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佳 许奇 +1 位作者 李夏苗 杨远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2-247,共6页
随着交通拥堵的加剧,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大运量的特点得到了青睐,其运营里程迅猛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网络化运营趋势.轨道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正在经历从单一网络静态拓扑结构扩展至多层网络动态分配特征的深入过程.在介绍拓扑结构与... 随着交通拥堵的加剧,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大运量的特点得到了青睐,其运营里程迅猛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网络化运营趋势.轨道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正在经历从单一网络静态拓扑结构扩展至多层网络动态分配特征的深入过程.在介绍拓扑结构与交通流网络的表示方法和网络复杂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归纳轨道交通网络具有小世界、层次性及站间距幂律分布等静态拓扑特性,呈现明显幂律行为的数量分布及时空集聚等交通流特征.针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多层网络研究表明网络负载基本符合幂律分布.研究深化了对轨道交通运行机理的认知,有助于真实网络的预测和控制工作,为探索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一体化发展条件下客流预测、运力与需求匹配提供了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城市轨道交通 复杂网络 拓扑结构 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图景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诸葛承祥 邵春福 +2 位作者 高健 孟梦 计寻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4,32,共7页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ystem,简称UTLU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平衡的系统.针对现状中缺乏对UTLU系统内在演化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别利用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从时间序和空间序的...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ystem,简称UTLU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平衡的系统.针对现状中缺乏对UTLU系统内在演化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别利用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从时间序和空间序的角度揭示UTLU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图景和结构复杂性.首先,利用小数据量计算法对北京市UTLU系统协同度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确定最大Lyapunov指数,判断UTLU系统是否存在混沌现象,并结合混沌系统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系统演化图景;其次,分别从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中,选取适当的规模对象,利用位序-规模分形模型对北京市的UTLU系统自组织演化结构进行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演化图景和结构 混沌理论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系统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结构发展情景分析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测算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爽 赵明亮 +1 位作者 包姹娜 刘静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2-227,共6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合理的出行结构来促进交通环境的改善.本文利用不同方法分析测算了城市交通碳排放现状,结合低碳目标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探讨了交通出行比例不变、交通...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合理的出行结构来促进交通环境的改善.本文利用不同方法分析测算了城市交通碳排放现状,结合低碳目标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探讨了交通出行比例不变、交通出行比例优化和交通出行比例失衡三种发展情景.分析表明,不同情景下的城市交通碳排量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3.1%、7.3%和15.3%.公共交通是交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只有在公共交通分担率不断上升的同时,控制并降低小汽车交通出行比例,才能降低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结构 情景分析 碳排放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多维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娜乐 于雷 +2 位作者 陈旭梅 郭继孚 温慧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39,共5页
基于多天的快速路检测器实测数据,在利用平均车长进行占有率及密度转化后,采用Van-Aerde单一结构模型标定了北京市三环快速路典型路段的不同天、内外环及不同车道的交通流参数,进行了多维度的交通流特性对比分析,为北京城市快速路系统... 基于多天的快速路检测器实测数据,在利用平均车长进行占有率及密度转化后,采用Van-Aerde单一结构模型标定了北京市三环快速路典型路段的不同天、内外环及不同车道的交通流参数,进行了多维度的交通流特性对比分析,为北京城市快速路系统的运营管理及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路 交通流特性 Van-Aerde单一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资源共享方法与技术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毛保华 高自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网络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资源管理研究的三大主要领域,即前期建设与运营一体化方法与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负荷均衡方法与技术,以及基于资源共享的运营组织方法与技术.... 网络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资源管理研究的三大主要领域,即前期建设与运营一体化方法与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负荷均衡方法与技术,以及基于资源共享的运营组织方法与技术.其次,结合案例分析评述了三大领域中既有的成果与伦敦、东京等典型城市的运营实践案例和经验.第三,针对当前亟需深化研究的资源共享方法与技术领域,以车辆基地为案例,从实践角度调研了部分城市车辆基地共用的案例,提出了其对提高网络运营效率的贡献.最后,研究指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环境下资源共享领域值得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化运营 资源共享 换乘管理 车辆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式条件下城市交通分配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锐 姚恩建 杨扬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2,170,共7页
