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森林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
作者 蔡明泽 辛学兵 +3 位作者 裴顺祥 吴莎 吴迪 郭慧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2-290,共9页
为探究北京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该研究通过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北京市2004—2019年森林NPP,结合变异系数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Sen+MK分析)分析研究区森... 为探究北京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该研究通过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北京市2004—2019年森林NPP,结合变异系数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Sen+MK分析)分析研究区森林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相关分析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9年北京市森林NPP年均值404.11 g/(m^(2)·a),其中山区森林NPP年均值在2004—2006年持续降低,2006—2019年持续增加,平原森林NPP呈波动上升趋势。2)北京市森林NPP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73.70%的区域森林NPP明显增加,平均变化斜率为10.18 g/(m^(2)·a)。3)研究期内山区森林NPP的主导影响因素是植被类型、气温、高程和辐射,平原森林NPP的主导影响因素是植被类型、气温、降水、人口密度。主导因素中自然因素与森林NPP均呈正相关,人为因素中人口密度和GDP则呈负相关。植被类型×气温交互作用对北京森林NPP解释力最高。得益于北京多项生态工程的合理规划和实施,人为因素对森林NPP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在未来的生态工程建设中,可根据区域特点优化植被空间布局及植被类型的选择,进一步提升生态工程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NPP CASA模型 地理探测器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型林间大气主要BVOCs组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晨 裴顺祥 +5 位作者 吴莎 郭慧 马淑敏 吴迪 章尧想 法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为明晰北京市周边不同类型森林的康养效果,对北京市九龙山不同林型内大气中的BVOCs组成及比例动态进行了研究。采用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在北京九龙山3个不同林型内进行林间大气采样,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飞行质谱仪对采集样品进行定性... 为明晰北京市周边不同类型森林的康养效果,对北京市九龙山不同林型内大气中的BVOCs组成及比例动态进行了研究。采用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在北京九龙山3个不同林型内进行林间大气采样,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飞行质谱仪对采集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包括异戊二烯、单萜、倍半萜烯在内的多种大气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及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龙山不同森林类型林间大气的BVOCs总量浓度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内BVOCs浓度相对较高,但差异性不显著。林间大气BVOCs中α-蒎烯(α-pinene)和异戊二烯(isoprene)比例较高,α-蒎烯(α-pinene)占到总量的34.75%—47.24%,异戊二烯(isoprene)占到总量的15.35%—24.93%,针叶林大气中的异戊二烯浓度较高,大于阔叶林和混交林,单萜浓度则表现为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倍半萜烯浓度较低,占总量的15.35%—24.93%,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差异性不显著。同一采样时间,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型林间大气BVOCs总量差异不显著,但各样地随时间递减趋势明显,异戊二烯呈现显著的随时间下降趋势。各林型大气BVOCs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是温、湿度。异戊二烯浓度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影响九龙山不同林型大气主要BVOCs的关键因素。九龙山森林内大气BVOCs在8月份的浓度较高,8月进行森林康养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山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九龙山及其周边水域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恩杰 余海 +4 位作者 郭嘉 官昊慧 彭睿 苑秋月 张永安 《温带林业研究》 2023年第4期42-47,共6页
【目的】调查北京九龙山,制作全面的兽类和鸟类名录。【方法】为了了解北京九龙山及周边水域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九龙山暖温带森林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及周边水域主要采用固定样线法、辅以红外相机调查... 【目的】调查北京九龙山,制作全面的兽类和鸟类名录。【方法】为了了解北京九龙山及周边水域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九龙山暖温带森林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及周边水域主要采用固定样线法、辅以红外相机调查法开展了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经鉴定,共记录到野生动物152种(隶属23目50科),包括兽类10种(隶属6目7科)和鸟类142种(隶属17目43科)。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种,分别是黑鹳、猎隼和黄胸鹀;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9种,包括雁形目2种、鹰形目9种、隼形目4种、雀形目4种;属于北京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1种,包括兽类6种和鸟类45种;中国特有鸟类有5种。以区系组成分析,北京九龙山的兽类仅有野猪是广布种,其它9种均为古北界物种;北京九龙山及周边水域鸟类以古北界物种为主(记录81种,占鸟类总种数的57.04%),东洋界物种和广布种数量几乎无差别。以鸟类居留类型分析,调查区域的旅鸟最多(记录49种,占39.52%),冬候鸟最少(记录12种,占8.45%),夏候鸟和留鸟数量相差不大。【结论】本研究表明北京九龙山及周边水域的兽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高,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及特有种都比较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意义,后续需加强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可为北京九龙山乃至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九龙山 水域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森林经营探讨——以门头沟区为例
