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时间预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宁海 陈硕 +1 位作者 梁肖 田佩宁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54,共13页
碳达峰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碳排放现状。基于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成果,推算含私人小汽车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并计算各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经验,预测2... 碳达峰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碳排放现状。基于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成果,推算含私人小汽车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并计算各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经验,预测2019—2040年我国客货运周转量发展趋势。以2040年为目标年,设计未来交通结构和碳排放因子情景,研究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时间和达峰值。结果表明:2020年,含私人小汽车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为11.1亿t。2040年,我国旅客运输需求规模在8.2万亿~8.7万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需求规模在27.3万亿~28.7万亿吨公里。最后,验证了单纯依赖交通结构改善难以实现2040年前碳达峰,还须结合交通清洁技术升级。情景分析表明,采取“公转铁”“公转水”等交通结构转型,公路运输清洁化等政策措施,交通运输业有望于2031—2034年实现碳达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碳达峰 情景分析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及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分析 被引量:55
2
作者 田佩宁 毛保华 +2 位作者 童瑞咏 张皓翔 周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针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核算边界、范围、方法不清的问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运输方式分解,建立统计口径清晰、可与国际对标的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测算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和各运输方式的CO_(2)排放量,分... 针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核算边界、范围、方法不清的问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运输方式分解,建立统计口径清晰、可与国际对标的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测算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和各运输方式的CO_(2)排放量,分析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结构和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强度,为中国交通运输业制定碳减排路径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CO_(2)排放量为12.74亿t,仅次于美国(17.88亿t),占全国CO_(2)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2.42%,占世界交通运输CO_(2)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4.82%。中国交通碳排放结构较分散,作为碳排放主体的道路运输排放占比(79.15%)低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85.19%~96.69%),而航空、水路、轨道交通的碳排放占比则高出许多,分别为9.13%、7.06%、4.39%。碳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航空、公路、铁路、水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测算 碳排放结构 碳排放强度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 被引量:17
3
作者 关伟 吴建军 高自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1,共13页
网络化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自然属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系统的运营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与管理体制对于系统网络化都有内在需求.本文首先给出了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的定义,并从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展... 网络化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自然属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系统的运营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与管理体制对于系统网络化都有内在需求.本文首先给出了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的定义,并从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展望两个角度开展了详细论述.从交通运输系统复杂网络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网络化组织运营管理和城市交通系统网络化控制与诱导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最新现状,归纳总结了其中存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交通运输系统复杂网络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探索不同交通运输网络拓扑结构与交通动力学时空演化规律、网络承载力、可靠性之间的动态耦合及匹配关系.交通运输系统网络化组织运营管理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物理结构为复杂网络的条件下,具有目标异性的多博弈主体(政府、运营企业、乘客等)之间如何实现利益平衡或达到帕累托最优.对于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重点需要加强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的研究,围绕“综合交通网络的构造演化机理”“城市交通网络供需平衡机理”“多层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复杂特性及其动力学过程”“出行行为的多样性及可预测性”等问题进行探索.此外,由于新技术环境下的交通系统将出现颠覆性的变革,交通网络运输系统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升级改造.