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株鸽副黏病毒Ⅰ型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1
作者
张姗
刘大虎
+7 位作者
刘宝京
梁琳
梁瑞英
汤新明
仇旭升
丁铲
丁家波
侯绍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51-4060,共10页
在天津的病死鸽病料中分离鉴定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并对其进行遗传演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分析,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在SPF鸡胚上分离纯化病毒;经遗传演...
在天津的病死鸽病料中分离鉴定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并对其进行遗传演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分析,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在SPF鸡胚上分离纯化病毒;经遗传演化分析、致病性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分离株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病死鸽的脏器样品经RT-PCR鉴定为NDV核酸阳性;鸡胚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鸽副黏病毒Ⅰ型毒株,命名为Pigeon/TJ/CH/020/2020(TJ20)。通过对病毒F基因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确定该分离毒株属于ClassⅡ类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裂解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112 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分子特征。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显示TJ20株与LaSota疫苗株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TJ20株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为10^(-8.38)·0.1 mL^(-1)、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为10^(-8.64)·0.1 mL^(-1)、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2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19。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1月龄鸽人工感染TJ20株后第4天开始出现嗜睡、垂翅、腹泻、瘫痪、斜颈扭头等新城疫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本研究从病死鸽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具有高致病性的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的TJ20毒株,为后续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副黏病毒Ⅰ型
分离鉴定
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口蹄疫疫苗非抗原蛋白对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明
张雅娜
+3 位作者
郭晓宇
高新桃
李金祥
朱鸿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5-912,共8页
为探究非抗原蛋白对口蹄疫病毒A型(FMDV-A) 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鼠和猪为试验动物,分别制备5组小鼠注射用样品:A组(3μg 146S抗原)、B组(3μg 146S抗原+25μg非抗原蛋白)、C组(3μg 146S抗原+50μg非抗原蛋白)、D组(3μg ...
为探究非抗原蛋白对口蹄疫病毒A型(FMDV-A) 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鼠和猪为试验动物,分别制备5组小鼠注射用样品:A组(3μg 146S抗原)、B组(3μg 146S抗原+25μg非抗原蛋白)、C组(3μg 146S抗原+50μg非抗原蛋白)、D组(3μg 146S抗原+100μg非抗原蛋白)及E组(空白对照,PBS);同时制备4组猪注射用样品:A组(18μg 146S抗原)、B组(18μg 146S抗原+400μg非抗原蛋白)、C(18μg 146S抗原+4 000μg非抗原蛋白)及D组(空白对照,PBS)。免疫接种试验动物后,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价比较不同疫苗样品组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同时通过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评价各试验组动物(小鼠和猪)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小鼠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3个检测时间点内,4个试验组中C组的平均抗体水平最高,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4.13、5.83和5.50,而D组的抗体水平最低,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3.46、5.16和4.46;C组细胞增殖能力及Th-1型细胞因子IL-6、IFN-β和TNF-αmRNA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猪试验结果显示,A组和B组间平均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和B组的平均抗体效价均极显著高于C组(P<0.01)。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少量非抗原蛋白对FMDV-A 146S抗原的免疫效果没有影响,而高浓度的非抗原蛋白则抑制FMDV-A 146S抗原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抗原蛋白
口蹄疫
146S抗原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洲猪瘟国内外流行情况与传播途径
被引量:
6
3
作者
李冰心
李秀岭
+2 位作者
王艳
唐宇
王永艳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第4期37-39,共3页
201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某猪养殖户首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病原学诊断,确诊此次疫情为我国首次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非洲猪瘟流行情况、病原学特征、传...
