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系统工程安全保障方法研究
1
作者 杜薇 唐涛 +2 位作者 李仲华 李晓刚 薄云览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3,共6页
[目的]为了系统识别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系统安全需求,为该系统安全保障及第三方评估提供技术参考,需对虚拟编组系统安全保障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安全标准,针对虚拟编组系统的技术特点,提出了1套覆盖虚拟编组系... [目的]为了系统识别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系统安全需求,为该系统安全保障及第三方评估提供技术参考,需对虚拟编组系统安全保障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安全标准,针对虚拟编组系统的技术特点,提出了1套覆盖虚拟编组系统各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方法。从虚拟编组系统级、信号/车辆系统级等不同层次进行危害分析及安全需求识别,对识别出的安全需求按照新增功能安全需求、技术安全需求和操作维护安全需求进行分类管理和验证。以北京地铁11号线示范工程为例,对虚拟编组系统工程安全保障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及结论]北京地铁11号线示范工程应用虚拟编组系统工程安全保障方法,基于信号/车辆系统新增的基本功能分析识别基础危害,通过分层次危害分析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将新技术风险控制在最低合理可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虚拟编组系统工程 安全保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2
作者 严晗 程晓卿 +3 位作者 马小平 赵汝豪 陈菲 王若璇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179,共10页
在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策略中,传统方法多依赖事后应对,缺乏高效的预防和实时响应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演变和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内涵,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 在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策略中,传统方法多依赖事后应对,缺乏高效的预防和实时响应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演变和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内涵,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系统新型架构及其运行机制。该架构通过集成“人、机、环、管”四要素,结合物理系统实时感知与数字孪生系统数据处理和仿真推演,实现对风险隐患的辨识评估和主动防控,能够支撑风险点日常管理、隐患点排查治理、风险事件传播预测、事故救援策略优化等业务服务,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城轨系统风险防控知识提取技术、城轨主动安全保障图谱构建和应用技术、城轨系统风险防控仿真优化技术等,为推动城轨系统安全保障模式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型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主动安全保障 数字孪生 架构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轨道交通的短时客流数据生成与预测方法研究
3
作者 郜新军 张梅欣 朱力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04-708,共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客流量的动态变化及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会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本研究面向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客流数据增强方法,通过利用少量的原始客流数据生成大量特征相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客流量的动态变化及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会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本研究面向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客流数据增强方法,通过利用少量的原始客流数据生成大量特征相同的可用数据,进行数据增强。在客流数据增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于时空多维的轨道交通运营态势精准预测方法,提出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图神经网络(GCN)的客流数据预测方法,分别从时间维度和时空维度实现对轨道交通的客流量数据进行精准预测。短时客流数据的生成和预测能够为列车运行调整提供坚实基础,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保驾护航,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数据增强 生成对抗网络 客流预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向量自回归和动态模式分解的城市轨道交通短时OD预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文强 刘若男 +3 位作者 张含笑 刘宇然 李鉴 杨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9,共9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OD客流量短时预测问题,提出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on,VAR)和动态模式分解(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DMD)的VAR-DMD组合预测模型.首先,以北京市范围内的地铁站点为例,基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数据(Auto Fare...