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医药学的择时防治观念在卒中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邓志云 胡梦玲 +6 位作者 范佳佳 陈蔚 刘媛媛 约日古丽•艾买提 赵慧辉 武慧超 任小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95-2099,共5页
藏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经验,围绕三因、五元等学说构建了认识宇宙万物、脏腑内外、疾病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医学框架和以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为重要内容的药性理论框架;以此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强调自然界大宇宙与人... 藏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经验,围绕三因、五元等学说构建了认识宇宙万物、脏腑内外、疾病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医学框架和以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为重要内容的药性理论框架;以此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强调自然界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相应的"天人相应"观念,并依此选取合理、准确的养生保健、用药时间,尤其是疾病治疗中考虑与饮食时进食时间相配合、与疾病的病情发展阶段相结合、与使用的治疗方法结合、与疾病发病的季节相结合或与一天的时间变化相结合选择服药时间;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藏医在卒中防治中根据一年"六季"或一日不同时段的隆、赤巴、培根的蓄、息、发的节律性变化,择时进行药物或食物的调治,以治疗或预防卒中的发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择时用药 卒中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小巧 毛萌 +2 位作者 郭慧娟 王明强 武慧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9期1911-1916,共6页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药性理论 现代研究 思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的藏医隆滞布病(脑梗死)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郭慧娟 任小巧 +4 位作者 毛萌 王明强 尼玛次仁 顿珠 达瓦次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4期594-599,共6页
目的:探索藏医隆滞布病(脑梗死)的用药规律,寻找其用药规范,为其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隆滞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中的用药情况,采用简单关联规则... 目的:探索藏医隆滞布病(脑梗死)的用药规律,寻找其用药规范,为其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隆滞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中的用药情况,采用简单关联规则、序列关联等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析病历中药物使用频次、高频药物组合及药物之间的序列关联规则、组合规律。结果:共筛选出高频组合9组,得出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四味沉香丸、三十七味斑蝥丸为高频用药且相互间关联性强,挖掘出符合藏医给药原则的治疗隆滞布病常用药物组合为七十味珍珠丸(早晨)→如意珍宝丸或二十四味沉香丸(上午)→三十七味斑蝥丸(中午)→二十味沉香丸(晚上)。结论:前述常用组合的挖掘符合数据挖掘的科学性,用药理论能够为藏医药相关理论所解释,但仍需进一步临床实践研究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隆滞布病 脑梗死 序列关联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成药孟根乌苏-18味丸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包勒朝鲁 乌日娜 +2 位作者 红梅 佟海英 那生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59-2265,共7页
目的:观察孟根乌苏-18味丸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最大允许浓度(0.4 g·m L-1)在6 h内灌胃给予小鼠孟根乌苏-18味丸混悬液两次(0.2 m L/10 g),观察14天,考察其急性毒性反应;大鼠每天分别灌... 目的:观察孟根乌苏-18味丸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最大允许浓度(0.4 g·m L-1)在6 h内灌胃给予小鼠孟根乌苏-18味丸混悬液两次(0.2 m L/10 g),观察14天,考察其急性毒性反应;大鼠每天分别灌胃给予孟根乌苏-18味丸高、中、低剂量(3.67 g·kg-1、1.84 g·kg-1、0.92 g·kg-1)1次,连续给药180天,停药观察60天。结果:孟根乌苏-18味丸最大耐受量>16 g·kg-1(相当临床用量的436.36倍)。给药18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孟根乌苏-18味丸高剂量组ALB、UREA、AST、TBIL、CHOL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中剂量ALB、UREA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出现蛋白管型伴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停药60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动物的一般状况、体质量、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学指标、脏器系数等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肾脏器质性病变出现了恢复趋势。结论:孟根乌苏-18味丸大鼠灌胃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为0.92 g·kg-1(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根乌苏-18味丸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安全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复方制剂安全性评价研究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任小巧 毛萌 +3 位作者 祝日荣 郭慧娟 王明强 武慧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期135-140,共6页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藏医方剂基本规律,结合现代中药毒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提出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含毒性药材藏药复方制剂安全性的研究思路。在藏医药文献、临床数据及藏药药性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藏药复方制剂的安全性研究,有助于完善对...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藏医方剂基本规律,结合现代中药毒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提出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含毒性药材藏药复方制剂安全性的研究思路。在藏医药文献、临床数据及藏药药性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藏药复方制剂的安全性研究,有助于完善对藏药复方制剂的认识,并有助于科学地阐释藏药复方制剂本质,正确评价和客观对待藏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制剂 安全性评价 思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与硫化汞、氯化汞、氯化亚汞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佟海英 范盎然 +5 位作者 白亮凤 于雪 乌吉斯古冷 李婧 张月 呼日乐巴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3期698-706,共9页
