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燕 詹同彤 +7 位作者 胡昕 卢岩 郝菲儿 由玉岩 崔多英 刘赫 滑荣 张成林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7-551,共5页
对北京动物园2005—2016年病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离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在168种537只动物的935份样本中,307只动物的515份样本分离到病原菌580株,检出率为57.17%;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2.20%,同时还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链球菌... 对北京动物园2005—2016年病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离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在168种537只动物的935份样本中,307只动物的515份样本分离到病原菌580株,检出率为57.17%;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2.20%,同时还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病变脏器以肝脏(31.33%)和肺脏(22.46%)最多,肺脏标本的病原菌检出率最高(62.38%),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在圈养野生动物疾病中的占比较高。部分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对磺胺、青霉素的耐药性为25.00%~78.57%,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等的耐药性为10.00%~36.36%。本结果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野生动物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技术在圈养野生动物临床上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霍永腾 国欣欣 +8 位作者 普天春 姜瑞婕 王昕 赵京 孙亚美 李思涵 卢岩 赵素芬 张成林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第5期337-341,共5页
随着影像学技术在小动物医学上被广泛应用和推广,野生动物影像学检查在国内圈养单位逐步开展。但临床上野生动物存在不易保定、参考资料少等难题,影像学检查操作难度较大,尤其是大动物或者凶猛动物,涉及麻醉、保定、苏醒护理等,程序相... 随着影像学技术在小动物医学上被广泛应用和推广,野生动物影像学检查在国内圈养单位逐步开展。但临床上野生动物存在不易保定、参考资料少等难题,影像学检查操作难度较大,尤其是大动物或者凶猛动物,涉及麻醉、保定、苏醒护理等,程序相对复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野生动物健康体检及疾病诊疗工作,北京动物园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开展野生动物影像学检查。本文报告4例动物B超及X射线影像检查数据,总结影像学技术在野生动物上的应用及技术难题,以期为圈养野生动物疾病诊治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野生动物 影像学技术 B超 X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野生动物捻转血矛线虫诊断及防控综述
3
作者 蒋鹏 赵素芬 +4 位作者 滑荣 张欢 刘燕 詹同彤 卢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8-935,共8页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反刍动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圈养食草类野生动物感染捻转血矛线虫须引起重视,因其致病性更强,会增加宿主的死亡率。从捻转血矛线虫的病原学特点和诊断方法入手,对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技术,包括药...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反刍动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圈养食草类野生动物感染捻转血矛线虫须引起重视,因其致病性更强,会增加宿主的死亡率。从捻转血矛线虫的病原学特点和诊断方法入手,对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技术,包括药物防治、免疫防治和生物防治进行综述,结合圈养食草类野生动物的饲养特点,提出加强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和保护易感动物的措施,为圈养野生动物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捻转血矛线虫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雨燕心脏、肺脏、肌肉和血液转录组比较分析
4
作者 马春湘 张昌盛 +3 位作者 刘燕 田恒玖 洪锦旋 董玉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基因组数据,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其肌肉、肺脏、心脏及血液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经质控后得到32.80 Gb的clean data数据,通过Trinity组装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相关...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基因组数据,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其肌肉、肺脏、心脏及血液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经质控后得到32.80 Gb的clean data数据,通过Trinity组装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相关数据库比对,得到15295个(71.3%)有功能注释的unigenes。使用StringTie软件对mapped reads进行拼接后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共发掘6700个新基因。共13869条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分类到3大类45个功能;有10451条unigenes被归纳到KOG数据库25个直系同源功能类型;有13339条unigenes在KEGG得到6大类50小类代谢通路注释。各个组织间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肺脏基因表达量数目最多,血液和肌肉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达5281个,肺脏和血液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少,仅249个,分析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雨燕在飞行中的器官功能和代谢调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雨燕功能基因、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探究雨燕能量代谢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雨燕 心脏 肺脏 肌肉 转录组 飞行能量代谢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狒狒圈舍废弃栖杠的嗅觉丰容对圈养食肉动物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雅妮 黄心蕊 +7 位作者 张媛媛 张轶卓 何绍纯 赵荆 马骏 张涛 张成林 刘定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8,共10页
