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模型发展现状及应用于中药研究的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春梅 乔延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细胞模型最早被用来筛选抗微生物药物,随着高通量药物筛选的需要,细胞模型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该文综述细胞模型在药物高通量筛选和高通量毒性筛选中的应用,介绍利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药物体外代谢研究。并对细胞模型用于中药研究的前... 细胞模型最早被用来筛选抗微生物药物,随着高通量药物筛选的需要,细胞模型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该文综述细胞模型在药物高通量筛选和高通量毒性筛选中的应用,介绍利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药物体外代谢研究。并对细胞模型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景进行分析,简单探讨了细胞模型用于中药筛选,活性成分确定,药理研究和药物代谢分析的可能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模型 药物筛选 中药研究 药物代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子Ptac与PsbA在鱼腥藻7120中表达hG-CSF的效率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宁文艳 吴先敏 +2 位作者 王春梅 陈伟东 施定基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6-41,共6页
为了比较外源性启动子Ptac与内源性启动子PsbA在鱼腥藻7120中表达外源基因时的效率,构建了分别含Ptac和PsbA两种启动子的穿梭表达载体pRL-PsbA-GCSF、pRL-Tac-GCSF;利用三亲结合转移法转化鱼腥藻7120,利用抗生素筛选,通过质粒提取和PCR... 为了比较外源性启动子Ptac与内源性启动子PsbA在鱼腥藻7120中表达外源基因时的效率,构建了分别含Ptac和PsbA两种启动子的穿梭表达载体pRL-PsbA-GCSF、pRL-Tac-GCSF;利用三亲结合转移法转化鱼腥藻7120,利用抗生素筛选,通过质粒提取和PCR方法鉴定,获得了分别由2种启动子驱动表达hG-CSF的转基因蓝藻,转基因藻中目的基因以质粒形式存在;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2种转基因藻的hG-CSF转录水平进行比较,发现PsbA启动子驱动效率与Ptac启动子没有明显差异;利用ELISA方法比较hG-CSF蛋白表达量,发现PsbA启动的蓝藻中hG-CSF表达量是Ptac诱导条件下表达量的1.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7120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PTAC PSBA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中、下部位鹿茸对PC12细胞促增殖和诱导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田敬欢 王春梅 +1 位作者 高雅 董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2期2829-2831,I0018,I0019,共5页
目的:探讨鲜品鹿茸上、中、下部位对PC12细胞的促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BCA试剂盒法测定样品的蛋白浓度;以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株PC12细胞为研究模型,以MTT法检测鲜鹿茸上、中、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5、10、50、100、200、300... 目的:探讨鲜品鹿茸上、中、下部位对PC12细胞的促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BCA试剂盒法测定样品的蛋白浓度;以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株PC12细胞为研究模型,以MTT法检测鲜鹿茸上、中、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5、10、50、100、200、300、500、800 mg·m L-1)的水提液对PC1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显微观察计数法评价上、中、下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鲜鹿茸对细胞的促分化能力,统计分析细胞分化率。结果:鹿茸上、中、下部位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13.18、12.16和9.08 mg·m L-1;所有样品对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且呈现浓度效应。鹿茸上部促增殖能力最强,中部其次,下部最低。上部高浓度样品的促增殖率可达到60%,中部与上部样品的作用效果在高浓度(大于等于300 mg·m L-1)时差异不显著。鹿茸诱导细胞分化的能力,上部最强,中部和下部依次降低。随样品浓度增加,细胞分化率增加,当浓度为800 mg·m L-1时,上、中、下部位对细胞的分化率分别为91.38%、80.29%、76.52%。中部与下部样品对细胞分化程度的影响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不同部位 PC12细胞 细胞增殖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氏菌Eta1-L-Gapdh融合蛋白在蓝藻中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智 张泽峰 +1 位作者 王晶晶 王春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78-84,共7页
在蓝藻中表达迟缓爱德华氏菌Eta1-L-Gapdh融合蛋白。提取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技术分别扩增两个已知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基因eta1和gapdh,再采用重叠延伸PCR将这两个基因融合,获得目的融合基因eta1-L-gapdh。将目的基因... 在蓝藻中表达迟缓爱德华氏菌Eta1-L-Gapdh融合蛋白。提取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技术分别扩增两个已知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基因eta1和gapdh,再采用重叠延伸PCR将这两个基因融合,获得目的融合基因eta1-L-gapdh。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RL489的两个Bam H I酶切位点之间构建表达载体,用质粒提取、PCR、酶切、测序等手段对表达载体进行验证。验证正确的表达载体通过三亲接合转化野生鱼腥藻PCC7120,用新霉素抗性筛选出转基因藻落,通过质粒提取和PCR验证转基因藻。