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三个重要维度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振峰 程刘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科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依据,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依据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鲜明人民性、直接现实性和开放发展性,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理论前提;从理论发展来说,... 科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依据,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依据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鲜明人民性、直接现实性和开放发展性,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理论前提;从理论发展来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呈现出更新、更行的理论特质;从现实依据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引下所创造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是“行”的生动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创新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科学家精神 被引量:2
2
作者 何玉芳 龚凌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8,共11页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科学家精神受社会存在决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具有独特的道德价值。科学家精神是值得全社会尊崇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家精神服务于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的养成必须与实践相联系,是科学家坚持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在道德感知的正向反馈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科学家精神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形式主义批判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吉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围绕黑格尔形式主义原则的两个层面,抓住市民社会同国家在哲学逻辑层面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通过两条路径阐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内在矛盾,揭示其理论的全部...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围绕黑格尔形式主义原则的两个层面,抓住市民社会同国家在哲学逻辑层面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通过两条路径阐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内在矛盾,揭示其理论的全部非批判性。一方面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形式主义的方法论,指出黑格尔采用一种主谓颠倒的论证逻辑推出理性国家观,其整套思辨哲学的方法未能进入定在以现实化,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造成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经验事实的批判揭露黑格尔将普遍性的国家理念下降至粗陋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中,由此导致政治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成为脱离市民社会的抽象,实则是一种保守、折中与倒退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主语和谓语,取代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立场力图建立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实现个体与类的统一,完成对现代国家的超越。同时这一批判也预示着马克思将走出一条与黑格尔完全不同的理论路径,从现实的客观经济关系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全面批判和超越黑格尔理论,为进一步转向市民社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法哲学 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4
作者 侯菲菲 林柏成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是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二者融合应依据的价值原则是,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与力量源泉。目光注视未来,二者融合具有清晰的价值指向,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融合 价值基点 价值原则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曼海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
5
作者 翟媛丽 林建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6-72,共7页
曼海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社会思潮来加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研究方式上说,曼海姆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与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斗争的三条战线中加以... 曼海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社会思潮来加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研究方式上说,曼海姆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与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斗争的三条战线中加以考察是有其新意的。曼海姆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极端理性与极端非理性的统一,这说明曼海姆与马克思主义对政治领域的理解不同,曼海姆对政治领域的理解带有某种程度的不可知论倾向。把知识社会学同唯物史观等量齐观是不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辩证法 唯物史观 思维方式 社会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青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摸索出多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摸索出多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有效推进路径。由夏小华编著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2014年4月1日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系统整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研究 推进路径 安徽大学 中文标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当代启示——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考察
7
作者 于维力 张瑞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0,共9页
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意义重大。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考察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只有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才能深入... 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意义重大。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考察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只有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才能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而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增强创造性运用这一原则的方法论自觉。面向新征程,必须在时代潮流中掌握历史主动,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创造性运用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世界意蕴
8
作者 郑士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丰厚的世界意蕴,其基于“六个必须坚持”深层次地探讨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丰厚的世界意蕴,其基于“六个必须坚持”深层次地探讨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为全球治理贡献人本逻辑新范式;坚持自信自立,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坚持守正创新,为人类文明传承与时代发展注入辩证智慧;坚持问题导向,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务实路径;坚持系统观念,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整体性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为共建美好世界创造人类福祉凝聚协同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出宏阔的世界视野与科学的战略思维,为推进共建共享美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 方法论 世界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要与展望
9
作者 黄晓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理论问题。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形成历程、显著特征、优势建构、重大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理论问题。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形成历程、显著特征、优势建构、重大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理论研究、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层次多重逻辑关系、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视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青年精神世界的理路
10