单调的饲养环境是导致圈养食肉动物表现刻板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的发生,探索便于操作、经济且有效的丰容方式是动物饲养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以狒狒圈舍废弃栖杠作为嗅觉丰容材料,对北京动物园小型(9种... 单调的饲养环境是导致圈养食肉动物表现刻板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的发生,探索便于操作、经济且有效的丰容方式是动物饲养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以狒狒圈舍废弃栖杠作为嗅觉丰容材料,对北京动物园小型(9种)、中型(4种)和大型(7种)食肉动物进行嗅觉丰容实验。在非投喂时段,采用扫描动物取样和瞬时记录法,分别对28只动物在丰容前后的5种行为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和中型食肉动物在丰容后对旧设施的使用频次显著下降(小型:P=0.026;中型:P=0.038),而大型食肉动物无显著变化(P>0.05)。仅小型食肉动物的刻板性走动、休息和观望行为频次显著下降(走动:P=0.023;休息:P=0.023;观望:P=0.017),其他类群的各类行为均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丰容后小型食肉动物的行为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08),主要表现为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探究新的丰容设施;中型和大型食肉动物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显著。结果表明,使用带有狒狒身体气味的栖杠进行嗅觉丰容,仅对小型食肉动物有效,对中型和大型食肉动物无效。研究认为,以其他动物圈舍的废弃栖架等物品作为丰容材料,对小型食肉动物进行嗅觉丰容,是一种低成本、有效且操作简便的嗅觉丰容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丰容 食肉动物 行为 栖杠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分析揭示健康圈养川、滇、黔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
6
作者 朱荣霞 滑荣 +3 位作者 任雅莉 罗财裕 邹泽诚 冯鑫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49-8160,共12页
本试验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比较圈养川、滇、黔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晨饲前分别采集北京动物园内饲养的3只川金丝猴、3只滇金丝猴及4只黔金丝猴粪便样本,用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在α多样性分析中,川金丝猴肠道微生... 本试验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比较圈养川、滇、黔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晨饲前分别采集北京动物园内饲养的3只川金丝猴、3只滇金丝猴及4只黔金丝猴粪便样本,用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在α多样性分析中,川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的丰富度、均匀度及多样性均低于滇、黔金丝猴;3种圈养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Uroviricota;优势菌属为另枝菌属(Alistipes)、颤螺旋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f_Oscillospiraceae)、梭菌纲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c_Clostridia);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圈养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门水平和属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性检验及功能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黔、川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组都有较高的代谢活性,而3种圈养金丝猴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相近。本试验共检测出10种丰度差异显著的微生物标志物[线性判别分析(LDA)评分>3],其中滇、黔金丝猴各5种,均属于Candidatus_Aenigmarchaeota和Candidatus_Lokiarchaeota;在功能预测方面,3种圈养金丝猴肠道微生物与代谢功能有关的基因最多,其中以全局概览图的丰度最高,碳水化合物代谢次之,这符合金丝猴的食叶特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圈养金丝猴的饲养与营养代谢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滇金丝猴 黔金丝猴 川金丝猴 宏基因组 肠道微生物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黏大熊猫的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生物信息分析
7
作者 夏茂华 李祥翔 +6 位作者 刘金鹏 国欣欣 徐海泓 刘彦晖 戴春阔 李曦 王运盛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5-1965,共11页
【目的】探讨圈养大熊猫在排黏期与非排黏期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揭示排黏现象的分子机制,并为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8只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每只大熊猫在排黏期和非排黏期各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将样本分为排... 【目的】探讨圈养大熊猫在排黏期与非排黏期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揭示排黏现象的分子机制,并为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8只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每只大熊猫在排黏期和非排黏期各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将样本分为排黏期组(NY)和非排黏期组(Con)。排黏期组在大熊猫排黏后2 h内完成血液采集,非排黏期组血液采集与排黏期相隔至少30 d。提取血液蛋白后进行酶解,获取的肽段经过脱盐和定量处理。采用数据独立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术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数据导入Spectronaut TM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数据在美吉云平台分析,差异蛋白筛选标准为P<0.05,且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2或<0.8。