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磷尾气的净化工艺与综合利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兴勇 张利 李英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77,共4页
综述了黄磷尾气的净化工艺、净化后尾气的主要利用途径。催化氧化工艺和变温变压吸附工艺是黄磷尾气净化的两种成熟工艺,利用净化后的黄磷尾气合成甲酸、草酸是工业上有效利用黄磷尾气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黄磷尾气 净化工艺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银催化剂乙烯环氧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汝军 李建伟 +2 位作者 李旻旭 李金兵 陈建设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53-1460,共8页
采用微型等温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对B型银催化剂上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考察了原料气中乙烯、氧气、二氧化碳和1,2-二氯乙烷的含量,以及反应温度等5个因素对环氧化过程的影响;并以环氧乙烷收率和反应选择性为目标,采... 采用微型等温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对B型银催化剂上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考察了原料气中乙烯、氧气、二氧化碳和1,2-二氯乙烷的含量,以及反应温度等5个因素对环氧化过程的影响;并以环氧乙烷收率和反应选择性为目标,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上述5个因素对环氧化过程的综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环氧乙烷收率和反应选择性的影响最显著,其对B型银催化剂性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合考虑环氧乙烷收率和选择性两个指标,确定的相对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40℃,原料气中1,2-二氯乙烷含量0.7×10^(-6)(x)、乙烯含量22.00%(x)、二氧化碳含量1.00%(x)、氧气含量6.50%(x),在此条件下环氧乙烷的收率和选择性可分别达到38.87%和86.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环氧化 银催化剂 环氧乙烷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煤化工废水的处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军祥 罗从光 +3 位作者 付鹏兵 李俊 孟启宇 朱吉钦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7-279,共3页
以活性氧化铝小球为载体,Mn/Ce双金属为活性组分,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得到活性氧化铝基催化剂,并对催化剂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对比了不同负载量、不同金属配比、不同焙烧温度、不同焙烧时间下催化剂的活性。当催化剂负载为4%(Mn)∶1%(Ce),... 以活性氧化铝小球为载体,Mn/Ce双金属为活性组分,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得到活性氧化铝基催化剂,并对催化剂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对比了不同负载量、不同金属配比、不同焙烧温度、不同焙烧时间下催化剂的活性。当催化剂负载为4%(Mn)∶1%(Ce),焙烧温度为400℃,焙烧时间为3h时,催化剂对煤化工废水臭氧催化氧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化铝小球 Mn/Ce 共沉淀 臭氧催化氧化 煤化工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萃取分离FCC柴油中双环芳香性硫氮组分:实验和分子机理
4
作者 蒋斯麒 胡玉峰 +2 位作者 程永强 刘清华 雷志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51-3659,F0004,共10页
萃取技术可以作为加氢脱硫脱氮工艺的重要补充用于分离油品中芳香性硫氮组分。在分子尺度和实验尺度对离子液体萃取分离苯并噻吩和喹啉进行探讨,利用COSMO-RS模型从37种常见离子液体中确定1-乙基-3-甲基咪唑双氰胺盐([EMIM][DCA])为最... 萃取技术可以作为加氢脱硫脱氮工艺的重要补充用于分离油品中芳香性硫氮组分。在分子尺度和实验尺度对离子液体萃取分离苯并噻吩和喹啉进行探讨,利用COSMO-RS模型从37种常见离子液体中确定1-乙基-3-甲基咪唑双氰胺盐([EMIM][DCA])为最佳离子液体萃取剂。通过液液相平衡实验证明了[EMIM][DCA]萃取分离苯并噻吩和喹啉的可行性,再生实验表明所选离子液体在5次循环中萃取性能始终保持稳定。在分子尺度揭示了萃取过程的分离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与苯并噻吩/喹啉之间形成的π-π相互作用和C—H…N氢键相互作用是离子液体高效分离苯并噻吩和喹啉的主要作用力。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高效萃取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脱硫脱氮 离子液体 相平衡 分子模拟 量子化学计算 COSMO-R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合成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 被引量:1
5
作者 盛华康 张博 +3 位作者 申晓林 孙新晓 王佳 袁其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63-2474,共12页
