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DSA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强 李京雨 +2 位作者 徐力杨 刘涛 路军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DSA对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340例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及B超检查未见肝脏占位病变,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前行肝动脉DSA,多角度投照,对造影发现的MHCC用微导管行肝段TACE治疗。结果DSA检查诊断MH... 目的探讨DSA对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340例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及B超检查未见肝脏占位病变,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前行肝动脉DSA,多角度投照,对造影发现的MHCC用微导管行肝段TACE治疗。结果DSA检查诊断MHCC20例。病灶均为单发,直径0.4~1.0cm,DSA表现为肝动脉造影早期至中期出现边缘较清楚的结节状染色,染色持续时间15s以上。病灶分布在左叶2例,右叶18例。AFP阳性4例,阴性16例。TACE治疗1次11例,2次7例,3次2例。栓塞后均见病灶内碘油聚集。1例TACE治疗1次后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结论DSA对肝硬化并发MHCC的检出能力优于常规增强CT及B超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微小肝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1 位作者 徐力扬 刘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 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 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病变 创伤性 诊断与治疗 肢体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假性动脉瘤 动脉造影检查 动脉内膜损伤 动脉创伤 治疗方法 动脉破裂 内支架置放 动脉内溶栓 诊断治疗 放射方法 缺血改变 动脉分支 血管造影 病变性质 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DSA诊断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2 位作者 刘涛 徐力扬 刘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 目的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SA阳性发现,其中16例诊断非肿瘤性APS,7例因CT动脉期局部密度增高区在门静脉期无明显低密度表现而不能确诊肿瘤者,经DSA诊断为小肝癌,其中1例伴有肿瘤性APS。结论DSA对肝硬化患者APS的发现率高,有助于肝内非肿瘤性改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动脉 门静脉 分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京雨 徐力扬 +1 位作者 张强 刘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6例因慢性肝病史临床初诊疑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增强CT及MRI检查发现门静脉显影时间及形态异常。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畸形,2例为布-...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6例因慢性肝病史临床初诊疑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增强CT及MRI检查发现门静脉显影时间及形态异常。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畸形,2例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造影后分别予以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和肝静脉扩张成形治疗。结果所有介入性治疗操作均获得技术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畸形血管完全消失或大部分已不显影,肝静脉狭窄解除。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2次栓塞后6个月发现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行溶栓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于3年后复发,在外院植入肝静脉支架。结论应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进行确诊和治疗确切有效,是安全而微创性的诊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请您诊断》病例20答案:绿色瘤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志钦 戈明媚 +2 位作者 廖玉珍 刘小林 王秋良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0期1172-1173,共2页
关键词 病例资料 绿色瘤 诊断 软组织密度 骨质疏松 骨质破坏 圆形肿块 眼球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诊断主动脉弓离断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共1页
患者男,11天。主因"呼吸急促4天"入院,无发热抽搐,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65kg。MSCT容积再现成像:主动脉弓细小,于动脉导管开口前方明显狭窄呈细线状与降主动脉相连接,主动脉弓远端延续为左侧锁骨下动脉;肺动脉明显增宽,可见对比... 患者男,11天。主因"呼吸急促4天"入院,无发热抽搐,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65kg。MSCT容积再现成像:主动脉弓细小,于动脉导管开口前方明显狭窄呈细线状与降主动脉相连接,主动脉弓远端延续为左侧锁骨下动脉;肺动脉明显增宽,可见对比剂经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相交通(图1)。诊断:主动脉弓离断(导管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一例
7
作者 韩威 路军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7-247,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因体检发现腹部肿块一年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腔可触及巨大肿块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无压痛,活动差,表面欠光滑,腹部扣诊呈浊音,肠鸣音正常。CT检查:腹腔内大量液体密度影,包绕肝脾,肝脏边缘呈扇贝形压迹...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因体检发现腹部肿块一年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腔可触及巨大肿块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无压痛,活动差,表面欠光滑,腹部扣诊呈浊音,肠鸣音正常。CT检查:腹腔内大量液体密度影,包绕肝脾,肝脏边缘呈扇贝形压迹(图1),肝、脾和胰腺密度尚均匀,小肠受压向后下积聚,结肠游离于腹腔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性黏液瘤 MSCT诊断 腹部肿块 腹腔内 病例资料 腹部膨隆 耻骨联合 液体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肝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强 李京雨 +3 位作者 徐力扬 刘明 姚鹏 王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应用可能性及效果。