用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差异蛋白之间进行蛋白互作分析;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验证蛋白数据,将目标蛋白中肽段的定量值根据标肽进行归一化,统计检验的阈值设定为P<0.05,并与PRM验证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大熊猫血液样品中共鉴定出273种蛋白,其中258种为共有蛋白,12种为排黏期特有蛋白,3种为非排黏期特有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分析显示,排黏期组和非排黏期组共筛选出25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种蛋白表达上调、18种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且主要富集于Rap1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松弛素(Relaxin)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等核心蛋白在排黏期显著变化。【结论】排黏大熊猫与非排黏熊猫血清中发现25种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富集于PI3K-Akt、Rap1、Estrogen和Relaxin信号通路,其中核心蛋白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在大熊猫排黏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血清蛋白质组 排黏 非数据依赖采集(DIA) 平行反应监测(P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育幼的黑猩猩幼仔体重变化
8
作者 杨欣怡 范宝丹 +10 位作者 李睿孜 史建 韩晶晶 李静 张媛媛 张姝 曹越 姚琳 周娜 刘学锋 刘定震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圈养环境条件下黑猩猩产后弃婴频繁发生,此时需要人工哺育并对幼仔日常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体重是反映个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有关婴幼黑猩猩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迄今尚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基于1999... 圈养环境条件下黑猩猩产后弃婴频繁发生,此时需要人工哺育并对幼仔日常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体重是反映个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有关婴幼黑猩猩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迄今尚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基于1999—2015年6只出生后遭遗弃转为人工育幼的黑猩猩幼仔(2雌4雄)在12月龄内体重的数据,首先建立了体重-日龄线性回归模型,然后以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幼仔体重变化与日龄的关系,比较了雌雄幼仔日增重与日增重率的差异。结果显示,黑猩猩幼仔的体重随日龄增长呈线性增加(y=0.015 x+2.139,R^(2)=0.830,P=0.0001),同日龄的幼仔,雌性个体的体重显著大于雄性(F=10.175,P<0.001);幼仔日增重和日增重率与其日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日增重:r=-0.067,P=0.035;日增重率:r=-0.224,P=0.042)。在幼仔235日龄前,雌性的日增重显著大于雄性(F=1067.2,P=0.014);在幼仔184日龄前,雌性的日增重率显著大于雄性(F=7.285,P<0.001)。之后,雌性的上述两个指标均变为小于雄性。本研究结果表明:0~12月龄黑猩猩幼仔的体重、日增重和日增重率存在性二型性。该结果对圈养环境下婴幼黑猩猩的人工育幼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猩猩 幼仔 体重 日龄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圈养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差异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媛媛 赵素芬 +5 位作者 王运盛 李祥翔 蒋鹏 刘燕 张成林 卢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92,共13页
川、滇、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Rh.bieti、Rh.brelichi)均为我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作为典型的食叶动物,其肠道微生物组特性研究也备受学者关注。为探究川、滇、黔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结构,促进金丝猴胃肠... 川、滇、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Rh.bieti、Rh.brelichi)均为我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作为典型的食叶动物,其肠道微生物组特性研究也备受学者关注。为探究川、滇、黔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结构,促进金丝猴胃肠道健康及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数据,以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圈养的3种7只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 DNA测序及分析技术,开展相同圈养环境下3种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圈养健康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这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成分相似,金丝猴暴露于人类影响和圈养环境中可能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组人源化;川金丝猴样本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滇、黔金丝猴,3种金丝猴在细菌域不同分类水平上存在多物种的差异,且3种金丝猴OTUs在不同分类水平共检测到47个微生物标志物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条件下,3种金丝猴的食物种类和结构基本一致,这提示相同圈养环境下3种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间的差异可能并非源于圈养环境下的食物组成;此外,腹泻滇金丝猴样本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着优势菌结构的改变和潜在病原菌的出现,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紊乱可能导致个体腹泻的发生,变形菌门弧菌属(Vibrio)、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和泛菌属(Pantoea)4个属的出现可能导致个体腹泻。研究结果可为圈养金丝猴的饲养繁殖、营养代谢和胃肠道适应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川金丝猴 滇金丝猴 黔金丝猴 16S rDNA 肠道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詹同彤 王平峰 +8 位作者 郑晓美 文琦琦 叶刚 邓林华 由玉岩 何鸣 王茜 李才武 凌珊珊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0-778,共9页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在圈养大熊猫中的耐药性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情况,对大熊猫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导致出血性肠炎、泌尿道感染等多种疾病。