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醚醚酮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腰椎非融合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涛 俞兴 +7 位作者 关健斌 杨永栋 赵赫 杨济洲 曲弋 王逢贤 赵丁岩 赵子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6-683,共8页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51~79(62.4±6.8)岁;L1-L3节段1例,L2-L4节段7例,L3-L5节段20例,L4-S1节段6例。钛棒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52~81(65.2±7.3)岁;L1-L3节段3例,L2-L4节段11例,L3-L5节段19例,L4-S1节段7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2~34(26.8±5.6)个月。PEEK棒组手术时间(142.2±44.7)min和术中出血量(166.5±67.4)ml,低于钛棒组的(160.7±57.3)min和(212.8±85.4)ml(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和钛棒组患者腰痛VAS[(0.8±0.4)分vs(1.0±0.5)分]、腿痛VAS[(0.7±0.4)分vs(0.8±0.5)分]和ODI[(9.8±1.6)%vs(12.1±1.5)%],与术前[(5.8±1.1)分vs(6.0±1.1)分]、[(7.2±1.7)分vs(7.0±1.6)分]、[(68.5±8.9)%vs(66.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棒组和钛棒组术后12个月ODI[(15.5±2.1)%vs(18.4±2.4)%]及末次随访[(9.8±1.6)%vs(1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后均有下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腰椎整体活动度与同时期钛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固定节段活动度均有下降,PEEK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5±4.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1±1.9)°,钛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8±4.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有增加,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上位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内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用于腰椎非融合手术,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同期钛棒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聚醚醚酮棒 非融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因子IL-1β、TNF-α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2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66-871,共6页
IL-1β与TNF-α炎性因子作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椎间盘退变并最终导致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症状全过程中,炎性因子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创伤、过度负荷、基因易感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纤维环... IL-1β与TNF-α炎性因子作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椎间盘退变并最终导致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症状全过程中,炎性因子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创伤、过度负荷、基因易感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纤维环及髓核细胞合成TNF-α、IL-1β。这些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目前关于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病理生理过程中确切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重点将在于阐述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调控机制、椎间盘退变的分子靶向治疗、细胞信号通路干预及寻找抗炎治疗的最佳时机上,为其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Β TNF-Α 炎性因子 信号通路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唐向盛 谭明生 +3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赵赫 俞兴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23-827,共5页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肋间痛组。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密度、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分析肋间痛出现的原因。结果:肋间痛组为38例,无肋间痛组为150例,肋间痛的发生率为20.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痛组的患者扁平形骨折及严重骨折出现率高,两组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肋间痛与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有关。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肋间痛有缓解不佳的可能,尤其是术后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肋间痛 骨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曲弋 俞兴 +5 位作者 王逢贤 杨济洲 杨永栋 赵丁岩 王河军 陈思学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28-932,共5页
目的:观察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伴有中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55~86岁... 目的:观察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伴有中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55~86岁,平均76岁。术前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腰椎CT、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查明确诊断。28例患者均有中重度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2例,腰椎间盘突出16例。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Ⅱ级9例,Ⅲ级1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疾患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腰腿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影像学资料观察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脱出、断裂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对融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8例患者住院时间10~14 d,平均12 d;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50 ml(3节段以上手术,术中使用血液过滤回收),术后引流量150~600 ml,平均300 ml,均未使用异体血;每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3 ml,注入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均为椎旁血管渗漏,无椎管内渗漏迹象;及时终止骨水泥注入,未发生神经损伤、骨水泥毒性反应以及血管栓塞、肺栓塞等重度并发症。依据X线片评估标准,18例达到坚强骨融合,10例属于不确切性融合,但融合节段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未出现螺钉松动、脱出、断裂现象。VAS、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可灌注骨水泥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 椎管狭窄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穆晓红 徐林 +6 位作者 许世刚 曹旭 张鹏 郑晨颖 周莉 李小平 陈江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9期674-676,共3页
目的:分析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可靠方法。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4月脑瘫患儿226例,男125例,女101例;年龄3~10岁,平均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治疗组113例。治疗组:... 目的:分析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可靠方法。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4月脑瘫患儿226例,男125例,女101例;年龄3~10岁,平均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治疗组113例。治疗组:男66例,女47例;年龄3~8岁,平均(6.5±1.2)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辅以运动疗法。对照组:男59例,女54例;年龄3~10岁,平均(6.9±1.5)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肌张力评分、被动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226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GMFM得分平均(134.29±46.43)分,高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评分平均(1.27±0.42)分,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活动度中踝背屈角度平均(14.2±3.1)°,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SPR术后康复中具有明显效果,有助于减轻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神经根切断术 运动疗法 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贾育松 陈江 +4 位作者 孙旗 李晋玉 郑晨颖 白春晓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3—16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3—16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90.6min;术中出血量10~60ml,平均30.1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mm增加到术后的(8.8±0.5)mm(P〈0.05)。结论: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置换 脊柱融合术 后纵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晋玉 贾育松 +6 位作者 郑晨颖 孙旗 陈江 白春晓 杜丽 马晟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12个月发现假体移位1例。按照Odom评定标准,优20例,良27例,一般2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有良好临床疗效,同时重建了颈椎和FSU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Bryan假体 人工间盘置换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 被引量:6
