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素性骨坏死的中医分型与血脂 血凝异常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向春 郑大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5期911-913,共3页
目的:探讨激素性骨坏死中医辨证分型与脂肪代谢异常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对127例激素性骨坏死患者辨证分型后,与血脂检测、血凝检测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血瘀气滞组患者凝血... 目的:探讨激素性骨坏死中医辨证分型与脂肪代谢异常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对127例激素性骨坏死患者辨证分型后,与血脂检测、血凝检测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血瘀气滞组患者凝血与血流变异常的患者(47/62例)与痰湿阻络组(11/65例)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痰湿阻络组血脂代谢紊乱的患者(51/65例)与血瘀气滞组(12/62例),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提示理化检查与中医分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结论:血脂检测、血凝检测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一定关系,初步认为是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之一。对骨坏死的中医规范化治疗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血脂 血凝 辨证分型 相关性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旁肌脂肪浸润影像评价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马昱堃 许卢春 +3 位作者 俞兴 仇子叶 王逢贤 赵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4-879,共6页
颈椎旁肌是颈后椎旁肌肉的统称,包括深层的颈多裂肌、颈半棘肌和浅层的头夹肌、头半棘肌。颈椎旁肌能协助颈椎完成屈伸、平移及旋转等复合运动,并与骨性结构共同承担日常活动中颅骨源性的轴向压力,对维持颈椎中立对线、保持视线水平及... 颈椎旁肌是颈后椎旁肌肉的统称,包括深层的颈多裂肌、颈半棘肌和浅层的头夹肌、头半棘肌。颈椎旁肌能协助颈椎完成屈伸、平移及旋转等复合运动,并与骨性结构共同承担日常活动中颅骨源性的轴向压力,对维持颈椎中立对线、保持视线水平及调节颈椎矢状面动力和静力稳态起着重要作用[1]。椎旁肌退变及其脂肪浸润(fat infiltration,FI)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在腰椎旁肌FI及其继发病理改变方面研究较多,结果显示腰椎旁肌FI与腰痛[2]、腰椎疾病[2、3]及腰椎术后预后[4]均有相关性。较腰椎而言,颈椎旁肌FI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显示,中度及重度颈椎旁肌FI不仅能够对颈椎局部和整体矢状面平衡产生消极的影响[5],还与颈椎挥鞭样损伤(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WAD)、颈部疼痛及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相关[6~9]。因颈、腰椎的解剖结构和相关生理功能存在一定差异,腰椎FI的研究发现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颈椎,且目前尚无对颈椎旁肌FI研究结果的相关综述。为此笔者从颈椎旁肌FI的影像学评价,FI与颈部疼痛、颈椎矢状面曲度、脊髓型颈椎病以及FI与WAD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客观评价FI及探索其临床意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疼痛 椎旁肌 脊髓型颈椎病 脂肪浸润 骨性结构 腰椎疾病 轴性症状 多裂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1-8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1、上肢痛VAS[SMD=O.15;95%CI:(0.06,0.25),P=0.0021、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l;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fRR=I.08;95%CI:(1.04,1.11),P〈0.0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 双节段 随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4
4
作者 俞兴 徐林 +4 位作者 毕连涌 柳根哲 李鹏洋 曲弋 焦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分(infection risk factor score,RFS),比较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因素及处理策略,探讨何种状况下需清创同期取出内固定。结果 1 49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11例(0.7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RFS分别为2.64±0.24和0.7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9例保留内置物情况下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成功6例。另3例2次清创取出内固定后继续冲洗引流:2例感染彻底控制、1例伤口愈合后1个月血液感染继发颅内感染、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同时取出内固定,感染彻底控制。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后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应用抗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彻底清创同时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感染彻底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 深部感染 治疗 冲洗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疗效及其对相邻非责任节段失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种涛 俞兴 +4 位作者 徐林 贾育松 李春根 毕连涌 柳根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观察相邻非责任节段失稳颈椎病患者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失稳节段的影像学变化。方法:2005年7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且术后随访36个月以上的43例颈椎病患者中,9例术前存在置换相邻节段失... 