目的:对比研究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与硫化汞、氯化汞、氯化亚汞对大鼠单次给药后的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低、高剂量组(0.033,0.33 g·kg-1&#... 目的:对比研究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与硫化汞、氯化汞、氯化亚汞对大鼠单次给药后的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低、高剂量组(0.033,0.33 g·kg-1·d-1)、孟根乌苏-18味丸低、高剂量组(0.29,2.9 g·kg-1·d-1)、孟根乌苏-18味丸简化方组(0.26 g·kg-1·d-1)、硫化汞组(17.39 mg·kg-1·d-1)、氯化汞组(4.06 mg·kg-1·d-1)、氯化亚汞组(35.3 mg·kg-1·d-1)共9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适应1周后,灌胃给药1次,24 h后取材,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肝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法测肾汞蓄积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肾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肾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肾脏MT-1、MT-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化亚汞组大鼠血清CREA和URE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孟根乌苏炮制品低剂量组(P<0.01)。肝脏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孟根乌苏炮制品和孟根乌苏-18味丸低剂量组肝细胞肿胀变性程度较轻,肾小球病变不明显,孟根乌苏炮制品和孟根乌苏-18味丸高剂量组以及硫化汞组大鼠肝脏、肾脏均出现了一定的病理变化,而氯化汞、氯化亚汞组大鼠肝肾病理变化更显著。与正常对照组和孟根乌苏炮制品低剂量组相比,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组大鼠肾汞蓄积量显著升高(P<0.01);硫化汞、氯化汞、氯化亚汞组大鼠肾细胞凋亡率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氯化汞、氯化亚汞组大鼠肾组织中MT-1和MT-2 m 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大鼠单次给药后,临床常用量的孟根乌苏炮制品和孟根乌苏-18味丸毒性要远远小于氯化汞、氯化亚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 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 汞化合物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孟根乌苏-18味丸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佟海英 陈潮光 +6 位作者 张少乾 李婧 乌吉斯古冷 呼日乐巴根 张月 乌云斯日古楞 乌兰其其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6-821,共6页
分析总结孟根乌苏-18味丸在各个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的范围、有效率、疗程,为合理应用和研究本方提供文献学依据。检索蒙医药(中国蒙医药)杂志创刊至2015年底的所有应用孟根乌苏-18味丸治疗疾病的论文,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 分析总结孟根乌苏-18味丸在各个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的范围、有效率、疗程,为合理应用和研究本方提供文献学依据。检索蒙医药(中国蒙医药)杂志创刊至2015年底的所有应用孟根乌苏-18味丸治疗疾病的论文,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孟根乌苏-18味丸的临床应用文献,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30日前。从临床应用的范围、治疗病种、有效率、疗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共纳入115篇文献,其中50篇论文用蒙文编写,65篇论文用汉文编写。发表年限从1987年开始,除1992年未有发表论文外,其余每年均有发表论文。孟根乌苏-18味丸用于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皮肤科、骨科、内科、妇科、外科、耳鼻喉科、感染科、传染病科、结核病等共10个系统的38个病种,未见不良事件情况。而在风湿免疫系统、皮肤科、骨科疾病的治疗中最常用,其中,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为90%以上,甚至达到100%;治疗银屑病有效率达到85%以上,甚至100%,治疗带状疱疹、湿疹、骨性关节炎有效率达到90%以上,治疗痤疮有效率80%以上。孟根乌苏-18味丸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带状疱疹、痤疮、湿疹、骨性关节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文献研究虽未见不良事件情况报道,但在临床长期应用时需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孟根乌苏-18味丸 临床应用 优势病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24例使用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青峰 李晓轩 +8 位作者 胡汉琼 高哈斯宝力高 包英姝 敖日格乐 蔡明阳 乌吉斯古冷 张小敏 乌兰其其格 佟海英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1037,共7页