随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出行多方式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考虑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构建方式及路径联合选择模型,研究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首先,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出行方式和... 随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出行多方式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考虑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构建方式及路径联合选择模型,研究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首先,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出行方式和路径联合选择的Nested Logit(NL)模型;其次,运用路段实测交通流数据标定道路混合交通流条件下的交通阻抗函数;最后,基于构造的多方式交通网络进行多方式交通分配,分析出行量在网络上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能够有效地描述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条件下的出行方式和路径选择行为,以及交通出行在交通网络上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分配 Nested LOGIT模型 多方式交通网络 阻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仿真中的延误计算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许旺土 何世伟 +2 位作者 宋瑞 赵莉 章力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3880-3884,共5页
论述了三种城市交通仿真(HCM2000、CORSIM软件、VISSIM软件)中的延误计算模型,在不同的交通流状态下,应用此三种延误计算模型进行了单点固定控制交叉口控制周期延误的仿真计算,并采用典型的美国城市交叉口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 论述了三种城市交通仿真(HCM2000、CORSIM软件、VISSIM软件)中的延误计算模型,在不同的交通流状态下,应用此三种延误计算模型进行了单点固定控制交叉口控制周期延误的仿真计算,并采用典型的美国城市交叉口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交叉口接近饱和状态的情况下,HCM2000的延误计算模型得到的周期延误最小,在过饱和的情况下,HCM2000计算得到的周期延误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仿真 信号交叉口 控制延误 延误模型 稳态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7
8
作者 邵春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6,共5页
从我国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用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体系结构、城市道路网络等级体系结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城市停车、智慧交通、信息共享和交通研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 从我国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用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体系结构、城市道路网络等级体系结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城市停车、智慧交通、信息共享和交通研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构建四个体系,颁布一部法律,建设共享开放的数据库,发展城市综合智慧交通,以及利用大数据提升交通研究水平等发展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用地 城市交通体系 道路网络等级体系 智慧交通 信息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适应性仿真系统实现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先宇 袁振洲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3-790,共8页
首先在5个仿真子系统的划分基础上,建立设施布局图、设施数据设置、仿真数据设置、仿真过程演示、仿真结果分析5个功能模块。其次提出了离散和连续仿真相结合、微观和宏观仿真相结合、基于启发式算法的仿真优化策略、虚拟环境动画演示... 首先在5个仿真子系统的划分基础上,建立设施布局图、设施数据设置、仿真数据设置、仿真过程演示、仿真结果分析5个功能模块。其次提出了离散和连续仿真相结合、微观和宏观仿真相结合、基于启发式算法的仿真优化策略、虚拟环境动画演示和多线程控制策略等仿真实现方法。接着提出了基于UML的类模型、状态模型、交互模型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然后从设施布局、设施规模、客流规模、进出站列车四个角度分析了设施适应性的对比评价研究策略。最后应用提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仿真优化策略,实现了售检票区域子系统内进出站闸机的仿真优化配置算法的验证与分析,为仿真系统的应用开发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枢纽 功能模块 数据结构 状态建模 交互建模 设施适应性 对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适应性评价仿真系统框架设计
10
作者 吴先宇 袁振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8,共8页
根据乘客在枢纽内的主要活动,将枢纽设施分为出入口区域、售检票区域、换乘区域、上下车站台区域和辅助活动区域等五种设施类型。在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枢纽设施布局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3条主线、3种客流、5个区域,将指标划分... 根据乘客在枢纽内的主要活动,将枢纽设施分为出入口区域、售检票区域、换乘区域、上下车站台区域和辅助活动区域等五种设施类型。在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枢纽设施布局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3条主线、3种客流、5个区域,将指标划分为枢纽集散性指标、乘客个体性指标、乘客群体性指标、设施功能性指标、设施应用性指标和设施可靠性指标等6类指标。按照3个数据来源、4类数据、5种关系的分类标准阐述了仿真系统中的数据结构关系。提出了仿真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仿真控制策略,试为仿真系统的应用开发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枢纽设施 适应性评价 仿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灾害链网络模型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晓璐 于昕明 +3 位作者 雷方舒 郗艳红 毛军 朱广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9-184,共6页