目的:观察相邻非责任节段失稳颈椎病患者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失稳节段的影像学变化。方法:2005年7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且术后随访36个月以上的43例颈椎病患者中,9例术前存在置换相邻节段失稳,男4例,女5例;年龄26~43岁,平均33.5岁。术前JOA评分为7~13(10.16±3.17)分,颈痛VAS为1~7(4.3±2.7)分。术前均经颈椎正侧位与屈伸动力位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存在手术相邻节段影像学失稳,但为非责任节段。C4/5置换、C5/6失稳1例;C5/6置换4例,其中C4/5失稳3例,C6/7失稳1例;C6/7置换、C5/6失稳2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C5/6与C5/6、C6/7各1例,均为头端相邻节段失稳。术后1周及术后3、6、12、24、36个月行JOA评分、颈痛VAS评分及Odom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12、24、36个月在颈椎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失稳节段、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及颈椎曲度。结果:术后1周JOA评分、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12、24、36个月JOA评分、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3个月时Odom评分均为优6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为77.8%;术后6个月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12、24及36个月,Odom评分均为优7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3、6、12个月置换节段、失稳节段的活动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6个月,失稳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各时间点C2~C7活动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移位及下沉。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临床疗效良好,能逐渐改善年轻颈椎病患者置换相邻节段的影像学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置换术 相邻节段 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导航在脊柱畸形或翻修手术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俞兴 徐林 +1 位作者 毕连涌 李鹏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22-525,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指导脊柱畸形或脊柱翻修手术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2003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脊柱存在先天畸形或脊柱后柱结构缺损需进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患者58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并脊髓畸形31例、...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指导脊柱畸形或脊柱翻修手术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2003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脊柱存在先天畸形或脊柱后柱结构缺损需进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患者58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并脊髓畸形31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术后脊柱不稳27例,在减压解除神经压迫同时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采用三维影像系统评估螺钉位置的准确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为置钉位置准确;记录螺钉平均置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结果:58例患者共置入426枚螺钉,螺钉位置准确率为96%,螺钉平均置入时间3.90±0.87min/枚,手术时间147±65min,出血量312±185ml,未出现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应用三维影像导航对脊柱畸形或脊柱翻修手术患者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快速、精确和安全,为高风险的脊柱脊髓畸形及脊柱翻修手术的精确性、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导航 三维影像 椎弓根螺钉 脊柱畸形 翻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康复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随访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卓肇 郑大滨 +1 位作者 范家栋 谢敬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4期489-491,共3页
目的 明确SARS康复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和影像表现。方法 对 43例SARS康复者的 86个股骨头进行MRI普查和数字摄影平片检查。结果  86个股骨头中 ,2 2个 (2 6%)发生了缺血性骨坏死 ,其中Ⅰ期 16个、Ⅱ期 5个、Ⅲ期 1个。MRI上 91... 目的 明确SARS康复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和影像表现。方法 对 43例SARS康复者的 86个股骨头进行MRI普查和数字摄影平片检查。结果  86个股骨头中 ,2 2个 (2 6%)发生了缺血性骨坏死 ,其中Ⅰ期 16个、Ⅱ期 5个、Ⅲ期 1个。MRI上 91%(2 0 / 2 2 )的股骨头坏死表现为典型的“双线征”改变 ,而仅有 14 %(3 / 2 2 )显示骨髓广泛水肿。数字平片仅能发现 2 7%(6/ 2 2 )的股骨头坏死。有髋关节症状组和无髋关节症状组对照发现 ,两组股骨头坏死率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不管有无髋关节症状 ,SARS康复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均较高 ,对这些患者进行合理的MRI随访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骨坏死 磁共振成像 SARS 股骨头缺血坏死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_+前根切断术治疗混合型脑瘫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逢贤 徐林 +3 位作者 曹旭 俞兴 穆晓红 吴坤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 iorr 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v,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 iorr 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v,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动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痉挛型脑瘫用药规律 被引量:4
