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流注射法低剂量技术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的肺动脉CTA检查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凯华 杨昕 +3 位作者 吴玲 时胜利 孙利芳 刘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双流注射法低剂量技术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患儿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2年2月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动脉栓塞、采用团注跟踪法行肺动脉CTA检查的45例患儿(对照组)临床资料,以... 目的:探讨双流注射法低剂量技术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患儿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2年2月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动脉栓塞、采用团注跟踪法行肺动脉CTA检查的45例患儿(对照组)临床资料,以及2022年3月-10月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动脉栓塞、采用双流注射法低剂量技术行肺动脉CTA检查的38例患儿(观察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分、对比剂使用量、辐射剂量、肺栓塞检出率情况。结果: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为(539.74±53.19)HU、(14.74±3.10)HU、32.13±5.36、33.19±6.33和(338.31±62.34)HU、(9.56±1.32)HU、33.70±3.52、28.83±4.75,两组图像CT值、噪声、CN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N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观察组的放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21.25±5.23)mL、(37.58±9.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P<0.01)。观察组的肺栓塞检出率为97.3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双流注射法低剂量肺动脉CTA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的诊断中能够获得较佳的图像质量,且能够降低辐射剂量,提高肺栓塞和动脉狭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儿童 肺动脉栓塞 低剂量 肺动脉CT血管成像 双流法注射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例小儿间质性肺疾病临床、放射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秀云 周春菊 +1 位作者 彭芸 江载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提高对小儿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肺活检的弥漫性肺疾病患儿29例,对其临床表现、肺CT或高分辨CT(HRCT)、肺组织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咳嗽29例,呼吸困难15例,肺部湿啰音7例,杵状... 目的提高对小儿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肺活检的弥漫性肺疾病患儿29例,对其临床表现、肺CT或高分辨CT(HRCT)、肺组织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咳嗽29例,呼吸困难15例,肺部湿啰音7例,杵状指趾9例。胸CT或HRCT显示:19例以磨玻璃影为主,5例为结节影,5例以多发实变影为主。根据肺病理的改变,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确诊特发性间质性肺炎18例,包括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8例、急性间质性肺炎(AIP)3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3例、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2例、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炎(RBILD)1例、未分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1例;其他间质性肺疾病11例,包括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过敏性肺炎2例、类脂性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着症2例、肺泡微石症1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结节病1例。其中21例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有效。结论小儿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肺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结节影,肺组织病理为小儿间质性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 高分辨CT 病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3
作者 姚瑶 申昆玲 +3 位作者 胡英惠 曾津津 孙记航 冯雪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68-374,共7页
目的总结临床表现为大量咯血的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诊断为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胸部64... 目的总结临床表现为大量咯血的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诊断为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三维容积再现(3D-V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男1例,女3例,最大发病年龄为11岁,最小发病年龄为2个月,主要表现为咯血。1例有杵状指,3例未见特异性体征。胸部X线片检查:3例未见异常,1例示肺间实质浸润。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3D-VR检查:1例提示支气管动脉迂曲,但未见异常交通;1例导管栓塞治疗(TCE)后示右侧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并与肺动脉相通可能性大,考虑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例提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例未见异常。3例DSA提示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病变部位均位于右下肺,并行TCE。随访至2009年2~5月,1例复发,表现为痰中带血,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未见异常,余3例未复发。3例怀疑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1例考虑为HHT高度危险者。结论体动脉-肺动脉瘘可造成大量咯血。胸部X线片一般无特异性表现,胸部64排CT增强扫描3D-VR可显示病变部位,明确诊断需行DSA。可采用TCE治疗。TCE远期效果应进行长期随访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 支气管动脉 咯血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进展
4
作者 有慧 王晓明 +5 位作者 彭芸 黄飚 吴飞云 隋滨滨 陶晓峰 冯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0-834,共5页
丛状神经纤维瘤(pNF)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最常见表型,早期无症状而可多部位受累,存在恶化风险;影像学为重要评估及管理方法。本文围绕影像学评估NF1相关pNF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神经纤维瘤 丛状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颅后窝肿瘤术后小脑性缄默综合征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艳华 刘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1-784,共4页
