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竞技体育运动生物力学2024年度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卉萌 刘卉 于冰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3-513,共11页
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力学运动规律,是竞技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学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数据测量以及计算分析技术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2024年运动生物力学在提高运动表现、运动损伤的预防... 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力学运动规律,是竞技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学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数据测量以及计算分析技术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2024年运动生物力学在提高运动表现、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以及运动装备研发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拓宽研究视野,推动该学科在竞技体育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表现 运动损伤预防 运动损伤康复 运动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补充与耐力运动表现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董佳 胡慧 +1 位作者 倪震 严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319,共9页
脂肪酸是耐力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补充脂肪酸可能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带来益处。本文简述了不同种类脂肪酸补充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并探讨了脂肪酸补充如何通过提供能源物质、促进脂肪氧化、改善糖代谢、增加氧化型肌纤维数量等途径提... 脂肪酸是耐力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补充脂肪酸可能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带来益处。本文简述了不同种类脂肪酸补充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并探讨了脂肪酸补充如何通过提供能源物质、促进脂肪氧化、改善糖代谢、增加氧化型肌纤维数量等途径提高耐力运动表现,为耐力运动员的营养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及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运动营养补充剂 耐力运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平足形成与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宗祥 李强 +2 位作者 刘卉 陈学灿 王向东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43,共7页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扁平足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其中,扁平足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而治疗方法主要有矫形鞋垫、物理疗法、手术...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扁平足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其中,扁平足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而治疗方法主要有矫形鞋垫、物理疗法、手术治疗和运动疗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足部结构异常,优化生物力学性能,提高足部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于未来的研究,将利用先进的影像和仿真技术进行精确的病情评估,新型材料和非手术疗法的应用将能够长期缓解症状,而基因研究将推动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智能矫形器的使用将实现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从而为扁平足的评估、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足 矫形鞋垫 物理疗法 手术治疗 运动疗法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科学视角的运动训练学研究六则要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包大鹏 郭振向 +2 位作者 刘淳珑 周开祥 陈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研究通过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形成提供证据支撑。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重大赛事参赛任务的迫切需求,基于自然科学视角的运动训练学研究较之前有更广泛... 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研究通过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形成提供证据支撑。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重大赛事参赛任务的迫切需求,基于自然科学视角的运动训练学研究较之前有更广泛的开展,但此类研究的研究范畴、内容边界、研究类型、对象样本、实验分组、研究问题的导向与聚焦这六则要素值得进一步商榷。研究针对过往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运动训练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论证与剖析,尝试探讨上述六则要素的规范与策略。研究认为:基础研究不属于运动训练学研究范畴;细胞和分子等基础性研究超出了内容的边界;研究类型可参照临床医学研究设定,根据具体问题择优选择;顶尖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样本量差异是影响研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实验性研究的对照组是突出研究的主要研究因素的重要参照;研究问题需以训练实践问题为导向,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从小问题入手,深入探究问题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 运动训练学 研究要素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技体育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卉 于冰 +1 位作者 张力文 吴海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1-501,共11页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中力学规律的交叉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本文从改进动作技术、改善训练方法和运动装备研究3个方面介绍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在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方面的方法和成...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中力学规律的交叉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本文从改进动作技术、改善训练方法和运动装备研究3个方面介绍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在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方面的方法和成果,为提高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和竞技体育科研水平提供参考。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以提高成绩和预防损伤为目的,借助严谨的研究设计,使用新技术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人体运动力学数据,促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技术分析 训练方法 运动装备 竞技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改善脂肪肌肉比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效果预判模型构建