具有自驱动、自组织、自决策能力节点的柔性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共享运行机制,将会是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工程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交通运输网络 交通系统工程 复杂网络 系统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演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庆云 毛保华 张国伍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1,共10页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理论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系统工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这一专业术语至今,在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于交通运输系统的过程中,形成了交通运输专业系统工程的特色。本文在回顾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理论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系统工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这一专业术语至今,在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于交通运输系统的过程中,形成了交通运输专业系统工程的特色。本文在回顾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近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演化过程;结合影响交通运输系统的要素与重大活动,梳理提炼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阐述不同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发展理论进展与工程实践成就。考虑到过去近40年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了较大变化,本文提出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要点,展望了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难题。研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应结合新时期交通运输需求的时空特性与交通供给模式的演变,重点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服务效能提升理论与方法,攻克碳中和目标下的运输供给技术与管理机制建设难题,切实解决交通运输工程实践与政策领域内日益复杂的问题,从学术、理论及应用上提升交通强国和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发展战略 碳中和 交通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庆云 毛保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36,共9页
人类是科技的发明者,也被科技发展深刻影响.本文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人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历史关系,解读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业及其发展方式、结构的作用.研究发现:科技正以越来越显著、程度越来越强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客货运输的效率及服... 人类是科技的发明者,也被科技发展深刻影响.本文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人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历史关系,解读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业及其发展方式、结构的作用.研究发现:科技正以越来越显著、程度越来越强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客货运输的效率及服务水平.同时,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了滚雪球的效果.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需要更多地关注长期战略与长期规划,以避免短期策略带来的重复投资与可能的浪费.未来大数据、物联网、共享技术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效益与效率的改变,还将涉及大量与传统观念甚至社会伦理不同的变革,这些变革值得从社会治理角度去重视与研究.研究认为:“十四五”至2035年,在全面认识未来变革导致的需求下降等风险基础上,首先,应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其次,应尽快研究规范科技带动下交通运输新兴产品的管理;第三,借助科技发展的推动,提高既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效能,研究部分基础设施提供延伸服务的方法;最后,研究交通运输行业供需新理念,进一步提升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这些变革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工作者与决策者都是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科技进步 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 运输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末端出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就业可达性
6
作者 陈越 许奇 +3 位作者 贾顺平 魏润斌 孙世一 李雯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18,共9页
在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影响范围和由共享单车订单数据识别所得的骑行影响范围,测算站点到居住小区和就业兴趣点(POI)的步行和骑行时间,提出考虑末端出行的两步移动搜索法.结合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算... 在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影响范围和由共享单车订单数据识别所得的骑行影响范围,测算站点到居住小区和就业兴趣点(POI)的步行和骑行时间,提出考虑末端出行的两步移动搜索法.结合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算和分析北京市六环内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就业可达性及其公平性,量化末端出行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步行和骑行2种末端出行方式下,各站点的末端出行时间平均为18.6、8.6min,占总出行时间的29%、16%,且第一公里耗时略高于最后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就业可达性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沿圈层递减,呈现明显的廊道特征.整体上基尼系数达到0.16、0.17,就业可达性分布较公平,但低房价站点存在明显的可达性劣势,局部上四环外和低房价类型站点的可达性分布相对更不均衡.相较于传统方法,利用改进方法所得的结果显示,考虑末端出行后可达性平均变化20%、9%,且外围站点变化更大,公平性的变化程度达到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可达性 交通公平性 末端出行 最后一公里 两步移动搜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城市快速路交通状态划分 被引量:6
