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相大电流互感器杂散磁场干扰等效测试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赵伟 徐文佳 +3 位作者 李世松 屈凯峰 黄松岭 江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51-3658,共8页
针对三相三线制电力系统水平排列母线上大电流互感器(HCT)易受到外电流产生的杂散磁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偏心母线电流及其返回导体电流共同产生的干扰磁场来等效杂散磁场的测试方法。在对该测试方法的论证上,基于大量数值仿真... 针对三相三线制电力系统水平排列母线上大电流互感器(HCT)易受到外电流产生的杂散磁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偏心母线电流及其返回导体电流共同产生的干扰磁场来等效杂散磁场的测试方法。在对该测试方法的论证上,基于大量数值仿真计算结果,构建了一个表征上述杂散磁场以及干扰磁场最大值的近似计算式。依据该近似计算式,可建立表征上述磁场等效关系的数学模型,反推得到通电偏心母线及其返回导体的摆放位置。基于研究结果对某厂家生产的HCT受外磁场干扰进行仿真计算,该方法得到的干扰磁场分布曲线与其最大杂散磁场分布曲线基本一致,因此可较准确、有效地模拟三相三线制系统水平排列母线上HCT受到外电流产生的杂散磁场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电流互感器 外电流 偏心母线 返回导体 磁场干扰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等效测试大电流互感器抗干扰性能的非均匀缠绕线圈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高宇澄 赵伟 +3 位作者 李凯特 屈凯峰 李鹤 邵海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89-2096,共8页
为了更准确地验证非均绕等安匝法的物理原理,探索实施非均绕等安匝法的最佳技术路线,提出了非均绕等安匝法用非均匀缠绕线圈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为此,首先完善了表征干扰磁场的解析模型,并利用铁芯汇集系数修正了干扰磁场的解析计算结... 为了更准确地验证非均绕等安匝法的物理原理,探索实施非均绕等安匝法的最佳技术路线,提出了非均绕等安匝法用非均匀缠绕线圈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为此,首先完善了表征干扰磁场的解析模型,并利用铁芯汇集系数修正了干扰磁场的解析计算结果;基于大量的数值仿真试验结果,推导出了适用于大电流互感器的铁芯汇集系数经验公式;进而依据表征线圈泄漏磁场的解析式,提出了两种用于优化非均匀缠绕线圈参数的设计方法,即L2范数最小法和部分级数求和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基于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线圈泄漏磁场与外电流产生的杂散磁场之间的误差,发现这两种方法可将两种干扰磁场之间的误差由之前的约20%降低到约1%;通过物理试验,验证了该非均匀缠绕线圈参数优化设计有关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电流互感器 线圈泄漏磁场 非均绕等安匝法 电磁屏蔽 电磁场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直流阀厅金具选型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付颖 徐光辉 +2 位作者 李春迎 杨国华 王宇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0-196,共7页
随着直流输电电压等级越来越高,换流阀厅内设备越来越密集,尤其是±1 100 kV电压等级阀厅,对阀厅内金具的绝缘要求更加严苛。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可以得到阀厅内金具表面电场,判断金具是否满足绝缘设计。阀厅内部交直流混杂,针对阀... 随着直流输电电压等级越来越高,换流阀厅内设备越来越密集,尤其是±1 100 kV电压等级阀厅,对阀厅内金具的绝缘要求更加严苛。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可以得到阀厅内金具表面电场,判断金具是否满足绝缘设计。阀厅内部交直流混杂,针对阀厅金具,分别采用静电场与瞬态电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阀厅金具可以通过直流电压下的电场计算对瞬态结果进行预估。根据电场计算结果进行金具选型,并对金具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出影响场强的主要参数,将仿真计算紧密嵌入金具设计中,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阀厅 金具 电场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储联合运行直流微电网控制策略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小东 王宇 +1 位作者 李白 焦飞 《广东电力》 2018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光伏系统的并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储联合运行的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首先构建了光储联合运行的直流微电网系统结构,该系统由光伏系统、储能系统、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以及高频隔离型DC-DC变换器组成。在划分系统... 为了更好地解决光伏系统的并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储联合运行的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首先构建了光储联合运行的直流微电网系统结构,该系统由光伏系统、储能系统、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以及高频隔离型DC-DC变换器组成。在划分系统6种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该策略可以在保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实时检测并对比光伏输出功率与负荷需求功率来确定储能系统的工作状态,即采用储能系统来作为直流微电网的松弛节点,从而保证直流微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验证了该系统以及运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针对核心器件高频隔离型DC-DC变换器进行了样机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并网 直流微电网 控制策略 高频隔离型DC-DC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场与电场耦合作用下特高压复合绝缘子串的积污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毕晓甜 高嵩 +2 位作者 郭嵘 贾勇勇 王宇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6-91,共6页