6
作者 杨晓琳 包大鹏 +3 位作者 李燕春 晏冰 梅涛 何子红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72,共15页
目的:分析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抗阻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RT)干预降低脂肪肌肉比(fat-to-muscle mass ratio,FMR)的效果及个体差异,全基因组筛选效果相关分子标记并分析遗传因素的影响,联合表... 目的:分析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抗阻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RT)干预降低脂肪肌肉比(fat-to-muscle mass ratio,FMR)的效果及个体差异,全基因组筛选效果相关分子标记并分析遗传因素的影响,联合表型和遗传因素构建运动改善FMR效果预判模型。方法:组织身体活动不足成年人进行12周HIIT(n=260)或RT(n=177)运动干预,分析12周干预前后FMR改善效果差异。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筛选12周HIIT或RT干预改善FMR效果差异分子标记(P<1.0×10^(-5))。基于GWAS结果计算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s,PGS),分析PGS与运动降低FMR效果关系,通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分布式梯度增强和逻辑回归4种方法构建运动降低FMR效果预判模型。结果:1)12周HIIT或RT干预均引起FMR显著下降(P<0.05),HIIT降低FMR效果优于RT(P<0.05),但2种干预降低FMR效果均存在个体差异(无效率为34.0%和40.1%);2)1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HIIT改善FMR效果显著相关(P<1×10^(-5)),12个SNPs与RT干预改善FMR效果显著相关(P<1×10^(-5)),其中rs2277512显著性达P<5×10^(-8),解释度为14.1%;PGS对HIIT和RT改善FMR效果的解释度分别为53.9%和52.6%;3)基于性别、年龄、PGS、初始BMI、初始肌肉质量、初始脂肪质量和运动方案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能够有效预判运动改善FMR效果(AUC=0.935,cut-off=0.339),模型特征中PGS重要性最高。结论:HIIT和RT运动干预后FMR改善效果均存在个体差异,且2种运动方式的PGS解释度均不低于52%;联合表型和遗传因素构建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可在运动前预测运动改善FMR效果,为精准健身提供方案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肌肉比 高强度间歇训练 抗阻训练 多基因评分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竞技体育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欣欣 朱晓兰 +1 位作者 于冰 刘卉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526,共13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竞技体育科技助力运动员提高表现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科技支持。通过使用AI技术和方法获得运动员的生物力学数据,分析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制定训...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竞技体育科技助力运动员提高表现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科技支持。通过使用AI技术和方法获得运动员的生物力学数据,分析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制定训练计划,调整战术方案和预防运动损伤已经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目前AI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包括AI技术在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表现中的应用,在战术分析中的应用和在预防运动损伤中的应用,为进一步促进AI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竞技体育科技助力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也为AI技术本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竞技体育 科技助力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科学范式下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学理基础、学科特性与学术原则
8
作者 包大鹏 郭振向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共7页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的重要途径,两者共同构成了自然科学范式。自然科学范式作为“运动训练学科学化”探讨中的重要“科学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以解决运动训练实践当中的现实问题。但自然科学范式下的运动训练...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的重要途径,两者共同构成了自然科学范式。自然科学范式作为“运动训练学科学化”探讨中的重要“科学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以解决运动训练实践当中的现实问题。但自然科学范式下的运动训练学研究尚存在部分核心问题需进一步厘清和解决。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学先天具备的自然属性为自然科学范式的应用提供了场景。自然科学范式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研究具有扎实的学理基础;合理的自然科学范式能够引导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由理想走向现实、研究目的由本质走向规律、研究方法由思辨走向实证;运动训练学研究的特殊性使其自然科学范式区别于其他学科具有学科特性;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复杂情景并不能单纯依靠自然科学范式,也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的规范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洞察。因此,在运动训练学研究中应用自然科学范式时,需要在明确适用范围的前提下把握目的性、有效性、层次性、主从性和系统性等应用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 运动训练学 范式 科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基因rs5370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女子长跑运动员运动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贤罡 李燕春 +1 位作者 邓潇潇 胡扬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1,EDN1)基因rs5370位点作为评估和筛选长跑运动能力遗传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于2009~2010年选取79名中国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解析EDN1基因rs5370位点的基因... 