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努力提高直肠癌外科治疗水平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世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7-850,共4页
对我国直肠癌外科治疗发展现状及如何提高外科治疗水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外科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直肠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键,强调对直肠癌高发区域进行普查,加大对高危人... 对我国直肠癌外科治疗发展现状及如何提高外科治疗水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外科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直肠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键,强调对直肠癌高发区域进行普查,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癌。纤维结肠镜、钡灌肠造影、B超、CT等检查诊断率可达95%~100%,肛门指诊检查可发现约70%的中下段直肠癌。作者强调正确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前提。选择保肛术式如Parks结肠肛管吻合术式、吻合器吻合保肛术式、腹腔镜保肛术式、保留盆腔自主神经保肛术式、LSY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等,都必须遵循TME原则,既要保证癌肿切除的根治性和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又要保留正常肛门排便功能。因此,术式应根据直肠癌的部位、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进行个体化选择。保肛术式已占直肠癌手术的70%以上,其术后局部复发和5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相似,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目前直肠癌治疗首选的术式。作者强调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单一外科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目前尚无明显提高。应重视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免疫等综合治疗。强调术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复发和转移癌,原则是对局部复发癌灶和肝转移癌灶积极行再手术切除,对无法切除者先行放、化疗,肿块缩小后行再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率可达40%,对肝转移癌灶手术切除困难者,如原发灶无局部复发且无淋巴结转移,肝移植是惟一选择。这些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并提高5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L诱导HIF-1α表达对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赵菲 李世拥 +2 位作者 安萍 于波 蔡慧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0-501,共2页
目的探讨FasL诱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对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含FasL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FasL转染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通过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癌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不... 目的探讨FasL诱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对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含FasL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FasL转染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通过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癌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不同缺氧时点HIF-1α表达水平。结果细胞侵袭实验表明,FasL转染组HR-8348细胞穿透Transwell滤膜细胞数为12.9±2.4,明显多于空载体转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7±2.1和8.1±2.0,P<0.05)。各组细胞在缺氧0h时点无HIF-1α表达,6h时点HIF-1α仅有微量表达,缺氧12h与24h时点FasL阳性细胞组(FasL转染组)HIF-1α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FasL阴性细胞组(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HIF-1α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同一缺氧时相HIF-1α表达水平组间比较,缺氧0h与6h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氧12h与24h转染FasL组显著高于空载体转染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直肠癌细胞中FasL诱导HIF-1α表达的因素,可促进直肠癌细胞对缺氧的适应及提高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FASL 缺氧诱导因子-1Α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齐洪峰 李世拥 +1 位作者 安萍 于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58-859,共2页
目的测定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血清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名正常人血清sE-selectin水平,随访其中54例患者,比较其手术前后血清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并对结直肠癌患者sE-... 目的测定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血清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名正常人血清sE-selectin水平,随访其中54例患者,比较其手术前后血清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并对结直肠癌患者sE-selectin、CEA、CA199和CA242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84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E-selectin阳性率为71·4%,其水平为55·21±8·98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7·94±5·53ng/ml,P<0·001),DukesD期患者sE-selectin水平为75·43±8·67ng/ml,显著高于A、B、C期水平(P<0·01);sE-selectin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1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sE-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P<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后1、12个月及12月以上血清sE-selectin水平同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E-selectin阳性率明显高于CEA、CA199、CA242及CEA+CA199+CA242联合检测的阳性率(P<0·01)。sE-selectin水平升高组较水平正常组肿瘤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sE-selectin在结直肠癌中阳性率较高,动态检测sE-selectin水平对于预测复发转移、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血清sE-selectin可能成为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有价值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选择素 肿瘤标记物 生物学 结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正常肠黏膜组织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白雪 李世拥 +2 位作者 于波 安萍 蔡慧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原发灶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法(2-DDIGE),对比分析结直肠癌原发灶、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经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采用细胞转染方法,将差异蛋白...