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氰酸酯树脂与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的界面相容和性能匹配研究
1
作者 张月义 唐小惠 +2 位作者 高尚兵 李刚 杨小平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自行制备了两种增刚氰酸酯树脂(7180M和7180S),比较了与纯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和力学性能,在氰酸酯树脂主链中引入高刚性链段和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提高了交联密度和刚性,其拉伸模量分别达到3 450 MPa(7180M)和3 400 MPa(7180S)。研究... 自行制备了两种增刚氰酸酯树脂(7180M和7180S),比较了与纯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和力学性能,在氰酸酯树脂主链中引入高刚性链段和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提高了交联密度和刚性,其拉伸模量分别达到3 450 MPa(7180M)和3 400 MPa(7180S)。研究了CCM55J/氰酸酯单丝、束丝和单向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与界面相增强机理,与CCM55J/CE复合材料相比,CCM55J/7180M和CCM55J/7180S复合材料单丝界面剪切强度、束丝横向拉伸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高42.5%和30.6%、152.2%和91.6%、18.1%和15.5%,提出了拓宽的界面相厚度和平缓的界面相模量过渡容易传递外加载荷,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增强机理。考察了单向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和空间性能,与CCM55J/CE复合材料相比,CCM55J/7180M和CCM55J/7180S复合材料360 h的沸水吸湿率降低至0.67%、0.83%;质量损失和可凝挥发物分别降低至0.11%、0.095%和0.04%、0.006%。树脂基体完善的交联网络结构导致复合材料界面相应力集中减少,有效阻止水分子进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湿热和空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高模型碳纤维 氰酸酯树脂 界面相 界面性能 耐湿热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齿科复合材料用胺助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东兵 张娜 +1 位作者 聂俊 杨金梁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8,共7页
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可聚合胺助引发剂(HMPMO),并探究了将该胺助引发剂代替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EDAB)用于齿科修复树脂后的光聚合动力学、动态力学以及吸水性、溶解性、体积収缩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 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可聚合胺助引发剂(HMPMO),并探究了将该胺助引发剂代替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EDAB)用于齿科修复树脂后的光聚合动力学、动态力学以及吸水性、溶解性、体积収缩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体系的固化速率和双键转化率随HMPMO浓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与EDAB相比,HMPMO引发体系的双键转化率较低,但其他性能,如吸水性、溶解性、体积收缩以及细胞毒性均符合齿科复合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HAEL加成 胺助引发剂 齿科修复材料 光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原子氧聚酰亚胺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芮晗 赵若虹 +5 位作者 邹宛晏 王敏 周博 齐胜利 刘刚 武德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87-11195,共9页
自21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方面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日常通信、观察天文气相、探索宇宙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手段。其中,聚酰亚胺(PI)凭借其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力学性能、耐辐射性、电性能、耐溶剂性等成为不可或缺的航天器材料之一,且被... 自21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方面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日常通信、观察天文气相、探索宇宙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手段。其中,聚酰亚胺(PI)凭借其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力学性能、耐辐射性、电性能、耐溶剂性等成为不可或缺的航天器材料之一,且被广泛用作航天器的太阳电池阵列的柔性基板、多层热绝缘毯和电路系统的绝缘保护层。然而,航天器长期工作于低地球轨道,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原子氧(AO)具有高通量和强氧化性,它会快速侵蚀航天器表面的主要热控材料PI,使其光学、电学、力学等重要性能退化,从而导致航天器工作效率下降、使用寿命缩短、系统目标设计失败,严重阻碍航天事业的发展。多年来,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并已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在材料表面施加防护涂层已发展成为既能保护基材不受原子氧剥蚀、又能保持基底材料原有性能的方法,其适用于多种表面制作,工艺简单,应用广泛;而在耐原子氧聚酰亚胺新型材料方面,科研人员也克服困难,开发出性能更为优异、使用寿命更长的新材料。另外,由于特殊试验条件的限制,促使耐原子氧地面模拟实验发展迅猛,目前已提出多种模拟理论,并制造模拟器以辅助研究。本文对比了目前已商业化应用的聚酰亚胺材料的耐原子氧性能,介绍了耐原子氧的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的原理和分类,总结了耐原子氧聚酰亚胺材料的类别,包括防护涂层法和新型方法制备的耐原子氧聚酰亚胺材料,并对各种不同类型防护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合理评判,指出耐原子氧聚酰亚胺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聚酰亚胺 自修复 耐原子氧试验方法 低地球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增强增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卢康逸 张月义 +3 位作者 杨小平 李刚 苏清福 高尚兵 《航空制造技术》 2020年第18期14-23,共10页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技术的升级是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化的重要途径,已经从应用于第2代复合材料的热塑性塑料共混增韧树脂基体,发展成为第3代复合材料中的层间增强增韧技术。