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汝哲 杨红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6-97,共2页
目的提高骨科护士对于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方法以2008年10月—2009年8月来我科进行培训的32名护士为实验组,2006年9月—2008年9月来我科学习的护士为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创伤链式抢救流程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对照组以常规教学方法进行... 目的提高骨科护士对于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方法以2008年10月—2009年8月来我科进行培训的32名护士为实验组,2006年9月—2008年9月来我科学习的护士为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创伤链式抢救流程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对照组以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将两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采取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教学后,骨科护士的理论操作成绩、教学组长对护士的学习效果、护士对教学内容和师资水平的评价及结业时的自我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教学对骨科护士的培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护士 创伤 链式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内成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常玉立 孙天胜 +4 位作者 刘智 叶超群 余兆仲 张志成 任大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44-47,I0002,共5页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决策在骨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军 朱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前在临床上,医疗决策过程绝大多数采取的是家长模式和告知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患者不能充分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共同决策模式允许医患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医护告知患者可选的治疗方案,而患者表达自己对各治疗方案的偏好和态... 目前在临床上,医疗决策过程绝大多数采取的是家长模式和告知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患者不能充分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共同决策模式允许医患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医护告知患者可选的治疗方案,而患者表达自己对各治疗方案的偏好和态度,医患分享信息,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共同决策在骨科中的应用也有积极效果。虽然共同决策大有裨益,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决策 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医疗决策模式 医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Y对骨代谢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小奎 朱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23-1326,共4页
在神经系统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中,神经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NPY可通过结合其特异性Y受体,尤其是Y1受体和Y2受体,来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简要介绍NPY及... 在神经系统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中,神经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NPY可通过结合其特异性Y受体,尤其是Y1受体和Y2受体,来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简要介绍NPY及其受体的分布特点与作用,从骨形成、骨吸收及骨愈合方面分析了NPY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加深NPY对骨代谢调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受体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慎重选择非融合技术,认真进行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8-619,共2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脊柱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的理念上,我们在关注减压的同时,注重了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以及手术节段的力学状态;在手术技术层面,也使得脊柱外科医生从单...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脊柱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的理念上,我们在关注减压的同时,注重了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以及手术节段的力学状态;在手术技术层面,也使得脊柱外科医生从单纯减压上升到了利用各种内固定装置来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通过矫形来恢复或改善脊柱局部的力学状态。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非融合技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手术治疗 脊柱节段 “金标准” 内固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roptosis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佳 孙天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Nec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所启动,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执行。Necroptosis已被证实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包括肿瘤、免疫性疾病、脑外伤及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关键词 NECROPTOSIS 中枢神经系统 程序性死亡 脑损伤 脊髓损伤 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任大江 李放 +2 位作者 杜随勇 张志成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79-98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2月共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72例,其中获得长期随访者41例.病变部位:L3/4节段7个,L4/5节段38个,L5/S1节段13个;单间隙病变者28例,多间隙病...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2月共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72例,其中获得长期随访者41例.病变部位:L3/4节段7个,L4/5节段38个,L5/S1节段13个;单间隙病变者28例,多间隙病变13例(2间隙病变9例,3间隙病变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3年、术后5年采用患者主观满意度(Macnab标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椎间盘炎,再次入院保守治疗56d后出院.随访60~84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3年及5年VAS评分分别为7.9±0.7分、3.4±0.5分、2.5±0.7分、2.9±0.4分、2.5±0.4分.对应时间点的ODI评分分别为58.9±6.1分、42.1±4.2分、25.8±3.8分、25.4±4.0分、23.0±2.9分;术后1周时优良率为87.9%,术后1年优良率72.4%,术后3年优良率67.7%,末次随访优良率为63.1%,其中单间隙患者优良率81%,多间隙优良率为42%.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短期、中期临床疗效,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优良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疼痛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 外科治疗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中与腰痛相关的影像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放 张志成 +2 位作者 关凯 赵广民 单建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χ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56例,腰痛阳性率87.5%,χ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Modic分期Ⅰ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χ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椎管狭窄症 节段性不稳定 MODIC改变 HI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放 关凯 +4 位作者 赵广民 单建林 任大江 张志成 彭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12月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获得3年以上随访者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龄22~55岁,平均37.4岁。