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从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对转基因藻中融合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目的基因在蓝藻中转录并表达蛋白,该蛋白在蓝藻中的表达量为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氏菌 eta1 GAPDH 鱼腥藻PCC7120 三亲接合 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R50部位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红莉 李瑞婧 +3 位作者 李子木 张瑞晨 李宝赛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考察何首乌R50部位对体外培养的人结直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探究其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HT29和HCT116细胞24 h,加入何首乌R50部位50-300 mg·L^-1继续培养24,48和7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目的考察何首乌R50部位对体外培养的人结直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探究其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HT29和HCT116细胞24 h,加入何首乌R50部位50-300 mg·L^-1继续培养24,48和7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何首乌R50部位50,100和200 mg·L^-1分别与HCT116和HT29细胞作用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何首乌R50部位100 mg·L^-1与HCT116和HT29细胞作用48 h,Giemsa染色检测细胞及核的变化,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原3和Pdcd4蛋白的表达。结果何首乌R50部位对HCT116和HT29细胞存活抑制作用显著,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何首乌R50部位与HCT116和HT29细胞作用48 h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均不显著;但随着何首乌R50部位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200 mg·L^-1组HCT116细胞凋亡率由对照组的(5.85±0.35)%增加至(27.65±1.62)%(P〈0.05),HT29细胞的凋亡率由(10.25±0.77)%增加至(35.35±0.35)%(P〈0.05);何首乌R50部位100 mg·L^-1作用HCT116和HT29细胞48 h,Giemsa染色可见部分细胞出现细胞固缩、核染色质凝集、凋亡小体形成等细胞凋亡形态;胱天蛋白酶原3和Pdcd4蛋白表达均下降。结论何首乌R50部位主要通过诱导人结直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凋亡而使其存活率下降,并通过胱天蛋白酶依赖信号通路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Pdcd4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R50部位 HCT116细胞 HT29细胞 细胞凋亡 胱天蛋白酶原3 Pdcd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期阻滞与凋亡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瑞婧 洪兴福 +1 位作者 季媛媛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究其诱导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期阻滞及凋亡的过程及相关性。方法 NCTD 30,60,120和240μmol.L-1分别作用人卵巢SK-OV-3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NCTD 60μm... 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究其诱导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期阻滞及凋亡的过程及相关性。方法 NCTD 30,60,120和240μmol.L-1分别作用人卵巢SK-OV-3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SK-OV-3细胞0,6,12和24 h后,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SK-OV-3细胞0,6,12和24 h,倒置显微镜下检测其对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Giemsa染色检测细胞核的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内微管分布及有丝分裂期纺锤体形成的影响。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12和3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再将NCTD 60μmo.lL-1作用12 h后的细胞,采用温和的机械振荡法分离为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继续作用24 h,流式细胞术及Giemsa染色检测分析两个时相两种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NCTD 30~240μmol.L-1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时间(P<0.05)和浓度依赖性(P<0.05);NCTD作用SK-OV-3细胞24,48和72 h的IC50分别为(261.3±2.4)μmo.lL-1,(48.3±1.7)μmol.L-1和(10.9±1.0)μmol.L-1。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于SK-OV-3细胞0,6,12和24 h,SK-OV-3细胞逐渐表现出G2/M期阻滞,呈时间依赖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NCTD引起SK-OV-3细胞逐渐收缩变圆,与周围细胞分离;Giemsa染色可见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显著增多,多个核细胞比例增多;免疫荧光染色发现,NCTD组细胞的微管系统受到干扰,有丝分裂期细胞纺锤体形成异常。NCTD作用细胞12和36 h凋亡率分别达20.4%和62.3%;将NCTD作用12 h的细胞,人工振荡分离为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检测凋亡情况,同时检测继续作用24 h后两组细胞凋亡情况,发现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K-OV-3细胞凋亡率大于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结论 NCTD主要通过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的组装和纺锤体的形成可能是NCTD诱导SK-OV-3细胞M期阻滞的原因之一。NCTD诱导的SK-OV-3细胞发生凋亡可不依赖细胞M期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人卵巢癌 SK-OV-3细胞 细胞分裂 微管 纺锤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对人肺癌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英文)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子木 王敏 +2 位作者 徐志岚 赓迪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5-320,共6页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对人肺癌细胞A549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不同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HCPT 20-200μmol·L^-1作用A549及MRC-5细胞24,48和72 h或脉冲给予HCPT 50-400μmol·L^-1作用24 h后恢复培养5 d,MTT法...