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1篇文章
< 1 2 2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1-141,共1页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开始招生于1913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开始招生于1913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力学系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拥有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勘察设计研究院,拥有土木工程、力学、交通运输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 交通大学 地下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 建筑工程系 交通运输工程 铁道工程 力学系 研究中心 铁道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共1页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开始招生于1913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开始招生于1913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力学系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拥有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勘察设计研究院,拥有土木工程、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 交通大学 地下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 建筑工程系 铁道工程 力学系 研究中心 铁道建筑 工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北京交通夫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开始招生于1913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 北京交通夫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开始招生于1913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力学系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拥有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勘察设计研究院,拥有土木工程、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道路与铁道工程 勘察设计研究院 工程研究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 土木工程 建筑工程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空间布局与文脉传承——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4
作者 曾忠忠 刘明珠 +1 位作者 韩欣芮 韩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大学文脉是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凝聚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通过校园空间规划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营造等得以体现。大学文脉的传承对于彰显办学宗旨、提升校园品质、增强师生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北京交通大学的实践... 大学文脉是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凝聚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通过校园空间规划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营造等得以体现。大学文脉的传承对于彰显办学宗旨、提升校园品质、增强师生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北京交通大学的实践探索和我国大学发展历程看,通过空间布局传承大学文脉的基本路径可考虑三个方面:适度创新,保持整体建筑布局与原有风格一脉相承,于“循古”之中添新意;运用校园文化符号延续、深化文化内涵,展示校园发展的“前世今生”;构建特色文化带展现校园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脉 传承 校园规划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铁道工程关键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
5
作者 蔡小培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I0005-I0005,共1页
2016年7月30-31日,由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办,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铁道学会、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年7月30-31日,由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办,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铁道学会、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铁道学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四届铁道工程关键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RE2016)在北京交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国际学术会议 铁道工程 中国铁道学会 国际科技合作 西南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单立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模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贾嘉陵 王梦恕 张顶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9-13,共5页
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需要分析和研究城市地下空间施工的安全风险。笔者结合北京西单立体交通工程 ,采用层次分析理论 ,探讨和分析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 ,定义施工中涉及的六大类主要安全风险 ;运用数学集合理论 ,建立风险... 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需要分析和研究城市地下空间施工的安全风险。笔者结合北京西单立体交通工程 ,采用层次分析理论 ,探讨和分析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 ,定义施工中涉及的六大类主要安全风险 ;运用数学集合理论 ,建立风险因素集合论域U和分析评判集合论域V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 ,将风险因素集合论域U和分析评判集合论域V建立模糊映射关系和模糊关系 ,从而确定数学模型 ;根据西单立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调查采样分析 ,统计计算风险权重和建立模糊矩阵 ,定性、定量地比较了 3种施工方法的安全风险 ,经过归一化处理 ,给出施工方法的安全风险量 ,明确了适合西单地区的施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安全风险 风险因素 立体 模糊数学理论 大规模 交通工程 立模 施工安全 城市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出版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治国 张成平 陈有亮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88,共3页
