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路径的比较及选择——兼论中西方经济学之区别及其根源 被引量:6
1
作者 冯彦明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2,共8页
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是以安贫乐道为目的和思想基础,国家统一管理,农民分散经营,商业规范发展;而西方则是以唯利是图为目的和思想基础,以商业自由发展为手段,庄园主(资本家)分散经营,通过政治联盟(国家和国家联盟),对内圈地掠夺,对外征... 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是以安贫乐道为目的和思想基础,国家统一管理,农民分散经营,商业规范发展;而西方则是以唯利是图为目的和思想基础,以商业自由发展为手段,庄园主(资本家)分散经营,通过政治联盟(国家和国家联盟),对内圈地掠夺,对外征服侵略。中国历史上发展的思想前提是安贫乐道以及国与家共同发展和富裕,西方发展的思想前提是唯利是图以及奴隶主、贵族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个人发家致富。由此所决定,中国的经济学是国家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西方的经济学是家庭理财学和发财致富学。因此,带来了中西方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走以人为本、积极创新和共享共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小农经济 新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与起点 被引量:5
2
作者 冯彦明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8,共10页
所有科学研究的使命都在于弄清楚关于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人的问题,服务于人类的发展。人的活动方式不同,其认识也不同,进而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因此,从经济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学不应离开人这个主体。鉴于此,中... 所有科学研究的使命都在于弄清楚关于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人的问题,服务于人类的发展。人的活动方式不同,其认识也不同,进而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因此,从经济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学不应离开人这个主体。鉴于此,中国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和起点可以归结为人,中国经济学中的人是多维一元的。人是存在与思维、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体,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人类的认识是可以统一的,而人类的实践是有局限性的,对人类的认识与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 人的经济学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十九大重点关照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解读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曦辉 李正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1,共9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着眼点,而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将成为解决当前失衡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关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着眼点,而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将成为解决当前失衡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关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民族地区实现从发展的大后方向开发开放的关键枢纽位置转换创造了新机遇,也为少数民族共享发展红利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 不平衡不充分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中国版之“一带一路”支撑理论研究——兼论民族经济学的时代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6期62-73,共12页
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以自由贸易为特征,是给人类带来福祉最大的一次全球化,但是,它比起以分工规模范围最大化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倡议,还存在很大差距。民族过程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民族分离、裂解则世界或区域... 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以自由贸易为特征,是给人类带来福祉最大的一次全球化,但是,它比起以分工规模范围最大化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倡议,还存在很大差距。民族过程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民族分离、裂解则世界或区域经济下行,民族融合、相容则国家经济欣欣向荣,民族问题对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民族经济学就是对民族过程的政治、文化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对"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一带一路” 民族经济学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价值文化的民族经济学新范式
5
作者 李曦辉 阿列夫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5-163,共9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化,要么全球经济不断多元化,这需要既往实践的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化,要么全球经济不断多元化,这需要既往实践的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余下的就是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包容,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多元的文化实现互谅、共容、共存,进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关注价值文化的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旨在对民族过程的政治文化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经济视角阐释民族过程,实现民族文化从互谅、共容,走向融合共存,从而提升人类的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经济学 新范式 经济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综述
6
作者 李曦辉 刘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4,共4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学部委员及李钢、李曦辉、刘戒骄、戚聿东、尚增健、王燕梅、杨世伟等7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的"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宣告成立.论坛就经济管理学有没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学部委员及李钢、李曦辉、刘戒骄、戚聿东、尚增健、王燕梅、杨世伟等7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的"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于2018年12月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宣告成立.论坛就经济管理学有没有"中国学派"、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学派、怎样建设中国学派、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对建设中国学派的作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建议和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管理学 中国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应杰 陈耀 +3 位作者 李曦辉 王智勇 邓仲良 田惠敏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共11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共性问题。现阶段,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中国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共性问题。现阶段,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为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在实现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基础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发表真知灼见,以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区域平衡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九大后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曦辉 李松花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2,共9页
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以来,时隔近40年,在党的十九大中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以来,时隔近40年,在党的十九大中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我们需要正视区域间、次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增长极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并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推出为契机,形成平衡充分的区域发展模式。要按市场机制配置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实现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协同发展,各区域间互为核心、互为边缘,最终实现全国乃至国际区域间的经济平衡和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不充分 资源配置方式 区域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口支援的分类治理与核心目标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4,共10页
对口支援工作产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它是一系列具有某些特征工作的统称,并不是产生于一项工作实践,而是源于多项工作实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才能实现最佳治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的... 对口支援工作产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它是一系列具有某些特征工作的统称,并不是产生于一项工作实践,而是源于多项工作实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才能实现最佳治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的对口支援,最为核心的目标就是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口支援 分类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引擎研究
10
作者 冯彦明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8,共12页
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文化、中国现实有机结合,在批判地汲取东西方经济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过去60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找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文化、中国现实有机结合,在批判地汲取东西方经济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过去60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找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全方位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这对于我们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创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创新驱动、结构平衡、国际共享3个方面,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 创新驱动 结构平衡 国际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