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酰胺6/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7
1
作者 丁雪佳 王翊民 +2 位作者 余鼎声 李新中 王璧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2-36,共5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凹凸棒土与聚酰胺6共混,制备聚酰胺6/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凹凸棒土活化前后对聚酰胺6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以纳米尺寸分散于复合材料中;凹凸棒土的加入,可以促进聚酰胺6...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凹凸棒土与聚酰胺6共混,制备聚酰胺6/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凹凸棒土活化前后对聚酰胺6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以纳米尺寸分散于复合材料中;凹凸棒土的加入,可以促进聚酰胺6结晶;与未经硅烷偶联剂活化的凹凸棒土相比,活化后凹凸棒土的加入,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经过硅烷偶联剂处理的凹凸棒土可以用于改性聚酰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凹凸棒土 硅烷偶联剂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永军 邹华 +1 位作者 伍社毛 张立群 《机械工程材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1-67,共7页
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备出各组分分散均匀的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硫化剂、防老剂、耐寒增塑剂的种类及用量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防老剂体系为4010NA/RD/AW/NBC/石蜡,用量分别为1,1,1.5,2,1质量份时,丁腈橡胶复合材... 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备出各组分分散均匀的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硫化剂、防老剂、耐寒增塑剂的种类及用量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防老剂体系为4010NA/RD/AW/NBC/石蜡,用量分别为1,1,1.5,2,1质量份时,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空气和耐臭氧老化性能;当耐寒增塑剂为DOA且其用量为6质量份时,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低温和耐油老化性能;采用复合硫化体系DCP/S/DM/CZ且用量分别为2.5,0.5,0.3,0.5质量份时,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耐热空气老化和耐低温性能较好;当NBR(35%)/NBR(26%)、ZnO、SA、N550、S、DM、CZ、DCP、DOA、4010NA、RD、NBC、AW、石蜡的加入量分别为50/50,5,1.5,60,0.5,0.3,0.5,2.5,6,1.5,1,1,1.5,1质量份时,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耐低温性能 耐油性 耐老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耐寒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雅鹏 丁雪佳 +1 位作者 宋长统 刘明东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70,117,共5页
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分别选用2种聚酯型和聚醚型TPU对PVC进行共混改性,通过透光率雾度测试、力学性能测试、低温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研究了4种TPU对PVC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拜耳60A(聚醚型)对PVC的改性... 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分别选用2种聚酯型和聚醚型TPU对PVC进行共混改性,通过透光率雾度测试、力学性能测试、低温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研究了4种TPU对PVC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拜耳60A(聚醚型)对PVC的改性效果最好;随着TPU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和低温冲击强度先升高后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透明性良好,SEM测试为韧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酯型聚氨酯 聚醚型聚氨酯 透明 耐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制备SiO_2短纤维及PP/SiO_2短纤维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元超 温世鹏 +2 位作者 张法忠 张立群 刘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5,90,共5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TEOS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出了直径为500 nm的表面布满颗粒的SiO2短纤维(n-SF)。短纤维与聚丙烯经过螺杆混合,注塑后得到PP/SiO2短纤维复合材料。通过SEM表征发现,SiO2短纤维在PP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界面良好;通过DSC...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TEOS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出了直径为500 nm的表面布满颗粒的SiO2短纤维(n-SF)。短纤维与聚丙烯经过螺杆混合,注塑后得到PP/SiO2短纤维复合材料。通过SEM表征发现,SiO2短纤维在PP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界面良好;通过DSC、XRD表征,SiO2短纤维的加入使PP的结晶速率提高,β晶用量变化;通过PLM照片发现复合材料晶体尺寸较纯聚丙烯减小;冲击测试表明,SiO2短纤维的用量为0.5份时,冲击性能较纯PP相比提高了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SiO2短纤维 聚丙烯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SBR原位聚合制备PS/PMMA高聚物复合光散射材料
5
作者 李海花 孟庆华 孟庆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6-608,共3页
将丁苯橡胶添加到预聚MMA和St的混合溶液中经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PS/PMMA高聚物复合材料。研究了散射体物质添加量对样品的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BR和预聚MMA对样品的光散射性能产生了协同作用;PS/PMMA高聚物复合材料的雾度值... 将丁苯橡胶添加到预聚MMA和St的混合溶液中经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PS/PMMA高聚物复合材料。研究了散射体物质添加量对样品的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BR和预聚MMA对样品的光散射性能产生了协同作用;PS/PMMA高聚物复合材料的雾度值随SBR添加量的改变而产生明显的振荡,而样品的透光率随SBR添加量的改变则其振荡关系存在,但是不显著;PS/PMMA/SBR样品的雾度值及透光率随预聚MMA添加量的改变呈现弱的振荡变化关系。形貌分析表明:散射剂能够很好地分散于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MMA 丁苯橡胶 光散射 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乳化液中聚3,4-已撑二氧噻吩(PEDOT)低维材料的制备