9
作者 赵亚林 邓博文 +3 位作者 张厚君 赵毅 徐林 穆晓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6-10,221,共6页
目的探讨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效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中医证候,药物的服用方法,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效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中医证候,药物的服用方法,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观察的指标;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痉挛型脑瘫的药物运用规律。结果痉挛型脑瘫虚证为肝脾肾、气血虚,实证为肝风、瘀血、气滞;用药频数前4位:伸筋草、当归、牛膝、红花,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药最多。关联分析中透骨草-木瓜、鸡血藤、牛膝组合支持度、置信度最高。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鸡血藤。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出当归、赤芍、杜仲、木瓜、川芎、甘草、黄芪;红花、白芍、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牛膝、桂枝、丹参、桑枝、艾叶两个方子。中药主要以外用熏蒸为主,主要改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结论痉挛型脑瘫病机为肝脾肾气血虚兼肝风内动,气滞血瘀;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胃,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中药规律 关联规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永栋 俞兴 +1 位作者 熊洋 赵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25-1032,共8页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SCI组)、丹参酮ⅡA组(TⅡA组)、甲泼尼龙组(MP组)。Sham组仅切除...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SCI组)、丹参酮ⅡA组(TⅡA组)、甲泼尼龙组(MP组)。Sham组仅切除椎板,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d,连续7d;其他3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用NYU脊髓打击器选择25mm高度打击T9节段脊髓背侧),SCI组造模成功后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d,连续7d;TⅡA组造模成功后予尾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mg/kg/d,连续给药7d;MP组造模成功后予尾静脉注射甲泼尼龙30mg/kg,仅给药1次。术后2周,每组大鼠取8只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膀胱内压力变化曲线并行相关参数测量;心脏灌注固定后取材T9节段脊髓组织并分离双侧L6-S1背根神经节,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结构并使用Image Pro-Plus(IPP)6.0病理分析软件测量脊髓背侧出血灶的面积占正常脊髓组织的比例,分离L6-S1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后用TUNEL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 assay)标记凋亡细胞,用IPP 6.0测得各组大鼠DRG中凋亡细胞的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2周,各损伤组与Sham组比较膀胱基础压、最大排尿压和排尿阈均显著升高(P<0.05);TⅡA组、MP组与SCI组相比膀胱内基础压力明显下降(P<0.05),最大排尿压和排尿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ⅡA组与M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各组与Sham组相比,残余尿量明显增加,排尿量明显减小,排尿效率显著降低(P<0.05);TⅡA组、MP组与SCI组相比残余尿量明显减小,排尿量明显增加,排尿效率显著提高(P<0.05);TⅡA组残余尿量较MP组明显下降,同时TⅡA组排尿效率较MP组显著升高(P<0.05)。损伤各组与Sham组相比收缩间期明显减小,无排尿性收缩明显增加(P<0.05);TⅡA组、MP组与SCI组相比,收缩间期明显增加,无排尿性收缩明显减少(P<0.05);TⅡA组、MP组相比收缩间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ⅡA组较MP组无排尿性收缩明显减少(P<0.05)。(2)术后2周,损伤各组脊髓背侧出血灶面积占正常组织面积的比例分别为:SCI组0.048±0.001,TⅡA组0.006±0.003,MP组0.012±0.001,TⅡA组、MP组与SCI组比较损伤面积占比显著减小(P<0.05),TⅡA组和M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周,Sham组凋亡细胞IOD为0.67±0.37,SCI组为2.92±0.35,TⅡA组为1.81±0.27,MP组为2.16±0.18,损伤各组IOD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TⅡA组和MP组IOD与SCI组相比显著减小(P<0.05),TⅡA组和M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尿动力学评价指标,改善膀胱功能并减少膀胱传入神经元细胞凋亡,其作用与甲泼尼龙相近,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丹参酮ⅡA 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柱、脊髓畸形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林 俞兴 +3 位作者 郑大滨 曹旭 毕连涌 曲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特征及与脊柱、脊髓畸形的相关性和治疗适应证。方法1989年10月~2003年7月收治脊髓栓系综合征321例。应用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分析手术年龄与术后功能改善的关系。