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SP-B+1580基因表达及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曲雯雯 范含笑 +3 位作者 谢露 王钰 魏巍 尹晓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070-207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基因型频率。方法在北京地区选择无血缘关系的汉族新生儿RDS 40例作为RDS组,汉族40例其他病例作为对照组,以胎龄与RDS组相匹配。免疫组化检测SP-B蛋白在肺部细胞的表达...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基因型频率。方法在北京地区选择无血缘关系的汉族新生儿RDS 40例作为RDS组,汉族40例其他病例作为对照组,以胎龄与RDS组相匹配。免疫组化检测SP-B蛋白在肺部细胞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P-B蛋白在肺部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表达,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析SP-B+1 580位点的基因突变。结果 RDS组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0.191,P<0.01)。RDS组中,8例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成熟SP-B蛋白表达同时减少,7例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成熟SP-B蛋白表达减少。2组SP-B基因+1 580位点均存在纯合和杂合基因突变,RDS组占20例,12例为纯合突变(C/C),8例为杂合突变(C/T);对照组占8例,1例为纯合突变(C/C),7例为杂合突变C/T。RDS组C/C基因型频率为30.0%,C/T基因型频率为20.0%;对照组C/C基因型频率为2.5%,C/T基因型频率为1.75%。RDS组C/C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11.114,P<0.01)。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SP-B+1 580位点存在纯合和杂合基因突变两种类型,其纯合突变(C/C)可能参与了RDS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1在高氧诱导新生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玲 封志纯 吕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新生鼠急性肺损伤VEGF和Ang-1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3日龄新生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组,于空气及高氧中喂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新生鼠急性肺损伤VEGF和Ang-1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3日龄新生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组,于空气及高氧中喂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第1、3、7天肺组织VEGF、Ang-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第7天VEGF、Ang-1mRNA相对含量,对照组为0.722±0.372、0.828±0.462,高氧组为0.239±0.293、0.327±0.184;VEGF、Ang-1蛋白相对含量.对照组为0.632±0.289、0.573±0.436,高氧组为0.358±0.128、0.204±0.068。第7天VEGF、An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对照组和高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光镜下观察高氧组肺组织表现为肺组织显著发育不良,肺泡结构简单化.肺泡数目减少和肺微血管发育受阻。结论:VEGF和Ang-1是肺血管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参与了BPD病理发生.对肺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 被引量:25
3
作者 封志纯 李丽华 +1 位作者 孔祥永 孔令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0,共2页
晚期早产儿又称近足月儿,是一种特殊胎龄段的早产儿,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理及病理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从早产儿中单独分出。晚期早产儿虽然外表接近成熟,但相比足月儿仍存在很大发病风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高危新生儿人群。
关键词 发病风险 早产儿 神经发育异常 临床特点 晚期 近足月儿 高危新生儿 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非接触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艳 杨志军 +1 位作者 何玺玉 封志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8,105,共6页
目的建立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模型,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方法分三组,每组6例。对照组:小鼠MSCs单独培养组;实验组A:正常肺组织单细胞悬液+MSCs;实验组B:损伤肺组织单细胞悬液+MSCs。共同培养8 d,激光共聚... 目的建立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模型,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方法分三组,每组6例。对照组:小鼠MSCs单独培养组;实验组A:正常肺组织单细胞悬液+MSCs;实验组B:损伤肺组织单细胞悬液+MSCs。共同培养8 d,激光共聚焦和RT-PCR检测共培养体系下室中的SP-C和AQP5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A都只检测到AQP5;而实验组B可同时检测到AQP5和SP-C。实验组B的AQP5 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而与实验组A比较,其AQP5 mRNA的表达量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实验组A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室成功建立了体外非接触诱导小鼠MSCs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肺泡上皮细胞 激光共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宫内感染胎兔肺超微结构及表面活性蛋白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静 刘冬云 +1 位作者 刘敬 封志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2-1035,1039,共5页
目的观察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之胎兔肺组织超微结构及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动物模型,在孕24,26d给予宫内注射大肠杆菌,分为细菌组和羊膜腔内注... 目的观察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之胎兔肺组织超微结构及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动物模型,在孕24,26d给予宫内注射大肠杆菌,分为细菌组和羊膜腔内注射PS组,干预后19.5h利用电镜观察肺超微结构变化,并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WB)法检测胎肺组织内SP-A表达,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胎兔24、26d处于胎肺发育囊泡期,肺上皮细胞结构完整,可见典型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细菌组和PS组胎兔肺泡内、支气管管腔内、胞质内均可见到杆菌菌体、浸润的炎症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减少,板层体呈空泡化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凋亡;P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板层小体数量较细菌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且呈不同形式出现,细胞发生凋亡少。细菌组SP-A免疫组化及蛋白表达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S组SP-A表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内感染后肺泡超微结构发生改变,SP-A表达下降;而在感染条件下羊膜腔内注射PS可改善肺泡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上调SP-A表达,对肺成熟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腔内注射 肺表面活性物质 宫内感染 肺超微结构 S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