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9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ChildPugh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及肝脏功能等...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应用可能性及效果。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9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ChildPugh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及肝脏功能等检查。移植术当日抽取患者自体骨髓30~50ml,分离出骨髓干细胞,经肝固有动脉注入。对于造影发现肝内有单发小肝癌者,先行肝段超选择TACE治疗,再选择性插管至正常肝动脉供血区,注入骨髓干细胞。术后1周、2周、1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复查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2例造影发现合并单发小肝癌。20例患者中,14例有效,6例无效。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发热、过敏反应及其他不适。结论经肝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安全可行;部分肝硬化患者用此方法治疗近期有效;治疗中通过肝动脉造影可能发现其他影像学检查未能显现的早期肝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移植 肝脏 肝硬化 肝动脉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京雨 刘涛 +2 位作者 徐力扬 张强 路军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经右肱动脉穿刺,使用超滑导丝自腹主动脉闭塞端穿入内膜下腔,分别向两侧髂动脉行内膜下再通。右侧导丝顺利重入髂外动脉真腔,左侧使用了... 目的探讨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经右肱动脉穿刺,使用超滑导丝自腹主动脉闭塞端穿入内膜下腔,分别向两侧髂动脉行内膜下再通。右侧导丝顺利重入髂外动脉真腔,左侧使用了双向内膜下再通技术。2支导丝经双侧股动脉穿刺点引出体外。经两侧股动脉用对吻技术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放(主动脉下端支架1枚,双侧髂动脉支架5枚)。结果主-髂动脉闭塞经内膜下途径成功再通。治疗后主-髂动脉支架内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双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踝臂指数(ABI)由0.32上升至0.96。10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表现。结论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安全、可行,适用于慢性动脉硬化闭塞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髂动脉 闭塞 内膜下再通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内膜下再通术治疗髂动脉长段闭塞1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京雨 刘涛 +2 位作者 张强 徐力扬 刘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6期475-476,共2页
关键词 闭塞 髂动脉 再通术 右股动脉穿刺 下肢间歇性跛行 长段 治疗 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京雨 于建 +2 位作者 张强 刘涛 徐力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52-1554,共3页
目的发展和应用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作为治疗左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途径。方法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有典型的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经股动脉穿刺,应用常规方法做顺行动脉腔内再通失败后使用经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超滑... 目的发展和应用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作为治疗左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途径。方法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有典型的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经股动脉穿刺,应用常规方法做顺行动脉腔内再通失败后使用经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超滑导丝在导管和长鞘支持下穿入闭塞端动脉内膜下腔,经过闭塞段后顺利重新进入动脉真腔,继而用8mm直径球囊完成闭塞段扩张成形并置入8mm×40mm支架。结果治疗后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形态恢复正常,左椎动脉血流方向转为正常。术后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无动脉损伤或动脉栓塞并发症。结论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安全、简便,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时可供选择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 闭塞 内膜下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在节段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2 位作者 徐力扬 刘明 陈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7期915-917,共3页
目的 评价旋转DSA(RDSA)在节段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拟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的肝癌患者 ,TACE之前行常规DSA和RDSA肝动脉造影。对两种方法显示肝动脉分支、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构等情况做对比观察 ,... 目的 评价旋转DSA(RDSA)在节段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拟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的肝癌患者 ,TACE之前行常规DSA和RDSA肝动脉造影。对两种方法显示肝动脉分支、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构等情况做对比观察 ,进行 χ2 检验。结果 常规DSA在整体图像质量和显示肿瘤血管染色方面优于RDSA ;而RDSA显示能够独立分辨的肝亚段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的能力则明显超过常规DSA(P <0 .0 0 1)。结论 RDSA在显示肝亚段动脉分支和明确肿瘤供血动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传统DSA结合使用有助提高肝癌TACE治疗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2 位作者 路军良 徐力扬 刘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7例经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诊断的下肢主要动脉起始部平齐闭塞患者,病变分别位于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2例)、股浅动脉(8例)、胫后或胫前动脉(3例),临... 