7
作者 谷远利 杜恒 陆文琦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0,231,共9页
为提升交通状态划分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负激励项的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BNITFCM)交通状态划分模型。该模型在原有FCM(Fuzzy C-Means)模型基础上考虑了交通流样本点权重以及交通流参数权重对聚类效果的影响,并引入隶属度负激励项、交通... 为提升交通状态划分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负激励项的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BNITFCM)交通状态划分模型。该模型在原有FCM(Fuzzy C-Means)模型基础上考虑了交通流样本点权重以及交通流参数权重对聚类效果的影响,并引入隶属度负激励项、交通流权重负激励项、交通流样本点权重负激励项使聚类结果呈现类内高耦合、类间低耦合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样本点进行加权处理,用加权欧氏距离描述样本点之间的关系。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法得出模型的迭代公式并通过该迭代公式对模型进行求解。针对大多交通状态划分方法参数特征维度低的问题,本文以经过多源数据融合获得的速度、速度标准差、流量、密度和道路满载度构建高维特征输入。以数值仿真实验检验了BNIT-FCM模型在分类准确性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BNIT-FCM模型较FCM模型和改进模糊隶属度FCM模型(IFMD-FCM)的ARI(Adjusted Rand Index)分别提升了4.17%和3.56%。以深圳市北环大道卡口和浮动车数据的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BNIT-FCM模型对比FCM模型以及IFMD-FCM模型的轮廓系数分别提升了4.12%和4.07%;同时,BNIT-FCM模型采用多源融合数据的速度及其标准差比单独采用卡口数据和单独采用浮动车数据的速度及其标准差的轮廓系数分别提升了29.67%和5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状态划分 改进FCM聚类模型 多源数据 多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事件短视频资源的多模态情绪特征分析
8
作者 董镇滔 徐暟敏 +4 位作者 万清颖 刘晓菲 申昊 李书涵 奇格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68,共8页
为了刻画以短视频形式传播的交通事件舆情对公众情绪的导向,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和多模态生理信号特征提取,构建生理特征图谱.爬取抖音平台136个高赞视频及38805条评论,以所有视频为文档集,单个视频为文档,评论为单词,采用隐狄利克雷分布... 为了刻画以短视频形式传播的交通事件舆情对公众情绪的导向,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和多模态生理信号特征提取,构建生理特征图谱.爬取抖音平台136个高赞视频及38805条评论,以所有视频为文档集,单个视频为文档,评论为单词,采用隐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进行主题挖掘,获得不同主题的评论单词分布和不同视频的主题分布.使用基于朴素贝叶斯的SnowNLP计算评论单词的情感分数,分析不同舆情主题表达的情感倾向.开展神经科学实验,采集脑电、眼动、心电和呼吸等多模态生理信号及情绪评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情感倾向的视频会诱发不同情绪,不同情绪下脑电的相对谱功率、眨眼频率、呼吸标准差和心电极低频功率等多模态生理特征具有特异性,评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语义会在视频诱发情绪的基础上对公众情绪造成不同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信息挖掘 情绪特征 主题模型 短视频舆情 脑电图(E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通运营下市域铁路与地铁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其渊 刘思源 +3 位作者 江山 冯涛 陈垚 张永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7,共12页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运营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协同优化对于提升线网的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贯通运营下市域铁路与地铁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和客流分配一体化优化模型,以最小化乘客出行费用与企业运营费用之和为目标,考虑通过...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运营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协同优化对于提升线网的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贯通运营下市域铁路与地铁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和客流分配一体化优化模型,以最小化乘客出行费用与企业运营费用之和为目标,考虑通过能力和列车载客能力、车底资源以及列车服务数量等实际约束,同时设计改进的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求解,确定全线的列车开行交路,以及各交路上的列车开行频率、编组类型和停站方案,并验证算法在不同客流需求水平案例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两阶段法,改进的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能以平均234 s的计算时间得到满意解,目标函数值平均下降3.6%;与独立运营相比,贯通运营后,企业运营费用平均降低了11.3%,全线乘客和跨线乘客出行费用分别平均降低了3.9%和10.7%,跨线乘客换乘次数平均减少了18.7%,车底使用数量平均减少了14.4%;与站站停模式相比,市域铁路本线和贯通列车采用灵活停站的运营模式后,全线乘客出行费用平均降低了4.2%。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为市域铁路与地铁贯通运营开行方案编制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贯通运营 改进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 列车开行方案 市域铁路 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线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计划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垚 柏赟 +1 位作者 毛保华 温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9,共9页
