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解释人工智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延玉 赵晓永 +1 位作者 王磊 王宁宁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14,共14页
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然而采用人工智能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它无法解释预测的依据。模型的黑盒性质使得在医疗、金融和自动驾驶等关键任务应用场景中人类还无法真正信任模型,从而限制了这... 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然而采用人工智能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它无法解释预测的依据。模型的黑盒性质使得在医疗、金融和自动驾驶等关键任务应用场景中人类还无法真正信任模型,从而限制了这些领域中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推动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AI)的发展成为实现关键任务应用落地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仍缺少有关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研究综述,也缺乏对因果解释方法的关注以及对可解释性方法评估的研究。从解释方法的特点出发,将主要可解释性方法分为三类:独立于模型的方法、依赖于模型的方法和因果解释方法,分别进行总结分析,对解释方法的评估进行总结,列举出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应用,讨论当前可解释性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解释性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温共烧陶瓷的微机械差分电容式加速度计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义川 缪旻 +4 位作者 方孺牛 唐小平 卢会湘 严英占 金玉丰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7-473,共7页
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是实现电子设备小型化、高密度集成化的主流封装/组装集成技术,可适用于耐高温、耐受恶劣环境下的特性要求。报道了以LTCC为结构材料设计、制作的一种MEMS差分电容式加速度计。该器件的敏感质量、4根悬臂梁结构... 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是实现电子设备小型化、高密度集成化的主流封装/组装集成技术,可适用于耐高温、耐受恶劣环境下的特性要求。报道了以LTCC为结构材料设计、制作的一种MEMS差分电容式加速度计。该器件的敏感质量、4根悬臂梁结构都内嵌于LTCC多层基板,质量块和上下盖板之间通过印刷电极组成差分电容对;高精度电容检测芯片表贴于LTCC基板表面,将差分电容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论文讨论了微机械LTCC加速度计的设计与制备、检测电路和性能测试。LTCC的高密度多层布线减小了互连线的长度和相关耦合寄生电容;基于集成芯片的检测电路解决了分立式检测电路的引起噪声大、电路复杂等问题。测试结果表明:该加速度计结构灵敏度较高,小载荷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约为30.3 m V/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共烧陶瓷 加速度计 微机械加工 三维集成 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Sn中介层的覆Al薄膜硅片键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智源 于民 +4 位作者 胡安琪 王少南 缪旻 陈兢 金玉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1-744,共4页
研究采用Sn作为中间层键合覆盖Al薄膜的硅片。相对于Al-Al直接热压键合,该系统能提供低温、低压、快速的圆片级键合方案。采用直径为100 mm硅片,溅射一层500 nm厚度的Al层后,在N2气氛下进行450°C,30分钟退火,采用Ar等离子体清洗后... 研究采用Sn作为中间层键合覆盖Al薄膜的硅片。相对于Al-Al直接热压键合,该系统能提供低温、低压、快速的圆片级键合方案。采用直径为100 mm硅片,溅射一层500 nm厚度的Al层后,在N2气氛下进行450°C,30分钟退火,采用Ar等离子体清洗后,溅射一层500 nm厚度的Sn层。将硅片金属面紧贴在一起放入键合机中键合,在真空中进行。键合时间为3分钟条件下,得到平均剪切强度为9.9 MPa,随着键合时间增加,剪切强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片级键合 低温 低压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因分析研究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程燕 王磊 赵晓永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966,共6页
作为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键问题与枢纽环节,根因分析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数据驱动和基于因果驱动两大类方法。鉴于数据驱动方法在缩小根因范围方面具有优势,因而目前根因研究主要聚焦在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基于启发式搜索、基... 作为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键问题与枢纽环节,根因分析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数据驱动和基于因果驱动两大类方法。鉴于数据驱动方法在缩小根因范围方面具有优势,因而目前根因研究主要聚焦在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基于启发式搜索、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深度学习等数据驱动方法,鲜有从因果知识的角度对根因进行分析,也尚未基于方法维度对根因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缺乏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对近几年根因分析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在不同方法维度下根因分析的区别及优势,并提出融合因果知识的根因分析方法,将非对称Shapley值与因果链图相结合以提升根因分析的准确度,最后讨论了现有的研究难点与发展趋势,提出有意义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因分析 启发式算法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GHz贴片天线用低温共烧陶瓷基板的微机械加工 被引量:4
