑(ABZ)的抗泡球蚴抗体的免疫脂质体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方法:观察游离的、脂质体运载与免疫脂质体运载的ABZ(12.5、25和50mg/kg)对小鼠腹腔泡球蚴增殖的抑制。结果:免疫脂质体治疗抑制率高于脂质体,后者又高于游离ABZ,高剂量时3组抑制率分别为87.8%、65.2%和17.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肝和腹腔泡球蚴摄取免疫脂质体的量比单纯脂质体高2.4倍(P<0.01)。结论:免疫脂质体作载体可明显提高ABZ对泡球蚴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阿苯达唑 泡球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各期虫体的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分析及抗原定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涤 高兴政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35,共5页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分析、比较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特定的组分蛋白分子、雌虫、雄虫和虫卵抗原分别与相应的雌、雄虫和虫卵免疫血清反应呈现17、20和8条蛋白带,这三种抗原与其它不同时期虫体免疫血清反应...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分析、比较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特定的组分蛋白分子、雌虫、雄虫和虫卵抗原分别与相应的雌、雄虫和虫卵免疫血清反应呈现17、20和8条蛋白带,这三种抗原与其它不同时期虫体免疫血清反应,三者间及彼此间均出现交叉反应,而雌、雄虫和虫卵抗原与其它寄生虫感染血清作用没发现有叉及反应。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免疫酶染色试验(IES)对日本血吸虫抗原进行定位研究,其结果相似。血吸虫主要抗原物质来源于成虫表皮、肠上皮和卵内的毛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酶联免疫 电转移印迹 抗原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脂质体趋旋毛虫的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述姮 唐朝枢 +2 位作者 程道新 罗勤 安国顺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65-167,共3页
在旋毛虫感染小鼠模型上,体内和体外实验都证实悬挂旋毛虫幼虫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脂质体(^(14)C-POPC/Chol/PA),在幼虫体内的含量远高于对照脂质体。实验结果表明,免疫脂质体可以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临床治疗... 在旋毛虫感染小鼠模型上,体内和体外实验都证实悬挂旋毛虫幼虫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脂质体(^(14)C-POPC/Chol/PA),在幼虫体内的含量远高于对照脂质体。实验结果表明,免疫脂质体可以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临床治疗旋毛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旋毛虫病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毛滴虫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兴政 季力 +1 位作者 李江红 杨虹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5期385-386,454,共2页
阴道毛滴虫呈梨形或卵圆形,虫体表面有深浅不一的皱褶。有些虫体前部较细,表面光滑;后部较粗,皱褶较深。有些虫体表面伸出丝状或形状不一的伪足。体表还可见吞饮小泡和附着于体表浅凹陷处的细菌。四根前鞭毛和一根后鞭毛分别从鞭毛周管... 阴道毛滴虫呈梨形或卵圆形,虫体表面有深浅不一的皱褶。有些虫体前部较细,表面光滑;后部较粗,皱褶较深。有些虫体表面伸出丝状或形状不一的伪足。体表还可见吞饮小泡和附着于体表浅凹陷处的细菌。四根前鞭毛和一根后鞭毛分别从鞭毛周管中央发出。波动膜表面光滑,其外缘内侧有副纤维和后鞭毛贴附,波动膜和后鞭毛的末端有时不与虫体相连,呈游离状。虫体后端有轴柱伸出,有的轴柱靠近伸出端有一环形隆起,末端有一球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毛滴虫 扫描电镜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疟感染对宿主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8
作者 王述姮 程道新 安国顺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11-213,共3页
小鼠感染鼠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后,鼠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较对照动物成倍增加,体外实验发现感染动物的红细胞,尤其是含虫红细胞对自由基发生系统(Fe^(2+),H_2O_2)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更加敏感。感染动物红细胞MDA含量与其贫... 小鼠感染鼠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后,鼠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较对照动物成倍增加,体外实验发现感染动物的红细胞,尤其是含虫红细胞对自由基发生系统(Fe^(2+),H_2O_2)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更加敏感。感染动物红细胞MDA含量与其贫血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维生素E治疗显著抑制感染动物血浆和红细胞MDA含量的增加,明显减轻其贫血程度。实验结果提示,疟原虫损伤宿主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其脂质过氧化,这在疟疾时红细胞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疟原虫 脂质过氧化 维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抗体对成虫存活的影响——体外实验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慧如 王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6年第4期266-266,共1页