利用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流场和电场耦合条件下复合绝缘子串的积污仿真数值模型,研究了污秽颗粒粒径、风速、风倾角对复合绝缘子表面积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绝缘子串表面对污秽颗粒的吸附能力随场强的增加而提高,随... 利用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流场和电场耦合条件下复合绝缘子串的积污仿真数值模型,研究了污秽颗粒粒径、风速、风倾角对复合绝缘子表面积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绝缘子串表面对污秽颗粒的吸附能力随场强的增加而提高,随风速的提高而降低;一定范围内污秽颗粒粒径增大会增加绝缘子对污秽颗粒的吸附量;风倾角向上时增加了下表面对污秽粒子的吸附,风倾角向下时增加了上表面对污秽粒子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积污 电场 流场 粒径 风速 风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平波电抗器复合支柱绝缘子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嵩 高超 +2 位作者 刘洋 姜海波 许爱斌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83,共7页
当前±1100 kV直流输电工程中,平波电抗器复合支柱绝缘子每柱结构由5节单元件组成。近来相关厂家打破常规的5节单元件的布置方式,改用4节布置方式并完成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结构设计。使用仿真计算软件,对设计的新型平波电抗器复合支... 当前±1100 kV直流输电工程中,平波电抗器复合支柱绝缘子每柱结构由5节单元件组成。近来相关厂家打破常规的5节单元件的布置方式,改用4节布置方式并完成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结构设计。使用仿真计算软件,对设计的新型平波电抗器复合支柱绝缘子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改进后的复合支柱绝缘子强度符合相关设计规范指标;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新型复合支柱绝缘子强度安全系数大于相应设计规范要求,可以满足±1100 kV等级平波电抗器的抗震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0 kV 平波电抗器 复合支柱绝缘子 力学性能 地震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路耦合法的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短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白 唐力 +2 位作者 厉天威 罗兵 刘磊 《广东电力》 2018年第1期119-126,共8页
针对轴向并绕数为1的35 k V/2 330 kvar空心并联电抗器,采用场-路耦合法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对电抗器短路电流、磁场分布和电动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匝间短路使得短路匝的短路电流增大了数百倍,极易引... 针对轴向并绕数为1的35 k V/2 330 kvar空心并联电抗器,采用场-路耦合法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对电抗器短路电流、磁场分布和电动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匝间短路使得短路匝的短路电流增大了数百倍,极易引起电抗器烧毁;随着短路位置向中心高度、电抗器外层靠近,短路电流逐渐增大;匝间短路故障使电抗器磁场产生畸变,不再沿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分布,且随匝间短路位置向电抗器外层、中心高度靠近,磁场畸变程度增大;在同一层线圈内,匝间短路位置越靠近中心高度,短路匝所受到的径向电动力越大,轴向电动力越小,当中心高度处短路时,轴向电动力为0;随着匝间短路位置向电抗器外层靠近,短路匝受到的轴向电动力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电抗器 匝间短路 短路电流 电动力 磁场分布 场-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高强材料连接金具接触问题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俊辉 徐光辉 +3 位作者 常林晶 宋铁创 万少婷 许爱斌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88,共5页
接触问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且不同的接触类型及控制因素对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对高强材料连接金具在使用过程中抵抗极限载荷的能力进行了非线性静力仿真分析,通过对连接金具U型挂环与其连接件间接触类... 接触问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且不同的接触类型及控制因素对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对高强材料连接金具在使用过程中抵抗极限载荷的能力进行了非线性静力仿真分析,通过对连接金具U型挂环与其连接件间接触类型的不同设置,对比分析不同接触类型下的计算结果,明确了U型挂环在给定工况下适合的接触类型。并根据U型挂环的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为连接金具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金具 非线性 接触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