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衰老、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活性,经羟基化、糖基化、甲基化等结构修饰后的白藜芦醇衍生物展现出更好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目前,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 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衰老、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活性,经羟基化、糖基化、甲基化等结构修饰后的白藜芦醇衍生物展现出更好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目前,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获取方式目前主要依赖植物提取,存在含量低、植物生长周期长、易受气候影响等局限。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以廉价、易获得的碳源为原料生产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微生物合成现状,着重探讨开发有效的代谢工程策略应用于构建高效的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微生物细胞工厂,包括强化前体供应、异源合成途径酶的挖掘、筛选与优化等。本文旨在为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大规模生物制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白藜芦醇 细胞工厂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其在化妆品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韦灵珍 王佳 +2 位作者 孙新晓 袁其朋 申晓林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90,共18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生物活性在化妆品中广泛应用。然而,传统植物提取方法的局限性促使研究人员转向合成生物学以寻求更高效的生产途径。本文根据美白抗氧化、抗菌消炎...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生物活性在化妆品中广泛应用。然而,传统植物提取方法的局限性促使研究人员转向合成生物学以寻求更高效的生产途径。本文根据美白抗氧化、抗菌消炎、防晒抗衰老和增色增彩四个功能分类分别列举了几种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现有生物合成途径并总结了典型黄酮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策略。接着,针对黄酮类化合物在化妆品应用中的水溶性差和稳定性低的问题,总结了相应解决方案的研究进程。最后,总结并展望了人工智能辅助合成生物学的策略以应对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挑战。同时,本文强调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的重要性,以推动其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天然产物 生物合成 合成生物学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催化法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志华 孙小嫚 +1 位作者 孙桂芳 刘国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24-126,共3页
研究了在高压釜中碱催化作用下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优工艺条件,考察了条件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在最佳条件下甲醇中的含水量对酯交换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为菜籽油质量的1.0%,醇油摩尔比为7∶1,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 研究了在高压釜中碱催化作用下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优工艺条件,考察了条件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在最佳条件下甲醇中的含水量对酯交换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为菜籽油质量的1.0%,醇油摩尔比为7∶1,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00 min为优化反应条件,甲醇的含水量与转化率呈线性关系,含水量越高,酯转化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酯交换反应 生物柴油 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雨薇 孔祥贵 +1 位作者 李慧 雷晓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0-1166,共7页
综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以焦化脱硫废液中"硫氰酸盐的纯化提取和水回用"为核心而集成的几种主要技术,主要包括多功能选择性吸附材料、耐高温耐腐蚀的亚微米级多孔金属复合膜及高... 综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以焦化脱硫废液中"硫氰酸盐的纯化提取和水回用"为核心而集成的几种主要技术,主要包括多功能选择性吸附材料、耐高温耐腐蚀的亚微米级多孔金属复合膜及高效分离除杂技术和脱硫废液中硫氰酸盐的纯化提取及水回用工艺技术。本技术的成功产业化,在彻底解决焦化脱硫废液严重污染环境问题的同时,实现了脱硫废液的高效资源化及产品的高值化,让企业在提高环保水平的前提下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焦化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健康发展,开辟了焦化和钢铁行业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 脱硫 废液 资源化 多功能选择性吸附材料 多孔金属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空气分级机环形区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圣照 刘家祥 +1 位作者 郭丽杰 王奎升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5-58,共4页
为优化涡流空气分级机内的流场,提高分级机性能,研究了涡流空气分级机蜗壳内加水平隔板和不加水平隔板2种结构对分级精度的影响。2种结构分级机环形区流场的激光多普勒测速计测量结果表明:在涡流空气分级机蜗壳内加隔板后,减小了环形区... 为优化涡流空气分级机内的流场,提高分级机性能,研究了涡流空气分级机蜗壳内加水平隔板和不加水平隔板2种结构对分级精度的影响。2种结构分级机环形区流场的激光多普勒测速计测量结果表明:在涡流空气分级机蜗壳内加隔板后,减小了环形区气流的轴向速度,沿转笼轴线方向,切向速度分布趋于均匀一致,流场稳定。重质CaCO3物料实验表明:在所试验的风速和转速范围内,采用较高转速分级,加隔板分级精度降低。环形区内适当的湍流能够提高物料的分散性,对提高分级精度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空气分级机 环形区 激光多普勒 流场特性 分级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RMC1:绝经激素治疗中乳腺癌风险预测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10