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原发灶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法(2-DDIGE),对比分析结直肠癌原发灶、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经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采用细胞转染方法,将差异蛋白基因导入结直肠癌细胞,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与正常肠黏膜组织中蛋白质组分有明显差别。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与正常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倍数为1.5倍,差异点数目为60个。共分析了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个蛋白点在原发灶组织中表达下调,6个蛋白点在原发灶组织中表达上调。经质谱鉴定,碳酸酐酶Ⅱ(CAⅡ)、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在原发性组织中表达下调,醛缩酶A等在原发灶中表达上调。将CAII cDNA克隆转染结直肠癌细胞后,癌细胞侵袭、趋化运动能力及耐药性均明显降低。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正常肠黏膜蛋白质组表达有显著差异,CAⅡ、PDI表达降低和醛缩酶A表达增强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B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于波 李世拥 +3 位作者 安萍 苏宏 左富义 白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B)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黏附和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和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将含CatB全长cDNA的质粒pcDNA3CatB分别转染LoVo和HR-8348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CatBmRNA表达,采用细胞学实...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B)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黏附和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和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将含CatB全长cDNA的质粒pcDNA3CatB分别转染LoVo和HR-8348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CatBmRNA表达,采用细胞学实验方法分别测定并比较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和CatB转染组细胞的黏附能力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CatB转染后,LoVo、HR-8348细胞中可检测到CatBmRNA的表达。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CatB转染组LoVo细胞与基质蛋白的黏附力分别为0.4616±0.1487、0.4121±0.2158、0.6916±0.1508。CatB转染组LoVo细胞黏附率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8390,P<0.01)。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CatB转染组HR-8348细胞与基质蛋白的黏附率分别为0.4514±0.1195、0.5325±0.0999、0.7193±0.1013。CatB转染组HR-8348细胞黏附力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3.1034,P<0.01)。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和CatB转染组LoVo细胞侵袭数分别为47.09±8.16、52.41±6.24、66.47±8.77,三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有显著差异(F=9.8843,P<0.01),CatB转染组LoVo细胞侵袭数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对照组、空载体组和CatB转染组HR-8348细胞侵袭数分别为43.18±4.57、45.99±6.24、72.41±9.34,三组细胞侵袭力有显著差异(F=31.8474,P<0.01)。CatB转染组HR-8348细胞侵袭数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结论CatB表达增强了结直肠癌细胞的运动迁徙能力和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可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组织蛋白酶B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术后排便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纲 李世拥 +1 位作者 苑树俊 梁振家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53-854,共2页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方法 对176例行吻合器吻合术、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及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随访排便功能2~3年并进行评价。结果 176例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4.9%...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方法 对176例行吻合器吻合术、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及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随访排便功能2~3年并进行评价。结果 176例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4.9%。其中吻合器吻合术组排便控制优良率100%,正常便意100%。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组排便控制优良率95.8%,正常便意87.5%。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组排便控制优良率84.4G,排便次数无一定规律。结论 排便功能与保肛术式及吻合平面有关,保留解剖肛管者可具有良好排便控制能力。吻合器吻合术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术后4~6个月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吻合 排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蔡慧云 赵菲 安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8-590,共3页
目的:研究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electin)在胃癌患者循环血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86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30例健康人的血清sE-selectin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sE-selectin表达与胃癌临... 目的:研究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electin)在胃癌患者循环血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86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30例健康人的血清sE-selectin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sE-select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随访其中12例胃癌患者,比较手术前后血清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术前血清sE-selectin水平(51.50±4.39)ng/mL与术后1周水平(54.14±4.32)ng/mL无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血清sE-selectin水平[(17.94±5.53)ng/mL(P<0.001)];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sE-selectin水平(28.70±5.82)ng/mL与术后2个月水平(22.27±5.43)ng/mL无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术前(P<0.005),而与正常人群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患者血清sE-selectin浓度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侵犯胃壁深度、区域淋巴结状态、远处转移情况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sE-selectin可能参与胃癌的演进侵袭过程,是反映胃癌病理进展及转移情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选择素 肿瘤标志物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208例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世拥 梁振家 +7 位作者 苑树俊 于波 陈纲 陈光 白雪 魏晓军 左富义 吴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51-852,共2页
