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的本构方程与热力学 被引量:9
1
作者 赵成刚 张雪东 郭璇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1-618,共8页
介绍一种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土力学本构方程的一般性理论框架.这一方法利用两个势函数即自由能势函数和耗散势函数(或屈服函数)以及固定的过程和框架,建立土的本构方程.简要介绍了建立热力学本构方程中所用到的热力学内变量理论,利用L... 介绍一种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土力学本构方程的一般性理论框架.这一方法利用两个势函数即自由能势函数和耗散势函数(或屈服函数)以及固定的过程和框架,建立土的本构方程.简要介绍了建立热力学本构方程中所用到的热力学内变量理论,利用Legendre变换建立了热力学势函数之间以及各耗散函数与屈服函数之间的关系;利用自由能势函数和耗散势函数(或屈服函数)建立土的本构方程及其具体步骤.最后讨论了土力学本构方程研究的意义以及它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土的本构方程 自由能势函数 耗散势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关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赵成刚 刘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24-1335,共12页
首先论述了土力学的理论基础仍然很不完善,仍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发展阶段,它还缺少统一的理论基础。指出: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是以多相孔隙介质理论为基础描述自然界中土的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或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可以作为土力学统一的... 首先论述了土力学的理论基础仍然很不完善,仍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发展阶段,它还缺少统一的理论基础。指出: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是以多相孔隙介质理论为基础描述自然界中土的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或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可以作为土力学统一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的理论基础,讨论了多相孔隙介质理论的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以及土力学中控制方程的选择和确定。针对非饱和土问题,利用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包括热力学和内变量理论),基于3种广义应力即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式(22))、基质吸力和气相压力作为3个独立的应力状态变量,提出并详细地论证和推导了考虑气相的能量耗散和塑性体积变形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 孔隙介质理论 非饱和土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间交界面对非饱和土应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艳 赵成刚 +1 位作者 李舰 蔡国庆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5-343,共9页
非饱和土是一种三相多孔介质,不同相之间的交界面尤其是气液交界面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非饱和土的宏观行为.首先对土中交界面的形式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气液交界面对非饱和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并给出了界面功和气液比表面积的表达式.在... 非饱和土是一种三相多孔介质,不同相之间的交界面尤其是气液交界面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非饱和土的宏观行为.首先对土中交界面的形式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气液交界面对非饱和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并给出了界面功和气液比表面积的表达式.在已有的非饱和土变形功表达式基础上,引入界面能影响,得到了考虑交界面影响的非饱和土自由能方程.利用所得的自由能方程,给出了考虑交界面影响的非饱和土固相和液相相应的应力变量.对考虑交界面面积的液相流动方程进行了探讨,给出了非平衡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表达式,指出在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中应当考虑交界面面积的影响,传统土水特征曲线是三维关系在吸力-饱和度平面上的投影.将比表面积与土水特征曲线的关系,利用已有试验数据验证了该表达式的合理性.利用界面面积的表达式计算有效应力,将其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给出的比表面积表达式可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不同于已有现象学研究,本文推导具有严格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完整的有效应力表达式中应考虑土体内部作用力的影响,其不仅包含基质吸力,同时还包含其他形式的作用力,其大小与界面比表面积有关.该表达式为下一步研究界面效应对土体变形、强度和流动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有效应力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水特征曲线滞后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艳 赵成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9-405,共7页
介绍了以热力学为基础的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后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内变量来考虑与滞后有关的各种效应。由于满足了热力学定律,使这种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和适用性。利用边界面理论,可以得到扫描线与边界面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利用边界面来确... 介绍了以热力学为基础的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后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内变量来考虑与滞后有关的各种效应。由于满足了热力学定律,使这种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和适用性。利用边界面理论,可以得到扫描线与边界面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利用边界面来确定出其中的扫描线的情况。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修正的简化模型,把不可恢复的含水率作为其中一个内变量。修正后的模型对原有模型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使得扫描线在刚开始靠近边界面时的斜率不会出现无穷大,同时保留了原有模型的优点,只有一个参数,便于实际应用。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修正后的模型能更好地反映非饱和土性质和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滞后模型 非饱和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修正SFG模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艳 赵成刚 韦昌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58-1463,共6页
从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出发,对SFG模型进行了修正,将饱和度的影响引入到了模型当中,使得模型在不增加参数的同时可以反映更多的实验现象。首先简单介绍了SFG模型。然后以功的表达式推导得到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为基础给出了非饱和土的体... 从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出发,对SFG模型进行了修正,将饱和度的影响引入到了模型当中,使得模型在不增加参数的同时可以反映更多的实验现象。首先简单介绍了SFG模型。然后以功的表达式推导得到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为基础给出了非饱和土的体变方程,在饱和阶段该方程可以自动退化为饱和土的体变方程。结合土水特征曲线方程,推导得到了修正模型的加载湿陷屈服面方程,由此得到的屈服面方程不仅是吸力的函数,同时也是饱和度的函数。屈服面可以连续光滑地从饱和状态过渡到非饱和状态,并可以预测干燥时出现塑性变形的现象。此外它还可以反映SFG模型无法反映的现象,即考虑饱和度的影响,对于吸力相同饱和度不同的土样,给出的屈服应力将不同。最后利用已有试验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验证,说明了修正模型与试验结果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SFG模型 饱和度 有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