MRI对探索儿童小脑性缄默综合征(CMS)的神经解剖学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MR设备及技术的快速发展,MRI已成为观察CMS神经解剖学、脑白质纤维束及脑功能改变的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方法。本研究就儿童颅后窝肿瘤术后CMS的神经... MRI对探索儿童小脑性缄默综合征(CMS)的神经解剖学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MR设备及技术的快速发展,MRI已成为观察CMS神经解剖学、脑白质纤维束及脑功能改变的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方法。本研究就儿童颅后窝肿瘤术后CMS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动性缄默症 小脑 脑肿瘤 颅窝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放射的今天与未来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赛英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5期309-310,共2页
关键词 儿科放射 传统放射学 心血管系统 介入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峰度成像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风 文宏伟 +4 位作者 刘玥 彭芸 程华 李宏彬 邰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探索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生理。方法对19例OSAS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使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探索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生理。方法对19例OSAS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使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仪进行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扫描,采用FSL软件对两组被试者进行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和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患儿在右侧内囊前肢、右侧丘脑辐射、穹窿、胼胝体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下降,在左后放射冠、右上纵行纤维束、右侧外囊、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压部峰度部分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KFA)值下降。右侧内囊前肢、左顶叶的KFA值与最低血样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 O2)呈正相关,胼胝体压部、右后放射冠、左侧中央后回、左前顶叶DKI参数值FA、KFA与血氧饱和度<90%所占比例、低通气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OSAS患者在多个脑区KFA值存在异常,且与缺氧存在关系,可能是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弥散峰度成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国建林 胡迪 彭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究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影像学表现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1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85例EB病毒相关HLH的临床及CT、MRI资料,根据CNS是否受累分为CN... 目的探究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影像学表现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1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85例EB病毒相关HLH的临床及CT、MRI资料,根据CNS是否受累分为CNS受累组30例和CNS未受累组55例,分析CNS受累患儿的影像特征,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铁蛋白、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EB病毒-DNA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S受累组5例患儿颅脑影像无异常表现,8例仅表现为脑萎缩,17例表现为脑内异常信号,其中点状病变9例,片状病变5例,弥漫性病变2例,出血性病变1例。结论儿童EB病毒相关HLH的CNS受累影像表现多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掌握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患儿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噬血细胞性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影像 儿童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儿童大血管畸形应用中的技术探讨
9
作者 金国军 曾津津 +1 位作者 孙国强 李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8-870,共3页
目的 探讨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技术在儿童大血管畸形检查中的技术参数优化和特殊技术选用。方法 对7例大血管畸形患儿进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结果 7 例中发现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静... 目的 探讨运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技术在儿童大血管畸形检查中的技术参数优化和特殊技术选用。方法 对7例大血管畸形患儿进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结果 7 例中发现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肾动脉狭窄1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通过优化技术参数及特殊技术的选用,3D DCE MRA所得图像能够为儿科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DTPA磁共振成像示踪法对脑细胞外间隙成像与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和清源 韩鸿宾 +8 位作者 许方婧伟 闫军浩 曾津津 李小刚 傅瑜 彭芸 陈翯 侯超 徐晓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观察钆喷酸葡胺(Gd-DTPA)在脑细胞外间隙(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ECS)中扩散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与规律,探讨应用MRI示踪法对ECS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将8只雄性SD大鼠(280 g~320 g)麻醉... 目的:观察钆喷酸葡胺(Gd-DTPA)在脑细胞外间隙(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ECS)中扩散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与规律,探讨应用MRI示踪法对ECS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将8只雄性SD大鼠(280 g~320 g)麻醉后,参考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冠状位苍白球为中心层面,以尾状核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导入Gd-DTPA2μL。于导入后1、3、6、9、12 h分别进行MRI扫描,观察MRI表现,测量示踪剂导入侧所在脑区与对侧相应脑区MR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于12 h MRI扫描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MRI图像证实6只大鼠Gd-DTPA导入点位于尾状核区,2只位于外囊区。Gd-DTPA在尾状核区导入后呈均匀扩散,3 h扩散到达同侧大脑皮层,扩散后主要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随着扩散范围的增大,尾状核区的MR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3 h后各个时间点相对MRI信号强度ΔS与1 h时ΔS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5.63,P<0.01),3 h后的各组Δ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ΔS的衰减规律呈指数形式[y=1.7886x-0.1776(R2=0.94)]。导入外囊区的Gd-DTPA在1 h的MRI上呈弧形沿白质纤维扩散,表现为各向异性。在3 h后呈扇形向相邻脑区扩散,6 h时扩散到达同侧皮层区。结论:应用MRI示踪法可动态观察Gd-DTPA在细胞外间隙的扩散与清除衰减规律,是在活体对ECS解剖与生理学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隙 钆喷酸葡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2年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璐 王玉光 +7 位作者 王旭 程华 张伟 倪量 杨洪玲 宋蕊 顾燕 李兴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60-2263,共4页