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Advanced Composites ...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技术的升级是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化的重要途径,已经从应用于第2代复合材料的热塑性塑料共混增韧树脂基体,发展成为第3代复合材料中的层间增强增韧技术。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Advanced Composites Center,ACC)针对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技术,分别开展纳米纤维、胶膜和颗粒3种方法的基础研究,突破了方法构建和增韧机理等科学问题,并实现了颗粒层间增韧方法的工程应用。总结了ACC团队在层间增强增韧方向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了3种层间增韧技术及其多尺度增强增韧的效果,并展望了层间增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增韧 纳米纤维 胶膜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高模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影响机制及界面相构筑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宇航 张月义 +2 位作者 杨小平 李刚 韦振海 《航空制造技术》 2020年第15期22-31,共10页
复合材料界面工程一直是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点研究方向,界面相作为碳纤维增强体和树脂基体间传递载荷的"桥梁",影响复合材料的刚度强度发挥效率,因而界面相的设计与调控对于复合材料界面增强和提高宏观力学性能具有重... 复合材料界面工程一直是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点研究方向,界面相作为碳纤维增强体和树脂基体间传递载荷的"桥梁",影响复合材料的刚度强度发挥效率,因而界面相的设计与调控对于复合材料界面增强和提高宏观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强/高模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树脂基体的性能匹配以及不同类石墨结构表面等影响因素,简述了碳纤维表面结构、树脂基体模量与界面增强的关联机制,耐高温和分子自组装新型界面相构筑的进展及其界面增强效果,提出了复合材料刚柔平衡界面相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表面结构 树脂 分子组装 界面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增容剂增容淀粉/聚碳酸亚丙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6
作者 荣骁 王武聪 +5 位作者 金华 梁胜轲 王洪 张晨 邹威 杜中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以对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DGT)/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PBO)作为复合增容剂,制备淀粉/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热重分析、力学分析、断面形貌分析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增容剂的加入,淀粉/PPC复... 以对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DGT)/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PBO)作为复合增容剂,制备淀粉/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热重分析、力学分析、断面形貌分析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增容剂的加入,淀粉/PPC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持续增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持续减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当增容剂添加量为0.9%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2 MPa、96.5%。此时淀粉和PPC的相容性最好。当增容剂加入量为1.5%时,复合材料的起始热分解温度最高,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最小,分别为301.4℃,16.7 g/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二噁唑啉 淀粉 聚碳酸亚丙酯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的研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3
7
作者 杨文刚 李文斌 +4 位作者 林松 贾晓龙 温凤 张藕生 杨小平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9-104,共6页
氢能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新型能源,具有高能、环保、可再生等优点,但氢气的储运技术滞后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氢气瓶因具有质量轻、韧性强、耐疲劳性好等优点,在储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国内外高压... 氢能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新型能源,具有高能、环保、可再生等优点,但氢气的储运技术滞后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氢气瓶因具有质量轻、韧性强、耐疲劳性好等优点,在储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国内外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研究现状,并结合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现实,论述了碳纤维缠绕储氢气瓶制备的技术要点、标准规范以及成型设备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展望了碳纤维缠绕储氢气瓶的产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气瓶 碳纤维 复合材料 缠绕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丹 李健 +2 位作者 李国儒 陈标华 银凤翔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35-1640,1665,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合成草甘膦的各种工艺路线和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甘氨酸路线和亚氨基二乙酸(IDA)路线,并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比较了这两种路线的优缺点。