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OD客流量短时预测问题,提出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on,VAR)和动态模式分解(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DMD)的VAR-DMD组合预测模型.首先,以北京市范围内的地铁站点为例,基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数据(Auto Fare Collection,AFC),对地铁OD客流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其次,构建高阶加权向量自回归模型捕获OD客流数据的时空关联性,利用动态模式分解算法估算模型的参数,提取OD客流数据动态特征,实现数据的降维和降噪,利用实时更新算法更新模型的参数,实现长期连续预测;最后,以北京地铁AFC数据为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模型,VAR-DMD模型的运行时间减少96.67%,预测误差减少2.6%,具有较高的预测速度和预测精度,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提供了可靠又及时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OD量 短时预测 动态模式分解 向量自回归模型 实时更新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自主运行控制技术综述
5
作者 余祖俊 王洪伟 +2 位作者 王悉 李阳 李学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5期6-33,共28页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运行环境的日益复杂,既有的自动化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运营效率提升、环境适应性增强等方面面临多样化挑战,难以满足更高密度运行和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安全高效运行需求.轨道交通自主运行控制技术有...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运行环境的日益复杂,既有的自动化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运营效率提升、环境适应性增强等方面面临多样化挑战,难以满足更高密度运行和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安全高效运行需求.轨道交通自主运行控制技术有望通过融合感知、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列车自主运行控制和智能调度实现列车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高效运行,助力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本文围绕轨道交通自主运行控制技术展开综述,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了自主运行的内涵,比较了船舶、道路交通与轨道交通领域的自主概念,系统梳理了由融合感知、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复杂环境下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以及列车运行智能调度组成的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关键技术体系;其次,分析了自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其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自主运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以为轨道交通自主运行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系统化参考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自主运行 融合感知 低时延高可靠通信 智能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驾驶特征识别的西部地区高速列车追踪运行轨迹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婉琪 步兵 +2 位作者 吕继东 唐涛 李开成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针对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列车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驾驶特征和轨迹的差异性较大的问题,建立基于驾驶特征分类的高速铁路列车追踪运行轨迹预测模型。给出高速列车驾驶特征定义,结合追踪列车的速度、加速度、急动度、时间和空间间隔等特征数据... 针对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列车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驾驶特征和轨迹的差异性较大的问题,建立基于驾驶特征分类的高速铁路列车追踪运行轨迹预测模型。给出高速列车驾驶特征定义,结合追踪列车的速度、加速度、急动度、时间和空间间隔等特征数据,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识别出3类常见且差异较大的高速列车驾驶场景和驾驶风格,并对驾驶风格的最大互信息系数(MIC)特征进行重要性分析;针对3类驾驶风格和特征变量,采用不同长短期记忆神经(LSTM)网络训练,进一步强化LSTM参数特征,得到基于不同驾驶特征的轨迹预测模型和算法;通过实验室仿真列车运行数据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算法相比,所提出的高速列车追踪运行轨迹预测方法具有显著优势,预测时长15 s内的平均相对误差MRE不超过3.5%,比标准LSTM和卡尔曼滤波器(KF)算法的MRE分别降低了32.9%和43.3%,且最短追踪时间间隔缩小0.3 min以上,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西部铁路的特殊运能需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轨迹预测 驾驶特征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高斯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同行为决策的虚拟重联高速列车跟随运行优化
7
作者 敦旖晨 上官伟 +4 位作者 宋鸿宇 孙术娟 蔡伯根 詹敬 盛昭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2-102,共11页
