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的克隆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帆 谭晓华 +2 位作者 彭晓君 蔡红兵 胡大荣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克隆hTERT启动子,并观察hTERT启动子调控下tk/GCV系统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的特异性杀伤效果。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以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hTERT启动子;分别构建hTERT启动子和hCMV启动子调控的LacZ、t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目的克隆hTERT启动子,并观察hTERT启动子调控下tk/GCV系统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的特异性杀伤效果。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以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hTERT启动子;分别构建hTERT启动子和hCMV启动子调控的LacZ、t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上述质粒用脂质体转染A549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MRC5后,通过RT-PCR和β-Gal染色观察hTERT启动子工作情况;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CV对A549和MRC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成功克隆hTERT上游-280bp^+40bp的核心启动子。RT-PCR和β-Gal染色显示hTERT启动子能有效地调控其下游tk基因、LacZ基因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转录和表达;hTERT启动子调控的tk/GCV系统对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系A549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效应。结论hTERT启动子可特异性地调控目的基因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表达而不影响正常的细胞,表明端粒酶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的表达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HTERT启动子 GCV 调控 表达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特异性杀伤 克隆 目的基因 LACZ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加压素Ⅱ在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高鸿敏 于忠和 +2 位作者 田桂珍 张延利 郝淑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在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分期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6例健康人,35例非肺癌患者及74例肺癌患者血浆中U-Ⅱ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浆U-Ⅱ含量2.836±1...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在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分期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6例健康人,35例非肺癌患者及74例肺癌患者血浆中U-Ⅱ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浆U-Ⅱ含量2.836±1.159pmol/l,肺癌组U-Ⅱ血浆含量3.539±1.228pmol/l,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非肺癌组血浆U-Ⅱ含量2.925±0.922pmol/l,与肺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小细胞肺癌组血浆U-Ⅱ含量2.867±1.836pmol/l,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浆U-Ⅱ含量3.223±1.905pmol/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期肺癌组血浆U-Ⅱ含量明显低于Ⅳ期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Ⅱ在肺癌血浆申的表达水平增高,且U-Ⅱ表达水平与肺癌的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提示U-Ⅱ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深入研究U-Ⅱ可深化肺癌发病机制,对进一步揭示肺癌的发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尾加压素Ⅱ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免疫途径对抗原肽修饰DC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谭晓华 刘端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免疫途径对抗原肽修饰树突状细胞(DC)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鸡卵清蛋白(OVA)MHCⅠ限制性多肽SIINFEKL(OVAp257-264)包被小鼠骨髓来源的DC,通过皮下、腹腔、静脉或肌肉注射免疫小鼠,7天后行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 目的探讨不同的免疫途径对抗原肽修饰树突状细胞(DC)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鸡卵清蛋白(OVA)MHCⅠ限制性多肽SIINFEKL(OVAp257-264)包被小鼠骨髓来源的DC,通过皮下、腹腔、静脉或肌肉注射免疫小鼠,7天后行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实验(InvivoCTL)分析CTL杀伤活性和细胞内IFN-γ染色(ICS)分析免疫小鼠脾脏CD8+细胞产生IFN-γ的情况。结果免疫7天后,InvivoCTL结果显示SIINFEKL修饰的DC皮下、腹腔、静脉或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其特异性CTL杀伤效应分别是37.3%±7.3%、61.0%±4.2%、56.9%±3.6%和10.8%±2.3%;ICS结果示四组小鼠产生IFN-γ的CD8+细胞占总CD8+细胞的比例分别是0.31%±0.07%、0.85%±0.12%、0.76%±0.14%和0.15%±0.04%。结论不同免疫途径可明显影响抗原肽修饰DC疫苗的免疫效应,其中腹腔注射诱发的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最强,静脉注射者次之,而皮下注射特别是肌肉注射较弱,提示通过腹腔注射DC疫苗可能是安全、高效的免疫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原肽 免疫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