以氢氰酸为原料的IDA-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工艺路线最具竞争优势,国外... 综述了国内外合成草甘膦的各种工艺路线和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甘氨酸路线和亚氨基二乙酸(IDA)路线,并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比较了这两种路线的优缺点。以氢氰酸为原料的IDA-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工艺路线最具竞争优势,国外由于氢氰酸价格低廉而普遍采用这种路线。我国受氢氰酸原料的限制,草甘膦生产目前仍以甘氨酸-亚磷酸二甲酯路线为主,IDA路线为辅,但是随着氢氰酸生产技术的突破,IDA路线终将成为我国草甘膦生产的主流工艺路线。文章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新型的具有原子经济性的草甘膦合成工艺,如生物催化法和光化学法等,这些方法都有望在未来得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甘膦 草甘膦 合成 甘氨酸 亚氨基二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陈丹 李国儒 +2 位作者 黄敏建 陈标华 银凤翔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用于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双甘膦合成草甘膦的催化剂主要有活性炭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和过渡金属催化剂。本文分别概述了这3种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这些催化剂的优点和缺点:活性炭催化剂成本低廉、制备简单但是套用次数少,副产甲... 用于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双甘膦合成草甘膦的催化剂主要有活性炭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和过渡金属催化剂。本文分别概述了这3种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这些催化剂的优点和缺点:活性炭催化剂成本低廉、制备简单但是套用次数少,副产甲醛含量高;贵金属催化剂不仅收率高、产品质量好,而且催化剂可多次套用,但是成本过高,制备和再生也困难;过渡金属催化剂属均相催化,催化剂和产物易分离,但是产品收率较低。最后结合国内现状,认为开发一种催化效果更优、生产成本更低廉、使用和再生简单且环境友好的催化剂是国内草甘膦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双甘膦 合成 空气(氧气) 氧化 催化剂 air (oxyg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基光固化丙烯酸类活性稀释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娜 李东兵 +1 位作者 聂俊 杨金梁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87,共8页
丙烯酸类活性稀释剂是自由基光固化配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丙烯酸类活性稀释剂存在气味大、具有皮肤刺激性的问题,开发可再生、固化速率快、无毒、无刺激性的丙烯酸活性稀释剂是自由基光固化活性稀释剂的研究方向。文章总结了丙烯酸活... 丙烯酸类活性稀释剂是自由基光固化配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丙烯酸类活性稀释剂存在气味大、具有皮肤刺激性的问题,开发可再生、固化速率快、无毒、无刺激性的丙烯酸活性稀释剂是自由基光固化活性稀释剂的研究方向。文章总结了丙烯酸活性稀释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光固化 丙烯酸类活性稀释剂 可再生 固化速率快 无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氧气析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金男 何小波 银凤翔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75-2782,共8页
电催化氧气析出反应是金属-空气电池充电过程和电催化分解水阳极的关键反应,对提高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效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催化氧气析出反应基本过程,随后综述了近年... 电催化氧气析出反应是金属-空气电池充电过程和电催化分解水阳极的关键反应,对提高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效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催化氧气析出反应基本过程,随后综述了近年来用于电催化氧气析出反应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氢氧化物以及碳材料等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发情况。对这些催化剂的合成、结构及氧气析出催化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也对这些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单分析。文章最后认为,新合成技术、新催化材料的发展以及氧气析出催化反应机理的阐明对发展高性能电催化氧气析出非贵金属催化剂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析出反应 催化剂 电化学 电催化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丙烯酸酯单体的合成及其光聚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东兵 简凯 +1 位作者 聂俊 杨金梁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12,共6页