作者 王月姣 阮祥燕 +4 位作者 谷牧青 魏芸 管煜伟 赵越 Alfred O.Mueck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3,共5页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属于膜相关孕激素受体(membrane-associated progesterone receptor,MAPR)家族,与激素治疗密切相关。前期大量的体外实验、在体动物实验、乳腺癌患者临床组织样...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属于膜相关孕激素受体(membrane-associated progesterone receptor,MAPR)家族,与激素治疗密切相关。前期大量的体外实验、在体动物实验、乳腺癌患者临床组织样本及血液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孕激素(不包括天然孕酮和地屈孕酮)能促进过表达PGRMC1的乳腺癌细胞的快速增殖;在乳腺癌组织中PGRMC1表达越高则乳腺癌肿瘤分级越高、乳腺癌转移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乳腺癌患者血液中PGRMC1水平与乳腺癌组织中PGRMC1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液中PGRMC1在预测早期乳腺癌方面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CA153等,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对照研究探索PGRMC1预测乳腺癌风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PGRMC1作为绝经激素替代治疗乳腺癌风险的预测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GRMC1) 绝经激素治疗 乳腺癌风险 乳腺癌 激素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限域原位制备镁基纳米复合材料进展
11
作者 王佳丽 刘芳 +6 位作者 陈伟 张晓英 李生廷 田甜 信翔宇 刘光 宋宇飞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72-3184,共13页
MgH_(2)作为一种具有高储氢容量[7.6%(质量分数),110 kg·m^(-3)]和低成本优势的固态储氢材料,其高热力学稳定性(脱氢焓值-74.7 kJ·mol^(-1))及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严重制约了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原位合成法通过自下而上... MgH_(2)作为一种具有高储氢容量[7.6%(质量分数),110 kg·m^(-3)]和低成本优势的固态储氢材料,其高热力学稳定性(脱氢焓值-74.7 kJ·mol^(-1))及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严重制约了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原位合成法通过自下而上的组装策略,成功实现了Mg/MgH_(2)体系纳米化,有效调控其粒径从而改善储氢性能。本文综述了化学还原、热氢化、气相沉积等原位合成镁基储氢材料的原理,重点阐述了模板限制材料对Mg/MgH_(2)体系粒径调节、吸放氢热/动力学性能与催化机理的影响,同时针对当前原位合成技术中存在的制备成本高、容量衰减大及空气稳定性差等挑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在纳米限域材料作用下原位制备高性能高储量镁基储氢材料的可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镁 固态储氢 纳米限域材料 解吸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G-FTIR联用对高等规度聚丙烯腈热降解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力 刘志玲 +2 位作者 易凯 代永强 金日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4-106,共3页
利用三乙基铝作为阴离子聚合引发剂,成功制备了高等规度聚丙烯腈聚合物,13 C-NMR测得其全通比例含量高达53.5%;通过热重-红外光谱(TGA-FTIR)联用详细分析了聚合物热降解过程中气体释放情况。研究表明:聚合物在整个热解过程主要有CO2、NH... 利用三乙基铝作为阴离子聚合引发剂,成功制备了高等规度聚丙烯腈聚合物,13 C-NMR测得其全通比例含量高达53.5%;通过热重-红外光谱(TGA-FTIR)联用详细分析了聚合物热降解过程中气体释放情况。研究表明:聚合物在整个热解过程主要有CO2、NH3、HCN和H2O裂解气体产生,热解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其中282℃之前聚合物基本没有发生失重现象,282~292℃纤维发生预氧化反应,大量的NH3、CO2及H2O释放造成重量损失明显,292~487℃经过预氧化后,聚合物耐热性有所提失重率减少,487~700℃温区内CO2为主要的裂解产物,使得聚合物全部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TIR 高等规度 聚丙烯腈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炼烟气干法脱硫过程中CaS与SO_2反应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昌晶 张聪 +2 位作者 田红景 郭庆杰 吴卫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0-247,共8页
将硫化钙和石英砂机械混合作为脱硫剂,在石英固定床反应器中考查了反应温度、空速、脱硫剂颗粒粒径、有无氧气存在和循环次数对脱硫剂脱除冶炼烟气中SO_2气体性能的影响。较高反应温度、较低烟气空速和较小颗粒粒径均可提高脱硫剂的脱... 将硫化钙和石英砂机械混合作为脱硫剂,在石英固定床反应器中考查了反应温度、空速、脱硫剂颗粒粒径、有无氧气存在和循环次数对脱硫剂脱除冶炼烟气中SO_2气体性能的影响。较高反应温度、较低烟气空速和较小颗粒粒径均可提高脱硫剂的脱硫率。温度500℃、空速250 h^(-1)条件下,脱硫率在100 min内均保持在96.4%以上。脱硫剂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循环实验中表现出的脱硫活性均较为稳定。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脱硫剂颗粒的比表面积和吸附量缓慢减小,分别从反应前的32.2 m^2×g^(-1)和21.6 cm^3×g^(-1)降至10次循环后的26.5 m^2×g^(-1)和16.2 m^3×g^(-1),而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增加。基于Gaussian 09程序,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a S与SO_2反应脱硫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研究,在B3LYP/6-311G+(d,p)水平上优化得到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对各驻点进行了单点能计算。中间体IM4到产物P(Ca SO_4+S_2)的过程被推测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钙(CaS) 冶炼烟气 脱硫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法对独角莲中有效成分皂苷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昂 魏芸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3-225,共3页
