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对小鼠行为变化和致死效应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志伟 吴永红 +7 位作者 袁广江 高艳 任长虹 李稚锋 徐寿喜 粟亦农 刘濮鲲 张成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98-1301,共4页
目的研究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对小鼠行为和致死的影响。方法使用频率为34.1GHz、最大输出平均功率为20W的高功率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动物全身。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记录动物受毫米波辐照后的行为学变化... 目的研究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对小鼠行为和致死的影响。方法使用频率为34.1GHz、最大输出平均功率为20W的高功率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动物全身。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记录动物受毫米波辐照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红外辐照仪实时记录动物背部体表温度变化,并进行量效关系分析。结果 4种角锥喇叭天线持续辐照可导致小鼠行为出现一系列类似变化特征,但不同毫米波参数下出现剧烈反应阈值的时间不同,同时小鼠体表温度也出现明显上升。随着辐照时间延长,小鼠最终趋于死亡,同时体表温度上升达到最大值(体温增幅高达18.43℃)。结论高功率毫米波辐照所导致的热效应是主要的致伤和致死因素,受照射小鼠剧烈反应和死亡时间与输出平均功率大小和辐照距离长短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毫米波 行为 死亡 皮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磁剂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高艳 张成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86-1289,共4页
从理论剂量学和实验剂量学两方面概述生物电磁剂量学的研究现状,分别以低功率的手机辐射和高功率毫米波辐射的剂量学研究为例,介绍生物电磁剂量学的新进展,并展望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旨在为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电磁辐射剂量学研究技术体... 从理论剂量学和实验剂量学两方面概述生物电磁剂量学的研究现状,分别以低功率的手机辐射和高功率毫米波辐射的剂量学研究为例,介绍生物电磁剂量学的新进展,并展望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旨在为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电磁辐射剂量学研究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磁学 生物电磁剂量学 比吸收率 微波 毫米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照对神经认知、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嵘 崔玉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81-1285,共5页
有关电磁辐射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对电子仪器的影响和危害方面,而对生物体健康影响的报道很少。虽然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是微波作为射频辐射的一种,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近十几年才受到重视。目前,... 有关电磁辐射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对电子仪器的影响和危害方面,而对生物体健康影响的报道很少。虽然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是微波作为射频辐射的一种,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近十几年才受到重视。目前,微波辐照对神经认知、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微波生物效应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微波辐射对其敏感的靶器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概述,以期为同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长期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马琼 杜丽 +6 位作者 崔玉芳 孙嵘 潘秀颉 董波 苏镇涛 周红梅 毛建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低剂量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微波辐射致免疫组织损伤的效应和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按照微波辐照平均功率密度随机分为O(对照)、2.5、5、10mW/cm^24组,每天辐照6min,每周5d,... 目的观察慢性低剂量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微波辐射致免疫组织损伤的效应和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按照微波辐照平均功率密度随机分为O(对照)、2.5、5、10mW/cm^24组,每天辐照6min,每周5d,连续辐照1个月,于辐照14d后以及连续辐照1个月后的1、30、60、180d活杀大鼠取材。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以及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和CD45RA^+B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①连续辐照结束后60d,外周血WBC在2.5mW/cm^2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5),在10mw/cm^2组明显降低(P〈0.01)。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WB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连续辐照14d后,胸腺组织内ROS水平随辐照剂量增加而持续升高,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辐照1个月结束后的60d,5mW/cm^2组RO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辐照1个月结束后的1-60d,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但辐照后180d,2.5mw/cm^2组CD3^+和CD4^+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5mW/cm^2组CD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辐照组CD4^+/CD8^+比值虽然在辐照后180d出现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④辐照后60d,5mW/cm^2组外周血CD45RA^+B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O.01),而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CD45RA^+B细胞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P〈O.01)。