当前,土木工程施工呈现复杂化、智能化、风险化趋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编撰必须符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编撰与出版的基本思路... 当前,土木工程施工呈现复杂化、智能化、风险化趋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编撰必须符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编撰与出版的基本思路是: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创新技能;专业教材出版要多样化,体现数字时代趣味性;专业教材要打破行业界限,体现跨学科、跨行业特点。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土木工程 专业教材 出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优化设计、智能软件开发与试验验证
8
作者 朱尔玉 白正伟 +3 位作者 李嘉成 徐刚 段海东 苏国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轨道梁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单轨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新型25 m PC轨道梁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课题,自主开发了“PC轨道梁配筋计算程序”和“PC轨道梁标准定型化设计... 轨道梁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单轨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新型25 m PC轨道梁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课题,自主开发了“PC轨道梁配筋计算程序”和“PC轨道梁标准定型化设计软件”,并设计完成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新型25 m PC轨道梁。通过智能软件自动生成25 m PC轨道梁的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布置图,对轨道梁进行足尺25 m PC轨道梁静载、扭转、开裂、300万次疲劳和破坏试验验证。为验证新型25 m PC轨道梁优化设计与软件计算的正确性,将其试验数据与自制软件计算出的数据和理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软件自动设计的轨道梁,最大竖向挠度实测值为21.75 mm,校验系数为0.89,挠跨比为1/1122,而水平挠度实测值为2.36 mm,校验系数为0.72,满足规范要求;结合偏心及中心加载两种工况下试验结果,梁体应力差值在-0.51~0.61 MPa之间,扭转对直梁影响较小;开裂试验中,实测开裂荷载值为947 kN,实测重裂荷载为707 kN,由此得到梁体实际有效预应力975.26 MPa,实测值略大于设计有效预应力972.26 MPa,上述数据说明自动绘制的配筋图可以用于实际工程中。开发的智能软件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智能建造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轨道梁 优化设计 试验验证 智能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景下绿色可持续建筑工程发展与挑战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硕文 王元丰 +1 位作者 高源林 罗玮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6期92-102,共11页
[目的/意义]通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筑业发展现状的经验总结,本文对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特色的建筑业应对策略。[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绿色可持续建筑工程标准和研究的分析... [目的/意义]通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筑业发展现状的经验总结,本文对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特色的建筑业应对策略。[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绿色可持续建筑工程标准和研究的分析,对其内涵理念和标准发展进行阐述,同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建立了2013—2019年绿色可持续建筑工程研究网络,从而对研究内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在新时代建筑业发展中,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代表了建筑的发展方向,建筑工程标准与研究在传统节能环保的基础上,逐步向着工业化、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筑业急需通过提高建筑品质、发展建筑理念、完善建造技术、推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来应对建筑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可持续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 装配式建筑 挑战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竖向设计反应谱谱值研究
10
作者 司明非 江辉 +3 位作者 陈良江 高日 周勇政 卢文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竖向地震动对高烈度区桥梁等结构存在严峻威胁,且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关系复杂。然而当前我国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未对竖向设计反应谱做出专门规定;其他部分规范仅规定竖向反应谱取水平谱的某一固定比值,... 竖向地震动对高烈度区桥梁等结构存在严峻威胁,且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关系复杂。然而当前我国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未对竖向设计反应谱做出专门规定;其他部分规范仅规定竖向反应谱取水平谱的某一固定比值,可能使对竖向地震动的估计不可靠。因此,在我国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亟需修编的大背景下,选取了国内外的4350条地震动记录,按场地类别和震级分类,进行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谱比值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向反应谱比普遍超过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给出的定值0.65,且受场地类别和地震烈度的影响显著。因此,建议引入竖向场地系数表征竖向地震动作用,通过试算并与JTG/T 2231-01—2020《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对比,确定了适用于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竖向场地系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场地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峰值比,给出了竖向场地系数的建议取值。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竖向加速度设计谱谱值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抗震设计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反应谱 反应谱比 竖向场地系数 加速度峰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滑床板结构优化及应用研究