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1,EDN1)基因rs5370位点作为评估和筛选长跑运动能力遗传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于2009~2010年选取79名中国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解析EDN1基因rs5370位点的基因型,通过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试验获取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指标,并追溯运动员退役前各主项的个人最好成绩。结果:中国女子长跑运动员rs5370位点的GG、G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布为50.6%、36.7%和12.7%,等位基因G和T的频率分布为69.0%和31.0%,符合哈温平衡定律。该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北方汉族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7.44,P<0.05),其中GT基因型携带者的VO2max和10000米个人最好成绩均显著优于GG型携带者(P<0.01,P<0.05),且GT携带者达到国际健将水平的OR值为3.73(95%CI:1.29~10.81,P<0.05)。结论:EDN1基因rs5370位点的GT基因型与更高水平的有氧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相关联,GT基因型可能是评估中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基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基因 rs5370 女子长跑运动员 最大摄氧量 个人最好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重对青年男性深蹲能量消耗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乔正基 高云娜 +2 位作者 杨俊超 李燕春 汪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2,共10页
目的:通过比较青年男性不同负重深蹲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EE)的差异,探究负重对深蹲EE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20名青年男性(力量训练经验≥1年),在3次实验中,分别以40%1RM、60%1RM和80%1RM负重进行3组×5次深蹲,三次实验的... 目的:通过比较青年男性不同负重深蹲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EE)的差异,探究负重对深蹲EE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20名青年男性(力量训练经验≥1年),在3次实验中,分别以40%1RM、60%1RM和80%1RM负重进行3组×5次深蹲,三次实验的间隔时间至少为72小时。测量运动前、中、后的摄氧量(VO_(2))、心率、血乳酸,以及深蹲时的杠铃机械功。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负重深蹲的EE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计算方法和负重两因素对深蹲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EE与杠铃机械功间的相关性。结果:(1)负重对总能耗和运动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阶段能耗均有显著影响(P<0.001),运动中糖酵解能耗仅在80%1RM时显著增加(P<0.01),运动中有氧能耗在负重达到60%1RM以上时显著增加(P<0.05);(2)各负重下EPOC阶段能耗和运动中糖酵解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显著高于运动中有氧能耗(P<0.01),40%1RM、60%1RM负重深蹲的运动中有氧能耗比例均明显高于80%1RM(P<0.01),其余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3)仅总能耗(r=0.65,P<0.001)和EPOC阶段能耗(r=0.68,P<0.001)与杠铃机械功呈中等相关;(4)运动中有氧能耗显著低于深蹲杠铃机械功(P<0.001),依据运动中VO_(2)计算40%~80%1RM负重深蹲MET计算结果的分别为2.42±0.54、2.89±0.87、2.7±0.56;而依据总能耗算出MET可达到14.99±2.94、20.52±4.51、28.57±6.88。结论:(1)负重增加对深蹲EE的影响主要表现在EPOC阶段能耗和运动中糖酵解能耗的增长;(2)仅依据运动中VO_(2)计算负重深蹲EE和MET会低估实际强度;(3)引入机械功可能会提高深蹲EE估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蹲 能量消耗 代谢当量 训练负重 机械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参考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邱俊强 杨俊超 +17 位作者 路明月 陈雨扬 杨延平 曹维 孟锟 陈演 张君 许春艳 衣龙燕 郭娴 汪洋 严翊 李翰君 刘晓蕾 卓勤 赵文华 冯连世 Barbara E.Ainsworth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5-349,共15页
目的:编制中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身体活动汇编(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对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进行分类并提供能量消耗参考数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opus,Ebsco,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 目的:编制中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身体活动汇编(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对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进行分类并提供能量消耗参考数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opus,Ebsco,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以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等,搜集与中国健康人群PA能量消耗相关资料,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分类和汇总资料。结果:共汇编13类、241种身体活动,提供了具体PA的详细描述和代谢当量值。结论:本研究创编了中国第一版18~64岁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汇编,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人群、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健身专业人员以及卫生或商业部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未来可在中国版CPA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多种PA能量消耗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中国健康成年人 能量消耗 代谢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 被引量:62
12