虚拟重联闭塞模式下,高速列车以编队形式协同运行,受到运行环境与列车状态影响,列车间运行间隔动态变化,为给列车安全、高效运行控制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编队列车跟随运行控车曲线优化问题。根据轨道资源占用情况分析列车编队运行过程,构... 虚拟重联闭塞模式下,高速列车以编队形式协同运行,受到运行环境与列车状态影响,列车间运行间隔动态变化,为给列车安全、高效运行控制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编队列车跟随运行控车曲线优化问题。根据轨道资源占用情况分析列车编队运行过程,构建跟随列车行为选择模型和协同行为决策方法,提出列车跟随运行控车曲线滚动-回退规划方法,设计基于分布式纳什均衡搜索的优化算法求解列车协同行为决策问题。选取武广高铁部分区段线路数据,进行同质与异质列车编队的列车跟随运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不同场景下保障列车安全跟随运行,协同行为决策方法的应用使轨道资源占用减少14.39%,并验证了虚拟重联模式对线路运输能力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虚拟重联 行为决策 跟随运行优化 轨道资源占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自主无人机智能巡检体系框架及其技术发展综述
8
作者 秦勇 孟凡腾 +10 位作者 张紫城 孟彤 刘鹏帅 徐礼前 崔京 仇宁海 于重重 王志鹏 秦法波 文琦 钱利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5期145-175,共31页
针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安全性差、既有轨道依附型检测装备仍受限于维修天窗,存在巡检盲区且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构建了“端-边-云-监”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自主无人机智能巡检体系框架.首先,端侧融合可见光、红外... 针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安全性差、既有轨道依附型检测装备仍受限于维修天窗,存在巡检盲区且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构建了“端-边-云-监”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自主无人机智能巡检体系框架.首先,端侧融合可见光、红外、激光雷达等多源感知与视觉-惯性等状态估计,形成自主感知与任务级导航能力;其次,边侧构建超视距稳定通信与安全高效的数据传输机制,并部署轻量化机载推理以实现缺陷与风险隐患的实时检测;最后,云侧与低空监视开展跨场景多目标的巡检应用与全局数据分析,建立“协作监视+非协作监视”的低空监视体系以保障全流程合规与安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系统凝练了轨道交通场景的独有难点与特性,从全链路视角统一轨道交通无人机巡检场景下的“端-边-云-监”框架,为未来自主无人机在轨道交通巡检领域的发展应用提供通用框架与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自主无人机 智能巡检 端边云监协同 基础设施运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综述 被引量:9
9
作者 余祖俊 唐涛 +2 位作者 李开成 宿帅 朱力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进一步结合现代感知、控制、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慧化,是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前沿方向。分析目前高速铁路运营中仍存在异物侵限造成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导致列车延误、运力与运量不匹配等...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进一步结合现代感知、控制、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慧化,是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前沿方向。分析目前高速铁路运营中仍存在异物侵限造成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导致列车延误、运力与运量不匹配等问题,提出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智慧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和提升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整体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新时期的智慧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以实现列车(群)全天候全无人自主追踪运行控制为目标,主要包括移动闭塞、列车运行净空感知、列车状态智能监测、列车自主追踪、智能调度指挥、车-地动态自组网通信等关键技术。结合新一代使能技术,研究高速铁路运行控制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智慧高速铁路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高速铁路 运行控制 平稳追踪控制 智能感知 车-地自组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动卧开行日列车运行图与维修天窗协调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博 李海鹰 廖正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9-1319,共11页
高速铁路夜间开行的动卧列车会与综合维修天窗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冲突。协调行车和天窗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占用,能够优化铁路运力资源配置,提升列车服务质量和天窗作业效率。对动卧列车等线开行模式与分段矩形天窗的配合进行研究。考虑到... 高速铁路夜间开行的动卧列车会与综合维修天窗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冲突。协调行车和天窗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占用,能够优化铁路运力资源配置,提升列车服务质量和天窗作业效率。对动卧列车等线开行模式与分段矩形天窗的配合进行研究。考虑到车站夜间例行安排的维修施工,将天窗单元分类为“车站天窗”与“区间天窗”,二者组合构成维修调度命令中的天窗分段。采用整数规划方法构建动卧开行日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协调优化模型,最小化相邻天窗错位时间和列车总旅行时间,以减少天窗分段数量,更利于调度命令传达,作业灵活且安全地实施,同时保证动卧列车开行质量。运用图着色问题推论添加车站到发线能力约束以满足列车可用到发线数量的限制。代入京广高铁动卧列车案例,使用Gurobi实现求解。综合优化的运行图上,车站天窗和区间天窗构成11个天窗分段,比实际少13个,各维修工区管辖区段内的天窗计划更加简化;7对动卧列车的车站到发、区间运行均不与车站天窗、区间天窗冲突;列车的总旅行时间减少了173 min,列车停站次数由82次减少到66次。多组案例讨论了车站天窗、天窗错位、到发线数量等因素对列车等线位置和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高铁动卧列车运输组织和维修天窗开设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高铁动卧 列车运行图 维修天窗 整数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模型的动车组列车运行线效率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家铭 申宏楠 +2 位作者 刘琳 李博 梁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32,共10页