跨线运营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发展方向。针对跨线条件下列车交路计划编制问题,通过构造乘客出行时空网络图准确刻画复杂交路下的客流行为,建立以最小化列车走行公里与乘客出行时间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列车交路方案、开... 跨线运营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发展方向。针对跨线条件下列车交路计划编制问题,通过构造乘客出行时空网络图准确刻画复杂交路下的客流行为,建立以最小化列车走行公里与乘客出行时间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列车交路方案、开行比例与频率为决策变量,并针对跨线交路与本线交路的行车冲突,考虑非等间隔发车,确定列车发车时刻。设计基于交路及开行频率搜索与运行间隔协调的定制分解算法。案例结果表明,列车跨线方向与乘客换乘主方向一致时,跨线交路可同时提升企业运营与乘客出行效益。换乘出行导致的断面客流量差异是跨线交路开行方案设置的主要依据。研究结论可为运营企业制定列车交路计划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互联互通 跨线运行 交路方案 服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图卷积的跨交通方式客流联合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江锋 丁卫东 +3 位作者 罗冬宇 李云飞 齐崇楷 董宏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4,共12页
大城市多种交通方式交织形成了彼此互通的客流网络,而跨交通方式客流之间的时空关联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客流联合预测来解析整体出行规律,这对实现跨交通方式客流无缝衔接出行至关重要。针对跨交通方式客流网络,引入跨交通方式超图关联矩... 大城市多种交通方式交织形成了彼此互通的客流网络,而跨交通方式客流之间的时空关联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客流联合预测来解析整体出行规律,这对实现跨交通方式客流无缝衔接出行至关重要。针对跨交通方式客流网络,引入跨交通方式超图关联矩阵刻画公交和地铁的客流超图网络之间关联关系,提出一种基于双模时空超图卷积网络(BSTHCN)的跨交通方式客流联合预测模型。具体来说,模型由3部分组成:输入模块、时空卷积模块(包括时间卷积和空间卷积)和输出模块,可同时捕捉公交、地铁站点和线路的客流特征,以及两种客流网络之间换乘客流特征。最终,模型可识别提取重要信息特征,并进行特征聚合和分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预测模型而言,BSTHCN具有更优的预测精度,以预测1h后的客流为例,在公交和地铁数据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MAE)指标至少分别减小了8.93%和8.10%,均方根误差(RMSE)指标至少分别降低了10.64%、7.47%。且BSTHCN的参数量和模型运行时间均在合理范围内,相比于时空卷积网络(S-TGCN)和扩散卷积递归神经网络(DCRNN),BSTHCN在实现更精准预测的同时,运行时间仅增加了4.82%。综合来看,BSTHCN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消融实验结果则进一步表明,BSTHCN在引入超图并考虑跨交通方式关联后,可更好地反映客流网络中的局部与整体特征,提升客流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流联合预测 跨交通方式 时空特征 超图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reto最优的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子琪 何世伟 +2 位作者 王攸妙 何维 张哲铭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针对中欧班列直达和中转两种运输组织模式并存情况下的运输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一种方法综合优化各地中欧班列货运需求的运输模式、走行路径、中转节点和出境口岸。通过综合考虑班列、节点能力等约束,以货物运输总时间和总费用最小为目标... 针对中欧班列直达和中转两种运输组织模式并存情况下的运输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一种方法综合优化各地中欧班列货运需求的运输模式、走行路径、中转节点和出境口岸。通过综合考虑班列、节点能力等约束,以货物运输总时间和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模式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NSGA-Ⅱ算法、LNS算法及并行计算思想,设计并行LNS-NSGA-Ⅱ算法以高效求解模型。选取中欧班列西线国内22个、国外18个节点的算例并求解其Pareto最优解集,同时对中转班列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揭示其对运输模式选择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为中欧班列运营企业提供一组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运输方案,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运输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运输组织优化 NSGA-Ⅱ算法 PARETO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城融合下城市轨道交通多场景关键站点识别 被引量:1
13
作者 国景枫 宋瑞 何世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6-4959,共14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2个层面出发,考虑站城融合和改进的CRITIC-TOPSIS(ICT)法,提出一种多场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Space-L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2个层面出发,考虑站城融合和改进的CRITIC-TOPSIS(ICT)法,提出一种多场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Space-L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其次,考虑网络结构特征和站城耦合度,选取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POI搭建站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ICT法建立综合指标“ICT指数”以评价站点重要度。之后,面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建立静态和动态场景下的关键站点识别方法。最后,以2023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识别静态和动态场景下的关键站点序列。并且通过分析关键站点失效后的网络鲁棒性参数变化,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前20位静态关键站点和动态关键站点主要分布在10号线、2号线和14号线,多数为指数较高的“枢纽型”站点(如十里河站和西直门站)。动态关键站点中包含度较小但其余指标值较大的“奇点”(如牛街站和牡丹园站),其周边集聚了众多城市服务要素。关键站点失效后的网络鲁棒性明显下降,验证了其对于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重要影响。另外,经过对比分析,证明了多场景下考虑站城融合和ICT法识别关键站点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能够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站城融合 CRITIC-TOPSIS 复杂网络 关键站点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碳排放强度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佩宁 张皓翔 +1 位作者 毛保华 张书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23-2832,共10页