比较临床表现、影像学所见、术中所见和随访...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特征及与脊柱、脊髓畸形的相关性和治疗适应证。方法1989年10月~2003年7月收治脊髓栓系综合征321例。应用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分析手术年龄与术后功能改善的关系。比较临床表现、影像学所见、术中所见和随访结果。结果321例患者中,294例合并有腰骶段脊柱裂,8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114例合并硬膜内或外脂肪瘤,76例合并脊髓空洞,63例合并脊髓纵裂,4例合并双重脊髓。主要术式包括:椎板切除、脊髓及神经根粘连松解、终丝切断、脂肪瘤切除、纵隔切除、硬膜重建。对先天性脊柱畸形同时行脊柱后路植骨融合加内固定78例,未行内固定而单纯行植骨融合34例。结论神经症状改善程度与手术年龄相关,年龄越小,改善越明显;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上神经源性膀胱和脊柱变形手术治疗效果明显;而下神经源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足部畸形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裂 隐性/并发症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治疗合并双神经根变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柳根哲 李春根 +2 位作者 徐林 魏苏雄 Munehito Yoshida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变异 镜下治疗 内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腰、颈段脊髓神经元间联系的c-fos基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敬东 张新 +2 位作者 袁绍辉 俞兴 徐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88-589,i0001,共3页
目的应用c-fos基因研究腰段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钳夹左侧坐骨神经,灌注取材后行c-f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腰段L4-6脊髓中,钳夹诱发的c-fos基因表达均在钳夹同侧脊髓灰质内,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和后角... 目的应用c-fos基因研究腰段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钳夹左侧坐骨神经,灌注取材后行c-f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腰段L4-6脊髓中,钳夹诱发的c-fos基因表达均在钳夹同侧脊髓灰质内,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和后角神经元中的c-fos基因表达明显增多,对照侧右侧脊髓中的神经元c-fos基因未见明显表达。在颈段C5-8脊髓中,双侧脊髓灰质前角中可见c-fos基因表达明显增多,双侧脊髓灰质后角中未见明显c-fos基因表达。结论颈段脊髓和腰段脊髓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神经纤维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C-FOS基因 脊髓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强化理疗方案治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肌力下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旭 俞兴 +2 位作者 徐林 王逢贤 穆晓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9期874-875,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强化理疗方案治疗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肌力下降的疗效。方法采用运动疗法、理疗、电针治疗及中医手法相结合的方案治疗SPR术后肌力下降28例(治疗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16例(对照组)。对比术后当日、术后2周患...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强化理疗方案治疗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肌力下降的疗效。方法采用运动疗法、理疗、电针治疗及中医手法相结合的方案治疗SPR术后肌力下降28例(治疗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16例(对照组)。对比术后当日、术后2周患儿小腿主要肌肉肌力。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强化理疗方案可以使患儿SPR术后肌力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康复训练 中西医结合 强化理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跟腱异位骨化的组织学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洋 杨莹骊 +6 位作者 高誉珊 王秀梅 杨永栋 赵丁岩 赵赫 仇子叶 俞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246-1252,共7页
目的:从组织学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跟腱异位骨化(HO)的影响,并基于转化生长因子-1(TGF-1)/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同源物2/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高剂... 目的:从组织学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跟腱异位骨化(HO)的影响,并基于转化生长因子-1(TGF-1)/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同源物2/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8只。HO造模术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PNS或对照西药或生理盐水灌胃2周。于术后2周、5周及10周分别行小动物X线及CT平扫评估HO发生情况。采用一般组织学染色,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观测HO病灶内组织学改变。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病灶局部TGF-β1、磷酸化Smad同源物2(p-Smad2)及p-Smad3表达的差异。结果:术后10周,X线检测可见各手术大鼠成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手术大鼠跟腱细胞显著增加(P<0.05),跟腱纤维排列紊乱;5周可见大量增殖肥大软骨细胞;10周可见大量成熟异位骨组织形成。