4
作者 高永龙 苑秋月 +7 位作者 杨景林 孙艳丽 王菁黎 刘倩 杨春欣 马俊丽 张连金 王月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92-95,共4页
为提高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状况和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首都绿色生态屏障作用,以门头沟区为例,基于北京市第9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对实地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现场调查等方法与手段,系统分析与评价了门头沟区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及目... 为提高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状况和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首都绿色生态屏障作用,以门头沟区为例,基于北京市第9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对实地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现场调查等方法与手段,系统分析与评价了门头沟区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及目前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森林资源结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状况等特点,提出了森林经营分类、生态修复、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多功能利用4方面山区森林经营措施、建议与对策,为森林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森林 生态屏障 区域功能 生态修复 森林保护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3种典型森林类型林内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晨 章尧想 +3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裴顺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139,共10页
【目的】揭示北京市九龙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典型森林类型BVOCs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的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山楂-日本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揭示北京市九龙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典型森林类型BVOCs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的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山楂-日本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类型内BVOCs的组成,分析主要BVOCs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气象要素、空气负离子对其的影响。【结果】秋季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林内BVOCs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且均以芳香烃、酯类、烷烃、醛类物质为主,而烯烃类物质较少;不同林分类型BVOCs组分日平均相对含量仅烯烃存在显著差异,且针叶纯林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其他BVOCs组分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3种林分空气中萜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较低,且除叶绿醇为针阔混交林相对含量较高外,其他均为针叶纯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林内BVOCs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而针叶纯林林内仅萜类、烯烃、醇类物质存在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即12:00最高,而9:00、15:00较低;一天内相同的时间,针叶纯林林内萜类、烯烃类、醇类物质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其他物质无显著差异;5种环境因子与不同林分林内BVOCs相对含量以显著正相关为主,且气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风速,而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负离子的影响最小。【结论】植物组成、温度、风速是影响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林内BVOCs的关键因素,且在温度较高、风速较小的午后,常绿针叶纯林林内对人体健康有益的BVOCs含量相对较高,更适合开展森林康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不同类型森林群落 BVOCs相对含量 时空变化规律 环境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城市界域森林火险时空演变趋势及火险等级划分 被引量:1
6
作者 莫凡 郭慧 +3 位作者 裴顺祥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32-6242,共11页
野外-城市界域(WUI)人类活动密集,火灾风险极大,在该区域进行森林火险的合理性评价和时空演变趋势分析,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近郊九龙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火险驱动因子指标数据,运用层次... 野外-城市界域(WUI)人类活动密集,火灾风险极大,在该区域进行森林火险的合理性评价和时空演变趋势分析,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近郊九龙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火险驱动因子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研究区2004、2009、2014、2019年森林火险指数,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探究森林火险指数的变化趋势及空间聚集性,并基于历史火情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模型验证火险区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1)九龙山林场内火险指数整体的集聚特征变化较大,61.58%的区域火险指数不显著增加,5.62%的区域微显著增加,32.80%区域为不显著减少和微显著减少。(2)森林火险指数空间上呈正相关,森林火险高值聚集区域分布于东部低海拔地区,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减少4.89%,低值聚集区域分布于西部高海拔地区,面积减少2.19%。(3)森林火险区划结果显示,九龙山林场森林高火险区域面积占比最小,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高火险区覆盖范围扩大。(4)区划合理性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森林火险等级空间分异性较好,与实际火点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结果较好的反应了研究区森林火险时空格局变化,为九龙山林场进一步合理规划防火设施布局,加强火险管控力度,完善防火应急能力奠定数据基础,提示管理部门应加强防火宣传,以最大限度发挥九龙山的生态环境效益,保障林区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险指数 空间相关性 时空演变趋势 火险区划 合理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模型