作者 黎涌明 韩甲 +37 位作者 张青山 王培林 徐飞 于洪军 陈亮 王雪强 王然 刘天彪 李斐 刘鸿优 杨贤罡 陈超 尹晓峰 曹晓东 易清 王丹 孙宇亮 朱文斐 戴伯颐 黄展煜 王雄 任满迎 邱俊强 李海鹏 何卫 王富百慧 姜自立 傅维杰 赵翔 顾耀东 孙君志 张雷 徐金成 晏冰 资薇 毕晓婷 温泉 杨东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2,共14页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 国际化 科学化 青年体育学者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中老年女性月经及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晓红 平金琼 胡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1-1425,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中老年女性年龄、月经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其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招募45~80岁女性384名,调查受试者月经状况,包括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测试受试者腰椎、左股骨颈、左髋以及全身骨密度,并测... 目的调查北京市中老年女性年龄、月经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其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招募45~80岁女性384名,调查受试者月经状况,包括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测试受试者腰椎、左股骨颈、左髋以及全身骨密度,并测试全身脂肪和肌肉含量,由此计算脂肪含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肌肉含量指数(lean mass index,LMI)和四肢骨骼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绝经年龄、LMI、FMI和ASMI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ASMI与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FMI仅与全髋和全身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仅与腰椎和全身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是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SMI则为独立保护因素,绝经年龄、初潮年龄以及FMI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存在部位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女性 年龄 绝经年限 四肢肌肉含量指数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猝死风险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颖慧 吕媛媛 +1 位作者 吴迎 石丽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2-590,共9页
运动性猝死是职业体育比赛和大众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后果最为严重的意外事件。本文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完善运动员赛前心血管疾病筛查程序、增加赛中运动员救助资源配给、全面建立运动性猝死筛查及预警... 运动性猝死是职业体育比赛和大众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后果最为严重的意外事件。本文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完善运动员赛前心血管疾病筛查程序、增加赛中运动员救助资源配给、全面建立运动性猝死筛查及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运动性猝死风险防控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 心血管疾病 运动性猝死 赛前心血管疾病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动疲劳“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在体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振向 周开祥 +4 位作者 陈岩 矫玮 王霄英 张珏 包大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7-54,共8页
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 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究与运动疲劳相关的大脑区域以及相应脑区之间的激活与功能连接状态,从而验证人体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方法:招募20名800 m跑成绩≤2 min 3 s的男性运动员,对其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遴选出相对最大摄氧量≥55 ml/(kg·min)的11名被试。实验前使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区代谢物质的浓度;使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随后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实验,试达到疲劳状态后即刻进行与实验前一致的fMRI测试。结果:通过1H-MRS测试发现,运动疲劳发生后被试左侧基底节区(basal ganglia,BG)的Cho/Cr显著降低(P<0.05);通过BOLD-fMRI发现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后小脑(cerebellum)和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s,M1)、小脑和躯体感觉运动区(sensory motor cortex,SMC)、小脑和海马(hippocampus)/海马旁回(parahippocompalgyrus)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程度减弱(P<0.05)。结论:运动疲劳发生后基底节区的代谢物质下降,以小脑为中心的脑功能默认网络连接降低,基底节区和小脑可能是使人体出现运动疲劳状态的重要脑功能区,也初步验证了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作为2个监视系统来调控人体产生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中枢控制器模型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周冲刺间歇训练对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也 冷波 +1 位作者 刘浩崇 包大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32-737,共6页
目的:观察8周冲刺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对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6名北京体育大学羽毛球队男队员随机分成实验组(SIT组)8人,对照组(CG组)8人。SIT组每周进行2次功率自行车SIT训练和... 目的:观察8周冲刺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对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6名北京体育大学羽毛球队男队员随机分成实验组(SIT组)8人,对照组(CG组)8人。SIT组每周进行2次功率自行车SIT训练和1次多球SIT训练(2+1模式),CG组每周进行2次一般体能训练和1次多球训练(2+1模式)。训练后基于每次训练的心率计算训练时间和训练冲量(TRIMP)。训练前、后分别测一次受试者的Yo-Yo间歇恢复测试2(Yo-Yo-IR2)、无氧功率,以及无氧功测试后的血乳酸值。结果:训练后,(1)SIT组在80%~90%HRmax区间和90%~100%HRmax区间的周训练时间和周训练TRIMP均明显高于CG组(P<0.05)。(2)SIT组YO-YO-IR2跑动距离从1083米增加到1217.5米,与CG组比有显著提高(P<0.01)。(3)与CG组相比,SIT组平均功率(MP)显著提高(P<0.05),SIT组达到峰值功率的时间(TTP)显著减少(P<0.05)。(4)SIT组的平均血乳酸峰值比训练前提高2.49 mmol/L,与CG组比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8周SIT训练明显提高了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刺间歇训练 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表现 羽毛球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射箭运动员射箭动作节奏与成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武文强 蔡勇 +2 位作者 毛松华 周财亮 武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1-245,共5页
