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医时间医学探讨微观结构下的整体性和节律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明泉 郭霞珍 +1 位作者 刘晓燕 许筱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5-586,共2页
以中医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细胞信号转导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中医时间医学在微观世界中的理论认识,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医时间医学 整体性 节律性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关系内涵变迁的内外在动力及其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慧颖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53-1657,共5页
为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作者通过对历代文献中肝脾关系论述的整理,分析肝脾关系内涵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内外在动力。认为:肝脾关系内涵变化源于中医理论的不断变迁,其内在动力在于不同时期原有中医理论与社会医疗实践及科学实验的矛盾,并... 为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作者通过对历代文献中肝脾关系论述的整理,分析肝脾关系内涵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内外在动力。认为:肝脾关系内涵变化源于中医理论的不断变迁,其内在动力在于不同时期原有中医理论与社会医疗实践及科学实验的矛盾,并受当时主流思潮、社会需求等外在动力的推动。在此作用下,不同时期肝脾关系内涵表现为:汉唐时期强调土、木生克关系,宋金元强调相火和元气的关系,明清强调肝、脾之气的关系,民国现代后从生理功能角度强调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二者关系逐渐紧密,理论地位逐渐突出。文章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肝主疏泄等理论,同时对现代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关系 理论变迁 肝主疏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毒致病理论初探 被引量:106
3
作者 许筱颖 郭霞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浊毒 致病特点 疑难病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为百病之长”机理探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玉萍 马淑然 王乐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84-1586,共3页
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风为百病之长"理论不同认识的分析,认为风邪之所以成为百病之长,是由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决定的。风邪四季皆有,且致病广泛,为六淫之首;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为六淫所致外感病证创造条件;风性开泄... 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风为百病之长"理论不同认识的分析,认为风邪之所以成为百病之长,是由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决定的。风邪四季皆有,且致病广泛,为六淫之首;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为六淫所致外感病证创造条件;风性开泄易致腠理疏松为他邪致病提供条件;风性主动为他邪致病的先导。风为百病之长机理的理论研究对风邪致病的微观机制研究以及环境气象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验及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邪 机理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绍功辨治乳腺增生病经验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慧颖 李成卫 +2 位作者 沈绍功 韩学杰 连智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3-254,共2页
介绍沈绍功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沈绍功教授提出乳腺增生病以肾虚为本,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为标,治疗重在调肾温通、柔肝和痰瘀同治,同时散结贯穿始终。常用调肾阴阳方、二仙汤、逍遥散、温胆汤。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临床经验 沈绍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建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维广 王莉媛 +1 位作者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45-1649,共5页
为厘清当代"肝主疏泄"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分析肝主疏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认为,"疏肝解郁"等治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肝主疏泄"的临床基础,"西... 为厘清当代"肝主疏泄"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分析肝主疏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认为,"疏肝解郁"等治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肝主疏泄"的临床基础,"西医知识"和"命门学说"是重构当代"肝主疏泄"的主要知识基础,当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机理论是当代"肝主疏泄"的构建方法。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肝主疏泄是当代学者,采用当代阴阳五行学说,整合古代肝脏理论、当代肝脏疾病诊治知识、西医学相关知识以及当代哲学思想,创造性构建的一个新理论。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架分析从理论构建的角度证明了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采用新方法分析新知识、新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构建新理论。这无论是对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主疏泄 理论框架 构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庆国教授师法仲景拓展运用麻黄之经验撷英 被引量:9
7
作者 王雪茜 赵琰 +4 位作者 张晓瑜 沈晓东 闫军堂 程发峰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740-743,共4页
王庆国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对张仲景学术有相当造诣。王教授认为麻黄不仅为发汗峻药,其效验核心在于发越阳气,配伍得法有宣、通、开之能。本文将王教授临床运用麻黄治疗多种病证的... 王庆国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对张仲景学术有相当造诣。王教授认为麻黄不仅为发汗峻药,其效验核心在于发越阳气,配伍得法有宣、通、开之能。本文将王教授临床运用麻黄治疗多种病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拓展应用 名老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体阴用阳”理论形成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司鹏飞 李成卫 王庆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2086-2087,共2页
肝体阴用阳是对中医肝藏象的高度概括。它既包括了肝的生理特点,也是对肝病理特征的概括,因而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是在脏腑辨证以及本草学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中国古典哲学体用范畴而对肝藏象理论进行的全新阐发。
关键词 体阴用阳 藏象理论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士铎的肝脏象理论框架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维广 王莉媛 +1 位作者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72-1674,共3页
为厘清陈士铎肝脏象理论的理论框架,文章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其肝脏象理论的基本范式、构成方法和应用模式。结论认为,从框架的角度分析陈士铎的肝脏象理论,发现陈士铎是在理学《太极图说》的影响下构建了肝脏象理论的核心新范式,即&qu... 为厘清陈士铎肝脏象理论的理论框架,文章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其肝脏象理论的基本范式、构成方法和应用模式。结论认为,从框架的角度分析陈士铎的肝脏象理论,发现陈士铎是在理学《太极图说》的影响下构建了肝脏象理论的核心新范式,即"命门——水、火"范式。通过阐述新的生克关系,强化了肝为中心的肝脏象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肝虚的诊治思路,即"补肾水"与"补其肝中之水"。为此,陈士铎对肝脏象理论的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的一次"范式革命"。厘清了这一点,无论是对陈士铎的医学思想研究,还是对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士铎 框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疸病诊断及分类依据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丹 李成卫 +3 位作者 王莉媛 王维广 杜倩 王庆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2-963,共2页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是线性的,从古至今皆是如此。文章将黄疸病分为了三个历史时期来讨论,得出黄疸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后世对黄疸病的论述不是一般认为的补充和发展,而是一种理论创新。