201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某猪养殖户首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病原学诊断,确诊此次疫情为我国首次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非洲猪瘟流行情况、病原学特征、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保障生猪生产和肉品供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流行情况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株鸽副黏病毒Ⅰ型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1
作者
张姗
刘大虎
刘宝京
梁琳
梁瑞英
汤新明
仇旭升
丁铲
丁家波
侯绍华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
畜牧兽医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及防控重点实验室(北方)/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与化学药品重点实验室
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
北京信和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出处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51-4060,共10页
基金
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沪农科产字(2023)第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计划(ASTIP-IAS15)。
文摘
在天津的病死鸽病料中分离鉴定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并对其进行遗传演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分析,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在SPF鸡胚上分离纯化病毒;经遗传演化分析、致病性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分离株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病死鸽的脏器样品经RT-PCR鉴定为NDV核酸阳性;鸡胚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鸽副黏病毒Ⅰ型毒株,命名为Pigeon/TJ/CH/020/2020(TJ20)。通过对病毒F基因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确定该分离毒株属于ClassⅡ类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裂解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112 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分子特征。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显示TJ20株与LaSota疫苗株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TJ20株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为10^(-8.38)·0.1 mL^(-1)、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为10^(-8.64)·0.1 mL^(-1)、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2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19。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1月龄鸽人工感染TJ20株后第4天开始出现嗜睡、垂翅、腹泻、瘫痪、斜颈扭头等新城疫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本研究从病死鸽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具有高致病性的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的TJ20毒株,为后续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关键词
鸽副黏病毒Ⅰ型
分离鉴定
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
致病性
Keywords
pigeon paramyxovirus-1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ub-genotypeⅥ.2.1.1.2.2(Ⅵk)
pathogenicity
分类号
S852.659.5 [农业科学—基础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口蹄疫疫苗非抗原蛋白对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明
张雅娜
郭晓宇
高新桃
李金祥
朱鸿飞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
畜牧兽医研究所
北京信和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出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5-912,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502306
2017YFD0502302)
文摘
为探究非抗原蛋白对口蹄疫病毒A型(FMDV-A) 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鼠和猪为试验动物,分别制备5组小鼠注射用样品:A组(3μg 146S抗原)、B组(3μg 146S抗原+25μg非抗原蛋白)、C组(3μg 146S抗原+50μg非抗原蛋白)、D组(3μg 146S抗原+100μg非抗原蛋白)及E组(空白对照,PBS);同时制备4组猪注射用样品:A组(18μg 146S抗原)、B组(18μg 146S抗原+400μg非抗原蛋白)、C(18μg 146S抗原+4 000μg非抗原蛋白)及D组(空白对照,PBS)。免疫接种试验动物后,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价比较不同疫苗样品组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同时通过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评价各试验组动物(小鼠和猪)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小鼠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3个检测时间点内,4个试验组中C组的平均抗体水平最高,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4.13、5.83和5.50,而D组的抗体水平最低,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3.46、5.16和4.46;C组细胞增殖能力及Th-1型细胞因子IL-6、IFN-β和TNF-αmRNA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猪试验结果显示,A组和B组间平均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和B组的平均抗体效价均极显著高于C组(P<0.01)。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少量非抗原蛋白对FMDV-A 146S抗原的免疫效果没有影响,而高浓度的非抗原蛋白则抑制FMDV-A 146S抗原的免疫效果。
关键词
非抗原蛋白
口蹄疫
146S抗原
免疫效果
Keywords
non-antigenic proteins
foot-and-mouth disease
146S antigen
immune effect
分类号
S852.4 [农业科学—基础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洲猪瘟国内外流行情况与传播途径
被引量:
6
3
作者
李冰心
李秀岭
王艳
唐宇
王永艳
机构
北京
市大兴区动物疾病控制中心
北京信和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第4期37-39,共3页
文摘
201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某猪养殖户首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病原学诊断,确诊此次疫情为我国首次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非洲猪瘟流行情况、病原学特征、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保障生猪生产和肉品供应,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非洲猪瘟
流行情况
传播途径
分类号
S858.28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株鸽副黏病毒Ⅰ型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张姗
刘大虎
刘宝京
梁琳
梁瑞英
汤新明
仇旭升
丁铲
丁家波
侯绍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口蹄疫疫苗非抗原蛋白对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
李明
张雅娜
郭晓宇
高新桃
李金祥
朱鸿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非洲猪瘟国内外流行情况与传播途径
李冰心
李秀岭
王艳
唐宇
王永艳
《中国畜禽种业》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