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37-342,共6页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1名非卒中对象作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组(发病〈12 h组和发病12-24 h组)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不同评分组(NIHSS 0-4分组和NIHSS 5-19分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UCH-L1、GFAP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相关参数在脑梗死诊断中的阳性与阴性的临界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清UCH-L1、GFAP均高于对照组[0.13(0.09,0.21)μg/L比0.05(0.02,0.13)μg/L,0.030(0.008,0.130)μg/L比0.004(0.004,0.020)μg/L;Z值分别为3.62、4.95,均P〈0.01];NIHSS评分5-19分组血清UCH-L1、GFAP水平高于NIHSS评分0-4分组[0.12(0.08,0.21)比0.09(0.08,0.18),0.07(0.01,0.11)比0.04(0.01,0.10);均P〈0.05]。发病12-24 h组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发病〈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8,0.21)μg/L比0.09(0.08,0.18)μg/L,0.030(0.010,0.110)μg/L比0.040(0.008,0.100)μg/L;均P〉0.05]。UCH-L1、GFAP诊断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血清UCH-L1≥0.18μg/L时,UCH-L1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74%;当血清GFAP≥0.11μg/L时,GF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6%;UCH-L1、GFAP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及0.71。结论血清UCH-L1、GFAP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时有明显变化。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槐雅萍 杨永轩 +2 位作者 贾子善 郭宗成 贾新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77-980,共4页
目的:观察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巢蛋白(nestin)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其中60只以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探索学习组(n=30)居于探索笼,对照组(n=30)每5只一组群居... 目的:观察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巢蛋白(nestin)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其中60只以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探索学习组(n=30)居于探索笼,对照组(n=30)每5只一组群居于标准笼,假手术组(n=10)仅开颅不电凝大脑中动脉,居于标准笼。探索学习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1周、第2周、第4周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分别于MCAO第1周、第4周时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即进行巢蛋白及NGF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在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NGF的表达情况。结果:探索学习组巢蛋白及NGF阳性神经元数在MCAO术后第7天、第14天明显多于手术对照组(P<0.05)。结论:探索学习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N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学习 脑梗死 大鼠 巢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2 位作者 孙菲 李宁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槐雅萍 杨永轩 +2 位作者 贾子善 郭宗成 贾新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巢蛋白(nestin)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其中60只经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探索学习组(n=30)和手术对照组(n=30),探索学习组居... 目的探讨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巢蛋白(nestin)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其中60只经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探索学习组(n=30)和手术对照组(n=30),探索学习组居于探索笼,手术对照组5只一组群居于标准笼;假手术组(n=10)仅开颅不电凝大脑中动脉,居于标准笼。探索学习组和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7、14、28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第7、28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即进行巢蛋白及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在脑梗死灶周围皮质的表达情况。结果探索学习组大鼠巢蛋白阳性神经元数在第7、14天明显多于手术对照组(P<0.01),探索学习组突触素的表达在第14、28天明显多于手术对照组(P<0.01)。结论探索学习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突触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学习 脑梗死 大鼠 巢蛋白 突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