11
作者 吕文昊 陈鹏 +3 位作者 段玉振 费维周 段海滨 辛涛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3,共5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区焊接式滑床板方案发生的压舌断裂、台板与底板脱焊、转换失效,整铸滑床板方案铸造工艺复杂,易出现夹渣、缩松、废品率相对较高、传统的滑床板涂油养护方式岔区养护维修工作量较大、轨行区污染严重、侵蚀扣件垫板...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区焊接式滑床板方案发生的压舌断裂、台板与底板脱焊、转换失效,整铸滑床板方案铸造工艺复杂,易出现夹渣、缩松、废品率相对较高、传统的滑床板涂油养护方式岔区养护维修工作量较大、轨行区污染严重、侵蚀扣件垫板、影响垫板的耐久性等问题。从结构设计、铸造工艺、降低表面摩擦系数、无损检测等方面对滑床板的设计、生产、检测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改进。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试验,验证新型整铸滑床板的可靠性及优异性,并进行在线试铺。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整铸滑床板大幅降低了道岔区养护维修工作量,且养护维修便利性增强,对今后道岔板的优化设计及病害整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滑床板 结构优化 铸造工艺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车致振动及减振降噪研究
12
作者 张高明 刘枫 +4 位作者 颜锋 何连华 岳煜斐 侯博文 申朝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目的]针对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污染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套建筑结构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并结合现场实测与减振设计,为轨道交通邻近建筑的振动分析与减振降噪提供依据.[结果]建立了考虑多工况、启停车并考虑层... [目的]针对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污染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套建筑结构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并结合现场实测与减振设计,为轨道交通邻近建筑的振动分析与减振降噪提供依据.[结果]建立了考虑多工况、启停车并考虑层间非线性的车-轨-道床列车振动激励模拟方法,采用CFD模拟方法对列车高速突入封闭空间的压力波进行模拟,以反映列车风对封闭建筑物的风压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车辆-轨道系统激励求解,轨道-建筑系统振动分析的两步走数值振动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另外,本文提出了以简化列车噪声源模型结合噪声传播理论进行噪声远场传播计算的噪声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列车振动现场实测的方法,包括测试仪器的选型、测点的选择依据、测试工况的制定等,为车致振动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本文提出了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三类控制措施,并给出了各类减振措施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结论]本文提出的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多个高铁站房、地铁上盖、线路临建、机场枢纽的振动分析和减振降噪设计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轨道交通邻近建筑的减振降噪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列车振动 列车振动激励 振动响应 振动评价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MV-PPD模型的北京地铁车站公共区环境舒适性评价及预测
13
作者 张无垠 盛旭高 +3 位作者 毛军 赵明珠 祝瑞男 刘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51-3860,共10页
地铁车站环境舒适性问题通常采用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redicted mean vote,PMV)及预计不满意百分数(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PPD)进行分析,基于PMV-PPD舒适性指标计算模型,研究不同环境参数对舒适度的权重占比,考虑乘客衣着状... 地铁车站环境舒适性问题通常采用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redicted mean vote,PMV)及预计不满意百分数(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PPD)进行分析,基于PMV-PPD舒适性指标计算模型,研究不同环境参数对舒适度的权重占比,考虑乘客衣着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时空特性,改进PMV计算模型,考虑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对舒适度的影响,改进PPD计算模型,并基于改进的PMV-PPD计算模型研究车站公共区的环境舒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对环境舒适度进行预测,研究预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新陈代谢率、空气温度、服装热阻、相对湿度对环境舒适度的权重占比分别为0.558、0.260、0.113、0.069;时间一定时,站台不同监测点处的PMV、PPD的最大差值分别约为15%、60%;改进后的PMV-PPD计算模型相对于传统的PMV-PPD计算模型更具有普适性;神经网络可以较好地对PMV及PPD值进行预测,PMV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PPD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最大误差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台 PMV PPD 权重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故不确定性下的轨道交通线路韧性优化研究
14
作者 邹林沐 王子甲 +2 位作者 丁娟娟 李瑞 卢江琳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4,共9页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中可能发生设备故障、信号故障、供电故障等突发事件,运营安全性和系统服务能力的保障有待提升。本文旨在研究事故不确定性下的轨道交通线路韧性优化方法,根据事故站点和事故时间的不确定性,以供给侧和需求侧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中可能发生设备故障、信号故障、供电故障等突发事件,运营安全性和系统服务能力的保障有待提升。本文旨在研究事故不确定性下的轨道交通线路韧性优化方法,根据事故站点和事故时间的不确定性,以供给侧和需求侧韧性最大为目标,考虑事故下大小交路列车行车间隔约束,基于运营事故大数据、乘客刷卡数据和列车运行时刻表构建折返线配置韧性优化模型。结合模型特征,设计基于样本均值近似、快速非支配排序、拥挤度计算的求解算法,对所提出的韧性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以北京地铁6号线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最优折返线位置可以有效提升事故不确定性下的线路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事故不确定性 韧性 折返线配置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振动对邻近古建筑的动力影响测试分析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克飞 刘维宁 +1 位作者 刘卫丰 贾颖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3,共5页