为定量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帮助决策者在发生灾害事件时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提出城轨系统灾害事件集的提取方法;基于城轨事故历史数据,通过共现矩阵的构造和Jaccard指数的计算,构... 为定量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帮助决策者在发生灾害事件时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提出城轨系统灾害事件集的提取方法;基于城轨事故历史数据,通过共现矩阵的构造和Jaccard指数的计算,构建灾害链有向网络模型;然后,针对给出的灾害链网络,结合复杂网络统计指标,定量评价其节点和边的重要程度。利用历史事故数据,验证模型和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灾害链网络模型能客观反映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网络的边和节点的重要度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灾害事件提取 灾害链网络构建 复杂网络理论 网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越行模式下停站方案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泽英 毛保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27-133,共7页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迅猛发展,实行快慢车运营模式成为了提高运行速度,适应不同客运需求的新选择.而此模式下的列车越行组织会对停站方案的最终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建立越行模式下不同停站方案的效果评估模型,评价了存在列车...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迅猛发展,实行快慢车运营模式成为了提高运行速度,适应不同客运需求的新选择.而此模式下的列车越行组织会对停站方案的最终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建立越行模式下不同停站方案的效果评估模型,评价了存在列车越行组织的情况下,不同停站方案的运行效果与各方案适用性.结果显示:①发车间隔逐渐增大时,慢车避让时间会随着快车停站数目的减少而缩短;②客流一定情况下,快车仅在始末站停车方案,会产生节约的总旅行时间的效果,程度达4. 49%;③随着快车停站数的减少,线路通过能力对发车间隔的敏感度也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停站方案效果 列车牵引计算 快慢车 越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均速度信息的城市交通路径诱导策略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浩 丁中俊 +2 位作者 石琴 姜锐 高自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5-600,共6页
文章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曼哈顿类型的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在该模型中,车辆选择平均旅行时间最短的路径进行行驶,而路段平均行驶时间由路段平均速度决定。车辆在网络中随机地产生目的地。通过计算机模拟能够观察到,该路径诱导策略... 文章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曼哈顿类型的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在该模型中,车辆选择平均旅行时间最短的路径进行行驶,而路段平均行驶时间由路段平均速度决定。车辆在网络中随机地产生目的地。通过计算机模拟能够观察到,该路径诱导策略相比较于Li模型而言,系统的临界密度增大了,系统最大流量提高了,系统存在自由流、稳定流、完全堵塞3种状态。此外,该文考虑了城市网络中不同动态车比例对系统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最优的动态车比例,使得系统车辆平均旅行时间最小,并进一步考虑了信号灯时长以及信息采集间隔对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城市交通流 路径诱导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惩罚费用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优化模型与算法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增勇 毛保华 +2 位作者 杜鹏 许奇 吴珂琪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乘务排班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乘务排班问题,接着基于惩罚费用构建了乘务排班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惩罚费用计算方法.根据乘务排班计划步骤可知,模型分为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和乘务工作班生成模型,其中... 乘务排班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乘务排班问题,接着基于惩罚费用构建了乘务排班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惩罚费用计算方法.根据乘务排班计划步骤可知,模型分为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和乘务工作班生成模型,其中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为乘务工作班生成模型的下层,乘务作业段生成模型的解为乘务工作班生成模型的输入条件.随后针对建立的双层模型,分别设计了改进的Dijkstra算法和离散粒子群算法.最后,采用某地铁线路的运行数据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间休时间的均值为37分,工作时间的均值为6小时41分,并且所有的乘务工作班分布均匀,证明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乘务排班计划 作业段 工作班 离散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永亮 张星臣 +1 位作者 徐彬 解晓灵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6,共7页
通过引入备选集,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将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这一复杂的混合交通网络设计问题简化成0-1规划问题;采用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上层模型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涉... 通过引入备选集,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将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这一复杂的混合交通网络设计问题简化成0-1规划问题;采用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上层模型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涉及的运营单位和乘客综合费用最小化为目标,以交路必须覆盖整个运营网络、限制区间交路数、满足发车间隔时间限制和区间客流量小于列车运力为约束条件;下层模型为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的随机用户均衡问题优化模型,它充分考虑了乘客选择出行时路径感知费用与实际费用之间的差异。算例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备选集的双层规划模型和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是可行和有效的,而且求解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开行方案 备选集 双层规划模型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跨站停车方案优化模型及算法 被引量:27