6
作者 刘晓媛 程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25,共3页
实验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Na2S2O8为氧化剂,正己烷为油相水性乳化液中制备出聚3,4-已撑二氧噻吩(PEDOT)纳米棒和纳米球。研究了乳化剂浓度、温度、油水比、氧化剂浓度对PEDOT形貌的影响。当油水比例为1/4,乳化剂的量为1.0... 实验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Na2S2O8为氧化剂,正己烷为油相水性乳化液中制备出聚3,4-已撑二氧噻吩(PEDOT)纳米棒和纳米球。研究了乳化剂浓度、温度、油水比、氧化剂浓度对PEDOT形貌的影响。当油水比例为1/4,乳化剂的量为1.00g,氧化剂的量为0.1626g,温度为60℃时,得到PEDOT为分布均匀规则的纳米棒,相同条件下,油水比例为1/8时,PEDOT为纳米球。油水比例为1/4,乳化剂用量为1.0g~2.0g,随乳化剂用量增加,PEDOT的形状由棒状变为球状,并且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球状尺寸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 4-已撑二氧噻吩(PEDOT)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聚合物纳米球 聚合物纳米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橡胶脱硫再生技术及新型再生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史金炜 张立群 +3 位作者 江宽 赵为 任东云 葛佑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7-54,共8页
废橡胶再生技术是世界橡胶工业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有效再生废橡胶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然要求。本文综述了典型的废橡胶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及原理,系统阐述并评价了双螺杆挤出机再生法、利用超临界CO2再生法、微生物再生法... 废橡胶再生技术是世界橡胶工业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有效再生废橡胶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然要求。本文综述了典型的废橡胶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及原理,系统阐述并评价了双螺杆挤出机再生法、利用超临界CO2再生法、微生物再生法、力化学再生法等几种新型并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再生方法,并对废橡胶化学再生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废橡胶再生技术的核心是在获得较高线性化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橡胶主链。同时,发展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再生技术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橡胶 再生 再生技术 再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紫外吸收剂插层锌铝水滑石的制备及表征(英文)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蕾 刘石均 +1 位作者 李保山 陈大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7-414,共8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以去离子水或乙二醇为分散介质,制备了层间为磺基水杨酸、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等紫外吸收剂阴离子插层的锌铝水滑石。利用XRD、IR、TG-DTA等技术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采用UV-Vis吸收... 采用离子交换法,以去离子水或乙二醇为分散介质,制备了层间为磺基水杨酸、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等紫外吸收剂阴离子插层的锌铝水滑石。利用XRD、IR、TG-DTA等技术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采用UV-Vis吸收光谱研究产物的光化学特性,并用Gaussian-98软件包中ab initio分子轨道法(HF/6-31G)计算了3种有机紫外吸收剂的分子结构和电荷分布,提出了合理的客体分子在主体层间的排列方式,分析了其结构与光化学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有机紫外吸收剂进入层间,不仅客体与主体层板存在静电力和氢键相互作用,而且在限域空间中有利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插层产物的紫外吸收范围和能力显著增强,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无机-有机超分子复合结构的紫外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水滑石 有机紫外吸收剂 插层 光化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丝PLLA/HA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敏丽 隋刚 +2 位作者 杨小平 邓旭亮 胡晓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6-480,共5页
随着组织工程和支架材料的技术发展,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左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LA/HA)复合纳米纤维膜,对纤维膜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与人体环境相近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 随着组织工程和支架材料的技术发展,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左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LA/HA)复合纳米纤维膜,对纤维膜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与人体环境相近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37℃)中浸泡不同时间的体外降解过程。结果表明:HA纳米粒子与PLLA基体间存在化学键合,纳米粒子使纤维直径增大且表面粗糙程度增加,HA的引入抑制了PLLA降解过程中的自催化作用,减缓了PLLA的降解速度,复合纤维体系降解液的pH值在降解后期呈缓慢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聚乳酸 电纺丝 体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法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伏虎 沈曾民 +2 位作者 迟伟东 薛锐生 吴一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1-515,520,共6页