8
作者 胡炜 许世刚 +2 位作者 曹旭 张鹏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2期922-92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软组织矫形加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在外固定架屈侧设置2个铰链关节便于撑开,伸侧设置1个铰链关节便... 目的:探讨应用软组织矫形加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在外固定架屈侧设置2个铰链关节便于撑开,伸侧设置1个铰链关节便于加压。术后3~5d,待患者腿部疼痛、麻木感减轻后开始屈侧撑开,伸侧加压,每日屈侧延长2mm左右。定期检查克氏针的张力,以免固定松动。每2周摄X线片复查,根据目测观察膝关节矫正角度及X线表现及时修正延长、矫形方案。患者3~6周后膝关节角度就可完全矫正,在过伸10°位置维持3周,即可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活动膝关节,然后佩戴下肢伸直位支具行走2~3个月。2例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21例36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80.61±25.51)°,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8.91±2.39)°。21例,36个关节平均随访5个月,其中32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4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2±7.33)°。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畸形 脑性瘫痪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局麻PKP前联合肌注咪达唑仑和盐酸哌替啶的围术期镇痛镇静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涛 关健斌 +2 位作者 俞兴 杨永栋 杨济洲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6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局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前联合肌注咪达唑仑和盐酸哌替啶的围术期镇痛镇静效果。方法8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前1...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局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前联合肌注咪达唑仑和盐酸哌替啶的围术期镇痛镇静效果。方法8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前10 min肌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1 mg、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 mg作预镇静镇痛,对照组不作处理。比较两组围术期不同时点NRS评分、心率、血压及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穿刺透视次数和手术满意率、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3)时点NRS评分低(P均<0.05);与同组T_(0)时点比较,两组T5NRS评分时点NRS评分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3)、T_(4)时点HR和MAP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穿刺透视次数少(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满意率分别为90.90%、85.7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27%、26.19%,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PKP术前使用咪达唑仑和盐酸哌替啶能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中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超前镇静镇痛 咪达唑仑 盐酸哌替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世刚 徐林 +1 位作者 曹旭 焦勇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评估内容包括头颈部活动、双手协调能力、站立及步态、肌张力、流涎、斜视、眼球运动、语言清晰度等。效果明显者权重值为1分,有改善但不甚满意者权重值为0.5分,无效为0分。结果:术后1年560例患者中308例头颈部活动改善(占55%),403例双手协调能力改善(占72%),229例站立及步态改善(占41%),185例肌张力改善(占33%),252例流涎改善(占45%),174例斜视、眼球运动改善(占31%),251例语言清晰度改善(占45%),310例家长对手术结果总体满意(占55%)。术后6个月有效率高于术后1年。结论: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接受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在手足徐动症状、手指协调能力、肌张力、流涎以及语言发音方面确有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脑组织微循环改变及脑潜能神经元激活有关。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动脉外膜 颈交感神经切除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 被引量:7
11
作者 穆晓红 徐林 +5 位作者 许世刚 曹旭 张鹏 郑晨颖 陈江 李小平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评价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52例痉挛型脑瘫SPR术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33例(38足),女19例(26足);年龄6~10岁,平均7.8岁。Ashworsh分级:Ⅲ级34例,Ⅳ级18例;踝阵挛阳性者42例。采用胫神经肌支切... 目的:评价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52例痉挛型脑瘫SPR术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33例(38足),女19例(26足);年龄6~10岁,平均7.8岁。Ashworsh分级:Ⅲ级34例,Ⅳ级18例;踝阵挛阳性者42例。采用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结果:随访1~3年,平均2.6年,痉挛步态明显改善,畸形均无复发。根据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判定:优32例,良14例,差6例。结论: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胫神经 马蹄内翻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春根 叶超 +3 位作者 王建军 曲弋 张鹏 李德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4期11-12,36,共3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Gamma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等方式。本文将这四种主要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适应症和缺陷的文献报道...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Gamma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等方式。本文将这四种主要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适应症和缺陷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对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动力髁螺钉 GAMMA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春根 柳根哲 +3 位作者 徐林 刘向春 牟明威 李德魁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3期216-217,共2页