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在圈养大熊猫中的耐药性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情况,对大熊猫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导致出血性肠炎、泌尿道感染等多种疾病。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显著。其致病机制涉及荚膜、脂多糖、菌毛及铁载体等多个因素,共同参与了该菌的定植和侵袭过程。从传统培养到现代分子检测,针对大熊猫肺炎克雷伯菌的病原鉴定和诊断技术变得简便快速、可靠性逐渐凸显。目前,积极开展抗菌药物研发,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探索中药和植物提取物等替代治疗方式,抑制细菌生长并减缓耐药性发展势在必行。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熊猫肺炎克雷伯菌病原生物学特性、耐药现状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为进一步控制和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控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耐药机制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泰对18只黑猩猩短期重复化学保定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霍永腾 赵素芬 +13 位作者 陈海良 夏茂华 戴春阔 卢岩 李胜 雷英 焦思敏 朱云芸 范昕琳 韩俊武 杨明海 刘金鹏 普天春 张成林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7,共6页
为配合黑猩猩引进检疫和转运,本试验使用舒泰分别对18只(第1次)和15只(第2次)黑猩猩进行短期内2次化学保定,通过比较用药剂量及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的持续时间差异,探讨舒泰对不同年龄和性别黑猩猩的保定效果。结果显示:保定效果总... 为配合黑猩猩引进检疫和转运,本试验使用舒泰分别对18只(第1次)和15只(第2次)黑猩猩进行短期内2次化学保定,通过比较用药剂量及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的持续时间差异,探讨舒泰对不同年龄和性别黑猩猩的保定效果。结果显示:保定效果总体良好,黑猩猩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2次保定的用药剂量介于1.69~9.75 mg/(kg·bw),平均用药剂量为(4.90±2.02)mg/(kg·bw);诱导期黑猩猩四肢逐渐无力,对外部刺激逐渐失去反应;麻醉期生理状况平稳,肌松效果良好,睁眼,呼吸平稳通畅,翻正反射和痛觉消失;恢复期眼睑和前肢手指最先活动,随后肢体动作逐渐加大,至完全恢复正常;统计结果显示,成年组的平均用药剂量显著高于幼年组和老年组(P<0.05);恢复期时长存在年龄依赖性增长(P<0.05);雄性组的诱导期时长显著少于雌性组(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临床使用舒泰对黑猩猩进行化学保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猩猩 舒泰 用药剂量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象冬季日粮营养分析及表观消化率测定
12
作者 滑荣 王璐 +8 位作者 刘涛 王宇奇 姜飞 赵旭 刘天旭 张欢 张媛媛 刘燕 卢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5-890,共6页
在人工饲养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过程中,饲料营养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关于亚洲象饲料以及消化率相关的研究较少。为测定亚洲象日粮营养成分含量及摄入量、养分消化率,选取5头北京动物园圈养的成年亚洲象为试验动物,... 在人工饲养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过程中,饲料营养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关于亚洲象饲料以及消化率相关的研究较少。为测定亚洲象日粮营养成分含量及摄入量、养分消化率,选取5头北京动物园圈养的成年亚洲象为试验动物,分析其冬季日粮的营养成分,同时收集粪便,测定其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亚洲象干物质采食量占其体质量的0.66%~1.20%,个体间养分消化率存在差异。试验用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和磷的平均消化率分别为(51.0±2.7)%、(67.2±2.4)%、(48.7±2.9)%、(57.6±3.3)%、(48.3±8.5)%和(61.8±6.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有关亚洲象的营养及饲料配方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冬季饲养 日粮营养 表观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牧草贮藏周期营养品质变化研究
13
作者 郝菲儿 刘赫 +4 位作者 张玥琨 胡斌 胡昕 黄春 何夙旭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12期8-12,共5页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贮藏时间(0、60、120和180 d)对3种牧草(柞树叶、羊草和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别在贮藏0、60、120和180 d时采样,测定柞树叶、羊草和苜蓿中基础营养成分、维生素、霉菌毒素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以确定最佳的贮藏期...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贮藏时间(0、60、120和180 d)对3种牧草(柞树叶、羊草和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别在贮藏0、60、120和180 d时采样,测定柞树叶、羊草和苜蓿中基础营养成分、维生素、霉菌毒素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以确定最佳的贮藏期限。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牧草营养成分逐渐下降,贮藏120 d时品质变化较大。3种牧草粗蛋白含量在贮藏120 d后开始减少,180 d时最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种牧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逐渐上升;而VC、VA和VE损失显著,苜蓿最为明显,其次为羊草。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种牧草水分含量受季节影响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微生物含量的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在120 d时达到峰值,此时3种牧草均检出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其中以苜蓿中含量最高。