7
作者 高永龙 赖光辉 +4 位作者 王月容 王欢 张一鸣 史少维 张连金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7,共9页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是了解区域和全球森林碳循环动态的重要资源。建立森林碳储量生长模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780个样地的碳储量数据,采...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是了解区域和全球森林碳循环动态的重要资源。建立森林碳储量生长模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780个样地的碳储量数据,采用非线性加权回归方法,建立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模型。基于可变参数模型方法,分析气候因子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生长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的绝对值低于5.00%,总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在1.00%以内;2)拐点年龄和数量成熟年龄分别为30 a和53 a,对应的碳储量的最大连年生长量和最大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9 t/hm^(2)和0.94 t/hm^(2);3)年均降水量(MAP)对油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生长过程和固碳能力有影响,且不同年均降水量等级和不同变化范围的年均降水量对碳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碳储量随年均降水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年均降水量每降低100 mm,油松人工林的年均碳生长量下降约3.64%。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油松人工林固碳潜力,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不同年均降水量等级下,碳储量随林龄变化的规律是确定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周期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生长 可变参数模型 气候因子 油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康义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吴莎 马淑敏 吴迪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82,共10页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林下植物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9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元宝枫叶片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10
作者 蒋仕淳 李建波 +1 位作者 吕英民 夏永秀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9,共12页
【目的】筛选出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叶片中理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内参基因。【方法】从干旱胁迫转录组中筛选出ACT、EF1α、EXA1、GAPDH、H3、PUB、UBRP和ZFP共8个基因家族26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geNorm、NormFinder、... 【目的】筛选出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叶片中理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内参基因。【方法】从干旱胁迫转录组中筛选出ACT、EF1α、EXA1、GAPDH、H3、PUB、UBRP和ZFP共8个基因家族26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及加权平均法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从8个基因家族中挖掘较稳定的8个成员,通过RT-qPCR检测其在不同组织(茎、叶片、叶柄、翅果)及不同发育时期叶片(绿叶、红叶)中的表达,并由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等软件评估其稳定性。进一步通过12个花青素合成途径基因,验证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在转录组中,筛选出EXA1-1与EXA1-2作为干旱胁迫叶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在RT-qPCR检测中,ZFP-1与GAPDH-1在不同发育时期叶器官中(绿叶、叶柄、红叶)稳定性最高,EF1α-1稳定性最差。在软件评估结果中,ACT7是所有样本组中最适内参。用ZFP-1、GAPDH-1及EF1α-1校正花青素合成途径基因在绿叶与红叶中的表达,发现表达量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用3个内参校正后的表达趋势一致,而表达量差异倍数较小的基因用最不稳定的EF1α-1校正后存在明显偏差。【结论】在26个候选内参基因中,综合软件分析排名并结合RT-qPCR验证,ZFP-1是在干旱胁迫叶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叶器官中均稳定表达的基因,可作为元宝枫叶片的理想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叶片 内参基因 转录组测序 实时荧光定量PCR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结构调整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法蕾 裴顺祥 +6 位作者 杜满义 马淑敏 吴莎 吴迪 王海霞 李佳林 许基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而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结构调整后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显著增加,多样性较对照样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结构调整前后的油松人工林微生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pH、总氮、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结构调整后的油松人工林样地仍处于恢复期,微生物类群结构与未调整样地相比具有相似性,但调整后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更为丰富,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增加使得土壤中固氮菌的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向有助于有机质分解的方向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结构调整 