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以颈肩痛、四肢乏力、行走不稳,或头痛及眩晕为一组症状的疾病,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是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1986年美国的Choy及德国的Ascher首先将该方... 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以颈肩痛、四肢乏力、行走不稳,或头痛及眩晕为一组症状的疾病,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是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1986年美国的Choy及德国的Ascher首先将该方法应用到临床,现将2000年1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1例用PLDD方法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移位 激光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育松 张若鹏 徐林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5期1343-1344,共2页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鹏 胡炜 +3 位作者 曹旭 许世刚 李德魁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0期763-76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对27例上肢痉挛的脑...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对27例上肢痉挛的脑瘫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5岁。手术方式为以AXIS8孔钛板依次植入颈椎侧块,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挑选阈值低神经后根的小束,将其切断并切除1.5cm。术后2周拆线后进行运动疗法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卧位姿势、翻身、坐位、爬行、跪立位及站立位、行走等练习,其中鲍巴斯(Bobath)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手法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治疗后对肌张力、运动功能(GMFM)和功能独立性(WeeFIM)进行评分。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6个月。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分别为3.30±0.47和1.25±0.44,GMFM评分分别为107.82±55.17和131.28±46.45,WeeFIM评分分别为57.61±25.51和87.91±22.39,治疗后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功能独立性均有所改善(P<0.01)。结论: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痉挛 脑性瘫痪 外科手术 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窄性腱鞘炎的分期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武玉锦 巩聿清 +1 位作者 牟新 方建国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8期495-495,共1页
关键词 腱鞘炎 中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痛膏对家兔骨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济洲 徐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781-783,共3页
目的观察骨痛膏对实验性家兔骨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骨痛膏外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再将每组15只随机分成3个亚组,即第1周取标本组(A组)、第2周取标本组(B组)、第4周取标本组(C... 目的观察骨痛膏对实验性家兔骨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骨痛膏外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再将每组15只随机分成3个亚组,即第1周取标本组(A组)、第2周取标本组(B组)、第4周取标本组(C组),均以手术造成双桡骨中段宽约3 mm、深达髓腔的骨缺损模型,空白对照组以石膏固定,用药组外敷骨痛膏后以石膏固定,用药组每2 d换1次药,1周处死A组,2周处死B组,4周处死C组。原位杂交法检测BMP-2mRNA。结果骨痛膏可以明显促进家兔骨愈合过程中BMP-2mRNA的表达。结论骨痛膏具有明显促进骨愈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痛膏 骨折愈合 外用药 骨形态发生蛋白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Ⅱ相代谢酶GCLc和GST pi蛋白与mRNA的影响
18
作者 张岩 穆晓红 +8 位作者 孙文 吴丽丽 郭璇 许光远 李伟笠 姜月滢 邓莉 洪明昭 刘铜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283-286,302,共5页
目的观察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II相代谢酶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pi蛋白与mRNA的影响,探讨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目的观察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II相代谢酶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pi蛋白与mRNA的影响,探讨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饲料与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ALA)组(0.0268g/(kg·d),糖痹康高(2.5g/kg)、中(1.25g/kg)、低(0.625g/kg)剂量组,每组10只,另将雄性SD大鼠10只设为正常组。治疗12周后测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传导速度;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GCLc和GST pi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GCLc和GST pi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12周后ALA组、糖痹康高、中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升高(P<0.05);ALA组、糖痹康高、中剂量组GCLc和GST pi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糖痹康可通过诱导Ⅱ相代谢酶GCLc和GST pi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痹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坐骨神经 Ⅱ相代谢酶 G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亚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区汉族、回族正常人群骨密度研究
19
作者 贾育松 张若鹏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9期747-749,753,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兰州市区1 865例次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汉族、回族BM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研究汉族、回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X线骨密度仪(prodigy DPX-NT型美国GE-Luner公司)... 目的通过测量兰州市区1 865例次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汉族、回族BM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研究汉族、回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X线骨密度仪(prodigy DPX-NT型美国GE-Luner公司)测定兰州市区20~75岁以上的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腰椎和股骨BMD,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一年龄组,得出BMD均值、标准差。结果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各部位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略有不同,腰2~4椎体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基本在30~35岁左右达到骨峰值,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股骨颈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大转子骨峰值在20~25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Ward三角区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但多数均在40岁前随骨量逐渐增加而达到骨峰值。其后随年龄的增长BMD降低,女性BMD在50岁后加速下降,男性无加速下降的趋势。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兰州市区汉族、回族各年龄段BM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今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研究提供了客观数据和比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健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对颅骨缺损修复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金合 李晋玉 +1 位作者 俞兴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在修复大鼠颅骨缺损过程中对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及肌酐、谷丙转氨酶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饲养1周后Excel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AFDR组),...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在修复大鼠颅骨缺损过程中对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及肌酐、谷丙转氨酶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饲养1周后Excel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AFDR组),每组30只。用电动磨钻在大鼠左右颅骨钻孔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右侧缺损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vomposite,IBRC)。术后第1天AFDR组中药灌胃,对照组去离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2、4、8周采血,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磷、钙、肌酐、谷丙转氨酶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周时碱性磷酸酶AFDR组高于对照组,4周时血清钙、磷及钙磷乘积AFDR组高于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各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时血清肌酐AFDR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于2~4周可影响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钙磷水平,对肝肾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头部损伤 穿透性 骨碎补 碱性磷酸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