研究表明,在室内自然贮藏过程中,3种不同类型的牧草的营养品质均出现下降趋势,建议牧草在室温下的贮藏时间控制在120 d内,以确保其营养价值达到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贮藏时间 营养成分 品质变化 维生素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从幼年到亚成体粪便真菌多样性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燕 刘学锋 +8 位作者 胡昕 郝菲儿 崔多英 刘赫 滑荣 卢岩 郑常明 杨明海 张成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5-821,共7页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1)3只大熊猫个体间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6月龄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2)门水平上,3只大熊猫的主要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36月龄与其他月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Phragmoplastophyta、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unclassified_k__Metazoa__Animalia_和unclassified_k__Fungi等,说明不再饲用奶粉的36月龄大熊猫真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3)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3只大熊猫的真菌主要属于腐生营养型。研究结果可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粪便 真菌多样性 功能分析 亚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丹顶鹤幼鹤血液原虫致死病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素芬 王运盛 +7 位作者 李婧伦 蒋鹏 滑荣 张欢 胡昕 詹同彤 李茹 卢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3-797,共5页
依据临床病理变化、系统病理学观察、实验室检测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等技术对大连某动物园1只死亡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幼鹤进行诊断。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心肌、肺、肝和脾组织大面积坏死,坏死区域及周边散在分布大量寄生于细胞内... 依据临床病理变化、系统病理学观察、实验室检测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等技术对大连某动物园1只死亡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幼鹤进行诊断。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心肌、肺、肝和脾组织大面积坏死,坏死区域及周边散在分布大量寄生于细胞内的蓝染的、直径6~14μm、呈圆形、椭圆形或香蕉状的虫体,肾间质及肠黏膜固有层亦可观察到大量虫体,诊断该病例为感染血液原虫(Leucocytozoon sp.)致死,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相关野生动物疾病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血液原虫 圈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食用竹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滑荣 张欢 +5 位作者 魏珊 杨宵宵 徐海泓 刘学锋 张成林 丛一蓬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99-103,共5页
试验旨在测定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饲用毛竹笋、雷竹笋、笔竿竹、水竹、苦竹、早园竹、合江方竹、斑苦竹、巴山木竹、八月竹和小方竹的叶、枝、茎样品的营养成分含量,确定营养较为均衡的竹类饲料。结果显示:水竹叶干物质含量最高,为87.34%... 试验旨在测定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饲用毛竹笋、雷竹笋、笔竿竹、水竹、苦竹、早园竹、合江方竹、斑苦竹、巴山木竹、八月竹和小方竹的叶、枝、茎样品的营养成分含量,确定营养较为均衡的竹类饲料。结果显示:水竹叶干物质含量最高,为87.34%;雷竹笋粗蛋白含量较高,为24.64%;早园竹粗脂肪含量较高,为3.68%;苦竹叶粗灰分含量最高,为27.26%;巴山木竹茎粗纤维含量最高,为53.41%。毛竹笋、雷竹笋含水量较高,分别为86.04%和89.57%;苦竹枝总能含量较高,为20.02 MJ/kg。小方竹叶钙含量为1.18%,具有补充钙的利用价值;而笋类的磷和总糖含量高于竹类,分别约为0.3%、15.0%。研究表明,大熊猫食用竹营养价值存在差异,笋类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竹类的营养价值表现为由叶、枝、茎依次降低,在选择大熊猫竹子饲料时应兼顾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饲料 竹子 竹笋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外泌体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晓林 滑荣 +5 位作者 刘宇航 李同好 祝惠 柒启恩 张辉华 冯鑫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82-86,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牛乳外泌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影响。选取21日龄SPF级雄性BALB/c小鼠4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DSS组)、牛乳外泌体组(Exo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试验期间对照组小鼠自由饮水;DSS... 试验旨在研究牛乳外泌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影响。选取21日龄SPF级雄性BALB/c小鼠4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DSS组)、牛乳外泌体组(Exo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试验期间对照组小鼠自由饮水;DSS组小鼠前5 d自由饮用3.5%的DSS溶液,后7 d自由饮水,Exo组小鼠前5 d自由饮用3.5%的DSS溶液,后7 d每只小鼠灌喂10μL牛乳外泌体(1 g/L)。试验期12 d。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的平均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DSS组和Exo组小鼠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SS组和Exo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肠道长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12 d,Exo组小鼠的DAI评分显著低于DSS组(P<0.05)。研究表明,灌喂10μL牛乳外泌体(1 g/L)对DSS诱导结肠炎的小鼠影响有限,可能是由于灌喂的剂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外泌体 葡聚糖硫酸钠 结肠炎小鼠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