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扁平足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其中,扁平足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而治疗方法主要有矫形鞋垫、物理疗法、手术...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扁平足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其中,扁平足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而治疗方法主要有矫形鞋垫、物理疗法、手术治疗和运动疗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足部结构异常,优化生物力学性能,提高足部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于未来的研究,将利用先进的影像和仿真技术进行精确的病情评估,新型材料和非手术疗法的应用将能够长期缓解症状,而基因研究将推动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智能矫形器的使用将实现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从而为扁平足的评估、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展开更多
目的:编制中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身体活动汇编(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对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进行分类并提供能量消耗参考数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opus,Ebsco,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目的:编制中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身体活动汇编(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对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进行分类并提供能量消耗参考数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opus,Ebsco,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以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等,搜集与中国健康人群PA能量消耗相关资料,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分类和汇总资料。结果:共汇编13类、241种身体活动,提供了具体PA的详细描述和代谢当量值。结论:本研究创编了中国第一版18~64岁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汇编,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人群、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健身专业人员以及卫生或商业部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未来可在中国版CPA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多种PA能量消耗的测量。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北京市中老年女性年龄、月经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其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招募45~80岁女性384名,调查受试者月经状况,包括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测试受试者腰椎、左股骨颈、左髋以及全身骨密度,并测...目的调查北京市中老年女性年龄、月经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其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招募45~80岁女性384名,调查受试者月经状况,包括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测试受试者腰椎、左股骨颈、左髋以及全身骨密度,并测试全身脂肪和肌肉含量,由此计算脂肪含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肌肉含量指数(lean mass index,LMI)和四肢骨骼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绝经年龄、LMI、FMI和ASMI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ASMI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FMI仅与全髋和全身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仅与腰椎和全身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是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SMI则为独立保护因素,绝经年龄、初潮年龄以及FMI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存在部位差异性。展开更多
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究与运动疲劳相关的大脑区域以及相应脑区之间的激活与功能连接状态,从而验证人体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方法:招募20名800 m跑成绩≤2 min 3 s的男性运动员,对其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遴选出相对最大摄氧量≥55 ml/(kg·min)的11名被试。实验前使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区代谢物质的浓度;使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随后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实验,试达到疲劳状态后即刻进行与实验前一致的fMRI测试。结果:通过1H-MRS测试发现,运动疲劳发生后被试左侧基底节区(basal ganglia,BG)的Cho/Cr显著降低(P<0.05);通过BOLD-fMRI发现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后小脑(cerebellum)和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s,M1)、小脑和躯体感觉运动区(sensory motor cortex,SMC)、小脑和海马(hippocampus)/海马旁回(parahippocompalgyrus)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程度减弱(P<0.05)。结论:运动疲劳发生后基底节区的代谢物质下降,以小脑为中心的脑功能默认网络连接降低,基底节区和小脑可能是使人体出现运动疲劳状态的重要脑功能区,也初步验证了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作为2个监视系统来调控人体产生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假说。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扁平足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其中,扁平足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而治疗方法主要有矫形鞋垫、物理疗法、手术治疗和运动疗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足部结构异常,优化生物力学性能,提高足部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于未来的研究,将利用先进的影像和仿真技术进行精确的病情评估,新型材料和非手术疗法的应用将能够长期缓解症状,而基因研究将推动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智能矫形器的使用将实现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从而为扁平足的评估、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文摘目的:编制中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身体活动汇编(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对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进行分类并提供能量消耗参考数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opus,Ebsco,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以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等,搜集与中国健康人群PA能量消耗相关资料,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分类和汇总资料。结果:共汇编13类、241种身体活动,提供了具体PA的详细描述和代谢当量值。结论:本研究创编了中国第一版18~64岁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汇编,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人群、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健身专业人员以及卫生或商业部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未来可在中国版CPA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多种PA能量消耗的测量。
文摘目的调查北京市中老年女性年龄、月经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其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招募45~80岁女性384名,调查受试者月经状况,包括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测试受试者腰椎、左股骨颈、左髋以及全身骨密度,并测试全身脂肪和肌肉含量,由此计算脂肪含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肌肉含量指数(lean mass index,LMI)和四肢骨骼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绝经年龄、LMI、FMI和ASMI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ASMI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FMI仅与全髋和全身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仅与腰椎和全身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是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SMI则为独立保护因素,绝经年龄、初潮年龄以及FMI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存在部位差异性。
文摘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究与运动疲劳相关的大脑区域以及相应脑区之间的激活与功能连接状态,从而验证人体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方法:招募20名800 m跑成绩≤2 min 3 s的男性运动员,对其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遴选出相对最大摄氧量≥55 ml/(kg·min)的11名被试。实验前使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区代谢物质的浓度;使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随后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实验,试达到疲劳状态后即刻进行与实验前一致的fMRI测试。结果:通过1H-MRS测试发现,运动疲劳发生后被试左侧基底节区(basal ganglia,BG)的Cho/Cr显著降低(P<0.05);通过BOLD-fMRI发现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后小脑(cerebellum)和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s,M1)、小脑和躯体感觉运动区(sensory motor cortex,SMC)、小脑和海马(hippocampus)/海马旁回(parahippocompalgyrus)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程度减弱(P<0.05)。结论:运动疲劳发生后基底节区的代谢物质下降,以小脑为中心的脑功能默认网络连接降低,基底节区和小脑可能是使人体出现运动疲劳状态的重要脑功能区,也初步验证了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作为2个监视系统来调控人体产生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