采用丙烯酸羟乙酯(HEA)与马来酸酐(MA)的开环反应得到半酯AEOEA,再通过半酯AEOEA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开环反应得到一种三官能团直链高活性单体AEHMPM。通过实时红外(RT-IR)检测了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以及不同光强对AEHMPM... 采用丙烯酸羟乙酯(HEA)与马来酸酐(MA)的开环反应得到半酯AEOEA,再通过半酯AEOEA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开环反应得到一种三官能团直链高活性单体AEHMPM。通过实时红外(RT-IR)检测了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以及不同光强对AEHMPM光聚合的影响;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检测了AEHMPM固化后材料的储能模量E'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测试结果表明:AEHMPM的聚合速率、双键转化率及其固化后的交联密度均优于商业化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酯 高活性单体 光聚合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W模型在高校化工类实验室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浩 何艳峰 +1 位作者 张佳瑾 崔荣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7-300,共4页
该文以高校化工类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GROW管理学模型,从目标、现状、选择、行动等4个方面对高校化工类实验室的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校化工类... 该文以高校化工类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GROW管理学模型,从目标、现状、选择、行动等4个方面对高校化工类实验室的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校化工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模型 化工类实验室 安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氟可聚合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娜 王磊 +1 位作者 聂俊 杨金梁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以4-氟-4'-羟基二苯甲酮和丙烯酰氯为原料,采用酰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氟可聚合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FBPAc)。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FBPAc的吸收、降解以及迁移性能,并利用实时红外(RT-IR)研究了FBPAc的光聚合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FBPA... 以4-氟-4'-羟基二苯甲酮和丙烯酰氯为原料,采用酰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氟可聚合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FBPAc)。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FBPAc的吸收、降解以及迁移性能,并利用实时红外(RT-IR)研究了FBPAc的光聚合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FBPAc的最大吸收峰在256.2 nm处,与二苯甲酮(BP)最大吸收峰(251.0 nm)相比略微红移;FBPAc的相对迁移率仅为BP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聚合 含氟光引发剂 可聚合 低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空气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妍慧 银凤翔 +1 位作者 何小波 王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26-3932,共7页
锂/空气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低、无污染,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二次电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锂/空气电池的基本结构、原理和种类,随后重点讨论了近年来用于锂/空气电池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这些催化剂主要包... 锂/空气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低、无污染,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二次电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锂/空气电池的基本结构、原理和种类,随后重点讨论了近年来用于锂/空气电池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这些催化剂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氮化物、碳材料以及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等。最后认为,材料化学、纳米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催化机理的阐明对发展高性能的锂/空气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催化剂 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氧气析出反应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LED光固化体系的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简凯 李东兵 +2 位作者 胡春青 杨金梁 聂俊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5-82,87,共9页
光引发剂的吸收光谱与灯源的发射光谱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光引发体系的效率,目前,商业化的光引发剂只有部分适用于LED光聚合体系。为了更好地将LED技术应用在光聚合领域中,对在LED光源的辐照下具有较好引发效率的光引发剂或光引发体系进行... 光引发剂的吸收光谱与灯源的发射光谱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光引发体系的效率,目前,商业化的光引发剂只有部分适用于LED光聚合体系。为了更好地将LED技术应用在光聚合领域中,对在LED光源的辐照下具有较好引发效率的光引发剂或光引发体系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本研究重点论述了适用于LED光固化体系的光引发剂或光引发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聚合技术 UV光源 LED光固化 光引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包覆天然球形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否需要乙炔黑导电剂?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学伟 牛莹 +3 位作者 曹瑞雄 陈晓红 商红岩 宋怀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3,共9页