分别以石油渣油中间相沥青(FCC-MP)和萘系中间相沥青(AR-MP)为原料,采用乳液法制备出两种粒径分布窄、球形圆整的中间相沥青微球(MPMB-1和MPMB-2,粒径约25μm),再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处理后得到中间相石墨微球(MGMB-1和MGMB-2);采用... 分别以石油渣油中间相沥青(FCC-MP)和萘系中间相沥青(AR-MP)为原料,采用乳液法制备出两种粒径分布窄、球形圆整的中间相沥青微球(MPMB-1和MPMB-2,粒径约25μm),再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处理后得到中间相石墨微球(MGMB-1和MGMB-2);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了乳液法微球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MPMB-1和MPMB-2的内部稠环芳烃大分子片层排列复杂无规则;经2800℃石墨化处理后,MGMB-1和MGMB-2的石墨片层间距d002大于热缩聚法石墨微球(MGMB-3)的d002。对MGMB-1、MGMB-2和MGMB-3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性能测试,发现乳液法石墨微球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优于热缩聚法制备的石墨微球,MGMB-1和MGMB-2的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305mAh/g和302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法 中间相炭微球 微观结构 负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G/PC共混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雨 丁雪佳 +3 位作者 郭甜甜 周克斌 韩海军 张丽娟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26,共3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与聚碳酸酯(PC)熔融共混,制备PETG/PC共混物,研究了共混物的透明性、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结构以及流变性等性能。研究发现,制备的PETG/PC共混物透光率约为91%;PETG、PC...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与聚碳酸酯(PC)熔融共混,制备PETG/PC共混物,研究了共混物的透明性、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结构以及流变性等性能。研究发现,制备的PETG/PC共混物透光率约为91%;PETG、PC相容性很好;PETG/PC共混物为韧性断裂;随着PC含量的增加,共混物拉伸强度升高,断裂伸长率下降;共混物在低频区表现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行为,有剪切变稀现象;复数粘度随着PC含量的增加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 4-环己烷二甲醇酯 聚碳酸酯 共混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蒙脱土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思萌 李晓林 +1 位作者 郑广宇 张立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研究了纳米蒙脱土(MMT)对沥青乳化技术的影响,以纳米蒙脱土为改性剂成功制备出MMT改性乳化沥青。利用XRD分析了MMT在改性乳化沥青中的分散情况,并且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沥青乳液的聚沉体积,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 研究了纳米蒙脱土(MMT)对沥青乳化技术的影响,以纳米蒙脱土为改性剂成功制备出MMT改性乳化沥青。利用XRD分析了MMT在改性乳化沥青中的分散情况,并且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沥青乳液的聚沉体积,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布式旋转黏度,结果表明,MMT使乳化沥青的存储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当MMT掺量高于0.6%时,乳液9天内不发生破乳现象;MMT的层间距由1.28nm增至2.57nm,层间距增大了100%,说明MMT成功插层进入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中,形成了纳米插层型复合材料;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和黏度上升,针入度和延度有所降低,表明MMT提高了蒸发残留物的耐高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蒙脱土 乳化沥青 改性 复合插层型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T-1000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田继斌 梁胜彪 +1 位作者 隋刚 杨小平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6-39,45,共5页
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表面羧基化处理,将羧基化碳纳米管添加到环氧树脂基体中,通过湿法缠绕工艺制备出具有高性能的T1000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耐热性能得到改善,当羧基化碳纳米管质量含量为1%时,... 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了表面羧基化处理,将羧基化碳纳米管添加到环氧树脂基体中,通过湿法缠绕工艺制备出具有高性能的T1000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耐热性能得到改善,当羧基化碳纳米管质量含量为1%时,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近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化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烯烃包覆石蜡相变材料的结构和初步热性能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磊静 丁雪佳 +3 位作者 雷晓慧 何金迎 王林生 李熙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3-856,共4页
分别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为包覆材料,以石蜡为相变材料,制备了定形相变材料,采用SEM、DSC和流变性能对其进行分析表征。SEM电镜显示了两种不同的表面形貌;DSC测试表明石蜡加入量越多,潜热越大,POE/石蜡体系的潜... 分别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为包覆材料,以石蜡为相变材料,制备了定形相变材料,采用SEM、DSC和流变性能对其进行分析表征。SEM电镜显示了两种不同的表面形貌;DSC测试表明石蜡加入量越多,潜热越大,POE/石蜡体系的潜热高于LDPE/石蜡体系;流变性能研究表明,石蜡的加入在固态时提高了基体的储能模量,对于LDPE/石蜡体系,LDPE为连续相;对于POE/石蜡体系,由于POE和石蜡熔融温度非常接近,分辨不出谁是连续相谁是分散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聚烯烃 DSC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化法制备聚砜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雷晓慧 丁雪佳 +3 位作者 王林生 苏磊静 吴勇镇 王国胜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6,共4页
系统概述了相转化法制备聚砜膜时聚砜含量、添加剂、凝固浴及铸膜液在空气中的蒸发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随着聚砜含量的增加,膜结构从疏松向致密转变;在铸膜液中添加适合的添加剂可制备适当结构和渗透性能的聚砜膜;在凝固浴中添... 系统概述了相转化法制备聚砜膜时聚砜含量、添加剂、凝固浴及铸膜液在空气中的蒸发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随着聚砜含量的增加,膜结构从疏松向致密转变;在铸膜液中添加适合的添加剂可制备适当结构和渗透性能的聚砜膜;在凝固浴中添加适量的溶剂,可有效抑制膜内大孔结构的形成;空气中蒸发时间的增大时,膜表面趋于疏松,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基本趋于稳定。还综述了相转化法制备聚砜膜时聚砜含量、添加剂、凝固浴及铸膜液在空气中的蒸发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砜膜 聚砜含量 添加剂 凝固浴 空气中蒸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增稠液体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人体防护装备上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威 张明月 +2 位作者 任雅楠 赵爽 吴丝竹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共5页