为比较不同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水平,提出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强度评价指标,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结合Kruskal-Wallis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方法,分析不同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碳排放强度的显著差异性,并采用k-means聚类... 为比较不同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水平,提出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强度评价指标,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结合Kruskal-Wallis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方法,分析不同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碳排放强度的显著差异性,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研究不同运营里程轨道交通的碳排放强度.研究表明:(1)定员人公里碳排放因子(RPCF)和实际人公里碳排放因子(APCF)指标均能有效评估城市客运方式的碳排放强度,但2个指标之间具有明显、不可忽略的差异.(2)从RPCF和APCF的平均水平来看,城市公共交通相较私人交通均具有明显的低碳优势.RPCF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汽油小汽车、纯电动小汽车、柴油公交车、天然气公交车、城市轨道交通、纯电动公交车,取值分别为40.69,21.26,14.86,11.63,8.81,5.28gCO_(2)/(人·km);APCF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汽油小汽车、纯电动小汽车、城市轨道交通、柴油公交车、天然气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取值分别为113.02,59.06,43.14,42.47,33.24,15.07gCO_(2)/(人·km).相较于RPCF,城市轨道交通APCF的低碳优势减弱.(3)总体水平来看,城市轨道交通、柴油公交车相较于纯电动小汽车不具有低碳优势,天然气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相较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明显低碳优势,纯电动公交车是最低碳的客运方式,汽油小汽车是最不低碳的客运方式.(4)相较于低运营里程轨道交通,目前高运营里程轨道交通发挥出了更大的低碳优势.运营里程为0~70,70~200,200~400,400~600,600~800km的轨道交通对应的APCF分别为86.03,57.43,51.71,34.11,33.41gCO_(2)/(人·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客运 城市交通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因子 Kruskal-Wallis检验 Bonferroni校正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FD的路网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计算方法--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雷 朱鸿钰 +4 位作者 郭继孚 张溪 孙建平 雷雪 宋国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3,共8页
针对交通运行指数(Traffic Performance Index,TPI)合理值取值问题,将宏观基本图(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MFD)模型与交通运行指数模型相结合,提出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的求解方法.首先,利用各等级道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建立... 针对交通运行指数(Traffic Performance Index,TPI)合理值取值问题,将宏观基本图(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MFD)模型与交通运行指数模型相结合,提出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的求解方法.首先,利用各等级道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建立全路网MFD,寻找路网理论效能最优状态点;其次,以速度为连接,将该点映射至基于严重拥堵里程比的交通运行指数模型中,得到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最后,以北京市全路网及行政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路网的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为6.42,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依次为6.86,6.80,6.76,4.58.朝阳区理论效能最优交通指数最低,其路网性能优于其他三区.该方法为交通管理和交通出行提供直观参考,并为制定交通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效能最优交通指数 宏观基本图 交通运行状态评价 交通拥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轨道交通非常态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啸林 熊志华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出现异常,乘客容易产生盲目、恐慌、从众等心理,并做出非完全理性的决策。现有MNL模型基于信息完备假设与完全理性假设,在面对非常态情景时的适应性较差。为刻画非常态情况下乘客的不完全理性并考虑乘客个体差异,解决... 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出现异常,乘客容易产生盲目、恐慌、从众等心理,并做出非完全理性的决策。现有MNL模型基于信息完备假设与完全理性假设,在面对非常态情景时的适应性较差。为刻画非常态情况下乘客的不完全理性并考虑乘客个体差异,解决MNL模型的不适用性,本文针对轨道交通非常态情景,通过累积前景理论进行建模。首先,综合考虑时间、费用、舒适度与便捷性4个对乘客出行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构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轨道交通非常态乘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刻画乘客的不完全理性行为。然后,开展问卷调查用以标定模型参数,并结合调查结果构建服从泊松分布的差异化参考点,描述模型的参考点依赖现象,差异化参考点的泊松分布检验值满足大于等于0.05的检验标准,解释了乘客出现不同决策结果的本质,使综合前景呈现随参考点波动的态势。最后,将引入差异化参考点的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轨道交通非常态乘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与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非常态情景,本文模型体现了乘客面对非常态时的有限理性与个体差异性,宏观角度下的交通方式划分率计算结果总体偏差较MNL模型减小了4.9%,微观角度下乘客个体决策结果预测准确率较MNL模型提升了25.4%,整体效果优于MNL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以为轨道交通非常态下的交通需求预测与应急响应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出行方式选择 累积前景理论 差异化参考点 非常态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税的重载铁路回程运价与双向运输组织两阶段优化
17
作者 童瑞咏 魏润斌 +2 位作者 毛保华 卢霞 薛婷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6-2959,共14页