目标树经营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种源元宝枫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雨晴 吴莎 +3 位作者 许言 辛学兵 李晓刚 裴顺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木本油料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对其核心育种群体构建和良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周围的乌旦塔拉、松树山、代钦塔拉3个中国现存最大的元宝枫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木本油料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对其核心育种群体构建和良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周围的乌旦塔拉、松树山、代钦塔拉3个中国现存最大的元宝枫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和种子功能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同时结合气候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RDA排序分析以及构建PLS-SEM模型等方法,研究科尔沁地区不同种源地元宝枫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性状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元宝枫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3地元宝枫各个功能性状的差异性明显,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比叶面积(SLA)>油酸含量(OA)>种子长宽比(ZC∶ZK)>碳氮比(C∶N)>神经酸含量(NA)>种子油脂含量(OC)>亚油酸含量(LOA)>叶片碳含量(LCC),种源间变异系数范围为3.81%~19.51%,种源内变异系数范围为3.60%~14.64%,种源间变异大于种源内变异;(2)3个种源地中,代钦塔拉地区油脂、亚油酸含量最高,乌旦塔拉地区的神经酸含量最高;(3)相关性结果显示,元宝枫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RDA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可以解释24.1%的元宝枫功能性状变异,土壤有机质(SOM)和气温季节性变异系数(BIO-4)为主导生态因子,气象和土壤共同决定元宝枫功能性状的变异,且气象因子起主导作用;(5)PLS-SEM模型显示,元宝枫叶片及种子性状与油脂指标之间的路径系数较小,协同作用不显著,年均温是元宝枫油脂相关指标的主要影响因子,且与其油脂相关性表现出负相关,即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元宝枫种子油脂的积累。【结论】气象是驱动元宝枫功能性状变异的主导环境因子,且气温是决定元宝枫种子油脂含量的关键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油用元宝枫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功能性状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和捕食元宝枫种子瘿蚊的重要天敌——毛链金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金小蜂科)
13
作者 刘慧慧 李恩杰 +5 位作者 曹亮明 王小艺 辛学兵 仇兰芬 包青春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40,共7页
【目的】元宝枫是我国珍贵经济林树种,其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神经酸等物质,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上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近年来作者发现元宝枫种子受到一种元宝枫瘿蚊(Acumyia sp.)幼虫的严重侵害。为了无公害防治该害虫,本研究旨... 【目的】元宝枫是我国珍贵经济林树种,其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神经酸等物质,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上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近年来作者发现元宝枫种子受到一种元宝枫瘿蚊(Acumyia sp.)幼虫的严重侵害。为了无公害防治该害虫,本研究旨在调查并鉴定元宝枫瘿蚊的天敌。【方法】通过在北京和内蒙古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寄生和捕食元宝枫瘿蚊幼虫和蛹的一种小蜂。通过分类研究,确定其为小蜂总科金小蜂科毛链金小蜂属Systasis的一个新种——元宝枫瘿蚊毛链金小蜂Systasis aceri Yang,Liu et Cao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寄生蜂的形态特征,并附有彩色形态特征图。同时,还记述了该小蜂的生物学,也和毛链金小蜂属我国的二个相近种进行了比较,提供了鉴别特征。【结果】该新种与中国的一种寄生刺槐叶瘿蚊的小蜂——叶瘿蚊毛链金小蜂Systasis obolodiplosis Yao et Yang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区分:新种体呈金绿色,雌性体长3.4~3.6 mm,雄性1.8~2.4 mm(而后者体呈蓝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雌性体长2.1 mm,雄性1.3 mm);唇基略呈方形,宽为高的1.4倍(后者的唇基更宽,宽度是其高度的2.0倍);腹部较长,长为宽的2.7倍(后者的腹部较短,长为宽的1.8倍)。Xiao&Huang修订了中国毛链金小蜂属的种类,并提供了9个种的分类检索表。使用此检索表,新种最初被归为Systasis procerula Xiao et Huang。然而,本新种雌性在其他特征上存在差异:痣后脉长度是痣脉的1.4倍(后者的痣后脉短于痣脉);触角较短,梗节加鞭节的长度是头宽的1.15倍(后者是头宽的1.4倍);本种腹部更长,长为宽的2.7倍(后者腹部较短,长为宽的1.5倍)。此外,还描述了新种的生物学特性。元宝枫瘿蚊毛链金小蜂对元宝枫瘿蚊幼虫和蛹具有较高的寄生率,达到34%。其1~2龄幼虫为寄生性,而3龄以后则转为捕食性,能将单个种子中的52~125头瘿蚊幼虫(或蛹)捕食殆尽。该小蜂一年发生2~3代,是元宝枫瘿蚊的主要天敌。【结论】本天敌的发现为无公害生物防治元宝枫瘿蚊提供了一种优秀天敌。这一发现对于保护元宝枫这一珍贵树种及其籽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种实害虫提供了新的生物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元宝枫瘿蚊 元宝枫毛链金小蜂 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元宝枫种子和食叶害虫的希姬小蜂属Hyssopus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
14
作者 刘慧慧 曹亮明 +5 位作者 王小艺 李恩杰 辛学兵 殷灿 包青春 杨忠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1220,共7页