作者 徐先艳 贾佳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51-53,共3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青年精神世界的必要性在于其是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遵循、实现为党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就基本功能而言,它培育青...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青年精神世界的必要性在于其是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遵循、实现为党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就基本功能而言,它培育青年的公共理性、为青年提供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实践路径而言,应以引领青年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丰富主流文化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安志强 李丹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0-73,共4页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成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颖 杨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1,共5页
青年成长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青年的成长目标、教育培养、学习问题、职业选择几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明确青年的历史使命,教导和引领青年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 青年成长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青年的成长目标、教育培养、学习问题、职业选择几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明确青年的历史使命,教导和引领青年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青年成长 发展目标 教育培养 职业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党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琼 谷圆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1,共5页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党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育大学生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意识,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党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育大学生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意识,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为此,要加强课堂教学,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丰富教育实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创新教育载体,增进爱国主义教育效能;优化育人氛围,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教育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现象学阐释及其哲学变革意蕴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秀萍 何晓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感性”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不仅只是一个知识论向度的日常经验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存论向度的、具有“现象学视野高度”的哲学概念。从“何以可能”“何以界定”“何以展开”三个维度对该“感性”概念进行现象学阐释,认为“现象学视野... “感性”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不仅只是一个知识论向度的日常经验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存论向度的、具有“现象学视野高度”的哲学概念。从“何以可能”“何以界定”“何以展开”三个维度对该“感性”概念进行现象学阐释,认为“现象学视野高度的感性”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一种“体验”,而不是人的感性直观的一种“认识”。以此“感性”概念的现象学阐释为线索,认为马克思哲学开启了“双元”变革:在本体论上,由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实践”就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始源的生存情态——主客体之间本源性的一体性、对象性关联;在认识论上,由符合论的真理观转变为实践自明性的真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 现象学 哲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论探源及其存在论革命意蕴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晓亮 刘秀萍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26,共8页
"感性—对象性"概念是理解马克思整个哲学存在论的枢纽。黑格尔对"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纯粹抽象的思辨领域。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突破了黑格尔的纯粹思辨的抽象性,使整个哲学... "感性—对象性"概念是理解马克思整个哲学存在论的枢纽。黑格尔对"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纯粹抽象的思辨领域。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突破了黑格尔的纯粹思辨的抽象性,使整个哲学的基点落到了"感性"之上,但最终却陷入直观化的抽象当中。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感性—对象性"概念,进而使整个"新哲学"的"新基点"返回到真正的感性——"人与自然的原初对象性关联"之上。由此,他开启了整个"新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新视域",即"关系的原则代替了实体的原则",并最终通过哲学生存论路向的转向,实现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路向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对象性 存在论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四重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资本论》的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玉芳 张晓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3,共8页
《资本论》的副标题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明《资本论》不仅是在经济层面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说,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域下... 《资本论》的副标题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明《资本论》不仅是在经济层面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说,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域下剖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过程中寻求人类解放道路的新世界观。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四重内涵来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对深化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琛 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49-156,共8页
人的和谐思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人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人的和谐的实质和主要内容,实现和谐的前提和条件等。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 人的和谐思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人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人的和谐的实质和主要内容,实现和谐的前提和条件等。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思想,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和谐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晓文 刘秀萍 韩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共7页
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 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资本 劳动 异化 技术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中的技治主义:困境、根源与突破 被引量:12
19
作者 邬晓燕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6,共10页
数字治理正成为数字时代全球治理的崭新范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展示出极大的赋能增效作用,也日益暴露出数字控制、权力剥夺、价值偏好等消极影响,暗藏颇为危险的技治主义倾向。数字治理中的技治主义困境表现为“重技术应用... 数字治理正成为数字时代全球治理的崭新范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展示出极大的赋能增效作用,也日益暴露出数字控制、权力剥夺、价值偏好等消极影响,暗藏颇为危险的技治主义倾向。数字治理中的技治主义困境表现为“重技术应用轻治理实践”“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机器判断轻人类决策”的技治主义行为导向、霸权逻辑和系统风险,其生成根源在于执持技术决定论的技术社会观、追求绩效主义的社会进步观、迷信机器决策的智能治理观和数字治理缺乏反思性再治理。为有效规制算法运行、推进数字民主、迈向数字善治,必须重构数字技术理性,优化数字治理生态,构建负责任和可问责的算法运行,限定数字治理的合理界限,发展积极的数字治理,加强伦理规制和系统性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技治主义 智慧治理 数字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的批判路线:历史主体的交织与嬗替
20
作者 孙夕龙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71,共7页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复归”,其形成起点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绝对自由”为“征服世界”的“心脏”的“哲学”。在《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复归”路线一直并行于和嵌套着唯物主义批判路线,到《巴黎手稿》时被全面运用,并与唯物主义路线纠结为历史运动及其主体的四层嵌套关系,造成了尖锐的逻辑冲突。由于马克思从批判初期就逐步引入了历史运动的物质主体和动力,从而突破了种种虚假精神动力的束缚,并最终在《神圣家族》中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异化—复归”路线则因其内在缺陷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 复归 历史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