运行线是列车运行图的重要组成元素,运行线效率是反映运行图相对质量的评价指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运行线,其效率可以简化为技术指标与投入运输资源的比值。考虑到中低速列车为待避高速列车会造成自身效率下降,很难用一套标准对各类列车... 运行线是列车运行图的重要组成元素,运行线效率是反映运行图相对质量的评价指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运行线,其效率可以简化为技术指标与投入运输资源的比值。考虑到中低速列车为待避高速列车会造成自身效率下降,很难用一套标准对各类列车运行线效率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为反映系统与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区间车站的繁忙程度和列车之间的越行成本,构建列车运行线效率计算模型。以某季度列车运行图数据进行实例验证,计算结果中低速列车与高速列车的效率差值明显缩小了,说明不同速度等级列车的效率具备可比性;再对某季度全路列车运行图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速度等级运行标尺列车的综合效率高于全图其他类别列车;最后通过DEA的投影分析,对提高列车运行线效率给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线相对质量 DEA 效率评价 列车越行 运行线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生制动能高效利用的列车运行方案优化
12
作者 王若愚 周慧娟 +3 位作者 秦勇 孙璇 张尊栋 张蛰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7,共12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能耗问题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节能控制方法在大规模列车智能协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优化总体能耗,尤其是有效利用再生制动能,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微观列车驾驶策略与宏观列车运行...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能耗问题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节能控制方法在大规模列车智能协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优化总体能耗,尤其是有效利用再生制动能,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微观列车驾驶策略与宏观列车运行方案的优化求解框架。通过考虑列车运行过程中发车、站间操纵及停站等关键因素,深入刻画列车在单向运行过程中的全链路控制环境,构建多列车协同工况优化模型。引入一种多列车牵引制动重叠时间框架,提出一种融合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多智能体协同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Multi-headed Attention Mechanism&Multi-Agent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Mam-MADDPG)求解框架,快速实现多列车运行能耗优化求解。使用北京地铁亦庄线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Mam-MADDPG方法在再生制动能利用方面提升近20%的节能效率,且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这一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节能 再生制动能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信道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现状及展望
13
作者 官科 张美文 +9 位作者 何丹萍 艾渤 刘婷 王熙平 魏垚 赵旭 卢斌 窦建武 王欣晖 钟章队 《电波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9-799,共11页
随着6G的逐步推进,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未来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的背景、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背景与需求、... 随着6G的逐步推进,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未来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的背景、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背景与需求、系统特点以及研究进展;然后,详细讨论了复杂环境多介质电磁参数获取、高性能射线追踪仿真技术和模型-数据双驱动的混合信道建模等关键技术;最后,对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在6G时代的发展做出展望,并总结了潜在的标准化工作。无线信道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无线信道的虚拟孪生体,提供了无线信道特性建模及其效应预测能力,对6G及未来通信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 无线信道 数字孪生 射线追踪 混合信道建模 介质电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惯性四元数建模的列车姿态精度保持方法研究
14
作者 姜维 郝鹏琪 +3 位作者 王剑 蔡伯根 邓陈喜 廖浩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2-1505,共14页