对北京地铁2号线和在建直径线邻近古建筑(明城墙遗址和京奉铁路正阳门老车站旧址)现场测试,评估其在既有地铁交通和路面交通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并研究古建筑结构振动响应的传播规律.测试结果表明:1)时域内,古建筑结构在地铁运营下的... 对北京地铁2号线和在建直径线邻近古建筑(明城墙遗址和京奉铁路正阳门老车站旧址)现场测试,评估其在既有地铁交通和路面交通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并研究古建筑结构振动响应的传播规律.测试结果表明:1)时域内,古建筑结构在地铁运营下的振动响应是路面交通的10倍左右;交通振动引起古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随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呈规律改变,且古建筑结构以水平方向动力响应为主;2)频域内,地铁交通引起古建筑响应的主要频段是40-90 Hz,路面交通引起古建筑响应的主要频段是10-20 Hz,且路面交通引起的古建筑振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放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测试 古建筑 交通 振动响应 传播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振动对建筑物影响程度的预测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蒙 刘维宁 +1 位作者 金浩 孙晓静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共6页
既有的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预测方法,采用振动响应传递比描述室内外两点之间的振动变换,实现在不同频段上定量预测轨道交通振动对建筑物内人和精密仪器的影响。为将该方法用于预测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需要将1/3倍频程指标转化为速... 既有的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预测方法,采用振动响应传递比描述室内外两点之间的振动变换,实现在不同频段上定量预测轨道交通振动对建筑物内人和精密仪器的影响。为将该方法用于预测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需要将1/3倍频程指标转化为速度峰值指标。指标转换方法是: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将1/3倍频程频域内的速度有效值转化为时域内的速度有效值;采用峰值因数将速度有效值转化为速度峰值,并建议在预测对普通建筑物、重点文物建筑的影响时峰值因数分别取4和5,在现场实测峰值因数样本大于9时,给出的指标转换方法不再适用。分析指标转换时的误差水平和使用条件可知,采用的指标转换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振动预测 建筑结构 振动响应传递比 峰值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中远期能耗预测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子甲 陈峰 施仲衡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牵引能耗和车站能耗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和数据可得性,选择列车自重、客运量、电机类型、敷设方式、车站环控系统制式和季节因素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预测模型。采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2009...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牵引能耗和车站能耗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和数据可得性,选择列车自重、客运量、电机类型、敷设方式、车站环控系统制式和季节因素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预测模型。采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2009年能耗数据对模型中的基础性指标进行标定,并用2010年北京地铁4号线的数据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根据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调整方案,预测其中远期能耗。结果表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2015年和2020年的能耗分别为19.96和27.49亿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能耗预测 影响因素 指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桩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探讨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兆平 汪挺 +1 位作者 项彦勇 张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37-1842,共6页
探讨了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梁施工风险等级划分应考虑的因素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建议以桥基与地铁工程开挖影响破裂面的位置关系和桥基与地铁工程的水平距离作为主要依据,确定桥梁邻近等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桥梁现状质量,确定邻近桥... 探讨了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梁施工风险等级划分应考虑的因素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建议以桥基与地铁工程开挖影响破裂面的位置关系和桥基与地铁工程的水平距离作为主要依据,确定桥梁邻近等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桥梁现状质量,确定邻近桥梁的施工风险等级,并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给出了相应的邻近桥梁基础加固保护对策,从而形成了对邻近桥梁的控制与保护技术程序,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介绍了对邻近桥桩的评估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工程 邻近桥桩 邻近等级 风险等级 施工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下测量学教学改革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斌 吴萱 杨松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2-63,共2页
针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大专业、多方向、复合型、开放型”本科生的教育模式,介绍新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同时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详细介绍新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下测量学课程系列改革。
关键词 培养模式 测量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铁地面建筑的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8
20
作者 丁德云 刘维宁 +1 位作者 王珂 董惠定 《都市快轨交通》 2004年第2期34-38,共5页
描述了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及城轨13号西线的地面建筑(出入口、风亭等)的现状,结合建筑与景观发展相协调的理念,提出了地铁地面建筑在建设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北京地铁 出入口 风亭 地面建筑 协调发展 地铁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