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昊 张幼林 +4 位作者 杨卫兴 彭雅卓 宋宏杰 赵文艳 王丽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4-100,121,共8页
目的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 目的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方式,将通过“120”或“999”等急救系统到院的患者分为急救转运组,自驾或出租车等其他非急救系统到院方式者分为自行就诊组;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改善,将患者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和未改善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及卒中史)及临床资料[就诊时指尖血糖、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等]。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基线减少≥4分或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为0分。以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观察院前转运方式对早期(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1)3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急救转运组123例(40.7%),自行就诊组179例(59.3%)。急救转运组患者年龄、就诊时血糖均大于自行就诊组,男性及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心房颤动比例均高于自行就诊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0±13)岁比(64±12)岁,t=-3.916;8(6,10)mmol/L比7(6,9)mmol/L,Z=-2.578;74.8%(92/123)比61.5%(110/179),χ^(2)=5.861;66.7%(82/123)比53.6%(96/179),χ^(2)=5.119;26.8%(33/123)比15.6%(28/179),χ^(2)=5.660;18.7%(23/123)比3.9%(7/179),χ^(2)=17.812;均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血压、发病前mR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急救转运组就诊时和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均高于自行就诊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5,16)分比3(1,5)分,Z=-9.967;6(2,14)分比1(0,3)分,Z=-7.912;均P<0.01];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溶栓时间、就诊到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时间、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302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122例(40.4%),未改善组180例(59.6%)。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未改善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糖尿病、卒中及冠心病史的比例更高,就诊时血糖水平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8±12)岁比(64±13)岁,t=2.432;31.1%(56/180)比18.9%(23/122),χ^(2)=5.657;26.7%(48/180)比15.6%(19/122),χ^(2)=5.183;26.7%(48/180)比10.7%(13/122),χ^(2)=11.564;7.6(6.2,10.7)mmol/L比6.6(5.8,7.8)mmol/L,Z=-4.251;均P<0.05];余基线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未改善组患者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高[3(1,10)分比0(0,3)分,Z=-8.3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就诊时NIHSS评分、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溶栓时间、就诊到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时间、急救转运方式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冠心病史(OR=0.382,95%CI:0.189~0.770,P=0.007)和就诊时血糖高水平(OR=0.822,95%CI:0.747~0.905,P<0.01)是影响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卒中史、转运方式与接受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无关(均P>0.05)。结论不同的院前转运方式对院内静脉溶栓各时间效率指标的影响无明显不同,既往冠心病史和就诊时血糖高水平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院前转运方式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无关。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救医疗服务 影响因素分析 缺血性卒中 院前转运 时间效率指标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曾昊 黄镪 +2 位作者 武剑 马青峰 彭雅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359-363,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叶静 崔颖 +2 位作者 郭春生 郑华 吴晓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危险因素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及误诊原因 被引量:7
4
作者 黄红莉 郑华 郭春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3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1例老年BPPV患者。结果老年BPPV中女性好发,后半规管多见,手法复位效果明显。由于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疾病,患BPPV时易被误诊。结论老年BPPV误... 目的探讨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1例老年BPPV患者。结果老年BPPV中女性好发,后半规管多见,手法复位效果明显。由于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疾病,患BPPV时易被误诊。结论老年BPPV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眩晕认识不足,手法复位治疗对老年BPPV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误诊 临床表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兴东 曾一君 +5 位作者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余秋瑾 于逢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易损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易损斑块比例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随着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增多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认知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多(OR=2.866,95%CI:1.360~6.042,P=0.006;OR=3.373,95%CI:1.356~8.391,P=0.009)。进一步调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等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2个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第4分位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仍较高(OR=2.870,95%CI:1.339~6.153,P=0.007;OR=3.622,95%CI:1.431~9.169,P=0.007)。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认知障碍 C反应蛋白质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源性卒中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琳佳 刘文宏 +2 位作者 董健 杨帆 虞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预测隐源性卒中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occult systemic malignancy,OSM)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83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组9例,非合并OSM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预测隐源性卒中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occult systemic malignancy,OSM)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83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组9例,非合并OSM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与OSM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OSM隐源性卒中患者相比,OSM组患者年龄偏大(66.8±7.5 vs.56.4±15.7,P=0.004),CONUT评分偏高[3(1,3)vs.1(0,2),P=0.011],血红蛋白偏低(127.9±19.8vs.143.6±17.7,P=0.015),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例(77.7%vs.13.5%,P<0.001)及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比例(100%vs.23.0%,P<0.001)明显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OR=26.250,95%CI:3.041~226.604,P=0.003)是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隐匿性卒中合并OSM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在年龄偏大、营养状态偏低、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脑梗死病灶常分布在多支血管供血区。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隐匿性卒中患者中的O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卒中 恶性肿瘤 D-二聚体 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颖 叶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6-428,共3页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73.7-751.0/10万,死亡率为40.5-98.5/10万,占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73.7-751.0/10万,死亡率为40.5-98.5/10万,占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发生脑梗死后评定缺血脑组织的出血性转化风险可明显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预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卒中合并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瑞晶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应激性溃疡是卒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不清。多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二者兼有,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急性出血性早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变累及脑干时尤为突出。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卒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不清。多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二者兼有,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急性出血性早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变累及脑干时尤为突出。