总结了国内外剪切增稠液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从其流变特性、增稠机理及其应用于人体防护装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影响剪切增稠液体材料流变性能的一些因素的研究现状,包括分散相粒子的性质、分散介质的性质、亲水长链高分子的... 总结了国内外剪切增稠液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从其流变特性、增稠机理及其应用于人体防护装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影响剪切增稠液体材料流变性能的一些因素的研究现状,包括分散相粒子的性质、分散介质的性质、亲水长链高分子的添加量和温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材料 剪切增稠 人体防护 液体盔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芸 丁雪佳 +2 位作者 矫庆泽 梁吉 张立群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6,共4页
通过机械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采用热失重仪测定了复合材料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的热失重行为。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中的热稳定性;原位聚合所得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比机械共... 通过机械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采用热失重仪测定了复合材料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的热失重行为。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中的热稳定性;原位聚合所得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比机械共混法有较大幅度提升。采用机械共混法,添加2%和5%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起始分解温度比纯聚丙烯分别提高了36℃和41℃;采用原位聚合法,添加5%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起始分解温度比纯聚丙烯提高80℃。此外,碳纳米管也使复合材料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稍有提高,添加2%、5%和10%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起始分解温度均比纯聚丙烯提高了大约10℃,同时碳纳米管降低了复合材料在空气中的热分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丙烯 碳纳米管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纳米材料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小随 吴绍利 +1 位作者 姚红 张胜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共7页
综述了纳米层状硅酸盐、纳米金属氢氧化物、纳米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几种纳米粒子在聚丙烯材料中的阻燃应用情况,总结了其结构、制备方法、阻燃机理与性能,比较了各种纳米粒子的优缺点,并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在研究和实际应... 综述了纳米层状硅酸盐、纳米金属氢氧化物、纳米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几种纳米粒子在聚丙烯材料中的阻燃应用情况,总结了其结构、制备方法、阻燃机理与性能,比较了各种纳米粒子的优缺点,并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在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复合材料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老化对CF/VE拉挤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运花 周同悦 +2 位作者 王莉莉 杨小平 刘鸿亮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0-143,共4页
采用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研究了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CF/VE)拉挤复合材料在65℃蒸馏水和3%NaCl、5%H2SO4及10%NaOH水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及重新干燥后,其动态力学损耗(tanδ)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浸泡时间的延长,... 采用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研究了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CF/VE)拉挤复合材料在65℃蒸馏水和3%NaCl、5%H2SO4及10%NaOH水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及重新干燥后,其动态力学损耗(tanδ)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四种介质中复合材料的力学损耗均有不同幅度的递增,其中,以NaOH水溶液中的增加幅度最大,而且出现了tanδ的分峰现象;Tg在浸泡初期逐渐下降,浸泡后期,除在NaOH水溶液中出现短暂的平稳又继续下降外,其余三种介质中均趋于一稳定值。重新干燥后,NaOH水溶液中,tanδ的分峰现象消失,但因水解脆化作用导致复合材料的Tg比浸泡前偏高,其余三种介质中,不存在水解反应,Tg均与浸泡前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复合材料 损耗因子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复合纤维制备及其释药行为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龙新云 蔡晴 +3 位作者 杨小平 邓旭亮 唐劲天 隋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4-909,共6页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降解速率可由相对分子质量和共聚物组成来调控。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以PLGA为壳层材料、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内芯材料的复合纤维,研究两种模型药物(5-氟...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降解速率可由相对分子质量和共聚物组成来调控。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以PLGA为壳层材料、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内芯材料的复合纤维,研究两种模型药物(5-氟尿嘧啶和硝苯地平)在同轴复合纤维载体中的药物释放行为,并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纤维的形貌与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和累积释放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芯、壳纺丝液浓度、PLGA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共聚物中LA和GA的组成比,可制得具有芯-壳结构且直径大小不同的复合纤维。采用相同电纺丝条件,可以将不同药物以相同载药量包覆于复合纤维中,但药物的释放行为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同轴静电纺丝 复合纤维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