目的对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进行2年随访,观察AFP后遗症的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探讨有效的康复方案。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8)个月,年龄中位数16个月〕手足... 目的对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进行2年随访,观察AFP后遗症的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探讨有效的康复方案。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8)个月,年龄中位数16个月〕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在急性期进行神经专科查体、脑脊液检查、颅脑和脊髓MR I检查,并在2年内随访比较患儿瘫痪肢体的康复情况、颅脑和脊髓MR I变化,对患儿采取的康复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痊愈,9例遗留不同程度的AFP后遗症。在急性期,年龄在半岁以内、呈单侧下肢损害、肌力在Ⅲ级或以上、脊髓胸腰段病变长度在1~2个脊髓节段以内的患儿基本痊愈。AFP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主动、协同背屈功能障碍,足下垂,髋关节内收受限;部分患者出现肌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个别出现胫前及胫后肌群萎缩,严重者出现膝关节反张。急性期颅脑MR I提示中脑、脑桥或延髓背侧长T1长T2信号区,2年随访时上述区域病变基本消失,仅T2W遗留小范围轻度异常信号。2年随访,脊髓MR I表现为颈2~7和(或)胸12~腰1的脊髓前角病变区面积变小,T2W I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弱。结论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半数可以康复,但部分患儿遗留不同程度AFP后遗症,其中急性期出现双侧下肢、上肢、四肢瘫痪的病例后遗症状重,可伴有肌萎缩、关节变形。急性期MR I对评估病情意义大,脊髓胸腰段病变在3个或3个以上者预后不良。在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AFP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瘫痪 手足口病 脑脊髓炎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岁正常小儿胸椎椎弓根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磊 孙琳 +1 位作者 孙记航 段晓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1-717,共7页
目的:测量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为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1-6岁非脊柱疾患小儿胸椎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人组儿童分为1-岁组(1组),2... 目的:测量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为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1-6岁非脊柱疾患小儿胸椎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人组儿童分为1-岁组(1组),2-岁组(2组),4-6岁组(3组),每组20例。每例均测量T1-T12左右两侧椎弓根参数共24组数值。将64排螺旋CT平扫胸椎的三维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下获得每个椎弓根的矢状面及横断面成像,测量胸椎椎弓根横径(内外径)、纵径(内外径)、骨-螺钉通道长度、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并将上述各参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和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年龄组间采用多重T检验。结果:(1)椎弓根的横径(内外径)T1-T4逐渐减小,T5-T12逐渐增大;横内径值(除T1、T6、T11、T12外)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011-0.363,除T1、T6、T11、T12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变化不明显;横外径值(除T4外)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151-0.539,除T4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椎弓根纵径(内外径)T1-T12逐渐增大,除T1外纵径均大于横径;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纵内径rs:0.526-0.786,纵外径rs:0.692-0.864,19〈0.05)。(3)骨-螺钉通道长度各年龄组中最短为T1或T2,最长为T9或T10,T1-T9有逐渐增加的趋势,T10-T12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299-0.676,P〈0.05)。(4)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最大为T1,T1-T12逐渐减小,部分小儿T11及T12的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可达0°甚至负角,除T1外,其余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432--0.107,除T1P〉0.05外,余P〈0.05),1组与2、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椎弓根矢状面夹角T1-T12呈下降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125-0.127,P〉0.05),1、2、3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横外径、纵经、骨-螺钉通道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大,而椎弓根横内径的生长速度较慢,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横断面及矢状面夹角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除1-岁年龄组外,其余年龄段的参数值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因此行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时,应根据患儿年龄及术中情况妥善选择螺钉型号及进钉方式,以避免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弓根 螺旋CT 断层影像解剖学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惠琳 杜忠东 +1 位作者 彭芸 曾津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64层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创伤性胼胝体损伤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双坤 刘佰运 +5 位作者 程华 艾林 戴建平 高培毅 马军 李少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15-171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数据库及登记系统设计初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迪 曾津津 +1 位作者 王剑锋 翟仁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8-241,共4页
