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解预处理对酸枣仁油不皂化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崔芯文 孙明哲 +1 位作者 关淳博 张秀清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提高酸枣仁油的附加值,以酸枣仁为原料对其进行酸解预处理,并采用石油醚提取酸枣仁油。以酸枣仁油中不皂物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酸解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酸解预处理对酸枣仁油不皂化物组成、得率、理化指标... 为了提高酸枣仁油的附加值,以酸枣仁为原料对其进行酸解预处理,并采用石油醚提取酸枣仁油。以酸枣仁油中不皂物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酸解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酸解预处理对酸枣仁油不皂化物组成、得率、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解预处理酸枣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酸解时间2.5 h、酸解温度50℃、盐酸-乙醇溶液浓度3.0 mol/L、料液比1∶15,在此条件下酸枣仁油中不皂化物含量为(2.29±0.03)%,与未酸解预处理的酸枣仁油相比提高了3.24倍;酸解预处理不影响酸枣仁油不皂化物的组成,均含有植醇、香叶基香叶醇、角鲨烯、菜油甾醇、豆甾醇、γ-谷甾醇、羽扇豆醇、桦木脂醛;酸解预处理不影响酸枣仁油得率、过氧化值、皂化值,但酸枣仁油酸值升高,碘值降低;酸解预处理使酸枣仁油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增强。综上,酸解预处理酸枣仁有效提高了酸枣仁油中不皂化物的含量,使酸枣仁油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油 酸解 不皂化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程序可变波长法同时测定桑白皮中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和桑辛素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甫成 时维静 杨清月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4-567,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桑白皮药材中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和桑辛素的方法。方法 Kromasil C18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0~12 min,327 nm;12~20 min,345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桑白皮药材中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和桑辛素的方法。方法 Kromasil C18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0~12 min,327 nm;12~20 min,345 nm;20~30 min,270 nm)。结果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和桑辛素进样量分别在0.094 4~1.416μg、0.104~1.56μg和0.113 2~1.69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53%(RSD=1.19%)、98.98%(RSD=1.40%)、98.91%(RSD=1.34%)。结论该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作为桑白皮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可变波长 桑白皮 绿原酸 东莨菪内酯 桑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笼型倍半硅氧烷的丙烯酸酯芯壳聚合物的合成及在改性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超 高俊刚 +2 位作者 韩宏哲 陈世辉 王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5,共5页
合成了具有不同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MAP-POSS)含量和不同芯壳比的丙烯酸酯芯壳聚合物(ACR)树脂,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CR乳胶粒子的形态;用动态力学谱仪研究了聚氯乙烯(PVC)/ACR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质;测试了PVC/ACR共... 合成了具有不同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MAP-POSS)含量和不同芯壳比的丙烯酸酯芯壳聚合物(ACR)树脂,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CR乳胶粒子的形态;用动态力学谱仪研究了聚氯乙烯(PVC)/ACR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质;测试了PVC/ACR共混物的塑化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AP-POSS在ACR芯中参与接枝和交联反应;MAP-POSS加入量为单体质量5%和10%时,壳层有最高的玻璃化转温度;芯/壳比为1∶1时,ACR粉末效果较好;PVC/ACR共混物材料塑化时间随ACR的含量增加而缩短,而塑化扭矩增大;ACR加入量为m(ACR)/m(monomer)=11/100时共混材料具有最大的冲击强度,较未加时提高了72.9%,比不含增塑剂的纯PVC提高了3.4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笼型倍半硅氧烷 丙烯酸酯芯壳聚合物 共混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油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明哲 张闪闪 +2 位作者 闫琳 郑晓杰 李晓燕 《粮油食品科技》 2020年第4期119-125,共7页