目的:通过收集使用安神补心六味丸(吉茹和-6)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初选本方的临床适应病证并局限治疗范围,为其精准临床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等3家医院信息管... 目的:通过收集使用安神补心六味丸(吉茹和-6)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初选本方的临床适应病证并局限治疗范围,为其精准临床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等3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遴选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使用过安神补心六味丸所有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和用药信息,对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和清洗,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做描述性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做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5796份病历,通过数据规范化清洗整理后,最终符合标准的病历数为4524份,其中男性41.95%,女性58.05%;年龄40岁以上占90%以上,以51~70岁居多;主治病种为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主治症状为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等;主治证型有赫依偏盛、希拉偏衰、血偏衰等;以早晚用药为主,常与珍宝丸联用;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最常合并使用2种蒙成药组合为珍宝丸和檀香三味汤。结论: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适应证为头晕、头痛、气短和胸闷,西医治疗优势病种为心脑血管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蒙医治疗优势病种为赫依(蒙语,类似于气)偏盛伴希拉紊乱的心赫依病,具有“双心同调”与“心脑同治”的治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安神补心六味丸 回顾性分析 临床适应病证 临床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的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条目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青峰 李晓轩 +6 位作者 胡汉琼 陈瑾 乌云斯日古楞 佟玉清 佟蛟龙 黄先菊 佟海英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647-2652,2662,共7页
目的:为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吉如和-6)的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德尔菲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半结构式访谈等形式初步确定了安神补心六味组方配伍与临床应用特点的专家共识相关问卷层次和条目池... 目的:为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吉如和-6)的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德尔菲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半结构式访谈等形式初步确定了安神补心六味组方配伍与临床应用特点的专家共识相关问卷层次和条目池,采用线上函询和现场发放调查问卷2种方式向从事蒙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及生产的专家进行咨询,对目前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配伍、临床应用特点等进行评价,直至基本达成一致,最终确定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条目。结果:2轮函询共有42位专家参与。根据文献调研、小组讨论及半结构式访谈,第1轮设置函询指标16个;之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指标体系,第2轮设置函询指标17个。经过两轮函询,最终在安神补心六味丸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2方面17个条目达成共识,涵盖了本方的组方配伍、用量、主治病和合病证、用药时辰等主要内容。结论:通过共识发现将野牦牛心替换为牛心的安神补心六味丸依然有良好疗效,临床使用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蒙药 安神补心六味丸 配伍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特色技术-白脉病疗法临床应用分析及推广应用思考 被引量:15
10
作者 任小巧 仁青加 +5 位作者 郑丽娟 毛萌 李龙梅 邓志云 次仁德吉 尼玛次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3-459,共7页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认为藏医白脉病疗法是治疗藏医白脉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和藏医特色技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优势明显,临床适用于中风、骨关节病、神经性疼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推拿、按摩及针灸治疗也有...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认为藏医白脉病疗法是治疗藏医白脉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和藏医特色技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优势明显,临床适用于中风、骨关节病、神经性疼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推拿、按摩及针灸治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白脉病疗法还蕴含一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但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其技术标准,方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技术 藏医 白脉病疗法 文献研究 思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藏医白脉理论的中风病诊疗规律探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丽娟 任小巧 +5 位作者 王明强 毛萌 高俊巧 周子严 邓志云 李龙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370-374,共5页
藏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黑脉和白脉。藏医认为因季节环境、饮食不当、瘟毒热邪侵入脉道,或外伤等损害白脉,导致三因素中的隆和血液紊乱而诱发白脉病。白脉病是藏医白脉系统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后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很多疾病归属... 藏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黑脉和白脉。藏医认为因季节环境、饮食不当、瘟毒热邪侵入脉道,或外伤等损害白脉,导致三因素中的隆和血液紊乱而诱发白脉病。白脉病是藏医白脉系统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后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很多疾病归属于"白脉病"。中风病是藏医白脉病的一种,临症时需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发病时间、病位及其三因素(赤巴、隆、培根)归属情况,据理选药、对治疾病,是藏医辨治白脉病的基本规律,临床时应按照藏医的诊疗规律、综合诊查病因、把握疾病证候变化规律来施治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白脉 中风 诊疗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方剂组方规律探讨 被引量:15
12
作者 任小巧 王明强 +4 位作者 毛萌 吴慧超 祝日荣 郭慧娟 郑丽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5期894-897,共4页