目的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常见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方法规范化的比较研究和中远期疗效评估"的一个子课题,根据计划书需要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登记方法,建立全国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登记系统,整合多中心的病历资料,构建... 目的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常见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方法规范化的比较研究和中远期疗效评估"的一个子课题,根据计划书需要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登记方法,建立全国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登记系统,整合多中心的病历资料,构建肿瘤介入治疗数据库。方法采用软件下载、自主管理、自动整合的技术方案,实现全国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数据库及登记系统的建立。结果建立完成全国肿瘤介入治疗数据库及登记系统,实现肿瘤介入治疗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进行数据的简单或复合查询,在院内调试及初运行良好。结论全国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数据库及登记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明确肿瘤介入治疗的全国普及率,不同肿瘤介入治疗的疗效,最新介入手段应用情况,便于不同医院之间的技术交流,提高介入医师诊治水平,而且能了解介入人才的分布结构,介入器材的消耗品种及数量,优化资金,节约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介入治疗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军 彭芸 +3 位作者 于彤 刘志敏 王蓓 洪天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探讨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为IHH患儿的CT表现。结果 16例患儿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均为肝内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单发病变环形强化下方见向中... 目的探讨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为IHH患儿的CT表现。结果 16例患儿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均为肝内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单发病变环形强化下方见向中心辐射的线状强化。多发病灶中4例环形强化中心区域见类圆形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1例多发病变强化类似于单发病灶强化方式,1例IHHⅡ型病灶小且多发,动脉期表现为边缘间断细线状强化,部分病灶线状强化下方见小结节状强化,静脉期结节强化范围增大,线状强化范围增大不明显。结论IH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CT增强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血管内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示踪法定量计算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分布参数 被引量:2
17
作者 和清源 贺东奇 +11 位作者 韩鸿宾 袁兰 杨笑红 彭云 喀蔚波 张昊 张海龙 李柯伽 许锋 田金 刘晓华 薛晓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9-473,共5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模拟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扩散、分布与清除过程,将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分布相关参数进行拟合求解。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acidm,Gd-DTPA)作为外源药物... 目的: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模拟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扩散、分布与清除过程,将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分布相关参数进行拟合求解。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acidm,Gd-DTPA)作为外源药物注入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内,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分布与清除,采用获得数据对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各向同性分布建立包括扩散、清除及自分泌过程的生物数学模型,用Laplace变换法得到问题的解,并对实验观测数据进行数值微分处理后,在球坐标系中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给出包括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扩散系数、清除率等参数估计方法。结果:将该方法用于动物实验数据,求得了实验动物的扩散系数D为(2.73±0.364)×10-4mm2/s,清除速率常数k为(1.40±0.206)×10-5/s。结论:本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各向同性分布的规律,并可作为进一步解决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各向异性分布问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隙 磁共振成像 模型 理论 代谢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kayne's综合征临床特征与神经电生理变化:附5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沪生 周文敏 +4 位作者 叶其芬 张美和 徐赛英 李冬辉 刘世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8-30,共3页
本综合征首先由Cockayne’s于1936年报告,是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院自1987至1990年间确诊5例,其中3例经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病的特征以助诊断,国内尚无报道,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综合征 神经电生理 Cockay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脑间质微穿刺注射胞磷胆碱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翯 韩鸿宾 +4 位作者 傅瑜 马长城 彭芸 岳云龙 张学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9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DPC)经脑间质途径预防性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实验对象为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尾状核中心注射生理盐水5μl),腹腔组(腹腔注射CDPC 2 g/kg),实验组1...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DPC)经脑间质途径预防性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实验对象为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尾状核中心注射生理盐水5μl),腹腔组(腹腔注射CDPC 2 g/kg),实验组1~5(尾状核中心注射CDPC 5μl,浓度分别为25、40、50、60和75 mmol/L)。按上述分组预防性给药2h后,采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模型模拟脑缺血过程,并应用梗死体积比的测量比较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应用简单扩散给药(simple diffusion delivery,SDD)方式脑内直接微量注射CDPC的最佳有效保护浓度为50 mmol/L(实验组3,梗死体积比为4.1%±2.0%),实验组2与实验组4的梗死体积比分别为8.1%±4.1%和8.7%±2.4%,以上3组与对照组27.7%±10.5%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结论经尾状核预防性微创给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浓度范围为40~60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治疗 间质给药 神经保护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后巨型血肿包绕全十二指肠一例报道
20
作者 彭芸 徐赛英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腹部损伤 巨型血肿 十二指肠血肿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