本文报道在内蒙古和北京发现的一个寄生蜂新种——元宝枫希姬小蜂Hyssopus truncatumi Yang,Liu et Cao(膜翅目:姬小蜂科Eulophidae)。该姬小蜂寄生杨凌冠麦蛾Bagdadia yanglingensis幼虫(为害元宝枫种子)和元宝枫花细蛾Caloptilia dent... 本文报道在内蒙古和北京发现的一个寄生蜂新种——元宝枫希姬小蜂Hyssopus truncatumi Yang,Liu et Cao(膜翅目:姬小蜂科Eulophidae)。该姬小蜂寄生杨凌冠麦蛾Bagdadia yanglingensis幼虫(为害元宝枫种子)和元宝枫花细蛾Caloptilia dentata幼虫(取食元宝枫叶片),对杨凌冠麦蛾幼虫的寄生率达34.4%。目前,杨凌冠麦蛾对元宝枫种子危害严重,种子受害率达40%,同时,元宝枫花细蛾也是元宝枫的重要食叶害虫,因此,利用元宝枫希姬小蜂开展这两种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本文详细描述了元宝枫希姬小蜂的形态特征,并附彩色形态特征图;同时,与希姬小蜂属的两个近似种进行了鉴别特征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小蜂科 希姬小蜂属 元宝枫 杨凌冠麦蛾 元宝枫花细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宝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15
作者 王雨晴 裴顺祥 +3 位作者 李晓刚 辛学兵 吴迪 王玥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4期371-379,共9页
研究元宝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应可以为元宝槭苗木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元宝槭产业发展。以1 a生元宝槭实生苗为材料,设置田间持水量(FC)的10%~20%(W1)、40%~50%(W2)、70%~80%(W3)3个水分梯度,施氮0 g/株(N0)、2 g/株(N1)... 研究元宝槭幼苗光合生理的水氮耦合效应可以为元宝槭苗木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元宝槭产业发展。以1 a生元宝槭实生苗为材料,设置田间持水量(FC)的10%~20%(W1)、40%~50%(W2)、70%~80%(W3)3个水分梯度,施氮0 g/株(N0)、2 g/株(N1)、4 g/株(N2)和6 g/株(N3)4个氮肥梯度的二因素完全随机盆栽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水氮处理下元宝槭幼苗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揭示水氮耦合对元宝槭苗期光合生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元宝槭的光合生理有显著影响:(1)元宝槭幼苗的Pn、Gs、Ci、Tr等4个光合参数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iWUE、LS则与之相反;施氮对元宝槭光合参数的影响较复杂,W2N2处理Pn最高,为8.84μmol/(m^(2)·s)。(2)水氮对元宝槭幼苗的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影响较大,而对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无明显影响。(3)水分是元宝槭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土壤水分含量升高,元宝槭总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绿素a/b值下降,叶绿素b的比例显著增大。(4)元宝槭Pn与Ci、Gs、Tr、Fv/Fm、Chl显著正相关,与iWUE、LS则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性。综上所述,提高土壤含水量能显著提高元宝槭幼苗的光合作用,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水分是影响元宝槭光合生理的主导因素,土壤含水量为中、高水平时,其光合生理由水氮共同决定,该结论可为元宝槭苗期水肥管理体系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槭 水氮耦合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量的影响
16
作者 刘维欢 李晓刚 裴顺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降雨可以有效清除植物叶片滞纳的大气颗粒物,但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植物叶面滞尘量的影响研究较缺乏。以九龙山不同海拔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测定不同强度降雨前后植物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量,进而研究降水强度对不同海拔... 降雨可以有效清除植物叶片滞纳的大气颗粒物,但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植物叶面滞尘量的影响研究较缺乏。以九龙山不同海拔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测定不同强度降雨前后植物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量,进而研究降水强度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雨(17.5 mm)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强于小雨(3.2 mm);中雨后,侧柏叶片滞纳颗粒物的阈值为(0.4248±0.0104)g·m^(-2),且与海拔、降雨前叶面滞纳颗粒物的量无关;小雨后,不同海拔侧柏叶面非水溶性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小粒径聚集为大粒径现象;在低、中海拔地区,中雨主要影响侧柏叶面大粒径颗粒物的量,而高海拔地区主要影响小粒径颗粒物的量;降雨对非水溶性大粒径颗粒物的影响大于水溶性颗粒物;小雨会增加不同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中雨会使低、高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性颗粒物和高海拔大粒径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增加,而其他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海拔 粒径 水溶性颗粒物 非水溶性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裴顺祥 法蕾 +2 位作者 杜满义 郭嘉 辛学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7,共8页