目的:本文通过对各级、各类出版物刊登的中文藏医药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藏药方剂组方的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出版物中中文藏医药文献中藏医方剂组方规律与中医方剂组方规律的比对分析,研究藏医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藏药药味... 目的:本文通过对各级、各类出版物刊登的中文藏医药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藏药方剂组方的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出版物中中文藏医药文献中藏医方剂组方规律与中医方剂组方规律的比对分析,研究藏医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藏药药味、性、效与疾病"对治"是藏医临床遵循的基本原则;藏医根据疾病"对治"原则进行藏药方剂组方,组方遵循"主仆"原则;依据病性与药物的性、味与化味,病性与药物的性效,病性与药物的功能进行组方,并根据临床实际进行相应的加减应用。结论:开展藏药方剂研究及临床应用应遵循藏药方剂组方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方剂 组方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白脉病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34、VEGF1、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龙梅 郑丽娟 +6 位作者 祝日荣 毛萌 仁青加 邓志云 李佳林 武佳杰 任小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90-1698,共9页
目的:基于CD34、VEGF1、GAP-43探讨藏医"白脉病疗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7天、14天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4蛋白、VEGF1蛋白、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 目的:基于CD34、VEGF1、GAP-43探讨藏医"白脉病疗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7天、14天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4蛋白、VEGF1蛋白、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天,白脉病疗法组、如意珍宝丸组模型组CD34、VEGF1、GAP-43阳性表达明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14天白脉病疗法组、如意珍宝丸组、阳性对照组CD34、VEGF1、GAP-43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 <0.05,白脉病疗法组CD34、GAP-43的表达高于如意珍宝丸组。结论:白脉病疗法可以促进微血管增生,诱导侧支循坏的建立和微血管网的再建,促进血管再生,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病疗法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神经 微血管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槟榔十三味丸(高尤-13)的方药组成考证 被引量:4
14
作者 佟海英 乌吉斯古冷 +3 位作者 包伍叶 白亮凤 胡日乐巴根 李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16-1921,共6页
槟榔十三味丸源于19世纪著作《蒙医金匮》,在该书中名为高尤-13,首载槟榔十三味丸方名者为1977年版《吉林省药品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泰德乎然古鲁格其乃然塔、色么吉德吉德等,《通瓦嘠吉德》虽载色么吉德吉德,但为同名异方,与今之用槟... 槟榔十三味丸源于19世纪著作《蒙医金匮》,在该书中名为高尤-13,首载槟榔十三味丸方名者为1977年版《吉林省药品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泰德乎然古鲁格其乃然塔、色么吉德吉德等,《通瓦嘠吉德》虽载色么吉德吉德,但为同名异方,与今之用槟榔十三味丸无渊源关系。槟榔十三味丸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3、14、15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高尤-13,方药演变集中在19—20世纪上半叶,自1971年以后方药组成和配比均无发生大的变化。其中,槟榔、广枣、木香、丁香、肉豆蔻、紫硇砂、干姜、荜拔、胡椒、沉香等10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制草乌,其次有木香、丁香、沉香。《吉林省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所载槟榔十三味丸虽未标注其来源,但根据方药组成及配比认为来源于《蒙医金匮》,《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注其来源于《蒙医金匮》。3部标准与《蒙医金匮》载高尤-13药物组成除野牦牛心外均一致,唯独制草乌配比有所不同,其余药物配比均相同。只有《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在附录中标注了与原方的区别,其余两部标准也应与原方异同进行标注为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十三味丸 高尤-13 药味数 药量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炮制法探微 被引量:16
15
作者 佟海英 呼日乐巴根 +2 位作者 包迎春 高娃 呼和木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9-696,共8页
目的:考证蒙药孟根乌苏历代的炮制方法。方法:查阅古代和现代孟根乌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孟根乌苏炮制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文献循证。结果:蒙药孟根乌苏传统炮制方法始见于18世纪的《必用药剂诸品》,历代炮制分为除... 目的:考证蒙药孟根乌苏历代的炮制方法。方法:查阅古代和现代孟根乌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孟根乌苏炮制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文献循证。结果:蒙药孟根乌苏传统炮制方法始见于18世纪的《必用药剂诸品》,历代炮制分为除垢、去毒以及具体炮制等3个环节,炮制方法有软、热、寒、平、显、猛、缓、白、黑、速、硬制法等11种,历代炮制方法中有炮制名称一致,但炮制方法不一样,或炮制名称不一致,但炮制方法一样的现象。依据炮制内容可分为7种,其中孟根乌苏用硫黄炮制应用较为广泛。而现今沿用的仍以孟根乌苏用硫黄的炮制方法为主,分为热制法和寒制法2种,其来源于《甘露四部》的猛制法和平制法,并忽略除垢和去毒重要环节,而其他炮制方法已很少用或不用。结论:孟根乌苏用硫黄炮制方法至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孟根乌苏 炮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的方药组成考证 被引量:7
16
作者 佟海英 高娃 +3 位作者 呼和木仁 呼日乐巴根 高钰思 乌吉斯古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53-1358,共6页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孟根乌苏-18方。但其中制水银、诃子、草乌、硫黄、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木香、石菖蒲、苏格木勒、石膏、肉豆蔻、丁香、草果、红花、黑云香等16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孟根乌苏-18味丸的药物配比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一致现象,其落差显著,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硫黄和白云香,其次有苘麻子、决明子、草果、文冠木。沿用至今的孟根乌苏-18味丸与《甘露四部》载金-18方是药物组成相同的同方异名,与《蒙医金匮》和《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载孟根乌苏-18方药物组成和配比均相同的同方同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根乌苏-18味丸 药味数 药量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藏医热病学思想的藏医肺炎诊疗规律探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武佳杰 任小巧 +1 位作者 李佳林 刘铜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63-2067,共5页