治疗1个间隙33例,2个...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12月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获得3年以上随访者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龄22~55岁,平均37.4岁。治疗1个间隙33例,2个间隙24例,3个间隙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采用视觉疼痛等级评分(VAS)观察疼痛的变化;采用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价术后的日常活动及满意率。结果:所有病例消融治疗均顺利完成。1例发生椎间盘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8~65个月,平均47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6.8分,术后1周时平均3.7分,术后6个月时为3.4分,术后12个月时为3.4分,末次随访时4.1分;术后1周时满意率为87%,术后6个月时为84%,术后12个月时为86%,末次随访时为68%,其中单间隙组为81%,多间隙组为42%。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尤其是单间隙病变者,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等离子消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在脊柱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慧 相锋 +1 位作者 梁瑛琳 刘秀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7期17-18,2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脊柱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床位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有计划、有规律、有次序的健康教育。分别于出院3个月后应用Morisky-Green(MG)测评表评价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脊柱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床位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有计划、有规律、有次序的健康教育。分别于出院3个月后应用Morisky-Green(MG)测评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果实验组用药依从性好者为91.7%,与对照组的53.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路径的实施可增加患者心理应激的承受能力,提高脊柱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提高脊柱结核控制率和降低其危害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临床路径 脊柱结核 用药依从性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志成 李放 +1 位作者 孙天胜 关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0-51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21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肿瘤节段位于C1/26例,C2/34例,C3/43例,C4/53例,C5/62例,C6/71例,C1/2伴C2/31例,C4/5伴...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21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肿瘤节段位于C1/26例,C2/34例,C3/43例,C4/53例,C5/62例,C6/71例,C1/2伴C2/31例,C4/5伴C5/61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4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采用Toyama方法分型,Ⅰ型1例,Ⅱa型4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10例,Ⅲb型2例,Ⅴ型1例;I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T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1例,E级4例。对15例肿瘤主要位于后方和椎管内且向前生长不超过椎间孔的Ⅰ型和Ⅱa型、V型及几乎所有Ⅲa型肿瘤选择后路手术;早期有1例C1/2Ⅲa型肿瘤行寰枢椎侧方入路;对4例肿瘤侵及椎管内并且在颈前方存在肿块的Ⅱb型和Ⅲb型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对1例瘤体位于颈椎前方的Ⅱc型肿瘤选择单纯前方入路。1例Ⅲb型及3例TF或IF分期Ⅱ期者因切除较多骨质而行内固定重建,单侧固定3例,双侧固定1例。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术后即刻出现单侧上肢一过性瘫痪1例,经激素及脱水药物治疗3d后缓解;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后闭合;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颈椎反屈畸形。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4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半年时JOA评分10~17分,平均13.2分,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18例。1例Ⅲa型患者后路手术后1年椎间孔外部分局部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Toyama分型较完善,对于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哑铃形肿瘤 分类系统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兔退变腰椎间盘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任大江 李放 +1 位作者 张志成 关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7-380,共4页
目的:观察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兔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8只,正常组8只,模型组用16号注射针穿刺建立L4/5、L5/... 目的:观察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兔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8只,正常组8只,模型组用16号注射针穿刺建立L4/5、L5/6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兔分为模型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每组18只,模型治疗组行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在术后即刻、1周、1个月时处死动物,取L4/5、L5/6椎间盘进行PLA2活性检测,正常组在实验结束时取L4/5、L5/6椎间盘进行PLA2活性检测。结果:正常组椎间盘组织中PLA2的活性为80.68±5.56;模型治疗组消融术后即刻椎间盘组织内PLA2活性为184.98±9.43,术后1周为154.39±7.99,术后1个月为142.64±10.72;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椎间盘组织内PLA2活性分别为194.86±11.80,195.2±13.90,225.98±12.59。模型组各时间点的PLA2活性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治疗组各时间点与相应时间点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治疗组术后1周的PLA2水平较术后即刻明显降低(P<0.01),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仍有降低。结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退变椎间盘内磷脂酶A2活性,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 动物模型 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Clay shoveler骨折?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连华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8-528,共1页