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对人肺癌细胞A549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不同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HCPT 20-200μmol·L^-1作用A549及MRC-5细胞24,48和72 h或脉冲给予HCPT 50-400μmol·L^-1作用24 h后恢复培养5 d,MTT法测定细胞存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HCPT 50μmol·L^-1作用A549及MRC-5细胞48 h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 HCPT 20~200μmol·L^-1作用48 h对A549和MRC-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存在浓度依赖性,浓度-效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898(P=0.015)和0.996(P=2.56E-5),并且HCPT对A549细胞表现出更大的细胞毒活性,与MRC-5细胞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CPT作用A549及MRC-5细胞48 h的IC50分别是(24.00±0.69)μmol·L^-1和(123.63±3.89)μmol·L^-1,表明A549细胞在HCPT作用48 h时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MRC-5细胞4倍之多。形态学观察发现,HCPT 50μmol·L^-1作用48 h可引起大量A549细胞变圆、收缩,细胞质膜出泡及细胞溶解发生,相同情况下MRC-5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细胞周期和凋亡检测发现,HCPT 50μmol·L^-1作用48 h,引起A549细胞S期和G2/M期阻滞并诱导其凋亡,但是只引起MRC-5细胞发生S期阻滞,凋亡不明显。HCPT 50-400μmol·L^-1脉冲作用24 h后5 d恢复生长实验表明,A549细胞比MRC-5细胞受到更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且在开始恢复的24 h内,HCPT对2种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在观察测定的5 d时间内,A549细胞及MRC-5细胞都没有完全恢复生长,但MRC-5细胞的恢复速度要快于A549细胞。结论 A549细胞比MRC-5细胞对于HCPT更为敏感,可能的机制有HCPT可以引起A549细胞S期和G2/M期阻滞并诱导其凋亡,而HCPT仅仅引起MRC-5细胞S期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细胞系 肿瘤 A549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毒性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降低人胃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8
8
作者 武扬 曹春明 +2 位作者 王汉卿 李子木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2-628,共7页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降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NCTD 5~640μmo.lL-1与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24,48和72 h细胞存活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CTD 0,6,30和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 PDCD...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降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NCTD 5~640μmo.lL-1与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24,48和72 h细胞存活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CTD 0,6,30和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 PDCD4蛋白表达水平;NCTD60μmo.lL-1作用20 h后加入MG132 10μmo.lL-1作用4 h对PDCD4蛋白表达的影响;逆转录PCR法测定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PDCD4 mRNA表达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6,12和24 h后microRNA-21(miR-21)的表达。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对PDCD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NCTD作用后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NCTD作用BGC-823细胞24,48和72 h IC50分别为74.5,35.0和10.3μmo.lL-1。NCTD 6,30和60μmol.L-1作用于BGC-823细胞24 h,PDCD4蛋白分别降低9%,47%和62%。NCTD对PDCD4 mRNA表达无影响。与NCTD处理组相比,MG132和NCTD共处理对PDCD4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12和24 h后,细胞中miR-2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后,可抑制NCTD降低PDCD4蛋白表达的作用。结论 NCTD通过调控miR-21降低PDCD4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ICRORNA-21 人胃癌细胞 BGC-8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体外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洪兴福 李宝赛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0-634,共5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凝胶电泳鉴定从猪脑中提取的微管蛋白,并用Bradford法测定微管蛋白含量。在经过秋水仙碱和紫杉醇验证稳定的37℃和4℃平衡体系内加入NCTD 10,20和30μmol.L-1观察...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凝胶电泳鉴定从猪脑中提取的微管蛋白,并用Bradford法测定微管蛋白含量。在经过秋水仙碱和紫杉醇验证稳定的37℃和4℃平衡体系内加入NCTD 10,20和30μmol.L-1观察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人卵巢癌SK-OV-3细胞加入NCTD 60μmol.L-1作用8 h,取上清和沉淀,Western印迹法检测微管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37℃聚合反应中,NCTD 10,20和30μmol.L-1组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率分别为(5.5±2.7)%,(7.1±1.2)%和(27.5±0.4)%,在此浓度范围内NCTD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P<0.05),但对微管蛋白在4℃的解聚影响不显著。NCTD 60μmol.L-1作用人卵巢癌细胞后,细胞中游离微管蛋白增加了(91.5±8.5)%,聚合微管蛋白量减少了(51.8±3.8)%,说明NCTD抑制了人卵巢癌细胞SK-OV-3中微管蛋白的聚合。结论 NCTD对体外微管蛋白的聚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微管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柳 王然 +4 位作者 王晓文 崔瑞瑞 谢柳倩 程宣 唐劲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低强度脉冲超声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矿化的作用,本实验在以往细胞实验的基础上,探究一定参数的超声对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8周龄SPF级Bal B/C雌性小鼠,对其实施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并确定建模... 