[目的]为了揭示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油松人工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关联性、生态位重叠及群落稳定性,并在此基础... [目的]为了揭示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油松人工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关联性、生态位重叠及群落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种间关联和生态位理论在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及群落稳定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结果]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常见物种总体上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显示,无联结种对(372对)远高于有联结种对(34对),说明常见种间联结较松散;联结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正联结种对大于负联结种对,但显著正联结种对(AC≥0.20,145对)小于显著负联结种对(AC≤−0.20,168对),且与油松天然更新竞争最激烈的物种主要为土庄绣线菊、五角枫、粗齿铁线莲、青榨槭、金线草、披碱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正相关种对大于负相关种对,但显著相关种对远小于无显著相关种对。油松人工林下披针薹草的生态位最宽(23.47),红椋子最窄(3.87),而油松天然更新的生态位宽度为14.69,相对较高;常见种总体生态位重叠较低,但有11个种对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98,说明部分种之间存在较大的生态相似性;油松天然更新与费菜、披针薹草、华山松、赤瓟等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联结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更新与以上物种正联结,说明油松天然更新与这几种植物资源利用相似或占据了相近的生态空间;油松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交点坐标为(61.28,38.72),显示群落稳定性较差。[结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存在一些以竞争相同资源的物种,群落的总体资源利用率和稳定性较低。竞争可能是导致该区域油松天然更新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在以油松为目标树种的森林经营管理中,应注重清除林下与油松天然更新竞争较强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生态位重叠 群落稳定性 油松人工林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南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物理特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满义 封焕英 +4 位作者 裴顺祥 张连金 法蕾 郭嘉 辛学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2-76,共5页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h≤10 cm表层土壤的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影响超过10 cm<h≤20 cm和20 cm<h≤40 cm土层次的土壤。(4)林分密度不改变土壤属性垂直分异的基本规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密度不断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等均不断减小,土壤密度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表现出相反的增减趋势。(5)林分密度2500株·hm^(-2)左右相对更利于晋南区域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林分密度 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 被引量:6
19
作者 裴顺祥 法蕾 +2 位作者 杜满义 郭嘉 辛学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该研究以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林下不同大小的子群落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并确定影响该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关键种,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地区林下物种频度分布格局呈... 该研究以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林下不同大小的子群落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并确定影响该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关键种,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地区林下物种频度分布格局呈明显右偏,且不同样方物种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2)常见种对群落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大于稀有种。(3)最常见的物种解释了整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格局的88.4%(P<0.01),而最稀有物种仅解释了24.5%(P>0.05),去除最稀有物种后,最常见物种可以解释剩余物种的90.8%(P<0.01),而去除最常见物种后,最稀有物种仅能解释剩余物种的48.6%(P<0.01)。(4)当子群落中常见种越多时,子群落与整个群落的丰富度分布格局相关性越高。(5)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鞘柄菝葜(Smilax stans)、多歧沙参(Adenophora wawreana)、金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等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最大,但并非越常见的物种对群落丰富度格局贡献越大。(6)与频度较高物种的种间关联度低的物种对于群落物种的分布格局贡献较大,但此解释并不适用于稀有种。研究发现,稀有种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存在较大的贡献,所以在油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并不能只关注常见种而忽视稀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度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 油松人工林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裴顺祥 法蕾 +1 位作者 杜满义 辛学兵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0-288,共9页
【目的】量化环境要素对山西省中条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样地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 【目的】量化环境要素对山西省中条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样地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环境因子对灌木、草本、藤本物种分布的解释率(校正解释率)分别为45.7%(34.5%)、37.0%(20.4%)、43.4%(30.6%);油松林下物种分布主要受非生物环境影响,海拔和土壤通气性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灌木和藤本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草本分布主要受土壤通气性影响,且随着海拔、土壤通气性的升高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下降。【结论】地形(海拔)和土壤(土壤通气性)因子对区域群落生境的关键塑造作用所形成的环境筛是影响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关键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 物种多样性 油松人工林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