本文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独角莲中的有效成分皂苷进行分离纯化。分别以乙酸乙酯∶正丁醇∶乙腈∶水=5∶1∶1∶5(V/V)及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水=5∶10∶2∶20(V/V)为溶剂系统,用下相作流动相,上相作固定相,分别采用2 mL/min及1.5 mL... 本文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独角莲中的有效成分皂苷进行分离纯化。分别以乙酸乙酯∶正丁醇∶乙腈∶水=5∶1∶1∶5(V/V)及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水=5∶10∶2∶20(V/V)为溶剂系统,用下相作流动相,上相作固定相,分别采用2 mL/min及1.5 mL/min的流动相流速、800 r/min的转速对独角莲中的有效成分皂苷进行分离,得到纯度98%的胡萝卜苷6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逆流色谱 分离纯化 独角莲 胡萝卜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海水制氢电极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泓乾 陈少杰 +3 位作者 刘威 但昭旺 周道金 孙晓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3,共13页
氢能以其高能量密度、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水制氢技术作为氢气生产的一种主要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重整方法,电解水制氢具有无碳排放、... 氢能以其高能量密度、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水制氢技术作为氢气生产的一种主要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重整方法,电解水制氢具有无碳排放、产出氢气纯度高等优势。但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几种电解路径均高度依赖超纯水,导致制氢成本高昂,且在规模化生产后无疑会挤占稀缺的淡水资源。近年来逐步得到发展的海水电解制氢路线是一种以海水为原料,无需反渗透、多次过滤等操作,直接电解海水产氢的技术手段,有望解决传统电解路线在海水电解中所面临的挑战。然而,海水中的氯离子会加速电极材料的腐蚀,同时还会引起氯气析出反应与氧气析出反应的竞争,这种竞争在增加能耗的同时,产生的氯气也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因此,电极材料应具备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近年来,科研人员围绕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实际海水电解过程中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进行了深入探究。从基础理论出发,探讨电解海水制氢的科学原理,评述不同电极材料的优势与局限,全面梳理和分析电解海水制氢中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作用机制、性能评估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电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旨在为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技术评估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海水电解 电极材料 电催化剂 抗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分布器类型及催化剂布局对结构化多相反应器内液相混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周媛 陈亚岚 刘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2-96,98,共6页
以空气和水为体系,采用示踪-响应实验方法,通过电导探针获得浓度-时间曲线,系统考察了在胞密度为400 cpsi的催化剂床层下,以喷嘴分布器和玻璃珠静态分布器为液体分布器的整体式和分段式结构化多相反应器的液相平均停留时间和轴向扩散程... 以空气和水为体系,采用示踪-响应实验方法,通过电导探针获得浓度-时间曲线,系统考察了在胞密度为400 cpsi的催化剂床层下,以喷嘴分布器和玻璃珠静态分布器为液体分布器的整体式和分段式结构化多相反应器的液相平均停留时间和轴向扩散程度。结果表明,对以喷嘴和玻璃珠静态分布器为液体分布器的整体式和分段式结构化多相反应器,液相平均停留时间基本上都随表观气、液速的增大而减小,但对分段式结构化多相反应器,在较大的表观气速下,平均停留时间随表观气速的变化有趋于一致的趋势。表观液速对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更大。以喷嘴为液体分布器的结构化多相反应器内的轴向扩散程度比以玻璃珠静态分布器为液体分布器的结构化多相反应器内的轴向扩散程度要小。为更好地减小轴向扩散,可在结构化多相反应器内设置多重分布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反应器 轴向扩散 平均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丝氨酸水解酶的设计进展
17