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可加重脑损害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卒中预后影响较大。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并发者。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预后不良,应早期识别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积极预防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应激性 溃疡 胃肠出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兴东 曾一君 +4 位作者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于逢春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2对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有独立影响(OR 2.843,95%CI 1.301~6.216,P =0.00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2也是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899,95%CI 1.311~6.409,P =0.008)。结论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数增加,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颈动脉斑块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瑞晶 赵性泉 宋宏杰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5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并发应灏胜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SUB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特点,评价卒中并发SU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例,调查其发病14天内suB情况,...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并发应灏胜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SUB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特点,评价卒中并发SU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例,调查其发病14天内suB情况,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改良的B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合并SUB和无SUB患者的90d预后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共入选2I6例急性卒中患者,诊断并发SUB患者40例,发生率18.5%;入住神经科加强医疗病房(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OR=23.582,95%CI:6.287-88.458)和丘脑部位卒中(OR=11.589,95%CI:4.5-28.828)是急性卒中并发SUB的独立危险因素;SUB多发生在卒中后7天内(92.5%);住院期间,40例并发SUB的卒中患者死亡20例(50.0%),未并发SUB的176例卒中患者死亡12例(6.8%),二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57,P〈0.01)。90d随访,并发SUB组预后不良(mRS4-6分)者29例(72.5%),对照组176例患者中预后不良51例(28.9%),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475,P〈0.01).结论急性卒中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及入住NICU可作为急性卒中并发SUB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卒中并发SUB,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性 应激 消化性溃疡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颖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1期781-782,共2页
目的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无脑梗死者53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 目的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无脑梗死者53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TC、TG、Fib及FBG的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Fib及FBG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糖、颈动脉斑块等对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 高脂血症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碱能通路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坤英 尚延昌 +1 位作者 周波 解恒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探讨胆碱能通路脑白质高信号(WMH)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受试者216例,其中年龄<70岁81例、70~79岁76例、年龄≥80岁59例,根据认知功能分为认知功能正常(对照)组182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23例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组1... 目的探讨胆碱能通路脑白质高信号(WMH)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受试者216例,其中年龄<70岁81例、70~79岁76例、年龄≥80岁59例,根据认知功能分为认知功能正常(对照)组182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23例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组11例,采用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CHIPS)评估胆碱能通路WMH;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视觉评定表。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HIPS为0~49分,胆碱能通路WMH的发病率为78.7%。对照组、MCI组和轻度AD组年龄和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84±9.15)岁vs (81.65±6.43)岁vs (86.82±4.09)岁,(26.81±2.35)分vs (21.74±3.74)分vs(14.09±4.89分,P=0.000]。年龄<70岁、70~79岁和≥80岁受试者CHIP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4±6.68)分vs (11.79±12.63)分vs (13.61±10.21)分,F=14.412,P=0.000]。MCI组CHIPS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AD组[(18.43±11.01)分vs(8.57±10.23)分和(12.00±9.24)分,F=9.703,P=0.000]。MCI组CHIPS明显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PS总分和年龄是MCI的危险因素(P<0.05,P<0.01)。CHIPS总分与ARWMC总分明显相关(r=0.819,P=0.000)。结论 CHIPS所反映的胆碱能通路WMH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并增加MCI患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认知障碍 受体 神经递质 胆碱酯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宏 叶淑萍 +1 位作者 王丽靖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2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预后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将2012年7月-2015年8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SAH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回归性分析,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后行介入治疗的65例...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预后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将2012年7月-2015年8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SAH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回归性分析,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后行介入治疗的65例为介入治疗组,未行介入治疗的55例为未行介入组,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比较。结果影响SAH预后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未行介入治疗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与良好结局的患者比较,不良结局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56.7岁vs 53.4岁),吸烟的比例更高(48.9%vs 13.3%),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也更高(93.3%vs 66.7%,77.8%vs 39.9%),良好结局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不良结局组(64.0%vs 37.8%)。多因素分析显示,这些因素依然影响不良结局的发生。结论 SAH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情况允许应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因素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相关脑炎脑电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祎凡 史伟雄 +1 位作者 刘霄 王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20-1128,共9页
目的总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相关脑炎脑电图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7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 目的总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相关脑炎脑电图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7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74.07%(20/27)]和精神异常[51.85%(14/27)]。(2)实验室检查:血清抗LGI1抗体阳性率达100%(27/27),脑脊液抗LGI1抗体阳性率为92.59%(25/27),部分患者伴低钠血症[66.67%(18/27)]、肿瘤标志物升高[33.33%(9/27)]、巨细胞病毒IgG阳性[36.36%(8/22)]。(3)影像学特征:头部FLAIR成像高信号占51.85%(14/27),主要累及颞叶和海马;18F-FDG PET提示高代谢占14/17,主要累及颞叶、海马和基底节区。(4)脑电图特征:脑电图异常19例(70.37%),包括单纯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BDS)10例、局灶性发作伴意识障碍4例、FBDS伴局灶性发作和意识障碍3例、FBDS伴局灶性发作1例、单纯局灶性发作1例;发作间期15例(55.56%)可见异常波形,包括局灶性慢波9例、弥漫性慢波3例、局灶散发性尖波伴慢波2例、局灶性快慢复合波1例;发作期8例(29.63%)发作10 s内出现异常电活动,包括额区和前中颞区波幅增高、频率减慢的演变4例,顶区、枕区和后颞区演变2例,中央区演变1例,广泛性低电压1例;8例(29.63%)可见临床下痫样放电,包括额区和前中颞区6例,顶区、枕区和后颞区2例;9例(33.33%)明确发作起源部位,包括前中颞区5例,中央区和顶区2例,顶区、枕区和后颞区2例。结论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脑电图异常率较高,背景改变多为波幅降低、频率减慢;发作间期以散发性尖波伴慢波为主,符合边缘叶脑炎脑电图特征;发作期及临床下痫样放电呈现以额颞区为主的痫样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自身免疫疾病 癫痫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