寒症和热症是藏医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藏医认为,贪欲、怒嗔、愚痴或时令邪气、饮食不当、起居异常等导致三因素紊乱,尤其是赤巴功能的紊乱而引发热症。藏医将肺炎归于热症范畴,即肺热症。藏医药治疗肺热症是基于热病学的治疗理念,... 寒症和热症是藏医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藏医认为,贪欲、怒嗔、愚痴或时令邪气、饮食不当、起居异常等导致三因素紊乱,尤其是赤巴功能的紊乱而引发热症。藏医将肺炎归于热症范畴,即肺热症。藏医药治疗肺热症是基于热病学的治疗理念,在分清寒热、把握恰当时机的基础上,采用饮食、起居、药物和外治法等治疗方法来清除热症,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临症时,肺炎可遵循藏医热病学的诊疗规律来施治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热病学 肺炎 诊疗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学“胆腑”理论及其在胆囊炎诊疗中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媛媛 陈蔚 +5 位作者 马腾飞 范佳佳 李鑫 武慧超 任小巧 仁青东主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465-1469,共5页
藏医学的“胆腑”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藏医脏象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包含了藏医“胆”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过程。藏医认为,“胆腑病”归属于赤巴病的范畴,而赤巴病是一切热病的总称,因此,胆腑病性质属热;其... 藏医学的“胆腑”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藏医脏象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包含了藏医“胆”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过程。藏医认为,“胆腑病”归属于赤巴病的范畴,而赤巴病是一切热病的总称,因此,胆腑病性质属热;其发病是由于季节气候的变化、饮食、行为起居、情志、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患者体内“隆”赤巴“培根”常态下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赤巴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火热偏盛而身患胆热症。藏医药在治疗胆腑病的应用广泛,但是藏医临症对胆腑病的治疗,应遵循藏医学“胆腑”理论来施治用药,一般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的诊疗方案,并注重把握恰当的诊疗时机,以此来祛除致病的根本因素,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学 胆腑理论 胆囊炎 治疗 赤巴病 热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昼夜节律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佳林 任小巧 +3 位作者 武佳杰 郑丽娟 李龙梅 邓志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深度挖掘中医昼夜节律的理论特色。方法: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与昼夜节律认识相关的文献,结合现代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认识到阴阳消长、邪正盛衰、卫气营血运行、五... 目的:深度挖掘中医昼夜节律的理论特色。方法: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与昼夜节律认识相关的文献,结合现代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认识到阴阳消长、邪正盛衰、卫气营血运行、五脏系统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昼夜节律变化,对于指导中医择时用药具有积极意义,并与现代生物医学的昼夜节律研究方向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传统中医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立足于"天人合一"思想,侧重于探讨整体结构水平的昼夜节律理论体系,服务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昼夜节律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白脉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液流变与炎症因子IL-1β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丽娟 张丹峰 +2 位作者 仁青加 任小巧 王明强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1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探讨藏医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及炎症因子(IL-1β)的调节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脉疗法组,脑缺血1.5 h,各组分别再灌注1 d、3 d。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目的:探讨藏医白脉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及炎症因子(IL-1β)的调节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脉疗法组,脑缺血1.5 h,各组分别再灌注1 d、3 d。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观察皮层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血液流变技术检测血液流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中与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白介素1(IL-1β)的含量。结果:(1)HE染色表明白脉疗法组脑缺血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2)RTQ-PCR显示白脉疗法可以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术后1 d、3 d炎症因子低于模型组,并且1 d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显示白脉疗法可以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术后1 d、3 d炎症因子低于模型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4)血液流变表明3 d白脉疗法能够降低脑缺血大鼠血液粘度。结论:白脉疗法能够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粘度与炎症因子水平,对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疗法 血液流变 炎症因子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