我们曾用华支睾吸虫(Cs)戍虫抗原免疫兔取得抗Cs IgG,并用了放射自显影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相关Ag的分布。本文则对这种IgG的保护性作了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一、成虫培养:由自然感染的猫取得成虫,用37℃ pH7.2 PBS洗净,用含青、链霉素各400 ... 我们曾用华支睾吸虫(Cs)戍虫抗原免疫兔取得抗Cs IgG,并用了放射自显影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相关Ag的分布。本文则对这种IgG的保护性作了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一、成虫培养:由自然感染的猫取得成虫,用37℃ pH7.2 PBS洗净,用含青、链霉素各400 μg/ml的PBS浸洗10-20分钟灭菌后洗净待用。DMEM中加青、链霉素各100μg/ml为基本培液。分为以下几种,(1)兔抗Cs IgG配成100,200,400μg/ml三种浓度,经0.22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备用。(2)自然感染肝吸虫的8号及11号猫血清各1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兔 IGG 虫体 吸虫 蠕虫 猫血清 空白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的提取和鉴定
10
作者 陆加 钱毅 +2 位作者 曾桂超 田莉 程道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23-224,共2页
动基体DNA(kDNA)是存在于一类原虫核外动基体内的网状DNA,是由许多小环彼此环连所结成的巨大的DNA分子。kDNA网状结构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它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Ⅱ型DNA柘扑异构酶解环连反应的特异性底物。此外,还可用做分类和检测... 动基体DNA(kDNA)是存在于一类原虫核外动基体内的网状DNA,是由许多小环彼此环连所结成的巨大的DNA分子。kDNA网状结构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它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Ⅱ型DNA柘扑异构酶解环连反应的特异性底物。此外,还可用做分类和检测利什曼原虫以及诊断某些内脏性黑热病的特异性探针。本文报告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提取和鉴定kDNA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基体DNA 利什曼原虫 提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红内期发育周期观察
11
作者 吴志良 程道新 《四川动物》 CSCD 1989年第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红内期 发育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疟原虫免疫抑制因子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影响
12
作者 徐大为 王昳星 程道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19,共3页
本文观察了伯氏疟原虫中分离、提纯的免疫抑制因子(ISF)对小鼠脾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注射ISF后第7天、第12天,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脾中的B细胞、CD4和CD_8 ̄+细胞。结果:ISF注射组小鼠... 本文观察了伯氏疟原虫中分离、提纯的免疫抑制因子(ISF)对小鼠脾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注射ISF后第7天、第12天,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脾中的B细胞、CD4和CD_8 ̄+细胞。结果:ISF注射组小鼠的阳性B细胞和CD4 ̄+T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1),而阳性CD8_8 ̄+T细胞百分数则显著升高(P<0.01);ISF的抑制百分率可连续至12天或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揭示:ISF可通过诱导CD8_8 ̄+T细胞数目增多,同时造成B细胞和CD_4 ̄+T细胞百分数相对下降。ISF可能依诱导CD_8 ̄+细胞的效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起下调作用,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免疫抑制因子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中固定剂效果的探讨
13
作者 拔文福 高兴政 朱永红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36-138,178,共3页
本文在鼠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中,选用不同的固定剂(福尔马林,多聚甲醛,甲醇和丙酮)和自然干燥法固定抗原片,其中以多聚甲醛、福尔马林和丙酮等固定剂和自然干燥法效果较好,甲醇固定剂效果较差。多聚甲醛固定的虫体所显示... 本文在鼠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中,选用不同的固定剂(福尔马林,多聚甲醛,甲醇和丙酮)和自然干燥法固定抗原片,其中以多聚甲醛、福尔马林和丙酮等固定剂和自然干燥法效果较好,甲醇固定剂效果较差。多聚甲醛固定的虫体所显示荧光特异,呈蜂窝状和圆圈状。抗原片分别保存在4℃与~20℃冰箱内,原虫抗原性均可以保存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间接荧光抗体 固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