针对标准GNSS/INS定位模型在卫星失效时难以克服惯性器件误差累计从而导致列车状态感知精度降级问题,为保障卫星失效场景下列车空间精度与鲁棒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惯性四元数建模的列车姿态精度保持方法,探究惯性器件加速度与角速度... 针对标准GNSS/INS定位模型在卫星失效时难以克服惯性器件误差累计从而导致列车状态感知精度降级问题,为保障卫星失效场景下列车空间精度与鲁棒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惯性四元数建模的列车姿态精度保持方法,探究惯性器件加速度与角速度的姿态解算机理,构建运动载体加速度辅助的惯性姿态四元数的反馈补偿解算模型。进一步为解决单一驱动模式对航位推算的可控性受限问题,建立基于姿态精度保持模型增强的列车状态感知模型,将内层融合解算的姿态信息作用在轮速传感器后与惯性递推值映射到外层状态空间完成系统的滤波校正并反馈到内层进行误差更新,最大限度保障卫星失效时惯性导航精度。采用实验室转台仿真数据与青藏线列车实测数据进行卫星失效场景下算法性能的验证与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姿态精度保持方法测姿精度显著优于惯性递推方法,青藏线30 min动态测姿实验中,横滚角、俯仰角、航向角精度为0.801°、0.513°和4.494°;在无卫星场景下,提出的基于姿态精度保持模型增强的列车状态感知精度显著优于INS/ODO松组合方法,15 min实车测试中,横滚角、俯仰角、航向角测姿精度为0.526°、0.493°和1.904°,水平定位精度提升86.66%、水平测速精度提升78.70%。综合证明该方法可以提升卫星失效场景下的基于惯性列车状态感知精度与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四元数建模 姿态精度保持 惯性递推 滤波校正 列车状态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复杂战略及战术任务的行车调度自动化分级模型与应用
15
作者 唐涛 王奥博 郭北苑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3,共12页
行车调度是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中枢,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行车、完成乘客输送任务的重任,对轨道交通日常工作开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列车自动监督系统(ATS)的广泛运用大幅提升了列车的运营调度效率,行车调度员的任务已经逐渐转移到战... 行车调度是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中枢,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行车、完成乘客输送任务的重任,对轨道交通日常工作开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列车自动监督系统(ATS)的广泛运用大幅提升了列车的运营调度效率,行车调度员的任务已经逐渐转移到战略及战术层面,核心工作是行车计划调整。如何进一步提升行车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根据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任务的认知特征,基于SRK框架和抽象任务等级理论提出以人为中心的自动化等级设计方法,构建面向高层任务的自动化分级模型。针对现行的行车调度系统定义调度任务的主要执行过程,提出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分级策略以及智能行车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功能设计方案,提出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自动化分级模型描述了行车调度高级认知任务与自动化功能设计之间的联系,为轨道交通智能行车调度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行车调度系统 自动化级别 人为因素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驾驶舱设计中的人因问题:挑战、进展和展望
16
作者 方卫宁 王坤 +1 位作者 胡胜建 方程乐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32,I0006,共19页
目的随着铁路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列车驾驶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因设计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布局、信息显示、操作负荷控制等局部问题,缺乏对驾驶舱人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系... 目的随着铁路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列车驾驶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因设计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布局、信息显示、操作负荷控制等局部问题,缺乏对驾驶舱人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系统性的驾驶舱人因设计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当前的研究趋势与关键技术。方法采用系统化的文献聚类与主题分析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结果从个体生理、物理环境、认知交互和系统协同4个层面构建了驾驶舱人因设计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了各层面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典型应用场景。结论基于所构建的研究框架,识别出当前驾驶舱人因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疲劳监测技术的局限性、物理环境控制的不足、认知交互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协同的智能化程度偏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应聚焦于智能化升级、人性化优化和极端环境适应性提升3个主要方向,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驾驶舱 空间设计 人机界面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雾环境下铁路异物侵限精准识别方法
17
作者 马小平 李松 +2 位作者 卢思博 张瀚青 赖征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7-156,共10页