目的探讨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7例经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诊断的下肢主要动脉起始部平齐闭塞患者,病变分别位于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2例)、股浅动脉(8例)、胫后或胫前动脉(3例),临床表现为静息痛等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经同侧、对侧股动脉或右肱动脉等途径,主要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方法对平齐闭塞端血管进行顺行开通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成功使导丝和导管经平齐闭塞端进入并通过闭塞端,完成再通治疗,其中11例(11/12)使用了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在髂、股动脉共植入支架19枚;1例髂总动脉、2例股浅动脉和2例胫(胫前、胫后)动脉平齐闭塞病变因无法使导管导丝嵌入闭塞起始部而终止再通操作,再通成功率为70.59%(12/17)。未发生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再通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踝臂指数(ABI)平均值从0.47上升至0.71。6个月近期随访无症状复发,8、12和24个月各有1例患者症状加重,其中1例复查CAT显示支架内完全闭塞。结论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进行再通治疗可以获得安全而良好的临床疗效,拓展了介入治疗对于复杂、严重下肢缺血病变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平齐闭塞 血管成形术 内膜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螺旋桨技术消除颅脑各种伪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戈明媚 刘志钦 +4 位作者 刘小林 王秋良 廖玉珍 孙楠 柳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比较MR螺旋桨技术T2WI序列与常规FSE T2WI序列减少运动伪影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对82例行头部常规检查者,同时行螺旋桨技术T2WI序列扫描。由2名高职MR室医师分别评价其血管搏动、眼球运动、脑脊液波动、头部... 目的:比较MR螺旋桨技术T2WI序列与常规FSE T2WI序列减少运动伪影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对82例行头部常规检查者,同时行螺旋桨技术T2WI序列扫描。由2名高职MR室医师分别评价其血管搏动、眼球运动、脑脊液波动、头部运动伪影。结果:82例中,常规T2WI扫描产生血管搏动伪影56例计106条、眼球运动伪影59例(1例因金属伪影无意义)、脑脊液波动伪影29例32条;头运动伪影35例(5例因金属伪影影响观察)。螺旋桨技术T2WI扫描未产生血管搏动和眼球运动伪影、脑脊液搏动伪影4例、头运动伪影2例。结论:螺旋桨技术在消除常规头颅扫描中产生伪影有显著效果,对疾病的确诊具有临床意义,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MR螺旋桨技术 运动伪影 T2WI 头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胶质瘤病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瑾 刘志钦 +1 位作者 杨光之 王鲁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1-1225,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对2例GC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影像学特征。结果例1男性4,3岁,镜下未见正常皮髓质结构,星形细胞增生,密度略高,局部...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对2例GC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影像学特征。结果例1男性4,3岁,镜下未见正常皮髓质结构,星形细胞增生,密度略高,局部星形细胞三五成群,细胞核有轻度异型性,组织学仅可考虑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例2女性5,5岁,镜下见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性增生,细胞密度明显增高,细胞核呈圆形短梭形,有一定异型性,增生的细胞部分为星形细胞,其中可见少量胖细胞型星形细胞;部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结合影像学,2例均诊断为GC,WHOⅢ级。结论 GC是一种少见的胶质细胞肿瘤性弥漫性增生、预后较差的肿瘤。组织病理学可表现为低或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肿瘤,肿瘤性微血管增生及坏死少见,核分裂少见;MRI显示肿瘤累及大脑半球3个以上脑叶,多呈弥漫性生长。确诊依靠影像学与组织学密切结合,以避免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胶质瘤病 病理学 影像学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1 位作者 刘涛 路军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4例胡桃夹综合征男性患者,年龄17~2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蛋白尿;B超示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血流加快,CT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30°)左肾静脉狭窄。对所有患者均采...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4例胡桃夹综合征男性患者,年龄17~2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蛋白尿;B超示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血流加快,CT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30°)左肾静脉狭窄。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行左肾静脉造影并测压后,经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于左肾静脉植入长60mm、直径16~18mm自膨式血管支架。结果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术后支架形态良好,血管受压现象消失,左肾静脉狭窄两端压力差由10~16mmHg下降为0~3mmHg,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除1例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外,余3例未见其他临床症状。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胡桃夹综合征具有微创、安全、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对部分患者可替代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综合征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A术前评估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真林 卢春燕 +1 位作者 胡刚 孙家瑜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2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MSCTA)在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0例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层面准值16×0.75,螺距1,重建层厚1mm,间隔0.7mm;碘...