我们通过包覆炭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包覆的天然球形石墨(G/SG)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多种电化学测试手段考察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我们发现,在不添加乙炔黑(AB)的情况下,G/SG... 我们通过包覆炭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包覆的天然球形石墨(G/SG)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多种电化学测试手段考察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我们发现,在不添加乙炔黑(AB)的情况下,G/SG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伦效率,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当石墨烯包覆量为1%时,材料5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可与添加10%AB的天然石墨电极(SG)等同;当石墨烯包覆量为2.5%时,材料的比容量完全高于添加10%AB的石墨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石墨烯的包覆。一方面,石墨烯的柔软可变性可以保证天然石墨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从而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另一方面,石墨烯的存在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促进更好导电网络的形成。因此,石墨烯包覆天然球形石墨材料中,石墨烯不仅是活性物质,也发挥导电剂的作用。当添加5%的乙炔黑时,在50 mA·g^(-1)电流循环50次后,5%G/SG电极的可逆容量从381.1 mAh·g^(-1)提高到404.5 mAh·g^(-1),在1 A·g^(-1)电流时可逆容量从82.5 mAh·g^(-1)提高到101.9 mAh·g^(-1),这表明G/SG电极仍然需要乙炔黑导电剂。乙炔黑颗粒填充在复合材料的空隙中,通过点接触的形式连接到G/SG颗粒,与石墨烯协同作用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导电网络。尽管石墨烯包覆和乙炔黑添加对天然石墨电极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增加了天然石墨电极的导电性和储锂性能(包括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但随着石墨烯或乙炔黑的增加,电极密度通常会降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石墨负极材料的质量和体积容量的平衡。这些结果对天然石墨的进一步商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工作为天然石墨电极在锂电池中的电化学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并且有助于制备更高性能的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石墨烯包覆 天然球形石墨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导电剂 乙炔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覆铜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君 田国峰 +1 位作者 武德珍 齐胜利 《中国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综述了挠性覆铜板的研究进展,包括挠性覆铜板的发展历史、分类、组成、市场占有率及生产厂家。分别介绍了组成挠性覆铜板的基体材料——铜箔、聚合物薄膜和胶黏剂。重点介绍了聚酰亚胺(PI)薄膜挠性覆铜板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其制备工艺和... 综述了挠性覆铜板的研究进展,包括挠性覆铜板的发展历史、分类、组成、市场占有率及生产厂家。分别介绍了组成挠性覆铜板的基体材料——铜箔、聚合物薄膜和胶黏剂。重点介绍了聚酰亚胺(PI)薄膜挠性覆铜板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其制备工艺和所用PI薄膜的分析,指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性覆铜板 聚酰亚胺 薄膜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均相成核理论开展的煤沥青净化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孟雨辰 马兆昆 +1 位作者 曹瑞雄 宋怀河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中间相沥青常用作高端炭材料的前驱体,因此其沥青原料应具有较低的灰分。本研究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结合非均相成核理论,先热缩聚生成中间相微球,再过滤除去微球和其表面负载的喹啉不溶物的方法获得精制沥青。考察了热缩聚时间和滤材孔... 中间相沥青常用作高端炭材料的前驱体,因此其沥青原料应具有较低的灰分。本研究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结合非均相成核理论,先热缩聚生成中间相微球,再过滤除去微球和其表面负载的喹啉不溶物的方法获得精制沥青。考察了热缩聚时间和滤材孔径对精制沥青灰分和收率的影响,并运用SEM对滤渣微观形貌进行观察,探究了此方法的脱灰机理。结果表明,热缩聚温度和滤材孔径对脱灰效果影响很大:当热缩聚温度一定时,随着热缩聚时间的增长,获得精制沥青的灰分先下降后趋于稳定,而收率持续下降;当热缩聚时间一定时,精制沥青灰分和收率会随着滤材孔径的减小而降低。使用此净化方法可以得到灰分低至9×10-5的精制沥青,能够满足多种高端炭材料原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非均相成核 中间相小球 灰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镀镍-银芳纶导电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詹淋中 董南希 +5 位作者 韩光涛 田桂芝 武海生 田国峰 齐胜利 武德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97,102,共6页
将F-12芳纶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改性纤维表面负载Ni、Ag两层金属,制得镀Ni-Ag芳纶复合导电纤维。通过SEM分别对初始纤维、改性后及完成化学镀后纤维的表观形貌进行观察,采用EDS和XRD分析了镀层元素及其含量,测试纤维的... 将F-12芳纶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改性纤维表面负载Ni、Ag两层金属,制得镀Ni-Ag芳纶复合导电纤维。通过SEM分别对初始纤维、改性后及完成化学镀后纤维的表观形貌进行观察,采用EDS和XRD分析了镀层元素及其含量,测试纤维的导电性、热稳定性、力学性能、表面金属层粘结性及耐酸碱腐蚀性。结果表明,镀Ni-Ag芳纶纤维表面金属层完整致密,无明显缺陷,界面结合强度高;电阻率为0.92×10-7Ω/cm,导电性好;5%热失重温度为506℃,耐高温性能优异;拉伸强度为2.53GPa,力学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 纤维 表面改性 化学镀镍 化学镀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