作者 张一飞 丁于敬 佘傲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4,共4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功能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人工酶的从头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工具。丝氨酸水解酶因其催化机制明确,成为人工酶设计任务的代表性模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开发的重要深度学习算法及其在人...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功能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人工酶的从头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工具。丝氨酸水解酶因其催化机制明确,成为人工酶设计任务的代表性模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开发的重要深度学习算法及其在人工酶设计中的典型应用,并重点介绍了人工丝氨酸水解酶的最新设计成果。这些突破性进展为创制具有更高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人工酶铺平了道路,标志着酶设计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有望带来生物制造相关产业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计算酶设计 深度学习 蛋白质工程 丝氨酸水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和CCA的鲁棒过程监测
18
作者 张文哲 纪洪泉 王友清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89,共10页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过程监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进行离线建模,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会影响建模的准确性,从而降低过程监测的性能,甚至产生误报和漏报。针对数据中含有异常值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过程监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进行离线建模,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会影响建模的准确性,从而降低过程监测的性能,甚至产生误报和漏报。针对数据中含有异常值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的鲁棒过程监测方法。该方法分为离线训练和在线监测2个阶段。离线训练阶段:根据异常值服从亚高斯分布的原理,将扩展后的峭度函数作为ANN的损失函数进行训练,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在线监测阶段:首先根据异常值和故障连续发生的概率不同来剔除异常值,然后利用CCA进行过程监测。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使用数值算例和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的仿真案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提高故障检测率,并降低误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监测 异常值 神经网络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循环溶剂自身反应对供氢的影响
19
作者 刘沐鑫 颜艳艳 +6 位作者 黄顺进 王习权 安亮 高山松 单贤根 张彦军 石磊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共9页
为了认识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自身反应对其供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溶剂的裂解和脱氢行为对大柳塔(DLT)煤液化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和半焦对煤液化溶剂的脱氢反应的催化作用,借助模型化合物研究了溶剂裂解和自由基耦合过程对溶剂供氢行... 为了认识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自身反应对其供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溶剂的裂解和脱氢行为对大柳塔(DLT)煤液化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和半焦对煤液化溶剂的脱氢反应的催化作用,借助模型化合物研究了溶剂裂解和自由基耦合过程对溶剂供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溶剂的热裂解和脱氢过程会导致其供氢能力的下降,甚至转化为半焦和气体,既造成了溶剂的损耗和劣质化,也阻碍了煤的液化转化。煤直接液化的Fe催化剂、Mo催化剂和半焦在缺氢环境下可以促进供氢溶剂的脱氢,生成供氢能力相对较差的氢气,不利于煤的液化转化。催化加氢活性越高的催化剂,在缺氢环境下其脱氢催化活性也更高。煤直接液化溶剂非供氢组分中芳环间的桥键、芳环上的烷基链和烷烃易于发生裂解,从而导致煤液化溶剂的损耗和劣质化,同时热解生成的自由基也会消耗溶剂中的供氢组分,进一步导致溶剂供氢能力的下降。供氢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溶剂的裂解和自由基的耦合反应,但同时也容易被自由基诱导发生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循环溶剂 裂解 供氢 脱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催化裂化柴油中分离联苯的溶剂筛选:实验和计算热力学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腾飞 李国选 雷志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314-5323,共10页
针对联苯-正十二烷分离体系,首先采用COSMO-RS模型预测了联苯和正十二烷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通过溶解能力和选择性两个指标对离子液体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筛选,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被认为... 针对联苯-正十二烷分离体系,首先采用COSMO-RS模型预测了联苯和正十二烷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通过溶解能力和选择性两个指标对离子液体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筛选,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萃取剂。液-液相平衡实验测定了常压、温度为303.2 K条件下,联苯-正十二烷-萃取剂的三元液液相平衡数据。以二甲基亚砜(DMSO)和糠醛为基准萃取剂,评估了[BMIM][BF_(4)]作为萃取剂的分离性能。最后,计算化学理论被用于探究不同萃取剂用于联苯-正十二烷体系的分离机理。C-H…π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被认为是萃取剂与联苯之间最主要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相平衡 热力学性质 离子液体 预测型分子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