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MSCTA)在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0例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层面准值16×0.75,螺距1,重建层厚1mm,间隔0.7mm;碘对比剂总量按患者体重计算,CTA延迟扫描时间用小剂量对比剂试验法测定;重点运用专用软件测量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所需的所有参数。结果:Ⅲ型夹层26例,单个破口23例,多个破口3例。其中8例符合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14例,其中4例符合腔内隔绝术。16-MS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0%)。结论:16-MSCTA可从局部到整体对瘤体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测量,提供腔内隔绝术所需的各项参数,为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术前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ASL MRI评价脑动脉侧支循环——与DSA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冰 王霄英 +4 位作者 郭佳 莫大鹏 Eric C.Wong 张珏 黄一宁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7期722-725,共4页
目的:使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VE-ASL)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Willis环与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的10例患者,行VE-ASL MRI检查,测量... 目的:使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VE-ASL)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Willis环与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的10例患者,行VE-ASL MRI检查,测量连续7个脑部层面(层厚8mm,间隔2mm),使用红绿蓝三种伪彩色分别标记来源于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和后循环的血流。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前后1周内行DSA检查。将狭窄侧大脑半球侧支循环情况分为4种类型。Ⅰ型:仅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Ⅱ型:仅来源于后循环;Ⅲ型:既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也来源于后循环;Ⅳ型:既无对侧颈内动脉供血,也无后循环的侧支供血。记录患者侧支血流中软脑膜动脉侧支的数目。计算卡帕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比较VE-ASL和DSA方法,DSA对侧支循环的分型结果为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2例;VE-ASL分型结果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2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appa=0.8551,Z=4.421,P<0.0001)10例中观察到6例8处软脑膜侧支血流。结论: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VE-ASL可以无创地评价脑动脉通过Willis环及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位投照DSA对肝癌超选择插管TACE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力扬 刘涛 +1 位作者 李京雨 路军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8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TACE术中增加DSA斜位投照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ACE术的肝癌患者127例,分别记录正位和右前斜30°~40°投照DSA图像中肝动脉分支重叠的轻、重程度以及两种投照位成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位置例数,评价两... 目的探讨肝癌TACE术中增加DSA斜位投照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ACE术的肝癌患者127例,分别记录正位和右前斜30°~40°投照DSA图像中肝动脉分支重叠的轻、重程度以及两种投照位成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位置例数,评价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正位投照时,肝动脉分支轻度重叠52例(52/127,40.94%),重度重叠75例(75/127,59.06%);右前斜位投照时,肝动脉分支轻度重叠108例(108/127,85.04%),重度重叠19例(19/127,14.96o/t)。在对肿瘤供血动脉分支起源位置的观察中,单一正位可显示24例(24/127,18.90%),单一右前斜位可显示74例(74/127,58.27%),包括18例(18/127,14.17%)在正位和斜位均能分辨肿瘤供血动脉起源者。127例中,6例(6/127,4.72%)仅能在正位、56例(56/127,44.09%)仅能在右前斜位分辨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位置,47例(47/127,37.01%)在两种位置均无法显示其起源。两种投照方法比较,显示上述肝动脉信息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d0.05)。结论肝癌TACE术中增加右前斜30°~40°的投照体位,有助于减少正位投照时肝叶、肝段动脉分支影像重叠现象,更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起源;作为重要的补充投照体位,其有利于完成肝癌超选择插管TACE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斜位投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在肝脏恶性肿瘤TACE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1 位作者 刘涛 侯尚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肝脏恶性肿瘤TACE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于术前肌内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0.06mg/kg体质量,并于注射前、注射后10、30、50min分别监测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肝脏恶性肿瘤TACE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于术前肌内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0.06mg/kg体质量,并于注射前、注射后10、30、50min分别监测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TACE术中使用Ramsay改良分级法评价患者镇静状况,术后评价患者对手术过程及术中不良反应的遗忘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P偏高,用药后各时间段HR和BP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均<0.01);镇静评价1级7例,2级23例。术后对手术过程及痛苦感受遗忘评价,完全遗忘22例(22/30,73.33%),不完全遗忘8例(8/30,26.67%)。结论 TACE术前使用咪达唑仑,可以迅速起到镇静、催眠和顺行性遗忘作用,适合在动态生命体征监测下使用,为介入治疗前理想的镇静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