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肘外侧小切口伸肌总腱下变性组织清除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长军 孙凤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473-474,共2页
关键词 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 外侧小切口 伸肌总腱 手术治疗 清除术 组织 变性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2或3部分骨折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正鑫 刘岩 +3 位作者 毛英夫 李丙岩 卫力晋 田耘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 :探讨应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2、3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肱骨近端2、3部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6岁,平均61.5岁;应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的患者22例,其... 目的 :探讨应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2、3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肱骨近端2、3部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6岁,平均61.5岁;应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的患者22例,其余20例采用传统的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使用VAS评分评估术后1周肩关节疼痛程度,使用肩关节Constant评分评估肩关节术后3个月及6个月以上肩关节功能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完成至少14个月的随访。两组比较,手术时间(P=0.003)、术中出血量(P=0.001)、术后住院天数(P=0.013)、术后1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026)、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P=0.014),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组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临床愈合时间(P=0.462)、术后6个月以上Constant评分(P=0.204),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组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出现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断裂的情况。结论:应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2、3部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近端 肩骨折 肩峰 手术入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立君 刘岩 卫力晋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脊柱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脊柱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21±11.21)min、(18.79±8.41)ml、(0.51±0.36)mm、(3.51±1.22)d,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2.54±14.54)min、(61.23±19.25)ml、(6.52±1.45)mm、(9.14±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术后并发症。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治疗效率较高,康复作用突出,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创伤 微创手术 固定稳定性 临床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立君 刘岩 卫力晋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6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PSF)联合伤椎置钉同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与传统组,各20例。微创组采用PPSF联合伤锥置钉治疗,传统组采用传...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PSF)联合伤椎置钉同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与传统组,各20例。微创组采用PPSF联合伤锥置钉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椎体影像学参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度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度均优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微创组(2.60±0.65)、(0.80±0.68)分低于传统组的(5.30±0.72)、(2.65±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SF联合伤椎置钉不仅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高度,减小后凸Cobb角,而且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伤椎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冻结肩的效果评价
5
作者 孔亮 王长军 +1 位作者 侯建勇 刘兵兵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1期65-66,共2页
目的 :分析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45例冻结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OBS组与CON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OBS组患者进... 目的 :分析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45例冻结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OBS组与CON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OBS组患者进行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的评分、肩关节疼痛的评分和肩关节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结果 :OBS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1.82%)高于CON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52.18%),P <0.05。治疗后,OBS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评分、肩关节疼痛的评分、肩关节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均高于CON组患者,P <0.05。结论 :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肩关节的功能,缓解其肩部疼痛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肩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