目的 探讨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8例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08例中男131例,女77例,年龄21~99岁,平均53.7岁。肿瘤... 目的 探讨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8例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08例中男131例,女77例,年龄21~99岁,平均53.7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6~8cm。Dukes分期A期76例,B期122例,C期10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201例,其中高分化者86例,中分化者100例,低分化者8例,黏液腺癌7例。腺瘤癌变7例。结果 208例术后随访率为87.5%(182/208),中位随访时间5.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3.8%),吻合口狭窄3例(1.4%),排便功能在术后12~24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每日1~3次。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9%(9/182),肝转移率为14.2%(26/182),5年生存率为72.5%。结论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既能保持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又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相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肛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的蛋白表达差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白雪 李世拥 +2 位作者 于波 安萍 蔡慧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7-489,492,共4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及其肝转移过程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蛋白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法(2-DDIGE)对比分析正常肠黏膜、结直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中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经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及其肝转移过程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蛋白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法(2-DDIGE)对比分析正常肠黏膜、结直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中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经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验证差异蛋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组织中蛋白质组分有明显差异。平均每张胶大约有900个蛋白点,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组织比较,差异倍数为1.5倍,差异点数目为46个。共分析了20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个蛋白点在肝转移灶组织中表达下调,16个蛋白点肝在转移灶组织中表达上调。经质谱鉴定,激活蛋白因子2B、腺苷蛋氨酸变异体在肝转移灶组织中表达下调,锌指蛋白64同系物、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4、人精氨酸酶、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A3、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9等蛋白在肝转移灶中表达上调。经免疫组化方法验证人精氨酸酶表达在肝转移灶组织中高于原发灶组织。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蛋白质组表达有显著差异,一些差异蛋白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相关。人精氨酸酶可能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肝转移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可溶性Fas偶联PKC抑制剂对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的杀伤作用
10
作者 魏晓军 李世拥 +2 位作者 于波 安萍 左富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55-857,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可溶性Fas偶联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在裸鼠中对人体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多次裸鼠传代的FasL阳性人HR-8348肿瘤组织约0.01g接种于4~5周BALB/c-nu/nu裸鼠盲肠壁,瘤体生长1周后... 目的 探讨重组可溶性Fas偶联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在裸鼠中对人体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多次裸鼠传代的FasL阳性人HR-8348肿瘤组织约0.01g接种于4~5周BALB/c-nu/nu裸鼠盲肠壁,瘤体生长1周后,用随机数字法将裸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实验组(Fas偶联PKC抑制剂+5-Fu)于第0、4、8、12、16天腹腔注射100μl(3mg/m1)Fas偶联PKC抑制剂+0.5mg5-Fu。单纯Fas偶联PKC抑制剂治疗组除不给予5-Fu外余同实验组。单纯5-Fu治疗组除不给予Fas偶联PKC抑制剂外余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于第0、4、8、12、16天注射生理盐水100gl。肿瘤种植后1个月拉颈处死各组裸鼠,测量原位种植肿瘤的重量,计算瘤重抑制率、凋亡指数(AI)、肝转移发生率并了解腹水出现情况。结果 对照组、单纯5-Fu治疗组、单纯Fas偶联PKC抑制剂治疗组、Fas偶联PKC抑制剂+5Fu组的抑瘤率分别为0、43.1%、79.9%、86.3%,腹膜转移率分别为100%、45.5%、16.7%、8.3%,肝转移率分别为75.O%、36.4%、16.7%、0,与对照组比较,后三组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0.05),尤以Fas偶联PKC抑制剂+5Fu组最明显。结论 重组可溶性Fas偶联PKC抑制剂对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具有较强的靶向杀伤作用,且与5-Fu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可溶性FAS 抑制剂 蛋白激酶C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
11
作者 朱自满 李世拥 +1 位作者 安萍 于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3-494,共2页
目的探讨T7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循环血中结直肠癌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HT29细胞悬液并加入1×107个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建立模拟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模型,从中分离出有核细胞后,加入生物素化... 目的探讨T7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循环血中结直肠癌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HT29细胞悬液并加入1×107个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建立模拟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模型,从中分离出有核细胞后,加入生物素化抗CEA单克隆抗体(针对Gold抗原决定簇Ⅳ),孵育后加入亲和素-生物素-DNA分子,再加入T7 RNA聚合酶进行转录扩增反应,对生成的RNA产物进行荧光检测,并用RT-PCR检测从模型中分离出的有核细胞中CEA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建立了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T7 RNA聚合酶催化荧光扩增技术,最低可从1×107个单核细胞中检出5个癌细胞,比RT-PCR最低可从1×107个单核细胞中检出1×102个癌细胞更加敏感。结论T7 RNA聚合酶催化荧光扩增技术可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是一种敏感的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T7 RNA聚合酶 结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关注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结直肠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李世拥 于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86,共2页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结直肠肿瘤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