为有效解决大雾环境下铁路异物侵限小目标检测难等关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雾处理与小目标精准识别一体化方法。通过融合基于AOD-Net的铁路图像去雾算法,引入Swin Transformer模块对YOLO v5算法的主干网络进行替换,使用... 为有效解决大雾环境下铁路异物侵限小目标检测难等关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雾处理与小目标精准识别一体化方法。通过融合基于AOD-Net的铁路图像去雾算法,引入Swin Transformer模块对YOLO v5算法的主干网络进行替换,使用卷积核修正通道数,得到具备图像去雾处理功能的ST-YOLO算法对去雾后铁路图像中的远距离小目标进行检测。基于公共数据集对该算法进行训练及测试,使该算法对于远距离小目标的检测在测试集中准确率稳定在0.9。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T-YOLO的铁路异物侵限精准识别算法对大雾环境下远距离小目标异物侵限的平均检测精度达到92.3%,检测速度达到80帧/s,同其他目标检测算法相比,该算法检测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为恶劣天气下铁路异物侵限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侵限检测 AOD-Net YOLO v5 Swin Transformer 小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试块中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秋阳 王艳辉 +2 位作者 丁冠军 徐杰 崔广炎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4,共11页
针对目前研究对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不足的问题,构建足尺寸钢筋混凝土试块物理模型,模拟隧道衬砌空洞病害。基于雷达图像特征,提出空洞病害量化分析方法,并利用探地雷达检测不同工况下的空洞病害,得出衬砌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 针对目前研究对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不足的问题,构建足尺寸钢筋混凝土试块物理模型,模拟隧道衬砌空洞病害。基于雷达图像特征,提出空洞病害量化分析方法,并利用探地雷达检测不同工况下的空洞病害,得出衬砌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内部填充物的情况下,最大振幅A_(T),能量E_(T)和IMF1分量与构建的空洞尺寸呈正相关;含水情况下,最大振幅A_(T),能量E_(T)与IMF1分量提高,且与构建的空洞尺寸呈负相关;几何结构不规则的空洞呈现的深度近似于下底面相似的具有相同长度的等体积几何结构规则空洞的深度,其误差小于5%;水与不密实病害的内部介质会使空洞呈现在图像上的位置向下偏移,深度分别提高8%与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空洞病害 物理模型试验 混凝土试块 特征规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分析的地铁客流预测方法实证研究
19
作者 郑宣传 秦勇 +2 位作者 郭建媛 佟鑫 黄小林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3,102,共8页
面向多因素下地铁线路客运量预测需求,通过特征挖掘、相关性分析,从时间、天气、线网规模、城市发展、节假日及活动等因素选取12项影响特征指标,针对XGBoost模型超参数优化难题,提出基于斑马优化算法(ZOA)的超参数优化算法;构建XGBoost-... 面向多因素下地铁线路客运量预测需求,通过特征挖掘、相关性分析,从时间、天气、线网规模、城市发展、节假日及活动等因素选取12项影响特征指标,针对XGBoost模型超参数优化难题,提出基于斑马优化算法(ZOA)的超参数优化算法;构建XGBoost-ZOA组合预测模型,设计时序数据预测的交叉验证方案,并在西安地铁开展实例验证。经ZOA算法优化后的预测模型,在1号线测试集上的预测误差平均误差百分比MAPE为3.85%,与经典的智能优化算法相比其预测效果更佳,证实该算法的先进性。XGBoost-ZOA组合预测模型在9条线路的平均MAPE达到5.18%,最大误差不超过7%,预测值与真实值曲线吻合度较高,同比SARIMA模型及LSTM模型,MAPE分别减少了17.8%及21.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减少了10.8%及13.6%。最后,基于模型特征重要度,将9条线路分为趋势客流导向、假日活动客流导向和多因素均衡导向3类,发现假日活动主导的线路客流预测误差较大,周期趋势主导的线路客流预测误差较小,证实了该模型的解释性及实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多因素客流预测 XGBoost 斑马优化算法 超参数优化 特征重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地铁车站内乘客异常行为检测模型
20
作者 吴剑凡 谢征宇 +2 位作者 秦勇 王力 王佳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4,共13页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地铁车站内乘客异常行为事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两阶段融合模型BiFuseNet(Bi-Fusion Network),该模型通过融合轻量级检测网络LMD(LCAB, MCAB, DyHead)-YOLO和基于EfficientformerV2的高效分类网络,实现高效...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地铁车站内乘客异常行为事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两阶段融合模型BiFuseNet(Bi-Fusion Network),该模型通过融合轻量级检测网络LMD(LCAB, MCAB, DyHead)-YOLO和基于EfficientformerV2的高效分类网络,实现高效且精准的异常行为检测。在模型第1阶段,通过引入轻量卷积聚合块(LCAB)、混合卷积聚合块(MCAB)和动态检测头(DyHead),有效减少模型的规模,同时,提升对小目标和遮挡目标的检测能力;在第2阶段,采用多层次加权融合策略优化检测和分类结果,进一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BiFuseNet在自建的MetroAB数据集上取得了89.3%的准确率,较传统模型提高了6.1%,且实现了43.7 frame·s^(-1)的检测速度(FPS);在PASCAL VOC(Pattern Analysis, Statistical Modelling and Computational Learning Visual Object Classes)和VisDrone(Visual Detection of Drones)公开数据集上,分别提高了10.1%和2.7%的准确率,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在小目标和遮挡目标检测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优异的泛化能力。通过以上设计,BiFuseNet显著提升了地铁车站内乘客异常行为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异常行为检测 两阶段融合 地铁车站 计算机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