5
作者 缪旻 张小青 +2 位作者 姚雅婷 沐方清 胡独巍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7-1455,1453-1455,共9页
为有效提升60GHz贴片天线及阵列的辐射带宽,提出利用微机械手段加工天线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板。通过微切削方法在特定生瓷层上制作贯通结构,充填可挥发牺牲材料,完成基板叠压、烧结,待牺牲层升华排净后最终构成三维微结构。设计、... 为有效提升60GHz贴片天线及阵列的辐射带宽,提出利用微机械手段加工天线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板。通过微切削方法在特定生瓷层上制作贯通结构,充填可挥发牺牲材料,完成基板叠压、烧结,待牺牲层升华排净后最终构成三维微结构。设计、制备了悬臂梁、围框结构和微管道等工艺样品。对天线设计电性能进行全波分析,并测试了微流道散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不同轴系各方向收缩率不一致、空腔塌陷等工艺问题,制作出的悬臂梁与围框尺寸高宽比达4∶1,总长为12mm,总层厚为1.4mm;内嵌微流道横截面为200μm×200μm,长度达25cm以上;内部光滑,基板表面贴装发热功率密度达2W/cm2的功率器件时提供40K以上的冷却能力;基板经过微机械加工后,天线的辐射带宽可从2.7GHz增加到5.3GHz,而增益的损失甚微。这些结果显示,用简单、低成本的微机械加工方法可在不显著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扩增毫米波贴片天线的辐射带宽,为贴片天线阵中有源发射功率器件的设计和贴片天线的三维高密度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微机械加工 低温共烧陶瓷基板 毫米波 贴片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嵌微流道低温共烧陶瓷基板传热性能(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胡独巍 缪旻 +2 位作者 方孺牛 崔小乐 金玉丰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9,共5页
随着系统级封装(SIP)所容纳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密度迅速增加,传统的散热方法(热通孔、风冷散热等)越来越难以满足系统级封装的热管理需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常见的封装基板材料之一,设计并研制了三种内嵌于LTCC基板的微流道,其中... 随着系统级封装(SIP)所容纳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密度迅速增加,传统的散热方法(热通孔、风冷散热等)越来越难以满足系统级封装的热管理需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常见的封装基板材料之一,设计并研制了三种内嵌于LTCC基板的微流道,其中包括直排型、蛇型和螺旋型微流道(高度为0.3mm,宽度分别为0.4,0.5和0.8mm)。通过数值仿真和红外热像仪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微流道网络结构、流体质量流量、雷诺数、材料热导率对内嵌微流道LTCC基板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去离子水的流量为10mL/min,热源等效功率为2 W/cm^2时,直排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3.1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75.4℃,蛇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85.8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80.2℃,螺旋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103.1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86.7℃。在三种微流道中,直排型微流道具有最小的雷诺数,在相同的输入泵压差下有最好的散热性能。窄的直排型微流道(0.4 mm)在相同的流道排布密度和流体流量时比宽的微流道(0.8mm)能多降低基板温度10℃。此外,提高封装材料的热导率有助于提高微流道的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共烧陶瓷 微流道 传热性能 强制对流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毫米波谐波混频器本振端口的带通滤波器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何荣 缪旻 崔小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152-156,共5页
毫米波接收系统设计中,由于高频率的本振源获取难度大且成本高,因此毫米波频段的接收信号主要与本振信号的高次谐波分量而非本振信号进行混频,来获得基带信号。为保证本振信号及其谐波信号的质量,必须在混频器的本振端口加入滤波器,对... 毫米波接收系统设计中,由于高频率的本振源获取难度大且成本高,因此毫米波频段的接收信号主要与本振信号的高次谐波分量而非本振信号进行混频,来获得基带信号。为保证本振信号及其谐波信号的质量,必须在混频器的本振端口加入滤波器,对其基本要求是通带宽、频率选择性好、变频损耗低。首先基于先进设计系统(advanced design systems,ADS)软件设计了一个用于Ka波段四次谐波混频器本振端的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其中心频率为8. 5 GHz,通带宽2 GHz。然后用高频结构仿真(high frequency structures simulator,HFSS)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了基板厚度、铜箔厚度、介电常数对滤波器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滤波器进行了加工与测试,将实际测试结果和HFSS仿真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滤波器性能符合通带带宽、插入损耗和带外抑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混频器 滤波器 平行耦合 插入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