重载铁路多呈现重去空回的运营现状。在“双碳”战略下,为加快推进货运结构调整,重载铁路回程货运业务逐步得到重视。为保证重载铁路回程货运业务的可持续性,第1阶段研究从运输企业和货主角度出发,建立以重载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最大... 重载铁路多呈现重去空回的运营现状。在“双碳”战略下,为加快推进货运结构调整,重载铁路回程货运业务逐步得到重视。为保证重载铁路回程货运业务的可持续性,第1阶段研究从运输企业和货主角度出发,建立以重载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通道上货主总广义费用最小为目标的重载铁路回程运价策略与编组计划的优化模型;引入碳税机制,考虑环境、经济、时间成本对货主选择的影响,并相应地设计了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第2阶段研究从确定的编组计划优化方案出发,建立重载铁路重去重回列车运行图优化模型,以双方向列车均完成作业所用时长最短为目标,保证列车有序开行的同时重载铁路通过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求解结果表明:帕累托最优解中重载铁路回程平均运价下降24.07%时,重载铁路回程运量增长了41.59%,货主总广义费用下降了3.53%,重载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虽然下降了27.49%,但此时由回程运输超过100万t货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值超过1900万元。通过CPLEX求解得到各帕累托解对应的最优重载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目标值范围为164.72~179.98 h。若碳税税率值由20元/tCO_(2)提升至600元/tCO_(2),对应的帕累托最优解中重载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通道碳减排率分别提升了25.62%、14.98%。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提升回程运输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优化运输服务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运价策略 列车编组计划 列车运行图 双向运输组织优化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大气扩散模型应用策略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亦政 张乐琦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12-1619,共8页
针对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AERMOD)的建模过程极易发生测算错误,进行了面源模拟和体源模拟对比,以及受体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布设方案对比的应用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源中仿真隔离区(exclusion zone)的计算机制... 针对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AERMOD)的建模过程极易发生测算错误,进行了面源模拟和体源模拟对比,以及受体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布设方案对比的应用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源中仿真隔离区(exclusion zone)的计算机制,并且设计了避免仿真隔离区带来测算误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仿真隔离区的存在,在使用体源模拟进行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时,极易产生计算误差。另外,高密度的受体布设能更好地刻画扩散特征,尤其是在离污染源较近位置浓度峰值区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环境 大气扩散模型 应用策略 模型误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轨迹数据的货车交通流量需求预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晟由 邵春福 +2 位作者 董春娇 黄士琛 郑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3,共9页
动力性差、尺寸大是货车影响道路交通流运行效率的重要原因,为提高货车运行效率,对快速路货车流量预测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货车GPS轨迹数据,构建长短时循环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门控神经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 动力性差、尺寸大是货车影响道路交通流运行效率的重要原因,为提高货车运行效率,对快速路货车流量预测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货车GPS轨迹数据,构建长短时循环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门控神经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和双向门控神经单元(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四种货车交通流量需求预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货车交通流量需求预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对货车交通流量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平均预测精度为91.55%,较ARIMA高出10.45%;GRU模型对整体货车流量序列预测精度最高;低峰时段平均预测精度高于高峰时段,LSTM在波动较强的高峰时段预测精度最高,为96.83%;Bi-GRU在低峰时段的预测精度最高,为97.66%.研究成果将为政策制定者选用合适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精准预测货车流量,提高货车交通运行效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货车交通流量预测 LSTM GRU Bi-LSTM 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的综合评估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静萱 刘兵 +1 位作者 李晓璐 朱广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340-7347,共8页
运营安全评估是保障轨道交通网络化安全运营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安全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轨道交通线网历史运营情况,构建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理统计划分评价指标的经典... 运营安全评估是保障轨道交通网络化安全运营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安全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轨道交通线网历史运营情况,构建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理统计划分评价指标的经典域;利用熵权模型计算指标权重;并利用可拓物元模型计算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评价值和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切实可行,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客观有效地评估线网的运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网络 运营安全 熵权模型 物元模型 风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