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的铁路客站低碳技术适应性研究
1
作者 鲁垠涛 邱圣明 +3 位作者 郭淑慧 高玉明 田璞 姚宏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68,78,共11页
铁路客站作为铁路运营阶段的第二大碳排放来源,是铁路行业低碳减排的重要部门,通过构建包含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12个指标层的铁路客站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组合赋权(层次分析-熵值法)-TOPSIS法对6种低碳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结... 铁路客站作为铁路运营阶段的第二大碳排放来源,是铁路行业低碳减排的重要部门,通过构建包含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12个指标层的铁路客站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组合赋权(层次分析-熵值法)-TOPSIS法对6种低碳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环境效益准则层下的碳减排率、碳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消耗下降率指标和技术应用准则层下的普适性指标的组合权重值较高,是铁路客站低碳技术的重要评价指标。6种低碳技术中光伏发电技术为优选的低碳技术,相对贴近度为0.6003,地源热泵技术的相对贴近度为0.2660,普适性较低,应用性不强。研究结果可为铁路客站低碳技术选择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站 碳排放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碳达峰预测研究
2
作者 王雪同 鲁垠涛 +4 位作者 姚宏 胡倩 邱圣明 郭淑慧 费凡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0,53,共8页
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影响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论文核算了2000—2021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总量,利用GDIM解析了2006—2021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进一步运用STIRPAT... 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影响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论文核算了2000—2021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总量,利用GDIM解析了2006—2021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进一步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预测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制造业产出规模、产出碳强度是影响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制造业产出规模是碳排放最大的促增效应,而产出碳强度对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技术创新发展虽然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其相关因素并未带来大规模碳减排效应。低速、中速、高速情景下制造业均在2026年前实现碳达峰,改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碳减排措施可有效促进制造业整体的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 STIRPAT模型 情景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实际交通状态的混合动力汽车能耗和CO_(2)排放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彭飞 宋国华 +1 位作者 尹航 于雷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6-326,共11页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能耗排放因子具有差异性,导致机动车交通路网能耗排放的量化评估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交通状态中的能耗和CO_(2)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基于车辆比功率VSP(Vehicle Specific Power)作为...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能耗排放因子具有差异性,导致机动车交通路网能耗排放的量化评估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交通状态中的能耗和CO_(2)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基于车辆比功率VSP(Vehicle Specific Power)作为车辆行驶状态与能耗排放之间耦合关系的表征参数。通过引入内燃机转速区分内燃机开启和关闭工作状态,并计算内燃机开启状态下VSP对应的平均能耗率,同时,建立能够解析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排放产生机理的VSP分布。通过收集典型行驶工况下车辆测试油耗数据和北京市车辆实际行驶轨迹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应用模型测算混合动力汽车不同速度区间下的油耗和CO_(2)排放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行驶工况(UDDS)和高速行驶工况(HWY)中,模型测算能耗排放因子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和-1.7%,与不考虑内燃机开启状态相比,测算误差减少5.6%和4.3%;在实际交通状态下,采用传统燃油车的测算方法会导致混合动力汽车行驶平均速度为高速区间时油耗和CO_(2)排放量被低估,当行驶平均速度为低速区间时油耗和CO_(2)排放量会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排放模型 比功率 混合动力汽车 CO_(2)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梅生伟 张彩萍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6,共2页
我国确定了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部署,其中储能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将在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重力储能、储热... 我国确定了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部署,其中储能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将在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重力储能、储热、储氢等新型储能技术不断发展,满足电网不同时间尺度应用场景的要求。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储能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其创新突破将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而高效、灵活、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推动力 储能技术 商业模式 钠离子电池 新型电力 锂离子电池 飞轮储能 超级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效用因子及其减排效益研究
5
作者 雷雪 范鹏飞 +3 位作者 刘睿 李松松 吴亦政 宋国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年第4期337-348,共12页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减排效益高度依赖其动力模式,准确评估其减排潜力需要深入理解各因素对动力模式的耦合作用。本文基于北京市超过七千万秒的逐秒驾驶数据,探讨行驶距离、充电行为和电池容量对PHEV动力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减排效益高度依赖其动力模式,准确评估其减排潜力需要深入理解各因素对动力模式的耦合作用。本文基于北京市超过七千万秒的逐秒驾驶数据,探讨行驶距离、充电行为和电池容量对PHEV动力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效用因子(UF)对单车充电桩数量(CPPV)呈非线性敏感性,当CPPV小于0.6时,每增加0.1可使每日CO_(2)排放减少约637 t;但超过该阈值后,减排效益降至每天81 t。研究还发现,在充电便利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小电池容量PHEV仍可维持较高的电力驱动比例。例如,装备20 kWh电池的PHEV在CPPV达到0.5时,UF值可达0.82,足以满足日常电动出行需求。因此,在住宅区域合理布设低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可有效提升PHEV的电动化水平,减少对高容量电池和高功率充电桩的依赖;同时,缓解集中充电对电网的负荷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碳排放 效用因子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充电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