目的低强度脉冲超声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矿化的作用,本实验在以往细胞实验的基础上,探究一定参数的超声对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8周龄SPF级Bal B/C雌性小鼠,对其实施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并确定建模成功。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雌激素灌胃)和超声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给予含结合雌激素(1.24μg/只)的超纯水溶液灌胃。超声组选用频率为1.5 MHz强度为40 m W/cm2的超声照射脊柱5 min,每周5次,持续8 w后检测脊柱区域骨组织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结果建模后小鼠血清中雌二醇含量降低,并且骨密度明显下降。经过后续干预治疗后,雌激素治疗组和超声组骨密度有一定提高。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雌激素组和超声组较对照组而言,脊柱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均有所提高。实验后对模型小鼠五脏进行病理切片,未见血点,细胞结构完整。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低强度脉冲超声能够提高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骨密度,增加骨强度和骨韧性且该参数的超声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卵巢切除术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虫草素积累的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欧阳召 王春梅 陶志 《中国食用菌》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为了探索蛹虫草液体发酵中适合虫草素积累的培养基和发酵培养条件,以半定量薄层色谱法为检测手段,以虫草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的方法,最终优选出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5 g.L-1、葡萄糖20 g.L-1、磷酸二氢钾1 g.L-... 为了探索蛹虫草液体发酵中适合虫草素积累的培养基和发酵培养条件,以半定量薄层色谱法为检测手段,以虫草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的方法,最终优选出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5 g.L-1、葡萄糖20 g.L-1、磷酸二氢钾1 g.L-1、七水合硫酸镁0.5 g.L-1、维生素B1 10 mg.L-1、萘乙酸2 mg.L-1。优选出的培养条件为发酵液pH7,培养温度25℃,光照时间1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虫草素 培养基 培养温度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暹罗鳄血清血浆及白细胞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小冬 欧阳召 +1 位作者 王春梅 赓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101-104,216,共5页
为了研究鳄鱼血是否具有开发为抗菌产品的潜力,本文采用纸片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打洞法分别研究了鳄鱼血清、血浆及白细胞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的菌株包括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和白色念珠菌。结果表明,鳄鱼血清和血浆对大肠杆菌... 为了研究鳄鱼血是否具有开发为抗菌产品的潜力,本文采用纸片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打洞法分别研究了鳄鱼血清、血浆及白细胞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的菌株包括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和白色念珠菌。结果表明,鳄鱼血清和血浆对大肠杆菌和金葡菌有抑制作用,鳄鱼血白细胞提取物对金葡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样品对其他测试菌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鱼 血清 血浆 白细胞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红莉 孙震晓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0期2494-2496,I0019,共4页
目的:观察何首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活性的影响,考察何首乌入血成分是否具有肝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何首乌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组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L02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 目的:观察何首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活性的影响,考察何首乌入血成分是否具有肝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何首乌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组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L02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血清对两种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浓度血清作用后两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测定含药血清作用于两种细48 h后,细胞培养液转氨酶活性变化。结果:何首乌含药血清对人正常肝L02细胞和肝癌HepG2细胞的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两种细胞含药血清组与空白血清组相比,细胞形态都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培养液转氨酶活性(ALT、AST)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何首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两种人源肝细胞活性均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水提物 人正常肝L02细胞 人肝癌HEPG2细胞 MTT 形态学 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何首乌提取物及主要单体成分对细胞酪氨酸酶及抗氧化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冯光远 石璐缘 +2 位作者 崔宝弟 李登科 孙震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8-584,共7页
