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因子模拟肽/非肽刺激造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袁志宏 奚永志 孔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3-76,共4页
能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如红细胞生成素 (EPO)和血小板生成素 (TPO)等通过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调控造血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成熟及程序性死亡。近年来利用噬菌体展示文库等技术业已筛选出类似于细胞因子活性的模拟肽类和非肽... 能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如红细胞生成素 (EPO)和血小板生成素 (TPO)等通过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调控造血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成熟及程序性死亡。近年来利用噬菌体展示文库等技术业已筛选出类似于细胞因子活性的模拟肽类和非肽类小分子 ,经体外和动物试验证实它们具有类似于细胞因子的刺激造血生物学功能。这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筛选出理想的模拟其它细胞因子功能的小分子肽 /非肽类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概述了模拟红细胞生成素和血小板生成素等细胞因子的肽类 /非肽类小分子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肽类/非肽类模拟物 红细胞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 噬菌体展示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QB1-PCR-SSP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玉英 孔繁华 +4 位作者 奚永志 刘广贤 陈兴国 金荔 孙成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了改进骨髓移植中供、受体配型技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建立了新的HLA-DQB1-PCR-SSP方法。利用澳大利亚皇家医院赠送的HLA标准分型细胞对自行设计引物的特异性进行鉴定,发现该引物设计合理、扩增特异。通过内部阳性对照引物的设... 为了改进骨髓移植中供、受体配型技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建立了新的HLA-DQB1-PCR-SSP方法。利用澳大利亚皇家医院赠送的HLA标准分型细胞对自行设计引物的特异性进行鉴定,发现该引物设计合理、扩增特异。通过内部阳性对照引物的设立,可较容易地将纯合子及杂合子分型细胞分开,并对个体DNA进行了尝试。结论表明,HLA-DQB1-PCR-SSP快速、简便、灵敏、重复性好,结果易于判断,适于小样本及急症病人的器官及骨髓移植配型,是比较理想的HLA-Ⅱ类基因分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QB1-PCR-SSP方法 HLA-DQB1基因 骨髓移植 纯合子细胞 杂合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HLA-Ⅱ类PCR-SSP基因分型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郑黎燕 孔繁华 +5 位作者 屠敏 金荔 陈兴国 奚永志 郭斯启 刘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为满足临床骨髓移植对HLA配型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先进、快速的DNA提取方法和低分辨率与高分辨率HLA-ⅡPCR—SSP分型方法,对150例临床骨髓移植供、受者进行HLA-Ⅱ类分型研究,并且对分型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随时间释放DNA聚合酶活性... 为满足临床骨髓移植对HLA配型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先进、快速的DNA提取方法和低分辨率与高分辨率HLA-ⅡPCR—SSP分型方法,对150例临床骨髓移植供、受者进行HLA-Ⅱ类分型研究,并且对分型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随时间释放DNA聚合酶活性的分型方法。结果表明:DNA提取方法可以满足微量HLA-Ⅱ类DNA分型方法对DNA样本的要求,200μl全血DNA产量为4—12μg,A260/A280为1.7~1.9。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HLA-Ⅱ类PCR-SSP均具有良好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低分辨率HLA-Ⅱ类PCR—SSP方法耗时1.5小时,适用于同胞兄弟姐妹间的骨髓移植配型。高分辨率HLA-Ⅱ类亚型PCR-SSP分型方法耗时2小时50分钟,适用于同胞兄弟姐妹间骨髓移植配型的特殊病例和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受者间的配型。本研究的分型方法对于推动我国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和未来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HLA-Ⅱ类抗原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基因分型 组织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A抗原的三维结构模型预测GVHD的发生<英文>
4
作者 任素萍 孔繁华 +4 位作者 孙玉英 金荔 屠敏 陈兴国 奚永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如何准确预测GVHD的发生始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中十分棘手的难题。采用HLA抗原三维结构的模型来预测GVHD的发生是移植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我们在对17个移植家系进行筛选时,发现了一个供、受体HLA-A位点不合的家系,临床移植后... 如何准确预测GVHD的发生始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中十分棘手的难题。采用HLA抗原三维结构的模型来预测GVHD的发生是移植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我们在对17个移植家系进行筛选时,发现了一个供、受体HLA-A位点不合的家系,临床移植后该患者发生了Ⅳ级GVHD。本实验采用南分辨巢式PCR-SSP和DNA序列测定证实患者的HLA-A位点发生了重组(A^*6901→A^*0201)。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显示,供、受体差异抗原的空间构象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会成为移植后发生GVHD的分子基础,从而验证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推断。由此可见,该HLA抗原三维结构模型在预测GVH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分子构象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端粒酶系统与人类造血细胞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爽 奚永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1-174,共4页
人类造血细胞与大多数体细胞一样,其端粒也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不断丧失,因此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以及不同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其端粒的平均长度是不同的,并显示出相应不同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与支持造血能力。端粒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 人类造血细胞与大多数体细胞一样,其端粒也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不断丧失,因此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以及不同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其端粒的平均长度是不同的,并显示出相应不同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与支持造血能力。端粒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延缓造血干细胞自身端粒缩短的速度,但决不能完全阻止其丢失,并且正常造血细胞与恶性血液肿瘤细胞的端粒长度及其端粒酶活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发现为更深入地探讨正常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凋亡的调控机制以及恶性血液肿瘤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造血细胞 造血干/祖细胞 自我更新 增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