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效果
1
作者 郑重 马延山 +5 位作者 桑林 周峰 解飞 葛留锁 于炎冰 张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4205-4207,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10年10月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76例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立即与随访期间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 目的探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10年10月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76例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立即与随访期间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2.4个月,100.0%患者术后立即感觉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3.2%。术后3个月步态功能改善率为76.3%,术后12个月为84.4%。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提高率为93.2%。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者54例(17.5%),肌力下降者48例(15.6%),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肢体痉挛复发者15例(4.9%)。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状态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切断术 痉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癫痫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桑林 马延山 +3 位作者 游赣 江涛 郑重 周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癫痫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效果,为合并癫痫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提供一个恰当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肿瘤切除程度、术中处理致痫灶的方式对患者癫痫控制程度的影响。结果两组肿瘤全切和次全切、部分切除在处理致痫... 目的探讨合并癫痫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效果,为合并癫痫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提供一个恰当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肿瘤切除程度、术中处理致痫灶的方式对患者癫痫控制程度的影响。结果两组肿瘤全切和次全切、部分切除在处理致痫灶与不处理致痫灶患者癫痫控制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切除组肿瘤全切和次全切与部分切除后患者癫痫控制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合并癫痫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手术治疗,术中应尽量全切肿瘤,同时根据皮质脑电监测处理致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神经胶质瘤 致痫灶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癫痫发作为主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峰 吴俊 +6 位作者 彭磊 王硕 桑林 郑重 解飞 葛留锁 马延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评估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科住院的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27例,对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包括病灶周边的胶质瘢痕层和含铁血黄素层)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 目的评估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科住院的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27例,对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包括病灶周边的胶质瘢痕层和含铁血黄素层)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皮层热灼治疗患者的癫痫预后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①完整切除病灶+皮层热灼术患者的癫痫预后明显好于仅完整切除病灶的患者(P=0.036)。②癫痫患病病程不足1年患者预后明显好于癫痫患病病程超过1年的患者(P=0.022)。③性别、年龄、病灶所在脑叶、癫痫发作形式、术前是否应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及术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对癫痫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术中应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包括病灶周边的胶质瘢痕层和含铁血黄素层),同时行皮层热灼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绵状血管畸形 皮层热灼术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分析
4
作者 万慧娟 陈超 +8 位作者 王圣松 王秀 桑林 郑重 周峰 胡文瀚 张凯 张建国 邵晓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5-981,共7页
目的探讨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之临床特征并评价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20年1月确诊的32例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发作期症状学、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模式。结果10例(31.2... 目的探讨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之临床特征并评价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20年1月确诊的32例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发作期症状学、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模式。结果10例(31.25%)患者MRI呈异常征象。依据发作症状学模式(SPs)分类,SP1(早期的初级运动表现)1例(3.13%)、SP2(不自然的过度运动)18例(56.25%)、SP3(协调的过度运动)6例(18.75%)、SP4(富有情感内容的姿势行为)7例(21.88%)。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81.25%(26/32)和71.88%(23/32);其中发作期头皮脑电图起始早于临床症状者23例(71.88%),放电部位局灶性14例(43.75%)、脑区性8例(25%),两种起始模式以包含各种低波幅快活动者为主;双侧性/广泛性1例(3.13%)。11例(34.38%)患者发作间期样放电部位与发作期脑电图所示起始部位相符且恒定局限于1个或相邻23个电极。结论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影像学阳性检出率较低,症状学具有特殊性,高质量视频脑电图记录及判读在诊断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发作期脑电图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必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运动(非MeSH词) 睡眠 脑电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