为了探究制何首乌发挥乌发功效的机制,我们利用多巴速率氧化法、多巴染色法评价制何首乌水提物(PWE)、粗多糖及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对B16F10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 为了探究制何首乌发挥乌发功效的机制,我们利用多巴速率氧化法、多巴染色法评价制何首乌水提物(PWE)、粗多糖及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对B16F10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受试药物对B16F10内酪氨酸酶活性无明显激活作用,但500μg/m L的PWE可显著激活酪氨酸酶mRNA表达;另一方面,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PWE及大黄素、二苯乙烯苷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利用Hep G2C8细胞模型考察其在细胞水平上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PWE及二苯乙烯苷体外可浓度依赖地清除DPPH自由基,且能激活模型细胞Hep G2C8中ARE的表达,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或为制何首乌乌发作用要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何首乌水提物 制何首乌粗多糖 大黄素 二苯乙烯苷 酪氨酸酶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何首乌提取物及主要单体成分体外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璐缘 李登科 +4 位作者 崔宝弟 付莹 冯光远 赵晨 孙震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5,共5页
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评价制何首乌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各分离组分及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等制何首乌主要单体成分对体外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评价制何首乌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各分离组分及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等制何首乌主要单体成分对体外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未在制何首乌中发现能够体外有效激活酪氨酸酶活性的成分,制何首乌水提物,制何首乌乙醇提取物的50%乙醇洗脱物及95%乙醇洗脱物,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皆有浓度依赖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48μg/mL的浓度下即可达到46.72%的抑制率,具有美白产品研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酶活性 制何首乌提取物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君英 丁丁 +1 位作者 孙红颖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制备稳定分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I)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单克隆抗体的性质进行鉴定。方法:以SEI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经ELISA检测筛选及3次有限稀释,获得目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杂交瘤细胞免疫小鼠... 目的:制备稳定分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I)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单克隆抗体的性质进行鉴定。方法:以SEI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经ELISA检测筛选及3次有限稀释,获得目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杂交瘤细胞免疫小鼠,制备并纯化了单克隆抗体,并对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性质鉴定。结果:最终获得了两株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8F7与D8,两者分别为IgG2b型与IgG1型;亲和常数分别为9.215×108L.mol-1和1.968×1010L.mol-1;两者均有较强的特异性,与纯化的SEG、SEE、SEC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上清液均未有交叉反应;相加实验表明两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为相同表位。结论: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初步建立肠毒素SEI的双抗夹心测定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类/免疫学 葡萄球菌 金黄色/免疫学 抗体 单克隆 小鼠 近交BALBC 杂交瘤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免疫球蛋白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肿瘤磁感应热疗作用效果的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游萍 王晓文 唐劲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6期505-508,共4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热疗技术 磁感应 肿瘤细胞凋亡 加温治疗 交变磁场 磁性物质 物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壁虎水提物联合环磷酰胺对BEL-7402细胞增殖及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溱 王春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9-611,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鲜壁虎水提物(aqueous extracts of gecko,AG)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增殖的抑制作用,比较两药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单药,并检测两种药物联用对BEL-7402细胞P-糖蛋白(permeability-glycoprotein,P-gp... 目的:探讨鲜壁虎水提物(aqueous extracts of gecko,AG)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增殖的抑制作用,比较两药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单药,并检测两种药物联用对BEL-7402细胞P-糖蛋白(permeability-glycoprotein,P-gp)表达的影响,为二者临床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MTT法检测药物对BEL-740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计算药物联合作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分析两种药物联用的效应;Western Blot检测两药联用后BEL-7402细胞株P-gp表达的变化,Quantity One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当抑制率达到90%时,0.830或0.996 mg/m L的AG分别与10或5μmol/m L CTX合用显示为低度协同作用;CTX与AG联用后可降低BEL-7402细胞P-gp的表达,当4μmol/m L CTX与1.162 mg/m L的AG联用时抑制率达67.3%。结论:AG与CTX联合后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二者单用,显示为低度协同作用;同时能降低细胞P-gp的表达水平,提示AG与CTX联用可能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并可逆转由Pgp介导的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壁虎水提物 环磷酰胺 BEL-7402细胞 P-G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