关键词 黄疸病 历史时期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脏象的含义与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41-1644,1649,共5页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脏为库藏、象为气象,肝储藏少阳、木气,与春通应而化生爪、筋、目等,舍魂,在腑合胆,外有足厥阴肝经。2)宋明及清代中早期,《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宇宙发生论,脏为本体、象为"用象",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相火疏泄从肾精不断扩展到二便、水液、情志、脾胃等。3)清代末期至今,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定义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与关系,脏为本质、象为现象,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成为肝脏象理论核心性内容。结论: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理论内容由不同历史时期脏象的含义决定。意义:探索二者关系,无论对于肝脏象理论的学术发展史,还是脏象及中医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象 历史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筱颖 郭霞珍 刘晓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6-536,共1页
关键词 五脏 中医理论 学术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复方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CREB、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琦 金光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1-594,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肝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BDNF基因表达及疏肝、疏肝健脾与健脾3种方剂的效应。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散组、逍遥散组和四君子汤组,多种应激处理共21d后,测定1%蔗糖水摄取...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肝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BDNF基因表达及疏肝、疏肝健脾与健脾3种方剂的效应。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散组、逍遥散组和四君子汤组,多种应激处理共21d后,测定1%蔗糖水摄取率和强迫游泳中累计不动时间,用RT-PCR的方法检测海马CREB和BDNF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蔗糖水摄取率明显降低,强迫游泳中累计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海马CREB、BDNF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逍遥散组的1%蔗糖水摄取率明显升高,强迫游泳中累计不动时间明显缩短,CREB、BDNF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四君子汤组各行为学指标及BDNF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没有差异,仅CREB表达升高。结论:慢性应激肝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BDNF的mRNA表达降低,具有疏肝作用的方剂四逆散和逍遥散可以对抗这种降低,而健脾方剂四君子汤无明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中草药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藏血与血液储藏及运行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丹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80-1684,共5页
肝藏血与血液储藏及运行的关系问题经过3个历史时期的考察得出,不同的时期肝藏血与血液的运行的关系有所不同,特别是汇通学派后由于西学知识的引入心脏循环理论的出现,使得中医理论开始重视血液的运行问题,弱化了明代以来形成的命门生... 肝藏血与血液储藏及运行的关系问题经过3个历史时期的考察得出,不同的时期肝藏血与血液的运行的关系有所不同,特别是汇通学派后由于西学知识的引入心脏循环理论的出现,使得中医理论开始重视血液的运行问题,弱化了明代以来形成的命门生气血的理论,引入了肝主神经说,使得肝藏血开始与调节血液的运行发生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藏血 血液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变化与痹证肾虚型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彤 张淼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2期2636-2637,共2页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大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季节的不同变化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可引起许多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一种自身免...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大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季节的不同变化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可引起许多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一直没有完全明确,对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在临床中,常发现痹证患者会因为季节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腰酸腿疼、关节肿痛等特点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出现加重表现。究其痹证的发病因素不外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与正气不足两方面,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正虚是痹证发生的根本因素。痹证多以关节肿痛不利为主症,而肾主骨生髓,故肾之亏虚为痹证正虚之首要病因。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对痹证肾虚型的发病与自然界的相关性作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痹证 肾虚 发病 天人相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鞠通论治湿热病特点探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耿学英 宋乃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417-418,共2页
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治湿热病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吴氏明确分类温热与湿热;重视舌诊,以舌苔之燥滑为鉴别温热、湿热的关键;在湿热病用药方面提出"忌柔喜刚"的原则;以及其以三焦辨证为纲论治湿热病,以祛除湿... 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治湿热病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吴氏明确分类温热与湿热;重视舌诊,以舌苔之燥滑为鉴别温热、湿热的关键;在湿热病用药方面提出"忌柔喜刚"的原则;以及其以三焦辨证为纲论治湿热病,以祛除湿浊,宣畅气机为治疗原则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湿热病 温病条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金匮要略》虚劳病诊治思维和步骤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倩 李成卫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592-1594,共3页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更客观、可靠。《金匮要略》中虚劳病与现代中医内科中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文章以仲景"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虚劳病的原文思考及诊治步骤疾病思路,以期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方法,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金匮要略 虚劳 诊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慧颖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62-1664,共3页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理论 恽铁樵 中西医汇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火、命门理论对肝脏象理论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丹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665-1667,共3页
命门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将其逐渐发展成为命门学说。从命门到命门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历来各家一直将争论的焦点放在命门与肾的关系上,文章通过从3个历史时期考察得出命门与相火理论的出现对肝脏象理论的形成... 命门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将其逐渐发展成为命门学说。从命门到命门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历来各家一直将争论的焦点放在命门与肾的关系上,文章通过从3个历史时期考察得出命门与相火理论的出现对肝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门 相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方之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乃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4期679-680,共2页
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是《温病条辨》活用仲景承气法的典范,它们的创立,提升了下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的地位,也为现代临床治疗腑实证和与之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可供直接利用和辨证思路上的宝贵借鉴... 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是《温病条辨》活用仲景承气法的典范,它们的创立,提升了下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的地位,也为现代临床治疗腑实证和与之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可供直接利用和辨证思路上的宝贵借鉴。并对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和五方进行了理论和应用上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新加黄龙汤 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 牛黄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