结论大鼠经长期低剂量微波辐照后,免疫功能在早期改变不明显,晚期损伤较为明显,外周血WBC和CD45RA^+B淋巴细胞在辐照后180d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B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微波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杜丽 马琼 +6 位作者 崔玉芳 孙嵘 潘秀颉 董波 苏振涛 周红梅 毛建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94-129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微波长期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长期微波辐照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按平均微波辐照功率密度随机均分为O(对照)、2.5、5、10mW/cm^2四组(n=25),连续辐...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微波长期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长期微波辐照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按平均微波辐照功率密度随机均分为O(对照)、2.5、5、10mW/cm^2四组(n=25),连续辐照1个月(6min/d,5d/周)。于辐照结束后1、30、60、180d取材,观察大鼠体重、脾脏指数及脾脏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辐照后7-180d各辐照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辐照后1d,2.5和5mW/cm^2组脾脏系数均显著升高(P〈0.05),辐照后30d5mW/cm^2组脾脏系数显著降低(P〈O.05),至辐照后60d和180d各辐照组脾脏系数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辐照后1、30、60d,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均无明显改变;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明显降低,其中2.5mW/cm^2组CD3^+T细胞明显减少,5mW/cm^2组CD3^+、CD4^+、CD8^+T细胞明显减少,10mW/cm^2组CD4^+和CD8^+T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CD45RA^+B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经长期低剂量微波辐照后早期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不明显,晚期(辐照后180d)脾脏T淋巴细胞各亚群均显著降低,表现为明显的免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辐射损伤 实验性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毫米波急性持续辐照对小鼠皮肤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高艳 袁广江 +7 位作者 李志慧 吴永红 任长虹 徐志伟 徐寿喜 粟亦农 刘濮鲲 张成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6-1310,共5页
目的研究高功率毫米波(HPMMW)对急性持续辐照致死小鼠皮肤的损伤效应。方法使用34.1 GHz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小鼠背侧,输出平均功率分别为5、10、12W,辐照距离分别为角锥喇叭天线垂直下方10、20mm,持续辐照直至小... 目的研究高功率毫米波(HPMMW)对急性持续辐照致死小鼠皮肤的损伤效应。方法使用34.1 GHz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小鼠背侧,输出平均功率分别为5、10、12W,辐照距离分别为角锥喇叭天线垂直下方10、20mm,持续辐照直至小鼠死亡。取辐照区域皮肤并立即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制备石蜡切片,经HE、天狼猩红染色后进行图像采集,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定量分析皮肤各层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受辐照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损伤,其中喇叭天线HD-320HA24.12辐照组小鼠存活时间较长,皮肤表现为慢性损伤,真皮胶原纤维密度降低、消失,皮下脂肪层变薄甚至消失,肌细胞排列稀疏等。喇叭天线HD-320HA23.16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皮肤表现为严重急性损伤,真皮层胶原纤维密度增加甚至无间隙,肌细胞排列稀疏等。喇叭天线HD-320HA9.49和HD-320HA9.92的损伤类型与急性损伤类似。结论 HPMMW急性持续辐照可导致小鼠皮肤损伤,其中高强度辐照可导致皮肤急性损伤,而低强度辐照可导致皮肤慢性损伤,所造成的皮肤损伤可深达小鼠皮下深层组织,各组肌肉层的损伤程度基本相同,真皮层的损伤形式与HPMMW的作用强度和时间有关。真皮层纤维组织及皮下肌细胞的密度和分布形式可作为评价皮肤损伤程度的指标,为深入研究毫米波对皮肤的损伤规律和机制提供依据,并为电磁辐照生物效应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毫米波 热效应 皮肤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mW/cm^2微波辐照对人AHH-1T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琼 杜丽 +8 位作者 崔玉芳 郭瑛 孙嵘 董波 苏振涛 周红梅 柳晓兰 谢玲 潘秀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11-131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对人AHH-1 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低剂量微波诱发的免疫细胞损伤机制及微波防护安全阈值。方法人AHH-1 T细胞经5mW/cm2模拟微波源辐射,根据不同脉宽(0、100、500、2000ns)分为对照(0ns)组、100、500、200... 目的观察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对人AHH-1 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低剂量微波诱发的免疫细胞损伤机制及微波防护安全阈值。方法人AHH-1 T细胞经5mW/cm2模拟微波源辐射,根据不同脉宽(0、100、500、2000ns)分为对照(0ns)组、100、500、2000ns组。采用麦格-姬姆萨(MGG)染色和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AnnexinV-FIT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 AHH-1 T细胞经2000ns脉宽的微波辐照后,细胞膜完整且核染色质正常,未见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很低。经100ns脉宽的微波辐照后6、12、24h细胞增殖活性受抑,分别为对照组的95%、71%、74%,而2000ns组辐照后6、24h细胞增殖活性略有升高。在不同脉宽条件下,5mW/cm2微波辐照后细胞内ROS水平略呈下降趋势,且随脉宽升高而降低。100ns微波辐照后1h细胞跨膜电位略有下降,而500、2000ns组略有升高。结论 T淋巴细胞经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后,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很低,细胞增殖活性轻度受抑,ROS水平和跨膜电位变化不大,未观察到明显的损伤效应,因此可作为避免微波辐照导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安全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T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活性氧 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