射箭动作节奏的一致性是射箭项目教练员一直关注的重点。研究运用高速摄影机在不干扰射箭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条件下,对我国里约奥运会4名优秀反曲弓射箭运动员的射箭动作节奏特征与成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优秀射箭运动员在瞄准节奏... 射箭动作节奏的一致性是射箭项目教练员一直关注的重点。研究运用高速摄影机在不干扰射箭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条件下,对我国里约奥运会4名优秀反曲弓射箭运动员的射箭动作节奏特征与成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优秀射箭运动员在瞄准节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0环与非10环成绩在瞄准节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优秀运动员在最佳瞄准阶段时间越长,运动员的成绩越稳定。优秀射箭运动员的声动反应时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声动反应并不能作为优秀射箭运动员技术监控的有效指标。因此,作为国家队教练员不能一味强调射箭技术的快节奏,需要注重射箭技术训练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箭 高速摄影机 瞄准 撒放 节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镇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成浩 米文丽 +2 位作者 王彦青 熊开宇 何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64-770,共7页
运动是一种有效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生活)方式,在疼痛治疗中也显示出积极效果,其具体的镇痛效果及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的方式、周期、强度及频率等范式或参数差异导致不同的镇痛效果。内源性镇痛系统、下行抑制... 运动是一种有效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生活)方式,在疼痛治疗中也显示出积极效果,其具体的镇痛效果及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的方式、周期、强度及频率等范式或参数差异导致不同的镇痛效果。内源性镇痛系统、下行抑制系统、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途径参与了运动镇痛的过程。本文概述了不同运动范式的镇痛效果及其可能机制,以期加深对运动镇痛的理解,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疼痛 内源性阿片肽 下行抑制系统 细胞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缓解衰老性骨骼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龚丽景 潘秀清 付鹏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1,共8页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衰老性肌萎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运动作为积极有效的防治方式,其作用机制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从衰老性肌萎缩发生的本质和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作用差异入手,探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和自主转轮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衰老性肌萎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运动作为积极有效的防治方式,其作用机制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从衰老性肌萎缩发生的本质和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作用差异入手,探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和自主转轮等不同方式运动改善肌萎缩的可能分子机制。其中,mTOR、TGF-β/Smad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途径等参与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过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自噬-溶酶体系统、细胞凋亡、细胞焦亡/炎症、氧化应激/铁死亡等途径参与骨骼肌蛋白质分解的促进过程。运动可通过上述信号通路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从而缓解衰老性肌萎缩的进程,为运动缓解衰老性肌萎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性肌萎缩 肌纤维类型 骨骼肌蛋白质代谢 运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评价排球运动员髌腱弹性恢复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婧鲆 刘卉 +1 位作者 宋琳 崔立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12-917,923,共7页
目的:以二维超声指标低回声区面积作为评价标准,将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弹性指标杨氏模量与低回声区面积对比,评价髌腱末端病治疗前后髌腱的弹性恢复情况,同时分析杨氏模量是否可以作为评价髌腱末端病治疗效果的指标。方法:以髌尖... 目的:以二维超声指标低回声区面积作为评价标准,将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弹性指标杨氏模量与低回声区面积对比,评价髌腱末端病治疗前后髌腱的弹性恢复情况,同时分析杨氏模量是否可以作为评价髌腱末端病治疗效果的指标。方法:以髌尖部存在低回声区为标准筛选了16例患有髌腱末端病的男性排球二级运动员,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例。治疗组进行1次/周,共5周的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在实验前、中、后分别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和二维超声检查。采用混合设计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之间以及治疗前、中、后的低回声区面积和杨氏模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低回声区面积和杨氏模量的关系。结果:前三周、后两周以及整个治疗前后,治疗组低回声区面积均显著减小(P=0.003,P<0.001,P=0.002);治疗组杨氏模量在前三周以及整个治疗前后均显著增大(P<0.001,P<0.001),但在最后两周治疗之间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的低回声区面积和杨氏模量在整个过程中均无显著改变。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前低回声区面积和杨氏模量均没有显著差异,治疗3周和5周后治疗组低回声区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42,P=0.003),杨氏模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P<0.001)。杨氏模量和低回声区面积显著负相关,当杨氏模量<80k Pa时,低回声区面积=1.649-0.019×杨氏模量(R^(2)=0.608,P<0.001);当杨氏模量>80k Pa时,低回声区面积=0.651-0.003×杨氏模量(R^(2)=0.752,P<0.001)。结论:在髌腱末端病恢复进程中,髌腱弹性是逐渐增大的;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价髌腱末端病的治疗效果,髌腱杨氏模量与低回声区面积间的关系与杨氏模量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治疗 跳跃膝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