16
作者 郑锂 宋瑞 +1 位作者 何世伟 黎浩东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共8页
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人均乘行距离不断增长,使得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的列车停车方案成为必要,以满足越来越多乘客出行的需要。介绍轨道交通列车不同的停车模式,分析轨道交通跨站停车模式下影响乘客出行时间的相关因素。建立基于乘客... 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人均乘行距离不断增长,使得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的列车停车方案成为必要,以满足越来越多乘客出行的需要。介绍轨道交通列车不同的停车模式,分析轨道交通跨站停车模式下影响乘客出行时间的相关因素。建立基于乘客总体出行时间节省最多的轨道交通列车跨站停车0-1整数规划模型,利用禁忌搜索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禁忌搜索算法用于该问题求解的优越性,得出最优轨道交通列车跨站停车方案。对与目标函数值相关的列车发车间隔、停站时间和最高运行速度等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调节跨站运营条件下的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可使目标函数,即乘客总体出行时间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跨站停车 出行时间 0-1整数规划 禁忌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直通运营下通过能力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明高 毛保华 +2 位作者 杜鹏 张翔宇 刘路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直通运营下,异质列车间追踪间隔与同质列车不同,通过能力受影响.在分析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原理基础上,提出直通运营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在给定的参数下,市郊铁路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110 s,城市轨道交通... 直通运营下,异质列车间追踪间隔与同质列车不同,通过能力受影响.在分析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原理基础上,提出直通运营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在给定的参数下,市郊铁路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110 s,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85 s.直通区段直通列车发车频率越高,通过能力影响越大,且直通列车在直通区段运营速度越大,通过能力降低越显著.在实际可实现的追踪间隔为120 s下,若满足客流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小于125 s,则不能开行直通列车;若满足客流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大于212 s时,可按1:1开行直通列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市郊铁路 直通运营 通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在机场枢纽集疏运体系中的竞争力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钱堃 唐继孟 +2 位作者 张素燕 彭宏勤 朱宇婷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8-173,共6页
对比分析国内外机场集疏运体系的交通方式结构可以发现,我国机场集疏运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所承担的运输份额远低于其他国家.本文分析了影响机场集疏运体系中各交通方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竞争力的多元Logit模型.以首... 对比分析国内外机场集疏运体系的交通方式结构可以发现,我国机场集疏运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所承担的运输份额远低于其他国家.本文分析了影响机场集疏运体系中各交通方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竞争力的多元Logit模型.以首都机场为研究案例,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最后提出了提高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竞争力的措施,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出了各项措施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市场份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机场集疏运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 竞争力分析 多元LOG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海东 苏梅 +2 位作者 彭宏勤 张增勇 邢海龙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11年第6期93-97,共5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列车制动问题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坡道、列车重量、列车制动力利用率以及制动初速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案例设计,通过计算及对结果的分...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列车制动问题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坡道、列车重量、列车制动力利用率以及制动初速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案例设计,通过计算及对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不同坡道、列车重量、列车制动力利用率以及制动初速度等条件对制动问题的影响.其结论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纵断面的优化设计、车辆技术参数的选择、信号机等信号设备的布置以及线路限速的确定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制动距离 制动初速度 制动能力 列车牵引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多交路模式下中间折返站能力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垚 毛保华 +2 位作者 柏赟 李竹君 陈志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车作业之间的冲突,分析有作业干扰情形下的车站能力.案例表明: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越高,车站的发车能力越小,但不发生作业干扰时,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车站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在有产生作业干扰情形时,站后折返能力损失可能达30%以上,要高于站前折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安排通过列车在中间折返站的到站时间,以减少作业干扰、避免线路能力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能力 折返 列车交路 中间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