酸枣仁油取自药食同源的酸枣仁,是一种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综述近年来有关酸枣仁油的提取工艺、组成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为酸枣仁油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现有研究表明,酸枣仁油生产工艺简单,成品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 酸枣仁油取自药食同源的酸枣仁,是一种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综述近年来有关酸枣仁油的提取工艺、组成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为酸枣仁油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现有研究表明,酸枣仁油生产工艺简单,成品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同时还含有多种脂溶性成分。酸枣仁油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镇静催眠、改善记忆力、抗抑郁、抗氧化、血脂调节及抗肿瘤等,但其发挥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酸枣仁油的安全及多活性特点赋予其巨大的开发与应用潜力,相关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油 提取工艺 成分 生物活性 药食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络通提取物Z-6对高糖所致Schwann细胞损伤和PI3K/Akt/nNOS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梁俊清 徐海波 +9 位作者 陈檬 王志鑫 徐明远 姚兵 李文燕 李辉欣 侯斌 宋燕飞 王娜 庞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78-1783,共6页
目的:探讨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nNOS)信号通路在周络通提取物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雪旺(Schwann)细胞分为正常组(D-葡萄糖25 mmol/L)、高糖模型组(D-葡萄糖100 mmol/L... 目的:探讨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nNOS)信号通路在周络通提取物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雪旺(Schwann)细胞分为正常组(D-葡萄糖25 mmol/L)、高糖模型组(D-葡萄糖100 mmol/L)、周络通提取物活性部位5(Z-5)+高糖组、周络通提取物活性部位6(Z-6)+高糖组、周络通+高糖组和甲钴胺+高糖组。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生存活性,相关试剂盒分析培养上清中NO含量和细胞内Ca2+-ATPase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cl-2、Bcl-xL、Bax、Bak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及nNOS和Akt的磷酸化情况。利用PI3K和Akt的显性负性突变体瞬时转染Schwann细胞,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周络通提取物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周络通提取物Z-6能显著提高高糖损伤后Schwann细胞的存活率,提高NO分泌量并明显上调Bcl-2、Bcl-xL蛋白的表达及Akt、nNOS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及Bax、Bak、caspase-3蛋白的水平,利用PI3K的显性负性突变体(δp85)阻断nNOS的上游信号通路PI3K/Akt后,NO分泌量减少,但未对Z-6上调nNOS和Akt磷酸化的作用产生明显影响。结论:在高糖损伤条件下,周络通提取物Z-6上调nNOS蛋白磷酸化水平,促进抗凋亡因子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因子及caspase-3关键蛋白酶的表达,降低Schwann细胞凋亡率,从而提高高糖损伤细胞的存活率,这些作用与PI3K/Akt/nNOS通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络通提取物 PI3K/Akt/nNOS信号通路 雪旺细胞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分离技术在双黄连泡腾片除杂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杜红娜 陆安 +3 位作者 刘炳炜 郭永红 陈育鹏 毕丹 《中国兽药杂志》 2018年第7期44-51,共8页
为了考察不同孔径陶瓷膜对中药双黄连水提液除杂效果的影响,以双黄连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50、100、200、450、800 nm)对滤液性状、膜通量衰减、有效成分保留率及固形物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 为了考察不同孔径陶瓷膜对中药双黄连水提液除杂效果的影响,以双黄连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50、100、200、450、800 nm)对滤液性状、膜通量衰减、有效成分保留率及固形物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对膜过滤除杂与传统醇沉除杂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水提液经滤过孔径为450 nm的陶瓷膜过滤后,滤液澄清、透明,绿原酸、连翘苷转移率分别为90.14%和90.28%,固形物去除率为29.75%;滤过孔径为200 nm的陶瓷膜对黄芩水提调酸调碱液除杂所制备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为83.03%;醇沉除杂所制备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平均含量分别为42.08、1.92和3.11 mg/g,膜过滤除杂所制备双黄连泡腾片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平均含量分别为42.55、2.07和3.23 mg/g,且不同批次含量测定的RSD值均<3%(n=3)。综上所述,膜分离技术除杂所制备双黄连泡腾片工艺稳定可靠、简便易行,且绿色、安全,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对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泡腾片 膜分离技术 陶瓷膜 绿原酸 连翘苷 黄芩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