1940年德国Hall等报道13例棘突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铲土工人,因此Hall将这类孤立性的棘突骨折命名为Clay shoveler骨折[1],即"铲土者骨折"。随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水平越来越高,用铁铲进行劳作的工种越来越少,这种由于铁铲劳... 1940年德国Hall等报道13例棘突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铲土工人,因此Hall将这类孤立性的棘突骨折命名为Clay shoveler骨折[1],即"铲土者骨折"。随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水平越来越高,用铁铲进行劳作的工种越来越少,这种由于铁铲劳作导致的孤立性棘突骨折也越少见,但Clay shoveler骨折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泛指发生在下颈椎或上胸椎的孤立性棘突骨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机械化程度 棘突 孤立 自动化 上胸椎 下颈椎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技术治疗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和并发症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30-331,共2页
近十年来我国脊柱微创外科有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目前广泛开展微创技术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微创外科的两重性,即在了解微创外科优点的同时,也要知道微创外科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潜在风险。这样我们... 近十年来我国脊柱微创外科有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目前广泛开展微创技术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微创外科的两重性,即在了解微创外科优点的同时,也要知道微创外科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潜在风险。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正确掌握其适应证,充分发挥微创外科的优势,设法克服或避免其存在的不足。为此,本期特邀请了几位脊柱微创外科专家就"脊柱微创手术并发症"问题作一讨论,供同道们参考,并诚挚欢迎同道们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技术 椎间盘病变 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 治疗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并发症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臀部连体儿分离术交叉V型皮瓣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慧 刘秀梅 +1 位作者 张志成 梁瑛琳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87-88,共2页
对1例臀部连体儿实施分离术,术中顺利,术后皮瓣愈合良好,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及弹性正常,患儿发育及神经功能正常。提出术前做好体位牵张和连体处皮肤护理,可减小皮瓣缝合后的张力。术后密切观察切口... 对1例臀部连体儿实施分离术,术中顺利,术后皮瓣愈合良好,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及弹性正常,患儿发育及神经功能正常。提出术前做好体位牵张和连体处皮肤护理,可减小皮瓣缝合后的张力。术后密切观察切口、四肢活动、皮瓣血运,积极控制术后感染,做好肛门及会阴部护理,有利于交叉V型皮瓣的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部连体儿 分离术 皮瓣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束带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非克 刘玉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920-1920,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1周,足月顺产,因“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畸形”收治于八一儿童医院。查体:右食指、中指、环指发育异常,均明显短缩,各指末节发育不良;右中指环指远端粘连并指畸形,并可见半环状紧缩皮沟(图1);右侧马蹄...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1周,足月顺产,因“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畸形”收治于八一儿童医院。查体:右食指、中指、环指发育异常,均明显短缩,各指末节发育不良;右中指环指远端粘连并指畸形,并可见半环状紧缩皮沟(图1);右侧马蹄内翻足畸形;右足2、3、4趾畸形,3、4趾可见明显皮沟;肢体远端无明显肿胀,余未见明显肢体畸形(图2)。诊断为先天性束带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束带综合征 CC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融合技术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一种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1-872,共2页
理想的脊柱内固定手术应该是在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手术节段术后稳定、减少或缓解邻近节段退变加剧。根据这个原则,Mulholland等提出了保留手术节段运动功能、控制其异常活动、改变病变节段椎间盘压力传导方式、维持... 理想的脊柱内固定手术应该是在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手术节段术后稳定、减少或缓解邻近节段退变加剧。根据这个原则,Mulholland等提出了保留手术节段运动功能、控制其异常活动、改变病变节段椎间盘压力传导方式、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非融合固定理念,动态内固定系统由此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技术 腰椎退变 脊柱内固定手术 邻近节段退变 疾病 治疗 椎间盘压力 非融合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复合壳聚糖支架移植对兔退变早期椎间盘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的影响
18
作者 李进珍 李放 +3 位作者 叶超群 任大江 万中元 吴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复合可注射温敏型壳聚糖支架移植对退变早期兔椎间盘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髓核抽吸组、脂肪干细胞壳聚糖支架复合移植组、单纯支架移植...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复合可注射温敏型壳聚糖支架移植对退变早期兔椎间盘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髓核抽吸组、脂肪干细胞壳聚糖支架复合移植组、单纯支架移植组以及单纯椎间盘暴露组。术后2、4、8周分别将每组处死2只兔,使用ELISA方法检测L2-3、L3-4、L4-5、L5-6椎间盘内TNF-α、IL-1β含量。结果 24只动物均存活。髓核抽吸组与单纯椎间盘暴露组相比,TNF-α、IL-1β浓度升高(P<0.05);复合移植组、单纯支架移植组与单纯椎间盘暴露组相比较,TNF-α、IL-1β浓度均降低(P<0.05);复合移植组与单纯支架移植组相比,8周时IL-1β降低(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与温敏型壳聚糖支架在兔椎间盘退变早期能抑制TNF-α、IL-1β表达,可能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组织工程 脂肪干细胞 壳聚糖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家眼中的《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
作者 王岩 邹德威 +11 位作者 李佛保 李放 王自立 朱庆三 邱勇 袁文 金大地 吕国华 王海蛟 胡有谷 侯铁胜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45-649,共5页
关键词 脊柱外 杂志 脊髓 中国 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 品牌效应 工作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路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丹丹 杨红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3-,95,共2页
目的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方法将2008年7月—2009年5月在我科实习的60名护生,作为实验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2007年7月—2008年5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生60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护生的理论和临床技... 目的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方法将2008年7月—2009年5月在我科实习的60名护生,作为实验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2007年7月—2008年5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生60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护生的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及综合归纳的能力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不但可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护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护生 临床路径 任务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