中剂量组术后10周相对骨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假手术组TGF-β1、p-Smad2及p-Smad3表达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TGF-β1的表达在术后2周显著降低(P<0.05),表达峰值延后。结论:TGF-β1的表达在大鼠跟腱HO造模术后具有显著增加。一定浓度的PNS可降低异位骨组织的相对骨量,这可能与PNS延后TGF-β1的表达峰值并下调其表达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异位骨化 跟腱横断术 大鼠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和Mad相关蛋白 骨代谢 软骨内化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黄韧带内血肿1例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柳根哲 徐林 Munehito Yoshida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24-824,828,I0005,共3页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内血肿 黄韧带 医科大学 神经根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提取物AFDR对IBRC材料复合ADMSCs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晋玉 徐林 +2 位作者 金合 谭荣伟 俞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本实验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Composite,IBRC)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ADMSCs)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Dryn... 目的:本实验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Composite,IBRC)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ADMSCs)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Drynaria Rhizome,AFDR)灌胃,观察融合效果。方法:60只成年白兔,制成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采用安全随机法随机分为5组:A组植入IBRC材料结合AFDR灌胃;B组植入IBRC材料复合自体髂骨(Autologous iliac Crest Bone,ACB),结合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DW﹚灌胃;C组植入IBRC材料+ADMSCs,DW灌胃;D组,植入ACB,DW灌胃;E组植入ACB,AFDR灌胃。以术后第8周为观察时间点,进行大体观测,手触检测,X线片,组织学观察。结果:IRBC+ADMSCs,ACB+AFDR组获得较好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单纯IRBC,ACB组(P<0.05),与ACB+DW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ADMSCs结合IRBC材料可实现与ACB组相似的融合率,结合中药AFDR灌胃,能够提高兔腰椎横突间的骨性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腰椎横突间融合 可注射骨修复材料 骨碎补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狂犬病毒示踪大鼠脑瘫状态下腰段和颈段脊髓神经元间联系的研究
18
作者 张敬东 俞兴 +2 位作者 徐林 张新 袁绍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5-706,F0005,共3页
目的:应用假狂犬病毒(PRV)示踪腰段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雄性脑瘫模型SD大鼠30只,左侧坐骨神经注射PRV,4天后灌注取材,之后行PRV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腰段脊髓左侧灰质前角中可见PRV感染细胞,而颈段脊髓中未见到PRV感染细... 目的:应用假狂犬病毒(PRV)示踪腰段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法:雄性脑瘫模型SD大鼠30只,左侧坐骨神经注射PRV,4天后灌注取材,之后行PRV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腰段脊髓左侧灰质前角中可见PRV感染细胞,而颈段脊髓中未见到PRV感染细胞。结论:腰段脊髓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纤维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假狂犬病毒 脊髓 神经元 跨神经元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X线观察
19
作者 李战春 张新 俞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34-935,共2页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骨材料 X线观察 蚕丝 矿化 纳米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材料系 骨替代材料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狂犬病毒跨突触示踪胸髓损伤后膀胱神经支配通路变化的研究
20
作者 俞兴 徐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9期714-716,共3页
目的利用假狂犬病毒(PRV)跨突触示踪技术,研究胸髓横断所致的急、慢性脊髓损伤(SCI)对膀胱脊髓神经支配通路的影响。方法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on-SCI、SCIa、SCIb和SCIc组。SCIa、SCIb和SCIc组大鼠完全横断脊髓,饲养不同时间后,膀胱... 目的利用假狂犬病毒(PRV)跨突触示踪技术,研究胸髓横断所致的急、慢性脊髓损伤(SCI)对膀胱脊髓神经支配通路的影响。方法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on-SCI、SCIa、SCIb和SCIc组。SCIa、SCIb和SCIc组大鼠完全横断脊髓,饲养不同时间后,膀胱壁内注射PRV;non-SCI组正常大鼠膀胱壁内注射PRV,一定时间点后心脏灌注固定取材。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切片中PRV阳性神经元。图像分析软件统计各组PRV阳性神经元数目和面积。结果SCIb和SCIc膀胱重量显著增加(P<0.001);Non-SCI和SCI大鼠PRV示踪的时限性和分布相似;SCI大鼠病毒标记的DRG细胞面积显著增加(P<0.001)。慢性SCI大鼠在注射PRV后第3天L6和S1节段后角标记细胞数显著增加,注射后第4天L6和S1节段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数也显著增加。结论急性和慢性脊髓损伤不影响大鼠膀胱的PRV示踪特性。慢性SCI大鼠膀胱排尿反射通路出现显著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 排尿反射通路 假狂犬病毒 跨突触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